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经济学第六章_第1页
大一政治经济学第六章_第2页
大一政治经济学第六章_第3页
大一政治经济学第六章_第4页
大一政治经济学第六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具体形态理论(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

研究对象

从分配过程的角度考察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者(总体)。。

研究目的

揭示各个资本家集团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马克思的m分配理论本章结构: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一节是重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第四节是难点(地租理论)

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研究对象

从分配的角度考察产业资本总体。研究目的

揭示了产业资本家集团参与了对m的瓜分和再瓜分。基本内容是四个转化: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本质到现象的转化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本质到现象的转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现象到现象的转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本质到现象的转化

第一个转化是难点、二三转化是重点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本质到现象的转化)(一)成本价格商品价值W=c+v+m成本价格(生产成本):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K=C+V理解1: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的生产费用,而不是生产商品时的实际生产费用。商品价值:W=C+V+m资本耗费:(C+V)

“成本价格”这个范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表示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是按资本价值的耗费量来计算的。所以,它比用劳动的耗费量来计算的实际的生产费用要小。这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另一方面,它表现再生产必须得到补偿的生产要素的耗费,所以它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它是以价值形式表现,而不是以实物形式表现的。从这一点看,成本价格范畴也表现出它的资本主义痕迹。

理解2:成本价格是c和v的转化形式。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本质

成本价格是其表现形式

◎当C+V→K时,

商品价值由W=C+V+m→W=k+m现实中的成本价格范畴,C与V的区别看不见了,m的来源被掩盖(m是v带来的实事被掩盖)。意义:

首先,它是企业盈亏的重要标志。因为成本价格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当商品销售价格等于成本价格时,企业可以保本经营;商品销售价格高于成本价格,企业经营有利可图;商品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格,企业只能亏本经营。其次,它是同类企业相互竞争的重要条件。成本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销路,在市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支出成本价格低的企业竞争力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反之,成本价格高的企业竞争力弱,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减少成本价格开支,必然成为同类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利润P是商品价值超出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取决于商品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如果商品市场价格与价值相等,商品按价值出售,利润会完全实现。如果商品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相等而低于商品价值,利润不会实现。如果商品市场价格高于成本价格而低于商品价值,利润只能部分实现。成本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但在不同社会中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不同。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C与V的区别,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社会主义经济中,成本同样有掩盖真实经济关系的作用。成本价格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企业盈亏的界限,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成本价格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成本核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二)利润

1.定义: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符号P

2.m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但在现实中并不如此。①首先,m表现为成本,即所费资本的产物,这掩盖了m的来源。

理解:区分c和v是马克思的理论发现,它属于本质。但在现实中,并没有两者的区分,两者合二而一以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在现实中,w=c+v+m转化为w=k+m。在成本范畴上,c和v的区分没有了,m表现为成本价格(所费资本)的产物,这掩盖了m的源泉。

②其次,m进一步表现为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的产物,这更加掩盖了m的来源。

理解:在资本家看来,其预付资本价值(所用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了成本,但预付资本的物质形态却整个地参加了生产过程。因此,资本家进一步认为,m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带来的,这就进一步掩盖了m的源泉。

在现实中,当m被看作是预付资本产物时,m就转化为p。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联系:从实体上看,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数量上m=p。

区别:m是本质,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它是可变资本带来的;p是表现形式,在现实中表现为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即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得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可变资本的增殖额。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同时,因为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是在商品的生产过程完成以后才出现的,它又进一步被看作是资本家为了生产商品所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包括尚不计入成本价格的那些固定资本)带来的。不仅如此,商品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为了从事销售活动还要追加资本(包括纯粹流通费用),因此,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是在生产领域中的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而且还被看作是包括预付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全部资本共同带来的。

从资本的总公式G-W-G′来看,剩余价值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尔后又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这一增殖额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因为,①就所费的资本来说,为了生产商品,他不仅以预付资本购买了劳动力,而且还购买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各种生产资料,这些所费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购买价格都加入成本价格的形成;②就所用资本来说,预付资本所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资本家的指挥监督下,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起来,发挥着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不仅所费资本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而且全部预付资本作为生产的物质要素(包括那些尚未耗费的固定资本),都进入了生产的全过程,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因此,全部预付资本都应该得到报酬。③剩余价值不仅对所费资本表现为增加额,而且对全部资本也表现为增加额。这些都是被歪曲了的表面现象。其实,价值的增殖仅仅是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扣除劳动力价格(工资)以后的余额,它作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额或雇佣劳动者无偿的剩余劳动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利润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企业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产品的价值构成是c+v+m,c+v部分转化为生产成本,m部分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部分,转化为企业的利润。社会主义利润的具体形式有:实现利润,即企业销售收入减去各项费用支出的余款;上缴利润,即按规定上缴给国家财政部门的利润;税后利润,即企业实现利润按国家规定上缴一定比例后留归企业的部分等等。社会主义利润与资本主义利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用于扩大社会主义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主义积累和社会消费基金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

(本质到现象的转化)

1、利润率含义:m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是m′的转化形式。

理解:①一、二转化是同时进行的。②在现实中,由于m表现为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资本家在衡量盈利程度大小时,必然拿m同预付资本相比较,这样m′转化为p′。公式:p′=M/(C+V)

例:一企业预付资本100万元,其中c80万,v20万, m20万,求m′和p′?

100%和20%

关系

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

K量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后者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剩余价值率低,利润率就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反方向变化

资本周转速度年利润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同方向变化

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生产同样的剩余价值只需较少的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理解:

影响利润率变化的因素(部门和企业p′)

①m′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两者成正比。M=m′·Vp′=M/(C+V)②c:v的高低(两种情况)a.在其他条件一定时,部门c:v同部门p′成反比。例:甲乙两部门预付资本都是100,甲80c:20v、乙60c:40v,m′都为100%,其他条件也一样。p′=M/(C+V)M=m′·V甲(高构成):p′=20/100=20%乙(低构成):p′=40/100=40%b.个别企业的c:v同其p′成正比。理解: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两者

成正比。理解:资本周转速度快,可提高M′和增 加M,这样P′也高。P′=M/预付资本④不变资本的节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c的节约能提高P′.p′=M/(C+V)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存在封建残余(封建行会制度和地方保护主义),国内未形成

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法规也不健全,不具备部门之间的充分竞争和资本(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在当时还未出现利润(率)的平均化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了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1.利润平均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利润平均化的条件:各部门p′不同

影响部门利润率的因素有4个:①m′的大小②c:v的高低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④c的节约

这四个因素在不同部门的作用程度和变化程度是不同,因此会引起各个部门的利润率不同,这就为利润的平均化提供了条件。3.利润平均化的原因:资本本性所决定

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m。由于各个部门的p′不同,对于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来说,等量资本不能带来等量利润,这违背资本的本性,势必引起部门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其结果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①

资本主义的竞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

◎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体是企业;对象是超额m;主要手段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导致商品价值量的下降。这种竞争是形成商品价值量的机制。

◎部门之间的竞争:主体是部门;对象是最有利的投资场所;主要手段是资本(或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流动;结果导致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这种竞争是形成平均利润的机制。4.利润平均化的实现形式:部门间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理解:

部门间竞争,会导致资本(或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包括转产、生产高利产品和新资本直接投入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流动方向:资本或生产要素从p′低的部门流向p′高的部门,即从供大于求的部门流向供小于求的部门;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这种流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部门预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利润率食品10070c+30v100%3013030%纺织10080c+20v100%2012020%机械10090c+10v100%1011010%合计300240c+60v100%6036020%(一)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100%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以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资本的转移引起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价格的相应变化各部门利润水平的相应变化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持续到不同部门间的利润水平大体相等为止,平均利润率就形成了。(二)部门内部的竞争与超额利润

1.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不同企业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

2.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1)市场价值是由部门内部竞争而形成的商品的社会价值,是把价值同市场供求和竞争关系联系起来的范畴,离开部门内部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就是一句空话。

(2)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在市场进行交换的价格。市场价格由市场价值决定,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市场价格就表现为社会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

3.部门内部的竞争和超额利润的形成。(1)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

(2)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生产价格形成后,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并没有排除各个部门投资者和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仍然可以得到超额利润。

(3)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三)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2、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1、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

3、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本质到现象的转化)1.定义: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W=c+v+mW=k+p2.区别:与价值

质: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量: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3.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变了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受供求影响而波动,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起作用。商品价值市场价格生产价格市场价格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4.平均利润的形成,不排除个别企业仍可获得超额利润。理解: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超额利润反映的是部门内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实际是说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由于各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少数企业生产条件比较好,它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商品按社会生产价格出时,它能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的含义:少数企业生产条件较好,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超额利润。

社会生产价格=部门平均成本价格+平均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个别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条件好的企业(少数):由于个别成本价格<部门平均成本价格,使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商品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时,该企业可获得平均利润+超额利润。生产条件中等的企业(多数):由于个别成本价格=部门平均成本价格,使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商品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时,可获得平均利润。因此,工业中具有中等或平均生产条件的企业决定单位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生产条件不好的企业(少数):由于个别成本价格﹥部门平均成本价格,使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商品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时,获得的利润低于平均利润,甚至亏损。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①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②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整体利益上的对立。理论前沿

平均利润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一,是市场机制能有效的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它表现在,生产要素或资本可以在部门、地区间合理自由流动,从p′低的部门流向p′高的部门,从供大于求的部门流向供小于求的部门,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这种流动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即有利于产业重组。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存在种种问题:①在国内,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②市场法规不健全;③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④企业的产权关系未理顺,经营机制未真正转换;⑤政府的职能有待进一步转换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部门间的的平等竞争和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重组。要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机制、健全市场法规、转换政府职能和规范政府行为等。

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理论与我国产业重组问题

利润平均化理论揭示了资本在不同产业和部门间流动和重组的规律,这一理论对认识我国产业重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一、对利润平均化理论的再认识

1、资本流动和重组的内在动力。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逐高额利润,而各部门利润率的差别为自本的流动和重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从一般意义上讲,只有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才会在盈亏约束和竞争压力的迫使下产生强烈的获利动力,近而不断的推动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和重组。

2、资本流动和重组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平均化、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和重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条件有①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市场法规、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等。②发达的现代信用制度。现代信用制度是资本流动和重组不可缺少的中介。二、对当前我国产业重组的探讨

产业重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也启动了产业重组的任务。由于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不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法规,即不具备马克思所揭示的各种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产业重组的首要任务是培育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必要条件。①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塑造产业重组的微观动力。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不能自负盈亏,逐利愿望不强烈,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且决策最终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这是资源难以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的原因之一。改革的重点是政府转换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②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培育产业重组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消除人为的垄断以及限制流动的制度,实现自由竞争,是资源流动和重组的必要条件。然而,现阶段我国不具备这个基础。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等,导致资源和资产(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难以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合理流动。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法规、实现政资分开(组建专门的国有资产所有权机构和国有资产运营组织)等。

③发育资本市场,构造产业重组的基础条件。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远不能满足产业重组的要求,首先,资本市场容量小、程度低。如,直接融资规模仅是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的10%左右(西方是1:1);其次,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如,信息披露不及时、股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上市公司只重筹资,不重经营机制的转换、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割裂了资本市场的完整性、股市投机过度,没有真正的投资者等等,这都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

④对市场运行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和严格的监管。目前,我国市场秩序很混乱,如假广告、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到处泛滥;价格欺诈、偷漏骗税、走私现象层出不尽;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比比皆是;在资本市场上,有些上市公司根本没有诚信,它们的手段是:公布假信息和假业绩,包装上市,圈股民手中的钱,钱到手后,随意投资和恣意挥霍。而有的上市公司只重筹资,不重经营机制的转化,股东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护。此外,股市投机过度,投资性不强、泡沫太大等。上述等等现象的存在,都会影响资本的合理自由流动和产业的重组。这说明政府对市场运行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和严格的监管。四、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1.原因: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结果:(1)可变资本是总资本中比重相对减少(2)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重增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下降剩余价值总额与总资本的比率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2.平均利润率下降不意味利润量绝对减少,还可能增加。不表明剩余价值率降低。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和表现。3.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M`提高C价值降低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对外贸易发展

影响利润率水平的两种相反力量,使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因素起主导作用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研究对象

从分配过程的角度考察商业资本总体。研究目的

揭示商业资本家集团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的一般规律。一、商业资本

1.定义:投在流通领域中,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独立资本形态。

理解: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是三种独立的资本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专事流通的资本所有者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资本,而且这种资本要有其特定的运动公式,并且能为资本所有者带来增殖。

2.商业资本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商业资本的职能必须由专事流通的资本所有者承担,而不能由产业资本所有者一身二任。3、职能:实际上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实现m.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资本

只要出现商品流通就会出现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这一对孪生兄弟是历史上最早的资本形态,依附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而存在。古代的商业资本的主要特点是以贱买贵卖增殖自己,剥削的对象主要是小生产者(个体农民、手工业者等),也通过向奴隶主和农奴主提供贵重商品或高利贷,来瓜分奴隶或农奴的一部分剩余产品。它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速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瓦解的作用,但它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新生产方式。只有在封建制度行将崩溃,产业资本已有萌芽时,它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作用效率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加速资本周转发展分工扩大市场商业资本-主要作用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1.定义:商业资本所有者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二、商业利润买卖GG'W(G+G)商业利润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2.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并通过价格差价途径实现。商业利润表面上,是商业资本所有者通过贱买贵卖获得的实际上,是产业资本所有者转让给商业资本所有者的、由生产领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资本的增殖

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具有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流通资本,本来就同生产资本一起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取得平均利润。一部分流通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会使产业资本减少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它仍然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继续取得平均利润。其差别在于:产业资本只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已经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则不仅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利润,而且要通过流通领域获得利润。商业利润从其获利的形式看,来自商品的购买价格与其出售价格的差额,从其利润源泉看,则来自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的周转

商业资本的周转不同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因而包含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商业资本的周转不过是产业资本周转中一个环节─出售阶段W′-G′─的独立化运动,它表现为G-W-G′的不断反复。商业资本的周转时间只由流通时间构成,它不创造剩余价值,只实现剩余价值。但这种周转既然代表产业资本周转中的一个环节,它也就代表着产业资本的周转。不过不是代表某个产业资本的周转,而是代表一系列产业资本的周转。商业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内许多资本的周转(例如,布店资本的周转,可以代表许多织布厂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例如,百货店资本的周转,就可以代表许多生产部门资本的周转)。一般地讲,商业资本的周转并不带来剩余价值,不能使资本增殖。但就单个商业资本来讲,如果它的周转速度慢于社会平均速度,就得不到平均利润;反之,如果超过平均周转速度,就不仅可以取得平均利润,而且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如果使它周转加快的条件在于店铺的优越位置,超额利润的一部分又将转化为地租。商业资本的周转表示购买与售卖的反复,它的周转速度也就取决于购买的速度和出卖的速度。前者又决定于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互相衔接的速度,后者则决定于消费的速度和规模。这两个方面的速度既是商业资本周转的界限,又能暂时被商业资本的运动所突破:商业资本(除开商人之间的周转)会缩短生产资本的销售阶段,使商品更快地投入市场;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下,它又能支配总货币资本一个较大部分,因而在存货未卖出以前,还能暂时突破消费的限制反复去购买,由此造出一个虚假的要求,促使生产盲目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要通过强制的力量、即通过一次经济危机来恢复。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也会反比例地影响资本的预付量。商业资本周转越快,社会总资本中用作商业资本的部分就会越小。反之,就会越大。商业资本周转和产业资本周转对于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有不同的作用。就社会总资本来说,产业资本的周转对于年生产的剩余价值量或利润量,从而对于一般利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商业资本在周转中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或利润;“它按照自己在总资本中所占的部分,从产业资本所生产的利润量中取得自己的份额,只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参加决定一般利润率”。但由于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反比例地影响商业资本的量,从而使产业资本的量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导致剩余价值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终于使一般利润率与平均利润发生变动,使生产价格也发生变化。

3.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动:(1)由于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分割为两个部分,即产业利润(p)和商业利润(h)。于是商品的生产价格也就成了生产成本加上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用公式表示:生产价格=K+p+h。(2)产业资本转让剩余价值的具体途径是,产业资本以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K+p)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再按照由生产价格决定的市场价格(K+p+h)把商品卖给消费者,两者差额构成商业利润(h)。4.商业利润率必须与产业利润率相等。

(1)商业资本投资于商业流通领域,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润。商业利润量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制约,参与利润的平均化。也就是说商业利润率不能低于平均利润率,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2)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是通过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资本的竞争和自由转移实现的。商业资本同样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这样,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会相应发生变化,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100%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M`=100%C全部转移则:W=720c+180v+180M=1080,P`=180/900=20%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为1000.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则: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于是:产业资本按出厂价900+162=1062卖出,商业资本按900+162+18=1080零售价卖出。三、商业费用及其补偿

在流通中,商业资本家垫付的资本包括:商品购置费和商业流通费用。

商业流通费用有两种形式:生产性流通费用和非生产性(纯粹)流通费用。这两种费用支出或耗费后,需要得到补偿(收回),并要取得相应的平均利润。

1、生产性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①含义: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在流通中,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而引起的费用。包括保管费、包装费和运输费等。

说明:在流通中,保管、包装、运输劳动同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有关,因此这些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同生产领域中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没有本质区别。因此,这些劳动可以转移旧价值和创造新价值,即可以增大商品的价值量。

②补偿:通过增大商品的价值量使支出的这种费用得到补偿。

2、非生产性(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①含义: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在流通中,由于价值形态变化(单纯的商品买卖)而引起的费用。包括商店设施费、广告费、簿记费、办公费和店员工资等。

理解:店员、广告人员、商店管理人员等的劳动只能改变价值形态,与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无关,因此都属于非生产性劳动.这些劳动不能增大商品的价值量,而只能实现商品的价值。

②补偿

◎补偿的途径:通过对商品的单纯加价来补偿这种费用(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

◎补偿的来源:对社会剩余价值的扣除。

理解:如果是劳动者购买加价消费品,为了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资本家要相应增加工资,这样从整个社会看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减少。如果是资本家购买,购买的是加价生产资料,它必须补充资本,来源只能是社会剩余价值扣除;如果购买的是加价消费品,他就需支付更多的货币,来源也只能是社会剩余价值扣除。

理论热点问题: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已占国民收入的60%-70%。这个产业的兴起,无疑给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服务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创不创造价值?

1.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含义。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很多,前后存在着矛盾。他从三个角度阐述了生产劳动的含义:

①从劳动过程一般的角度界定生产劳动,认为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或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②从商品生产的角度界定生产劳动,他认为只有创造商品的社会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③从资本生产的角度界定生产劳动,指出凡与资本相交换,为资本带来利润的各种形式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2.目前学术界有关生产劳动的观点有三种:

①传统观点仍坚持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而服务业劳动不是生产劳动。②认为服务业劳动能带来利润,故是生产劳动,也能创造价值。③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服务业劳动属于第三产业,是社会劳动,故是生产劳动,能创造价值。

3、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两个基本问题:①人类劳动是否只有凝结或物化在有形商品实体中才能形成价值?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必须凝结在有形商品体中,才形成价值;一个是凝结在有形商品体和无形商品体(劳务也是商品,是无形商品)中都能形成价值。比如,马克思曾论述过运输、保管等非物质形式的劳动凝结或物化在无形商品,即劳务商品中也能创造价值。②作为价值承担者的使用价值是否必须有物质实体?观点也有两个:一是肯定;另一个是有物质实体的使用价值和没有物质实体的使用价值,都能成为价值的承担者。比如,人们提供的服务,尽管没有物质实体,但具有效用,即具有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也能成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商业资本对商业员工的剥削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商业雇员的剩余劳动为资本家实现了剩余价值。P`=(180-50)/(900+100+50)=12·38%产业利润P=900×12·38%=111·43商业利润=h(100+50)×12·38%=18·57商业资本增加投入50纯粹流通费用,这时可分配的剩余价值为:180-50(纯粹流通费用补偿)=130出厂价:720C+180V+111·43=1011·43零售价:720C+180V+111·43+18·57=1080商业利润(commercialprofit)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不过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直接雇佣的是商业职工,纯粹从事买卖活动的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只实现价值而不创造价值。所以商业利润的最终来源只能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商业资本直接剥削的是商业职工的无酬劳动。产业资本通过占有产业工人的无酬劳动来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则通过占有商业职工的无酬劳动来减少实现剩余价值的费用,并据此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计算公式假定商业资本不存在,平均利润率就只在产业资本之间形成。又假定流通资本也被撇开,那末,利润率(p′)从它最抽象的形式来讲,就只是生产资本(c+v)的利润率,即:p′=m/(c+v)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实际上,产业资本在它的再生产运动中包含着流通过程,产业资本在循环中必须不断转换自己的形态,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又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然后再回到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总起来说就是流通资本,它虽不生产剩余价值,却是产业资本的必要构成部分,并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也要求取得平均利润。因此,产业资本的利润就并不仅是生产资本的利润率。假定产业资本预付的流通资本为B,那末,利润率就由抽象形式展开为:p′={m/(c+v)}+B

不仅如此,产业资本除了预付流通资本B外,还要预付流通费用。在流通费用中,生产性的如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可以并入生产资本计算;非生产性的纯粹流通费用也是作为资本投下的,可以并入流通资本计算。不过,流通资本B指的是资本在循环中处于流通领域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纯粹流通费用则是纯粹为这两种形态的资本相互转化(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G-W,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W-G)而投入流通的费用,其中,物质上的费用记作K(类似不变资本c),人工上的费用记作b(类似可变资本v)。产业资本家投入流通中的资本,不仅是B,还要追加K+b,这就使上述利润率公式中的分母变为c+v+B+K+b。

另一方面,用于商品买卖的资本B,它在循环中不断投入,不断转化形态,会不断保存自己。纯粹流通费用则是为B的转化形态而消耗了的费用,它只能由剩余价值m来补偿,又使上述利润率公式中的分子变为m-(K+b)。这样,利润率就更具体地展开为p′=m-(K+b)/(c+v+B+K+b)。到此为止,这里的叙述限于产业资本。实际上,由于社会分工,产业资本家投入流通的资本B+K+b的一部分改由商业资本家来预付(为简单起见,这里假定它全部由商业资本家来预付),那末,B+K+b便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其中,K+b也独立化为纯粹商业费用。这种独立化并未改变B和K+b的原有的性质,只不过这些性质表现在新的形式上而已。于是,平均利润率展开到它的完成形式,即

商业利润-直接来源商业利润的源泉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方法是商业差价,即产业资本家用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卖价和进价之间的差额就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形成商业利润。这是商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商业利润要靠商业雇员的劳动来实现。商业雇员的某些劳动,如包装、保管、运输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生产在流通中的继续;商品买卖、簿记等劳动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反映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以及商业资本家剥削产业工人和商业雇员的关系。商业店员同产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却为商业资本家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店员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用来支付商业店员工资的可变资本;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除其中一部分用来补偿工资以外的商业资本家的各种费用开支外,其余的部分则被商业资本家作为商业利润无偿占有。商业资本家就是通过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商业利润-资本周转

一般地讲,商业资本的周转,即G-W-G′的反复,只限于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变换,并不包括生产资本在内,不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不直接影响平均利润率。但是,商业资本社会平均周转的速度会使预付的商业资本总量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资本以及产业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这样,商业资本终究会间接影响着平均利润率,也就影响商业利润的社会总和。这是就全社会商业资本整体来说的。就单个商业资本而言,在一定的平均利润率下,一定量的商人资本所取得的平均利润是一个不变量,不管该资本周转快慢,并不能改变这个量。但是,随着该资本周转的加快,这个一定量的利润被分配到更多的商品身上,单个商品分摊到的流通费用和商业利润份额越来越少,商品的单价也就随之下降,商业资本家就能通过薄利多销,赚取更多的利润。五、商业资本周转的特点特点1、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2、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提高利润率1、只有流通过程3、受生产和消费的限制作用2、不直接增加剩余价值六、资本主义商业形式1、批发市场

包括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2、零售商业3、消费信贷4、技术、信息市场案例1

彩电降价到底了没有?《深圳商报》记者日前从广东省彩电企业领导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彩电业平均利润为6%,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利行业。在这个有康佳、TCL、创维等著名彩电企业首脑们参加的企业会议上,这一利润率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表示异议。据称,现在25英寸、21英寸彩电已经是“亏本赚吆喝”,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企业还要倒贴成本。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是29英寸、34英寸大彩电及新推出的数字电视机。时间倒退到十年前,中国彩电生产企业平均利润曾经达到50%以上。这使中国彩电行业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向规模和质量要效益。案例1分析: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规律,但平均利润率是否能发挥作用,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资本自由流动的程度。家电行业是我国实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较早市场化的行业,由于当时我国处在短缺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彩电等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高达50%甚至更高。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的引人,资本不断向高利润率部门流入(包括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使彩电等行业由一只独秀到百花齐放,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利润率不断下降,甚至已降到使某些企业产生亏损。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行业开放,可想而之凡是存在超额利润的行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也将更明显。案例2

洛杉矶11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最近对全球28个国家的160家大公司所作的调查,随着全球网上销售日趋兴旺,传统的采购运作方式受到了冲击。根据这家公司的调查报告,这160家大公司年采购总额为5200亿美元。虽然目前这些公司的网上采购只占全部采购的2%,但在今后两年内,这一比例将增长到25%。接受调查的公司表示,由于因特网提供了新的采购方式,它们的采购人员和供应商的数量将在今后两年内平均减少四分之一。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将与别的公司组成采购联合体。调查报告还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努力通过减少供应商、节省时间和改善服务来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水平。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更新了采购方式的公司利润率比其他公司高三分之一,销售产品的成本低20%。案例2

江苏省充分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网上农产品虚拟大市场初见雏形。该省已有1161个农产品上网销售,网上销售额达7.7亿元。近年来,江苏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正逐步显现,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特别是网上市场的欢迎。以此为契机,全省各地积极构筑网络销售平台,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对接。通过互联网,宝应县的大米远销到了广西等地,一时卖不出去的蔬菜也找到了销路,农民初步尝到了网络的甜头。如今,网上销售已成为江苏各地农产品流通的新方式。徐州丰县的“中华果都咨询网”建立1年来,已有1500多人次在网上信息中心发布信息,销售以特色果品为主的农产品,网上销售额突破了5000万元,全县出现一批营销规模较大的农民网上经纪人。大丰市农业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200多个特色农产品常年在网上发布,网上成交额达3000多万元。案例2分析: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降低商业流通费用,是增加商业利润的重要途径。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商业流通费用,降低了商业预付资本,加速了商业资本周转。电子商务作为新的物流方式突破了传统商业的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节约了许多传统商业所必须投入的资本,例如:店面、店员等,同时又可以实现一般商业企业难以实现的零库存经营。另外,由于网络的受众面广泛,销售渠道宽,企业可以节省诸如广告等费用,加速了商业资本周转。计算题

产业资本各部门剩余价值率均为200%,预付资本有机构成情况如下:计算各部门生产价格为多少?部门不变资本(万元)可变资本(万元)计其中固定资本(使用年限5年)甲56005000400乙81006500900丙25001750500

20%20%20%20%8=Σ6/Σ1+5平均利润率29502650320012002800800400600100050005600甲35013003折旧总额75016004=1-2流动资本13250175065002固定资本总计110003600110003600180016200合计2200600260010005002500丙56001800560018009008100乙10=3+4+5+99=8×(1+5)7=3+4+5=6651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部门题解计算题

设产业部门予付不变资本16,2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13,250元,使用年限为5年;可变资本1,80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200%。商业部门设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相等,剥削生产性工人的剩余价值率也为200%,予付资本的情况是:购进商品资本1,000万元;保管费用300万元(其中:200c,100v);运输费用500万元(其中:400c,100v);纯粹流通费用200万元。

试计算:(1)平均利润率为百分之多少?(2)产业资本家集团获得平均利润是多少?(3)商业资本家集团获得平均利润是多少?(4)产业部门商品出厂价格是多少?(5)商业部门售卖商品生产价格是多少?题解

1、平均利润率=(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部门生产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纯粹流通费用)/(产业予付资本总额+商业予付资本总额)=[1,800×200%+(100+100)×200%-200]/(16,200+1,800+1,000+300+500+200)=19%2、产业平均利润=(16,200+1,800)×19%=3,420万元商业平均利润=(1,000+300+500+200)×19%=380万元3、出厂价格=(16,200-13,250×4/5)+1,800+3,420=10,820万元4、商业售卖商品生产价格=出厂价格+商业利润+保管费+运输费+纯粹流通费用=10,820+380+300+500+200=12,200万元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利息借贷资本

定义:资本的所有者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理解:◎职能资本,是指从事m生产和m实现的资本。职能资本家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等。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职能资本的运动中,会游离出一些暂时不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闲置的货币资本被贷出去就转化为借贷资本。职能资本家

在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包括执行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产业资本家和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商业资本家。

职能资本家是职能资本的人格化,是同借贷资本家相对而言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为获取利息、将货币资本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借贷资本家。原来使用自有资本的职能资本家,现在兼用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甚至全部用借入资本来经营企业。职能资本家使用了借贷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就不能完全占有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要按期从中取出一部分作为利息,支付给借贷资本家。支付利息后的利润余额,才作为职能资本家占有的企业主收入,即支付利息后的产业利润或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不直接使用资本,把资本的使用权转给职能资本家,从而产生了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同一资本对借贷资本家来说,是作为单纯所有权的资本;对职能资本家来说,则是执行职能的资本。职能资本家用借入的资本去经营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生产剩余价值或实现剩余价值,直接剥削各个产业和商业部门的雇佣劳动者。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以及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使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对立,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关系。一方面,借贷资本家只从职能资本家手中取得利息,没有同雇佣劳动者直接发生关系,在利息的形式上,看不出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另一方面,企业主收入则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管理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报酬,似乎不是从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

事实上,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的区别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剥削实质,而企业主收入和利息实质上都是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股份公司和银行制度出现后,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依靠利息或股息过着寄生生活的食利者阶层。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的形成和资本输出的发展又使食利者阶层大大增长。有闲置货币资本的所有者急需资本的商品生产者货币资本市场借贷资本所有者借贷资本使用者借贷资本利息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形成来源特点资本循环和周转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积累中折旧费闲置待用流动资本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1、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2、所有权资本(财产资本)3、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G—G`)理解:①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

借贷资本作为一种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共性:普通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所有者让渡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借贷资本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的使用价值是双重的,一是普通G的使用价值,即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二是k的使用价值,即生产m和实现m的作用。所有者让渡的也是它的使用价值,只不过让渡的是资本的使用价值。借贷资本作为资本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普通商品以买卖方式让渡,让渡的是所有权,卖方按等价原则支付G.借贷资本以借贷方式让渡,让渡的是使用权。到期所有者要收回资本,并取得利息。

因此,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理解:

②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是财产资本;

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看,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是财产资本。因为资本的所有者让渡的仅是借贷资本的使用权,所有权仍在他的手里。因此对所有者来说,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借贷资本在所有者手中并不发挥职能资本的作用,即并没有投入到生产或流通中去,发挥生产m和实现m的作用,因此借贷资本在所有者手中仅仅是财产资本。从资本的使用者角度看,借贷资本是使用权资本,是职能资本。③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公式(G—G′),完全掩盖了m的来源。

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G—G′产生一种假象:G通过自身运动就能带来价值增殖,即带来m.

利息

①含义:职能资本家因使用借贷资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报酬。它是m的特殊转化形式。

②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职能资本家(总体)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平均利润。他必须把平均利润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利润,归职能资本家占有;一部分是利息,归借贷资本家占有。

⊙企业利润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使用权的产物,利息则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产物,这掩盖了m的源泉。

说明:由于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是m的特殊转化形式。

即使职能资本家或企业使用的是自有资本,也会把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个部分。他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资本的使用者。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要取得利息;作为资本的使用者,要取得企业利润。

利息掩盖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利息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资本财产的自然产物;企业利润是职能资本家或企业从事生产和经营管理企业的“劳动”报酬。而两者的真实来源则模糊不清。利息率

定义: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

公式: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利率的界限:最高平均利润,最低零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作用: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节储蓄和投资。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与利息率呈水涨船高的关系)借贷资本供求习惯、法律和传统因素利息率体现了借贷资本的增殖程度。(三)利息率变动的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利率变动从长期看具有下降的趋势。因为平均利润率从长期看具有下降的趋势,而且借贷资本的供给有超过需求的趋势。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对社会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利率是调节借贷资本供求的重要手段。(2)利率是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之间剩余价值分配的重要手段。(3)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二、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银行资本银

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

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是银行体系中的骨干,是以经营存、放款,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

专门经营指定业务、提供某些专业金融服务的银行。银行资本自有资本吸收的存款准备金可支配资金银

行银行资本是指银行资本所有者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概念: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其中自有资本只占很小一部分。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吸收资本资产业务:进行贷款和运用资本的业务经营结算业务:业务

1.概念

2.来源: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中间业务是手续费对外投资获得的股票红利和证券交易收益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和银行雇员发工资后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4.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形成,但利润量与平均利润量要相等,否则会发生银行资本转移。

银行资本瓜分产业工人剩余价值是通过直接剥削银行店员的剩余劳动实现的。银行利润3.实现形式:通过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之间的竞争,以资本转投形式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指资本家投资经营银行业而获得的利润。其来源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投资经营银行业,主要是从事货币资本的借贷,充当信用的中介人,并从事有关货币收付、结算、保管等业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银行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放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利用贷款经营生产或商业获得平均利润以后,按照一定的利息率把平均利润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作为企业主收入,一部分作为利息支付给银行资本家。由于银行资本家贷出的货币资本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存款形式吸收的职能资本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储蓄,银行资本家也须对这些存款支付一定的利息。在一般情况下,存款利息率低于放款利息率。其差额便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部分。具体说来,银行的全部利润由下列各项构成:①银行用自有资本放款与投资所得的利息和股息;②银行用借入资本放款所得的利息与这些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③银行用借入资本投资所得的股息与这些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④银行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所得的利润;⑤银行经营汇兑、信用证等中间业务所得的手续费。从银行总利润中,扣除银行经营业务方面的支出,如职工工资、房屋修缮费、文具费、邮电费等等之后,便是银行的纯利润。银行利润的源泉同产业利润、商业利润一样,也来自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它体现着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银行资本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银行资本家投入银行业的自有资本,其利润率也不能低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他们就会把资本转移到产业部门或商业部门去,不再经营银行业了。例如,平均利润率为20%,银行的自有资本为10万元。银行吸收存款500万元,按4%的利息率付出存款利息20万元,按5%的利息率取得放款利息25万元。二者之间的差额为5万元,加上其他业务收入1万元,再扣除营业上的开支4万元,得到银行利润2万元,利润率为,同平均利润率相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大银行已经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寡头。他们已不满足于获得平均利润,而要千方百计地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了。

银行利润是由银行雇员的劳动实现的。银行雇员同商业职工一样,他们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能为银行资本家实现以银行利润形式占有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雇员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银行资本家便是无偿占有他们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剩余价值的劳动。所以,银行雇员同样受到银行资本家的剥削。银行利润:(105-5)×5%+650×(5%-3%)-5=13亿元

银行自有资本10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经营银行业务费用,100亿元用于贷款;吸收存款650亿元用于贷款,存款利息为3%,贷款利息为5%银行利润率=13亿元/105亿元通过资本转移和竞争银行也可获得平均利润三、股份公司、股息和股票价格股份制是不同所有者通过认购股票共同出资创建企业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或企业组织形式形成萌芽:古罗马确立与发展:15世纪末至19世纪高潮期:19世纪下半叶(信用)现代股份制:19世纪末(垄断)原因形式

革命意义: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发达的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催化剂:信用竞争股份无限股份有限股份两合有限责任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

所谓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中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也有观点认为,独立董事应该界定为只在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之外不再担任该公司任何其他职务,并与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之间不存在妨碍其独立做出客观判断的利害关系的董事。中国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认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独立董事的起源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是其产生的标志。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其制度设计目的也在于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1976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一条新的法例,要求国内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专门的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此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发展成为英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恩—费瑞国际公司2000年5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年均规模为11人,其中内部董事2人,占18.2%,独立董事9人,占81.1%。另外,据经合组织(OECO)的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各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英国34%,法国29%,美国62%。独立董事制度的迅速发展,被誉为独立董事制度革命。

独立董事的分类

在美国公司法中,董事可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在采取两分法的情况下,外部董事与独立董事有时互换使用。如果采取三分法,董事可以分为内部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与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其中,只有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才可被称为独立董事。其中,内部董事指兼任公司雇员的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指与公司存在实质性利害关系的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则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公司及其大股东之间不存在可能妨碍其独立作出客观判断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直接或者间接的财产利益关系)的董事。由于独立董事不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独立董事属于外部董事的范畴。又由于独立董事不公司存在实质性利害关系,独立董事又不同于其他外部董事,尤其是股东代表董事。独立董事的特征其最根本的特征是独立性和专业性。

所谓“独立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行权等方面独立,不受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限制。1、资格上的独立性。2、产生程序上的独立性。目前,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其法人治理结构本身就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