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1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2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4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二讲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三讲防灾与减灾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考纲下载考纲解读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3.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1.识记: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3.应用: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和特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其他典型灾害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广阔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大气层结构狂风、暴雨、风暴潮干旱: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其他典型灾害地质灾害(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建筑物破坏、交通线中断、人员伤亡等滑坡和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区,危害极大水文灾害(洪涝)中低纬度,河流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形成洪水;排水不畅,积水形成涝渍淹没农田、村庄、道路等热带风暴潮:由台风引起,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增水过程相对平缓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其他典型灾害生物灾害(病害)农作物分布区、森林分布区与作物所处环境有关农作物、树木染病枯死虫害:松材线虫是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鼠灾:重灾区是农田、牧场及森林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带有两条,即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低纬度灾害带,表解如下:灾害带位置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自然地理原因人文地理原因环太平洋灾害带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等①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②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灾害带位置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自然地理原因人文地理原因北半球中低纬度灾害带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①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②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③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3.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1)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①串发性灾害链:如寒潮→低温→霜冻。②并发性灾害链:如地震并发滑坡、崩塌、海啸、火灾。③串发——并发性灾害链:如台风带来风暴潮引起海水污染;带来的暴雨诱发洪水、泥石流和内涝等灾害。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例1]

(2011·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日本东北部(约38.8°N~39.1°N,141.5°E~142°E)沿海区域。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获取和解读信息]————————————————(1)从文字材料中可知此次地震“震级为9.0级,震级

;震源深约20千米”,震源较浅。

(2)从图中可知海湾形状内窄外宽;甲地距震中较近。高———————————————————————————————[解析]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震级大、震源深度浅”等信息,找出甲地海啸灾害严重的“普遍性”。原因:从图中获取海湾形状、震中距的相关信息,归纳出甲地海啸危害严重的“特殊性”。[答案]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较浅,甲地距离震中较近,海啸到达的时间短;位于外宽内窄的海湾的“项部”,海啸向陆地方向推进时,受海湾形状影响,越向内侧浪越高(海啸波高越高),流速越快,冲击力越大(使海啸的巨大能量集中于更小的范围内释放),对甲地的破坏格外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的原理:(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低的原理: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能“缩小”灾害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施“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此考点常结合某一具体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分析哪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答案:(1)陡坡开荒、破坏植被等会诱发和加剧洪涝、风沙、干旱、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会使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加剧。

(3)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区采空会导致地表沉降、塌陷等。

(4)水库蓄水、工程建设挖高填低、开矿等会诱发地震、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等。[例2]

(2010·新课标全国卷)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获取和解读信息]————————————————(1)由图可知该单面山岩层倾斜方向与坡向是一致的,这样的坡面不稳定。

(2)由材料可知在H处对施工立面进行了加固和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使坡面上的岩层为一个整体。———————————————————————————————[解析]滑坡形成的诱因主要是大雨、地震及人类活动,再联系该处岩层特点可分析该处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1.(2013·吉林高中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当地时间2010年9月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悉,地震造成多人受伤,其中只有2人伤势较重,但没有造成人员死亡。新西兰总理将此次“零死亡”大地震称为“奇迹”。材料2: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海地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万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新西兰每年发生万余次地震,说明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2)对比分析新西兰南岛此次“零死亡”而海地地震造成如此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解析:第(1)题,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第(2)题,地震造成的危害不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抗灾救灾能力、防灾体系、建筑物抗震强度、震源深浅等原因不同所致。答案:(1)新西兰地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2)新西兰震中距市区较远,震区人口密度低;地震发生在凌晨,受灾严重的市中心商业区无多少人活动,客观上减少了人员伤亡的几率等;建筑物质量高;新西兰民众长期接受灾害知识教育,国家设立应急体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灾害防御体系,抗震能力强。海地震区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差;海地经济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差。2.(2013·北京东城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2:2009年9月到2010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材料3: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2)读材料2,分析导致该地区2009~2010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3)读B图和材料3,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解析:第(1)题,地形区的名称及特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第(2)题,该地区2009~2010年发生严重旱情的原因有气象气候因素、地形、植被、农业种植结构等。第(3)题,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要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2)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3)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3.(2013·宜春模拟)读下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某地区位于川东三峡库区的腹心地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褶皱山地,地下常有软硬相间的岩层。(1)分别说出影响该地区滑坡危险性最严重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2)说明该地区滑坡发生次数与坡度的关系,从滑坡危险性的外在因素分析怎样避免和降低坡度对滑坡危险性的影响。解析:第(1)题,由图知,坡度、土地利用分别是最严重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第(2)题,从坡度与滑坡次数关系图可以看出坡度在20°~40°时,滑坡次数多,最多的次数是坡度在30°~35°。答案:(1)坡度和土地利用分别是最严重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2)坡度为20~40°时,最有利于滑坡的发生。而坡度小于20°和大于40°的地形滑坡发生较少。①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对坡度20度以上的丘陵山地应避免开垦耕种;②实行退耕还林、保护地表植被;③在交通工程方面,工矿建设应避免在脆弱地带施工;④在滑坡易发地段,建设护坡工程,做好灾害防护。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1:2011年1月26日,日本九州南部的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喷发,激起的火山灰冲到3000米的高空,能见度降到500米左右,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材料2:“东亚局部区域图”。(1)此次火山喷发固然规模较大,但对中国国内航空运输影响较小,试分析其原因。(2)请评价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解析:第(1)题,1月份正是冬季风盛行的季节,且两国相距较远。第(2)题,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包括不利的影响和有利的影响。答案:(1)距离相对较远;冬季盛行西北风,中国大陆位于上风向。(2)有利:会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形成可开发的旅游资源;火山灰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及化工原料。不利:熔岩会摧毁田园、建筑等;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火山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诱发地震。

第二讲

中国的自然灾害考纲下载考纲解读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

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

过程。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识记: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3.应用:对某一灾害案例,从分布、成因、防治措施等方面综合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1)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灾害带范围主要灾害种类危害海洋灾害带东部和南部海域台风、风暴潮、赤潮等影响海洋渔业、石油平台、船舶、港口东南沿海灾害带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东部灾害带地势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霜冻、地震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灾害带范围主要灾害种类危害中部灾害带地势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西北灾

害带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例1]

(2012·福建高考)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获取和解读信息]————————————————(1)文字材料中“红色砂砾岩”“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等关键词。

(2)图中断裂、河流、城市等的分布。———————————————————————————————[解析]第(1)题,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地区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该区域地形坡度大。因而该区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第(2)题,主要从地表形态的破坏,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答案]

(1)崩塌、滑坡、泥石流。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特点分布灾情地震灾害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特点分布灾情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夏季多暴雨等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在地域上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西南地区为重灾区[温馨提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2.中国的主要水文灾害类型时空分布成因分析影响洪水灾害暴雨洪水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①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②易导致涝灾发生融雪洪水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对农业影响较严重类型时空分布成因分析影响洪水灾害冰凌洪水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下游河口,及松花江部分河段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冰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对交通影响较严重风暴潮灾害台风风暴潮7~10月(8月、9月最为集中)。东南沿海台风(热带气旋)引起影响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工业、交通、海洋渔业等温带风暴潮春季和秋季。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温带气旋和冬季风引起[温馨提示]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3.中国的主要气象、气候灾害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特点防治措施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梅雨过后,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特点防治措施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

暴雨及时预报,作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春旱华北3~5月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引水灌溉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特点防治措施夏涝华北和南方地区6~8月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很长,降水强度大洪涝灾害低洼地排水,疏浚河道,增加入海口倒春寒东部季风区3~5月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风雪天气地膜覆盖等寒潮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春秋季节危害最大加强警报,作好防寒准备[温馨提示]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例2]

(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获取和解读信息]———————————————————————————————————————————————[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判断。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1:据国家减灾委统计,2011年6月份自然灾害以洪涝、旱灾为主,部分地区遭受了冰雹、地震、台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病虫害等灾害。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6732.8千公顷,其中绝收832.9千公顷;倒塌房屋13.2万间,损坏4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71亿元人民币。材料2:2011年6月份登陆我国的台风。台风名称莎莉嘉海马米雷登陆时间6月11日05时45分6月23日10时10分6月26日21时10分登陆地点广东省汕头市沿海在广东省阳西县与电白县交界处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影响地区粤、闽粤、闽、台、桂台、闽、苏、浙、沪、鲁、辽材料3:“我国局部地区降雨量实况图”。(1)材料1反映出我国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

(2)从材料2分析,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省区有哪几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3)描述材料3中两地区降水分布规律,试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2011年6月份自然灾害以洪涝、旱灾为主,部分地区兼有其他灾害,而且农作物受灾面积广,房屋破坏数量多。由此可以看出该月呈现灾害种类多、损失大的特点。第(2)题,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粤、闽、台三省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省区,其主要原因是三省离台风源地近,台风登陆频繁。第(3)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山东、辽宁两省的降水量均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本次降水是由台风带来的台风雨。答案:(1)种类多、损失大。(2)粤、闽、台。离台风源地近、台风登陆频繁。(3)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受台风影响。2.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如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曲线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冰雹这种气象灾害发生的季节、原因、危害及其防御。第(1)题,3~5月份月雹日有突增变化,则为春季,该季节气温回升快,对流旺盛,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冷暖气流交汇,极易使暖气团抬升而形成冰雹。第(2)题,冰雹的破坏性较强,毁坏农作物及建筑物,击伤人畜等。需加强预测、预报,提前防范。答案:(1)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下图是“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县地震示意图”。材料2: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造成了数十人遇难,两万多间房屋受损或倒塌。(1)云南彝良地震属于多震型地震,两次地震强度最高为5.7级,试分析此次地震震级小却伤亡重大的原因。(2)请分析地震容易引发哪些次生灾害及其给救援工作带来的主要影响。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浅,震级不高;该地区人口密度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同时地震还会引发其他灾害,如火灾等。第(2)题,山区地震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有滑坡和泥石流,给救援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从滑坡、泥石流对交通的阻碍作用方面考虑。答案:(1)两次地震加大了灾害损失;浅源地震破坏强度大;人口密度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引发了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人们的地震预防、逃生、救灾能力弱。(2)滑坡、泥石流。交通受阻严重,减缓了救援进程。4.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是长江水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仅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分析原因。(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简要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长江洪涝灾害多发,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等造成洪涝灾害多发。第(2)题,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特征和环境要素的变化,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答案:(1)①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2)①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②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第三讲

防灾与减灾考纲下载考纲解读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或应急措施。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1.识记:主要灾害的互救与自救措施。2.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3.应用:根据所举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对其防治提出合理的措施。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地理信息技术主要特点功能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技术(RS)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空间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时间上:同步观测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更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地理信息技术主要特点功能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RS和GIS结合信息获取和空间分析结合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全球定位系统(GPS)采集某点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2.自然灾害防御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例1]

(2012·新课标全国卷)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获取和解读信息]———————————————————————————————————————————————[解析]第(1)题,灾害甲位于美国西海岸,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应为地震。灾害乙位于美国东部、南部沿海,临大西洋及墨西哥湾,是飓风影响的地区。第(2)题,针对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应加强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修建防御性设施等。[答案]

(1)甲为地震。(西邻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风源地。(2)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性设施;加强防灾教育和培训。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1.地震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2.洪水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在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做好以下几点:3.龙卷风、台风、飓风

(1)风灾:龙卷风、台风、飓风的共性是风力强劲,能摧毁建筑物并危及人畜。

(2)自救措施:①在接到龙卷风警报时,要立即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②如果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压力。③如果在野外开阔地,可就近找低洼地并伏于地面。(3)注意事项:风灾和洪水一样,具有可预报性。当接到警报时,会有充足的时间做好预防工作。此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①不要起程远行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②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应尽快靠岸。③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待在室内。台风袭击时,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4.滑坡、泥石流

(1)发生时间: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自救措施:①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例2]

(2011·浙江高考节选)2010年10月下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到超强台风“鲇鱼”的袭击。下图为“10月22日12时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山区易引发泥石流灾害,可通过预警措施对其进行有效防范。你认为会出现哪些征兆?[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评价。从图中景点的名称、分布可得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具有价值高、类型齐全、集群和地域组合状况好等优势。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结合材料可知,该旅游区位于沙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所以要保护旅游资源可从保护植被、控制游客数量、保护水源等方面回答。[答案]

(1)旅游资源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答对两点即可)[获取和解读信息]————————————————(1)题干中“泥石流发生前”“征兆”等关键词。(2)泥石流的形成离不开“水”“泥沙”。———————————————————————————————[解析]泥石流形成的本质要素是“水”与“泥沙”,泥石流出现的征兆也应首先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答案]溪流水量突然变化;轰鸣巨响;溪水异常混浊;泉水停止等。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图示区域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原因。(2)针对易发地质灾害,图示观光长廊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意义。解析:此处山坡较陡峻,山坡上有松散的沙石,使坡面不稳定,易造成崩塌(滑坡),观光长廊应针对当地环境制定适宜的防护措施。答案:(1)类型:崩塌(滑坡)。原因:存在不稳定坡面、碎屑物。(2)措施:夯填土石,混凝土层,防水层等工程性措施。意义:减小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提高安全性;利于游客观光等。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2011年10月23日,土耳其东部凡省发生里氏7.2级地震,此次强震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材料2:2011年,东非地区遭遇了6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干旱导致约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