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5生态工程单元测试_第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5生态工程单元测试_第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5生态工程单元测试_第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5生态工程单元测试_第4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5生态工程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罗山高中2023届高三生物复习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选修3专题五生物工程(含解析)1.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香蕉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A.整体性原理B.协调与平衡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2.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主要的治理对象为()A.山甸B.草原C.荒漠D.湖泊3.下列哪项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A.治理环境污染B.使破坏的生态恢复C.注重经济效益D.注重生态效益4.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运用的原理主要包括()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协调与平衡原理③整体性原理④工程学原理⑤物种多样性原理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5.几百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类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生态系统适于在我国各省市地区推广发展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需要人的干预6.在生态工程建设中,下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稳定的是()7.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A.协调与平衡原理B.整体性原理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D.系统整体性原理8.珊瑚礁之所以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得益于珊瑚虫和藻类组成的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该实例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是()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整体性原理C.协调与平衡原理D.系统整体性原理9.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A.系统整体性原理B.协调与平衡原理C.物种多样性原理D.整体性原理10.材料一、实施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材料二、地衣中的真菌和蓝藻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材料三、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③物种多样性原理;②协调与平衡原理;④系统整体性原理⑤整体性原理⑥系统结构功能原理。上述材料所依据的生态工程主要原理依次是():A①④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④11.帮助农民发展经济时,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草莓新品系应种植在阳光充足,疏水性好的土壤里,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A.物种多样性原理B.整体性原理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12.“退耕还林还草”是哪种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A.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B.城市环境生态工程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13.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14.《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的优点不包括()A.改善了土壤结构B.培育了土壤微生物C.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D.改变了土壤酸碱性15.“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只有捕食一种B.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C.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D.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16.我国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一工程属于()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B.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1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中常用DNA探针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B.动物体细胞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C.愈伤组织脱分化和再分化需要用一定比例的植物激素调控D.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物种丰富度和能量传递效率1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态工程依据的是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B.研究对象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C.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D.以整体观为指导,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研究,以整体调控为处理手段19.大型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变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能使生物产生地理隔离,很快形成新的物种,所以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B.原来的平原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率C.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D.利用水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20.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取治理措施的步骤应为()①植树种草②人工制造表土③机械平整压实土地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21.(10分)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该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磨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完成下列问题:(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_________原理和_________原理。(2)该系统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有一种微生物具有除臭作用,这种微生物是_________,它的除臭过程是_________,该微生物是生态系统成分的_________。(3)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原理这一理论,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使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长越好。请你结合所学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22.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中,以沼气为中心推行“猪—沼—果(粮、菜、鱼、花)”的基本模式,请分析回答:(1)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有______;“猪”属于第______营养级。(2)此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_____;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3)沼气池中的氨,经过细菌的______(硝化、反硝化)作用生成NO等离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4)与传统农业相比,此生态农业明显的优势是______。23.(7分)1985年前,某地农村农作物秸秆都是当作燃料而农户和家畜的粪便等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后来逐步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下图是2023年时当地生态工程示意图。(1)试分析1985年前生产形式的不利影响(至少举两个方面)__________。(2分)(2)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等基本原理。(2分)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相比较,具有等特点。(3)当地人希望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专家经过考察后,建议他们增加一个奶牛养殖项目。村民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并对原有的生产项目作了一些调整。他们需要调整的项目主要是。(4)现代生物技术可应用于生态建设,举例说明:。24.运用现代生物科技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________细胞,称为杂交细胞。(2)合子形成后即在_____________内进行有丝分裂,开始发育。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这一时期成为_______期。(3)当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时,首先发生__________反应,释放出有关的酶直接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形成精子穿越放射冠的通路。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应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顺序不可颠倒)(4)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_______________”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__________________。25.下图是我国南京古泉生态农场的以沼气为纽带,联动农作物种植、蚯蚓养殖、养鱼、养鸡、养鸭等产业的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磨菇房的磨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2)某同学据图写出一条捕食食物链:果树→蚯蚓→鸡,该食物链________(填“正确”“不正确”)。(3)利用沼气燃烧为鸡舍延长照明时间,提高产蛋率;利用性外激素诱捕果园中的害虫。这些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果园与森林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填:“高”“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明显的优势有________和________。(6)假设下图是建成生态农场前的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请画出与该图对应的能量流动图解。26.I.(6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实质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植物收获后进行妥善处理,就可将重金属移出土体。目前科学家正尝试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符合植物修复技术要求的转基因植物。(1)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原理。(2)获得目的基因后可采用技术进行扩增。大部分特种的基因能拼接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都是结构。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植物细胞,可采用的分子检测方法是。(3)将含有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应用技术,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II.(9分)2014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大会宗旨是如何减少的全球排放量。生态学家研究出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排放,“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图是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粪便中的臭味主要来自氨,在沼气池中,经过(生物名称)的作用,可以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能否循环利用?。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3)从图中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源来自于太阳能、沼气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它突出的优点是。(4)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等特点。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所谓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协调主要是指生物要适应环境,因此引种时要注意引种的生物是否与当地环境相协调,不能盲目引种或栽种,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C【解析】大区域生态恢复工程主要是为了治理土地的荒漠化3.C【解析】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是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的,但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不是主要目的。4.D【解析】试题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对策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林草、生物等措施,层层设防控制土壤侵蚀,如甘肃陇南地区的“九子登科”治理模式。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5.A【解析】略6.C【解析】7.B【解析】试题分析:进行生态工程设计时,要考虑社会—自然—经济的整体影响,即生态工程设计时要遵循整体性原理,否则容易造成“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原理。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8.D【解析】试题分析:珊瑚礁之所以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得益于珊瑚虫和藻类组成的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通常情况下,失去了共生藻类的珊瑚虫会因为死亡而导致珊瑚礁逐渐“白化”,失去其鲜艳的色彩,那里的生物多样性也将锐减,从而造成系统的崩溃,所以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B【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工程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超过了环境承载力;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0.A【解析】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单独存在时,两种生物都不能很好地生活,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1+1>2的效果,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所谓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统一整体11.D【解析】试题分析: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所以草莓新品系应种植在阳光充足,疏水性好的土壤里,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2.C【解析】试题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故A错误;城市环境工程的目的主要是治理环境污染,故B错误;为了控制荒漠化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森林或草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的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等,故C正确;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污染、退耕还湖,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3.B【解析】试题分析: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故A错误。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故B正确。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故C错误。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不能正常运转,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14.D【解析】试题分析:“无废弃农业”改善了土壤结构;培养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15.D【解析】试题分析: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等。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故选D。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6.C【解析】试题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于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故C正确,AB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7.C【解析】试题分析:基因工程中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故A错误。动物体细胞培养依据原理是动物细胞增殖,故B错误。愈伤组织脱分化和再分化需要用一定比例的植物激素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调控,故C正确。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物质丰富度,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18.ABC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是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A正确;研究对象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B正确;目标是可持续发展,C正确;以整体观为指导,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研究,以整体调控为处理手段,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9.A【解析】试题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可能使生物产生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故A错;原来的平原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率,故B正确;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故C正确;利用水利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0.C【解析】试题分析: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取治理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为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由于矿区废弃土地的水分状况很差,特别是养分极其贫瘠,导致植被很难恢复。因此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就要首先通过机械方法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然后在人造表土上,植树种草。考点:考查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点评:难度较小,理解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21.(1)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2)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生产者(3)不正确因为食物链多,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解析】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再生与物种多样性原理基础上的农业,体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整体效应。从能量流动特点逐级递减看,食物链不能无限延长,一般维持在5—6级。22.(1)果(粮、菜、花)(2分)二(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分)低(弱、差)(3)硝化(4)能量多级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废物资源化等(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主要是果(粮、菜、花),猪是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但该生态系统是人为建立的,其主要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相比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差。(3)硝化细菌可将氨作用形成NO等离子(4)该生态系统主要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运用能力。23.(1)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引起环境污染、农业成本高等(只要合理,2分)(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任答两项,2分)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3)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或减少原养殖家畜的数量,只要求答出一项)(4)基因工程中抗虫、抗病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