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改革_第1页
二战后苏联改革_第2页
二战后苏联改革_第3页
二战后苏联改革_第4页
二战后苏联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农业落后(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农业工业下放企业管理权——部分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下放给企业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内容: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新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②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口号超越实际;③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如喜欢浮夸冒进,也影响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4.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014年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D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背景: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混乱问题二、勃列日涅夫改革2、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3、改革的影响(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四(2011·全国大纲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A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1983----1984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1、背景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问题经济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2.调整所有制结构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实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苏共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局势失控2、改革内容3.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

转向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小结主题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线索归纳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3)特点:前者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是使用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4)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2.1928~1953年(1)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通过工业化、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等措施确立了斯大林体制。(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5)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第一,“斯大林模式”;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工业化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5)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第一,“斯大林模式”;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工业化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3.1953~1991年(1)目的: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1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