鸟类起源大观_第1页
鸟类起源大观_第2页
鸟类起源大观_第3页
鸟类起源大观_第4页
鸟类起源大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鸟类起源大观恐龙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曾分布于6个大陆,适应各种环境,有肉食性的和草食性的。前肢比后肢短,多数只用后肢步行,但其中也有四肢步行的。根据其骨盘构造的不同,可区分为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两目。

地震龙(属名:Seismosaurus)意为“使大地震动的蜥蜴”,又名震龙,是巨大的草食性恐龙,重可达100多吨,长30米左右,是已知最重的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现在地震龙已被断定为一种长得过大的梁龙。地震龙这个物种名称已废除,现名哈氏梁龙。鳄鱼+鸟鳄目+翼龙目+恐龙总目槽齿类+?主龙类主龙类(Archosauria)又名初龙类、祖龙类,在希腊文意为“具优势的蜥蜴”,是群双孔亚纲爬行动物,包含恐龙,现仅存鳄鱼与鸟类关于主龙类何时开始出现,有许多争论。有一派将二叠纪的俄罗斯主龙(Archosaurusrossicus)与原龙(Protorosaurusspeneri)视为真正的主龙类,这让主龙类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而另外一派,将俄罗斯主龙与原龙分类于主龙形动物(并非主龙类但关系最近),使得主龙类在早三叠纪奥伦尼克阶从主龙形动物演化而来。牙齿位在齿槽内,这让它们进食时牙齿较不易脱落眶前孔(Preorbitalfenestrae,位于鼻孔与眼睛之间)减轻了头颅骨的重量,因为大部分早期主龙类的头颅骨长而重,这对主龙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眶前孔通常大于眼眶。

下颌孔(Mandibularfenestrae,下颌骨头上的小洞孔)稍为减轻了下颌的重量。

股骨有第四粗隆部(肌肉附着点)主龙类镶嵌踝类主龙

Crurotarsi

植龙目

Phytosauria

坚蜥目

Aetosauria

劳氏鳄目

Rauisuchia

鳄目

Crocodilia鸟颈类主龙

Ornithodira

翼龙目

Pterosauria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鸟纲

Aves美颌龙化石发现1850年代在德国发现美颌龙化石美颌龙:美颌龙属(学名:Compsognathus)又称细颈龙、,是一属小型的双足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美颌龙是几类确知其食性的恐龙之一,在两个标本的体内都有小型的蜥蜴化石。始祖鸟化石的发现1861年在德国索伦霍芬晚侏罗世提塘期今1.5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第一件始祖鸟标本。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由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所提出。1868年赫胥黎通过比较美颌龙和始祖鸟化石的骨骼特征,发现它们有35个相似之处,于是提出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这一假说。槽齿类起源假说

槽齿类:中生代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是

双孔亚纲

初龙次亚纲的

爬行动物槽齿类是该次亚纲中最原始的类群,它们在

古生代末起源于鳞龙亚纲的始鳄类。一些科学家认为

恐龙以及

鸟类均起源于槽齿类的爬行动物。槽齿类的吻细长,外鼻孔分开,有眼前孔,鼻骨长,后顶骨小,有时消失,下颌细长;25-26个荐前椎,椎体双凹到平凹型、腰带三射型;后肢较长,趾式完全。最先出现于早三叠世,在

三叠纪以后绝灭。槽齿类起源假说在1913年,南非古生物学家布鲁姆研究了一件假鳄类(派克鳄)化石,提出了第二种假说即鸟类槽齿类恐龙起源假说。1926年,丹麦古生物学家赫尔曼发表了他的惊世巨作《鸟类的起源》(TheOriginofBirds)。由于该书支持鸟类槽齿类起源假说,1927年后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开始销声匿迹。槽式类起源说有其无法解决的困难:第一,在优帕克鳄和始祖鸟之间存在5千万年8的时间空档,除了没有被认可的“原鸟”化石之外,也缺乏在此间地层中的任何相关化石证据;第二,槽齿类是早期基干爬行动物,对于鸟类具体起源于爬行动物的哪类是没有太大的意义。?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再兴起由于槽齿类起源假说的盛行,直到百年后,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才又被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隆博士重新推动起来。他通过对比美国蒙大拿州早白垩世的恐爪龙,德国索罗霍芬的始祖鸟和巴伐利亚晚侏罗世的美颌龙,明确指出鸟类与恐龙中的兽脚类最为相似,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此后更是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鳄类姊妹群起源假说

这是英国学者瓦克尔在1972

年提出的。这一学说的证据是鳄类和鸟类都具有圆锥形的槽生齿,齿冠短而钝尖,具下颌孔,方骨两关节式且充气,内耳腔的位置相似,头骨中有一些被认为是恐龙没有的气窦和气孔构造。这一假说在当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后来瓦克尔自动放弃鳄类姊妹群起源假说现科学界的主要争论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假说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这一研究方向依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包括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时间悖论,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涉及鸟类何时出现的兽脚类恐龙分异时间框架问题以及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一些问题时间悖论在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当中,发现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时代(早白垩纪到晚白垩纪距今1.35亿年)均晚于始祖鸟化石的地层时代(晚侏罗世提塘期距今1.5亿年),难道儿孙早于祖宗?遗憾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这个时期的似鸟类恐龙化石记录一直非常匮乏,这也就成为了一些学者反对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有力证据。中国恐龙时代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几块极为重要的化石的发现。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从骨骼学上看,这是一具食肉恐龙的化石,然而,标本身上原始羽毛的保存使它成为古生物史上与始祖鸟相提并论的重要化石。德国索罗霍芬始祖鸟之后发现的第一只“长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就这样,将原本停滞不前的鸟类起源问题重新点燃,使得国际鸟类起源的研究热点从德国转移到了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如果说对于中华龙鸟的羽毛是不是真正的羽毛或者一种原始的羽毛还存在不同的声音,那么随后发现的原始祖鸟

(Protarchaeopteryx)和尾羽龙(Caudipteryx)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羽毛的恐龙”,这三件化石一起,为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化石证据,填补了鸟起源的时间空档。鸟类手指同源问题化石显示,原始的兽脚类恐龙具有5个手指。在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外侧两指(相当于人类的无名指和小拇指)首先退化。传统研究认为,这一退化最终导致两个外侧手指消失,形成具有三个手指的僵尾龙类的手部。鸟类是由僵尾龙类中的手盗龙类演化而来的,因此现代鸟类也应该具有内侧的三个手指。但发育生物学研究却显示现代鸟类具有的三指是中间的三指,也就是说在鸟类演化过程中,最外侧和最内侧的两个手指(相当于人类的大拇指和小拇指)退化消失了。这样,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在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上产生了冲突,这一冲突也成为了少数学者反对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最有力的证据。“树栖起源”假说与“地栖起源假说“树栖起源”假说最早由Marsh(1880)提出,当时主要受到松鼠、飞蜥、树蛙等动物可以进行短距离滑翔现象的影响和启迪。他推测鸟类的祖先或早期鸟类的前肢可能发育了雏形羽毛,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增强了它们在树林间跳跃时的滑翔能力,雏形羽毛不断进化,演变成飞行羽毛,最终获得了飞行能力。“地栖起源”假说亦称“陆地奔跑起源”假说,最早由Williston(1879)首次提出。他认为两足行走的恐龙在快速奔跑过程中,由辅助性的捕食、抓握和平衡功能的前肢逐渐拉长,演变为具有羽毛的翅膀,进而获得了滑翔乃至飞行的能力。“斜坡起源”假说是Dial(2003)首次提出,主要依据实验室中观察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将一些尚不具备飞行能力的幼鸟放在不同角度的斜板上反复进行试验,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结果表明,这些幼鸟在30°的斜板上可以轻松地利用后肢从底部跑到顶部;在45°的斜板上仍可以利用后肢从底部跑到顶部;在60°的斜板上利用后肢跑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