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赏析_第1页
赠刘景文赏析_第2页
赠刘景文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赠刘景文赏析

赠刘景文(1)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2),菊残犹有傲霜枝(3)。一年好景君须记(4),正是橙黄橘绿时(5)。解释:(1)刘景文:名季孙,宋时将门之后,博学能诗,曾为王安石赏识提拔。苏轼也很推崇他,把他誉为大气奇士。这首诗写于元佑五年(1090)。(2)擎:举,向上托住。盖:古时称伞为盖。(3)傲霜枝:在霜雪中傲然屹立的枝子。(4)君:指刘景文。(5)橙:果木名,果实圆形,多汁,果皮红黄色,味道酸甜。以上两句说:橙黄橘绿的时候,正是你应记住的一年中最好的风景。古诗大意: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音,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屹立的枝干斗风傲霜,照旧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橙黄橘绿的时候。导读: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大气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屹立的枝干斗风傲霜,照旧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朴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成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由于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由于它有屹立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表达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查看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才能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可是,不管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终究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活力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指点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节令!这里橙橘并提,实那么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向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那么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更加垂青!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风景。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