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蒙氏教育_第1页
幼儿园蒙氏教育_第2页
幼儿园蒙氏教育_第3页
幼儿园蒙氏教育_第4页
幼儿园蒙氏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蒙氏教育之正常化kN、三I只有了解正常化,才能明白要将蒙特梭利教室建构成什么样子.如果忽视正常化,容易走入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各项学习进度,多采用团体和小组工作的误区。结果证明,团体工作反而没有幼儿个人工作自由选择的工作状态。蒙特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幼儿一定遵从自由的原则和工作的原则来发展。蒙特梭利教学学创造了两大奇迹:第一奇迹,蒙特梭利在担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期间,针对智障和低能儿童的问题,将当时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到这些儿童的教育中去,在两年的时间内,这些智障和低能儿不仅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所举行的公共考试;第二大奇迹,1907年,蒙特梭利在罗马的贫民区设立了“儿童之家”,这些普通的儿童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每个孩子声称自己“没有人教,便会读会写”。这两大奇迹引起了轰动,后蒙特梭利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今天,我们就要重点了解蒙特梭利第二个奇迹的源头:正常化现象。在了解正常儿童,让我们先关注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现象:专注现象一一心流(FLOW)。心流现象定义——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大的兴奋及充实感。正常化是“聚精会神”地投入一件工作的结果。为了实现此目的,必须在环境中存在适合引起活动兴趣的动因,物品要根据被制作的目的来使用,这些导致形成“心智秩序”;如果被“准确地使用”,将会实现“运动的协调。”心智秩序和运动协调由科学标准指导,为聚精会神做准备。一旦实现聚精会神,就会“让儿童自由活动'并让他们治愈其缺陷。(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五卷儿童的心智中第十九章161)练习喜欢的乐器,通过反复的练习,全神贯注,越来越熟练,每次练完后都有兴奋、充实的感觉,有成就感。一般来说音乐、艺术、技能的学习较容易让人获得兴奋和充实的感觉即心流现象。*提出人: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会促发心流现象的活动特征1、 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喜欢的事情就去做。幼儿选择兴趣班,应该考量的首要因素就是幼儿的兴趣因素。特别是专业技能学习,更需要有兴趣,才能掌握的更快更好。如果强迫幼儿练习,幼儿会讨厌这项活动,如果幼儿最后成功了,说明幼儿讨厌的不是这项活动,而是被强迫的感觉。2、 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感兴趣的事情就有意注意时间长,专注于这项活动,全身心的聚精会神。3、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做事情有目标,这样才容易产生心流现象。我们作为普通人,每当写文章的时候面对电脑,不只要写什么、不知如何写,没有目标没有框架,一片茫然,但是如果一个作家或学者,要写一篇文章或报告,他们心中有以前的已有经验,心中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有一个要完成的任务目标,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努力,能够达成目标,实现完成状态,这样就会获得充实和兴奋的感觉,就会产生心流现象。4、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能够自我判断知道自己做的对错。幼儿倒谷物的时候,撒了,立即回馈,马上就能发现问题,幼儿改正错误,完成工作。弹琴的时候,一个不和谐音出现,就能马上反馈出,弹错了,随即进行更正,这样在活动中能立即发现自己对错的活动是容易产生心流现象。5、 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这和活动参加者的能力有关,一个刚会走路的幼儿,如果让他参加赛跑比赛,无疑这个活动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对这项活动就没有主控感,也不会感兴趣,更不会专注于这项活动。可如果是一个运动员来说,他有赛跑的能力,面对这个活动,他有把握,也感兴趣,也有主控感,才会产生心流。6、 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专注于活动时,注意力就不会放在忧虑上。画家在画画的时候,专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脑子里想的是怎样构图如何填色,怎样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所谓的忧虑与担忧了。再比如参加比赛前,大家都会担心忧虑,当比赛一旦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将注意里集中在如何取胜努力拼搏上,产生心流,忧虑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7、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专注做一个事情,时间感官会消失。很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经常会废寝忘食,就是这个道理,他们专注于艺术创作,产生心流现象,执着于自己心中的目标和要完成的状态,不懈努力,注意力集中在创作上,在活动中能获得充实和兴奋的感官体验,而忽略了其他感官的体验。一般来说艺术、音乐、体育、科研等活动容易产生心流现象。比如科学家进行研究,就容易产生心流的现象,科学家对某一项研究感兴趣,他们就会倾向于进行该项的研究实验,根据他们以往的研究经验,他们会对正在进行的研究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和完成状态的预期,在试验中,失败了就能立反馈出,他们的研究出现问题了,然后根据问题改变方法和策略,反复练习,更正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以前有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所以他们在进行的研究中就有主控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不会有忧虑感,往往会专注于研究而埋头于实验室,忽略了周围的时间及其他实验以外的感官体验能,当最后实验成功,完成预期目标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这就是整个心流的过程和主要特征。蒙特梭利的教育原则和心流的理论是一致的,通过工作活动让幼儿实现专注。这里的工作并非是单独的某一个用具,而是指一些系列的活动。如洗手工作,幼儿喜欢感兴趣,愿意参与,知道要把手上的脏东西洗掉才算是干净,哪里洗的不仔细,哪里就会还是脏,所以幼儿能马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再次练习,因为幼儿动作发展水平提高了,有能力自己完成洗手的工作,所以他对洗手的工作很有主控感,就会专注于这项洗手的工作,忧虑感消失,按照洗手的流程和步骤反复练习,最终完成工作,获得成就感和洗手的经验。'流现象产生示意图:通过心流产生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要进入心流状态,需要活动本身的难度和活动参与者能力都要有较高的水平。比如一个初级水平的练琴者,技巧水平较低,如果进行低水平曲目的练习,就会没有难度,无感,只是重复的工作;若挑战中等水平就会担忧,能力水平达不到,无法挑战;若挑战高水平的曲目就会焦虑,比担忧更强烈,不知道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如果练琴者的技巧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中级水平,再来进行低水平的曲目就会觉得无聊,若挑战高级曲目,就会被唤起,专注于这个曲目的反复练习,去进行高挑战水平,高技巧水平,产生心流现象当这个练琴者的技巧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时,如果进行挑战难度较低的曲目,就会感到放松;如果挑战中等难度的曲目,就会掌握,对曲目的练习有一定的目标和掌控,能够预测拉练习之后的可能性;如果挑战较高水平的曲目时,高水平挑战高难度,产生专注心流。幼儿的技术水平和挑战的难度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状态。教室里的幼儿在进行团体观察的额时候统计一下专心工作幼儿数量和处于游荡状态的幼儿数量,一方面分析;如果专注的数量多,说明班级的环境预备基本和格,如果游荡的数量多,那么就要考虑是设置的挑战太高幼儿能力达不到的焦虑还是幼儿能力水平高,而进行的工作对他来说没有挑战太放松。焦虑和放松都不是专注的状态。如果是焦虑,教师就要考虑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降低工作挑战的难度水平;如果是放松,就要考虑根据幼儿较高的能力水平,来提供一些挑战难度水平高的工作。挑战大于能力是唤醒,能力大于挑战是掌控,唤醒状态不要过多挑战,只是熟悉。如果掌控状态不够,要给与更多挑战。所以,在蒙氏教室里我们追求的是心流,我们要衡量给与孩子的工作水平,给与适当的挑战,不要让孩子太清闲,注意量的把握。当以下特征出现时孩子便已经走在正常化的道路上自信强烈的主动性对秩序的喜爱呈现团队合作意愿对“工作”的喜爱更加务实,对世界充满爱工作中深层次专注力能愉悦的自处并工作对“秩序”的高层次服从乐于分享高层次的独立(身心两方面)对安静环境的喜爱能自行判断情况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人类倾向的出现乐于使用公共物品每天都很开心正常化1、心流现象,即蒙特梭利教师中最常出现的专注现象2、在“完备环境”中,儿童一旦在工作中开始出现心流现象,就会进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一现象蒙特梭利称之为“正常化”.(Normalization)蒙特梭利教学法目的不是教学,重点在于找到一条让孩子正常化的道路,进行自我建构,满足自我的需求,所有都要为了正常化,而调整。“自由选择工作”的活动成为儿童经常生活方式,治愈是通向新生活方式的大门。一件自由选择的、有趣的工作具有优点:能让儿童全神贯注、不知疲惫、增长力量和心智能力、控制自己。现在,为了促进这种发展,随便什么东西就不够了,而必须组织一个提供“循序渐进兴趣”的环境。这样就形成一种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五卷儿童的心智中第十九章P161)什么是自我建构?生理层面的意义(生理的独立)——通过个体自身使用身体,操控身体,逐渐掌握平衡与控制身体方法的过程——建构的结果:健全的身体机能心理层面的意义(心理的独立)——通过生理层面的自我建构使大脑逐渐形成对身体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准确判断 建构的结果:健全的心里机能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成人是替代不了孩子,幼儿只有在生理的独立的基础上经过自我反复的练习才能实现心理的独立。儿童的首要本能是独自活动,无须他人帮助,获取独立后第一个有意识行动是拒绝他人的帮助。0一一6岁的幼儿,生理不能独立就谈不上心理的独立,,幼儿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获得生理的独立,只有当孩子能够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才能够获得自信,继而发展心理的独立性。孩子在还没有能力完成倒水的能力,在倒水的过程中,水会撒在桌子上或地板上;孩子对自己手部的肌肉不能控制时,就不能准确的完成艺术创作,没法对身体行为做出控制,就很难形成身体的独立。所以只有靠他自己的不断练习,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来完成儿童对自己生理层面的建构。蒙氏班大量的工作中,就是解决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幼儿只有能够熟练的掌握控制自己使用身体,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才能给予帮助,实现心理的独立心智的发展必须和运动相结合并取决于运动。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应当得到运动的帮助没有运动,就不能谈心智的进步和健康。为了实现多才多艺,人必须工作,并靠自己的意志、通过有目的的积极反复练习,创造潜意识协调运动能力心理生活需要支配丰富的运动而运动的发展是为心理生活的核心部分,即指挥部分服务(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五卷儿童的心智中第十三章1\P113)要想形成专注工作的心流,必须将生理能力的练习和心理能力的练习同步进行建构。我们在做几何学立体分解时,就是将动手操作和抽象符号记录相结合。在进行关键组合的练习中幼儿通过一边进行教具操作一边进行抽象的书写记录,我们在感官区工作的时候,通过比较、配对、序列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的将我们的感官精致化,同时我们的心理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进行日常生活优雅与礼仪的工作中,孩子们通过身体动作的反复的练习掌握了问好、再见、排队等方法,同时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礼仪。在蒙氏班完备的环境中,有大量的工作,可供幼儿选择,幼儿可以通过动作的反复练习,实现肉体化记忆,转化为抽象的知识,实现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同时建构。要实现正常化,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有正常的完备环境、有持续工作的机会和时间的保障、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对幼儿能力的观察提供和设置适宜的活动安排。1、 预备完备的环境:物理层面的建构原则:美观、有秩序、真实可用、简洁易用、有目的性的用具、适合孩子的尺寸、世界的精华与钥匙。心理层面的建构原则:促进“正常化”、自由与限制、规律的工作循环提供独立与选择的机会、提供体验错误控制的机会、重视过程甚于记忆的结果、能保护孩子的专注、有目的性的工作。2、 成人的预备:接受过训练,对于孩子发展要求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了解该年龄层的特点以及可执行的活动。通过受过训练的观察技巧,判断儿童发展的状态与能力。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心中分析幼儿行为的原因和趋向,判断幼儿是在自主的学习还是在消极的玩耍,从而确定是否要指导,以及制定科学可行的指导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真正的需求、帮助家长发现自身的问题、向家长传播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与方法,使其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资源的提供者、教具的推介者,也是每个孩子成长和发展的纪录者和观察者。3、 儿童的预备:大中小混龄的的班级编组。4、 环境的预备:物理环境:教室内的物品应该是幼儿适合使用的尺寸。教具要适合孩子年龄层次,适合孩子的身体大小,教具能够吸引人并且美观,并采天然材质制造,如:玻璃、木材、金属、编织材料、布料等,忌用塑料制品,提供足够的挑战,足够的兴趣和足够的学习元素,教具应以颜色配对归纳成套,方便孩子整理,提供有目的的工作用具,无目的性的工作用具应去除,所有用具要能支持该群孩子的发展需求,在工作柜上的顺序,要按照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动植物角的设置和安排,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投放,如植物不能带有尖刺,花卉不能有刺激气味,动植物还要是生命力强易于照顾的,这样幼儿在照顾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积累成功的经验。非物理环境:教室中的规则与氛围的营造。5、 产生心流现象:三小时工作时间的保证和自由选择的原则。6、 实现自我建构:蒙特梭利的教育本质是全人的教育,即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断的发现作为人类所要追求的事物,促成和平的一切人的因素:独立、社群生存能力、能力技巧等等。我们通过在团体活动中的观察发现工作和游荡幼儿的数量,教师就要反思教室环境的预备是否合适完备。教师就要关注发现幼儿的真正需要,是机能水平还是挑战难度方面需要调整,创设完备环境,根据幼儿的需要通过演示示范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动作推介,给幼儿一个方向,鼓励幼儿自己试试看,自由选择,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平,找到一个自己喜欢,且自己有能力能够完成的适宜的工作。在工作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环境中的规则和限制,幼儿遵守环境中的规则就能享有相应的自由和权利,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获得能力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从生理的独立练习到心理的独立练习,慢慢实现幼儿生理和心理的自我建构。从而实现正常化。与正常化相对的概念一一偏差当孩子进入偏离正常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称之为偏差。发展偏差的根本原因:遭遇“有敌意”的环境这种敌意,是指阻碍了孩子的自我建构。如幼儿有尿就要上厕所,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为了方便成人管理和安全管理,统一要求在同一个时间集体一起上厕所。幼儿缺少了感应生理信号的过程,阻碍了幼儿生理反应和感性心理需求的建构。对于幼儿来说这就是阻碍了发展,就是有敌意。为了保障幼儿能有持续工作的机会,需要三小时的集中工作时间。但是幼儿行政要求和管理考虑,幼儿中间会依次户外早操和喝水喝奶的时间,这样就将持续的工作时间硬性的断开,成为零散的时间,不利于幼儿稳定工作阻碍了心流现象。这就是有敌意的环境。偏差的种类:不管是何种偏差,重点都在于要带离偏差重回正常化。*精神的游离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不知道孩子想要干什么,经常生活在不真实的想象里。*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对刺激的反应的异常表现*过渡依赖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占有欲占有欲的出现,更多的是家长的纵容,别人的东西说是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权利欲*自卑自卑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严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缺陷。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从幼儿时期起,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必须依附父母和周围世界,就会发生一定的自卑感。*恐惧*欺骗:是为了自我保护。环境中促使偏差形成的因素:蒙台梭利说过:学校应当成为儿童自由活动的场所,儿童的自由不仅限于内在成长内心的、精神的自由。儿童的整个生物体,从生长生理学部分到机体活动,都应找到“最佳发展条件”。(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二卷小学自我教育中第五章第一段可见环境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人预备环境,环境塑造儿童。有敌意的环境就会造成幼儿行为的偏差。——行动受到限制:各种限制,什么都不让做,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感受到敌意。如好多幼儿是在多个大人的照顾下长大的,照顾的细致,剥夺了好多本该属于孩子自己发展的机会,不能自己吃放,只因会把衣服弄脏;不能在院子里奔跑,只因怕摔倒受伤;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只因为有个别幼儿有不友好的行为等等,在大人的层层限制下,孩子自己动手练习,所以动手能力弱;孩子不能尽情的玩耍,练习机会少,身体机能弱,运动能力差,身体不协调;身体上的各种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导致出现偏差。•所以幼儿来园后,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找工作给幼儿,加大日常生活中的练习,提供给幼儿合理的满足幼儿需求的各种工作,让幼儿自由选择,同时提出某些规则限定,慢慢将幼儿带回正常化。儿童一旦发现工作的方式,其缺陷就会消逝,对儿童讲道理是无济于事的,他们的内在能量似乎趋向吸引他的外在活动,并在持之以恒的工作中释放。(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五卷儿童的心智中第十九章P158)——成人意志的过渡灌输:现在家庭教养方面,父母和儿女之间往往忽略界限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和限制,不能扩大儿童的自由,牺牲成人的自由;也不能扩大成人的自由而忽略儿童的自由。“成人要孩子做什么,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