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全国公开课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全国公开课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全国公开课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全国公开课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全国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混战搜刮,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2、经过和结果:阶段时间中心主力主要斗争形式结果第一阶段北京学生罢课、游行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签和约。第二阶段以后上海工人阶级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3、意义:①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③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PS: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项目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群众基础不广泛广泛革命结果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①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②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的积极活动;③共产国际的帮助。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举行。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③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补充说明: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国家。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1)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2)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3)条件:①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2、实现的标志: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3、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4、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5、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1)北伐的条件: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涨;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结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5)影响: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6、大革命的失败(1927)(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国共合作全面破裂(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7、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原因:国民党右派蒋介石集团的背叛革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错误。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PS: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咸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考点二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宁汉合流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二、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1)背景: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2)时间: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汉口1)主要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了发动秋收起义。2)影响:给处于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秋收起义:毛泽东(由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土地革命1、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八七会议2、土地革命的准备:秋收起义3、土地革命实践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土地革命(基础)—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4、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关键)—斗争形式根据地的建设(保障)—基地和依托5、意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四、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1、武装力量:1万多——10余万2、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一块→全国十几块根据地3、军事斗争: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0、10—1931、冬)4、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正式与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五、红军长征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长征经过:(1)长征开始和初期窘况(2)转折点:遵义会议()①内容:一是军事问题: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二是组织问题: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长征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会师()3、长征的意义:(转危为安、播种机、动力、抗日前线)考点三抗日战争一、全民族的抗战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史实:1931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1932建立伪满洲国;1935华北事变;1937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2、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建立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共联合抗日战术抗战路线战绩作用地位关系国民党正面战场正规战片面抗战:单纯依靠政府军队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大片国土沦陷,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主战场相互配合共产党敌后战场游击战全面抗战:即人民战争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抗战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配合战场4、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2)巩固抗日根据地:=1\*GB3①背景: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实行封锁,根据地出现极端困难局面=2\*GB3②政策与措施: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3\*GB3③意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5、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中共“七大”:延安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意义: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2)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等2、战后贻害:遗留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沉重打击1、时间:抗战爆发后2、原因: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3、表现: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胜利原因:①性质:进步和正义的战争;②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根本)③两大战场相互配合,坚持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⑤日本侵华是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法西斯战争。意义: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五、主要特点①全民性:这场反帝斗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②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③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考点四解放战争一、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年8-10月)(1)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国民党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同时也为了欺骗民众。共产党方面:为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3)重庆谈判的意义:=1\*GB3①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2\*GB3②国民党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3\*GB3③《双十协定》有利于实现政治民主与和平建国,保证了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是人民民主力量的胜利。=4\*GB3④中共向各界人士宣传、解释了自己的主张,扩大了影响,争取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3、政协会议的召开()1)政协协议: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2)会议的意义:=1\*GB3①政协会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进行的斗争,是中国民主运动史上特殊而光辉的一幕;=2\*GB3②会议冲破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反映广大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意愿;=3\*GB3③会议所表现的协商精神和多通过的协议,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二、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2、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1、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经过一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2)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四、新民主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