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植物学实习心得范文大全_第1页
2023年植物学实习心得范文大全_第2页
2023年植物学实习心得范文大全_第3页
2023年植物学实习心得范文大全_第4页
2023年植物学实习心得范文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0页共100页2023年植物学实习心得2023年植物学实习心得。为期一周的实习已然落下了帷幕,我仍然回味其间点滴,如今有时闭上眼睛,一幕幕在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似的,很有趣儿。起初对实习没抱有太大的热情,因为去外面实习必然要乘车,而我晕车,是特晕的那种,见到车就想吐。第一天清早乘车去鹫峰,车子走得可真慢呀,尤其是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蛇形时,我感觉我的胃都要出来了,我真的想跳车啦。但是下车稍作休整之后,我顿时被鹫峰迷人的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平缓的山坡处处散发着绿的活力,迷人的花香沁人心脾,我还没来得及驻足欣赏,老师就带着大队人马浩浩汤汤席卷过来了。我这才意识到此次实习不是出来游山玩水的,于是只能打起精神,掏出纸笔,追随人流而去。山上的植物可真多呀,我一生也没见过这么多植物,更何况需要一一识别。但是环顾四周,一个个同学如狼似虎,见到植物就挖,发现新的植株就抢,这场面近乎疯狂,我也等不及啦,拿起剪刀参加到第一波扫荡队伍中,所过之处,植株欲哭无泪呀,高大的乔木尚能自保,矮小伏地的要么被搜挖枯竭,要么惨遭践踏践踏,毕竟两个班五六十人呢,其破坏力真的不容小觑呀。老师寓教于乐,同学们对这也乐此不疲。整个过程中,我根本做到了认真听从老师指导,细心识别植物、采集标本,留心做记录,生怕记漏、记错任何一个种名儿,遇到特别的植株与同学互相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利用午饭间隙,将采集好的植物压成标本,并记好实习日记。第一天收获颇丰,我认识了116种植物,理解了局部植物的用处,譬如唇形科的益母草、北京黄芪,景天科的景天三七具有药用价值,而壳斗科的栓皮栎树干竟可以做暖壶塞子,最为有趣的是木兰科的鹅掌楸,也叫马褂木,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写情书,多么浪漫呀。这次实习给我提供了一个近间隔接触大自然的时机,我通过对植物的识别,理解植物的科属特征,进而加强稳固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我深切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滋味。第一天的实习是难忘的,用心学到的东西将使我终身受用。实习也对大家的体力与团队协作力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假设第一天的实惯用“累”来概括,那么第二天的实习就应是疲惫了。第二天,目的地是北京植物园,本想乐游园一番,无奈天公不作美,自清早至黄昏淅淅沥沥的雨没有停歇,于是我们在雨中享受了这一场值得回味的特别实习。雨中游北京植物园别有一番滋味,园子里的花真多,好多都是我从未见过,也不知道名字的花.感谢老师告诉我一些美丽的花儿的名字。有的同学显得格外兴奋,频频按下相机的快门,一行人都停下脚步等他们,欣赏着他们“抢”镜头的如醉如痴的身姿。然而,植物园中奇花异草上百种之多,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拍不完的。那雨也来凑热闹,铺天盖地,千丝万缕地将植物园中风姿各异的树木和奇花怪草覆盖起来,满眼绿色一时间虽实犹幻,仿佛一位画界高手正在一幅宏大的画布前浓墨重笔地挥洒沿着细碎的沙土路渐渐前行,雨丝在伞面和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听起来很惬意舒心,周围很安静,几乎见不到游人,路两边栽植着等待识别的树木,徜徉漫步间,转过一个慢坡,突然传来人语喧哗声,举目望去,竟是梁启超的墓,我们一行人怀着庄严的心情瞻仰拜谒了伟人,随后继续寻找植物。给我留下最深化印象的是紫薇树,粗大枯槁的主干顶端上,冒出蓬勃的翠色,抽出柔美的枝条,随风摆动,舞动着满树的艳丽和芬芳,真有枯木逢春,梅开二度的感觉。雨中植物园,别样的景致,别样的风情。最后一天的野外实习是大觉寺,我们在这里已经很难发现新的植株了,已然没有的第一天的狂热,却也多了几分娴熟。信手拈来一段植株,我故作淡定的观察它的茎、叶、花、果实,有时拿出相似的标本比照一下,撕下叶子闻一下,看它是否有乳汁,并猜想它属于哪个科、哪个属,将它的主要特征反复在脑海中检索,恰好确认它的身份时心里会蓦地涌出一种成就感。大局部光阴我们多听多看多问,不断重复旧的知识,也不停地承受新的知识,有时三两个人聚在一起,边看标本边翻阅资料,遇到两种极为相似的植物也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乐在其中。独立考虑,团队协作,好奇探究,吐故纳新,这就是实习的乐趣吧。在接下来两天的植物鉴别考试中,乐趣仍然层出不穷,这是一场人与植物两情相悦的走秀,但不在本文所涉之列,不可说不可说...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外出实习的时机很是难得,因此这次实习是令我很兴奋。虽然这次去实习时为了学的更多的知识,但是还未去实习时我就开场在梦想去实习的地方是多么的美丽、神秘,实习时是多么的开心。在这次实习中我也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实习时间历时三天(20xx年11月9号~11号),第一天实习是小哨山上,我早晨9:00出发,下午13:30坐车回来。我们的任务是上山采集植物并将采集好的植物制作成标本。到了小哨山下,我们都迫不及待的往山上爬,在上山的路上,我们一边上山,一边采集植物,植物何其之多,风景何其之亮丽。上山前老师我们在采集植物时,的是要有花、有叶、有根、有果实。在采集植物时更是得到老师在旁指导。得到老师的指导,我们在采集时减少了很到费事。也许是长时间没有上山的缘故,我们山上都很兴奋,我们满上遍野的去采集植物,看新奇的景观。当我们采集好植物时,老师教我们压制标本,还不时告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植物,让我们认识、理解了很多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植物。在山上,见到了小哨山上的很多奇景,比方是很多不同形状的石头,很多新奇的小花。这次山上之行更是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之前不曾有时机见到的植物(忍冬科的天门冬),也让我认识了一些在课上见过图片而不曾见过真实模样的植物,让我在课上的知识得到了稳固。在山上,我们精诚合作,最终我们完成了任务。第二天实习是步行去植物园,去植物园的任务是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种名、学名、科名和生长地区)。虽然我以前也去过植物园,但那是去玩耍,不曾留心去注意植物的名称、习性等等。这次去植物园让我见识到了很多不曾相识的植物(比方,漆树科的清香木、忍冬科的水红木等等)。植物园的植物种类很多,珍惜植物也不少,植物园里可以一边学知识,一边赏景,也是一件快事。植物园之优美,大有回归自然之感。我也很喜欢这次去植物园。第三天,我们是在实验室里鉴别我们采集回来的植物,并制作标本。在实验室里,老师我们鉴别植物,了我们制作标本。我们整整花了两个小时才把所有植物鉴别完成。虽然在鉴别植物时有些枯燥,但是当鉴别出自己采集回来的植物也大有成就感啊。看到上几届同学制作的养眼的标本,更是大欣慰。三天的实习虽然是很短暂,但是在三天的实习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不但得到了亲近大自然的时机,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次实习让我更深的认识了植物,还学会制作标本,同时,还使我们的凝聚力得到加强了,我想我们以后合作的回更加顺利。这次的实习,会为我们以后的很多知识做好铺垫,我很快乐,我参加了这次实习。【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精选实习报告阅读植物学实习报告:2023植物学实习报告植物学实习报告:___年植物学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与任务1.1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根本构造,认识局部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1.2通过野外实习稳固理论知识,在理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进步对植物学的兴趣。2、实习步骤与内容2.1黑石顶简介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2.2实习内容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本卷须知作了简要的介绍。7月6日上午在x____师和唐恬老师的带着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着下沿某一进山道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着下沿另一进山道路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展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展认种考试。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3、实习心得与体会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如今,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乖僻,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历教训。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2、理论联络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绘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绘更准确更,最后却发现那些描绘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理论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方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理论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敏有效的方法。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比照,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拟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假设我一开场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4、比拟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拟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拟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颖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拟轻松活泼,学习效率比拟高,个人独立考虑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别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那么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时机,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幽默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践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屡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如今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如今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拟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____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如今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时机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分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比照拟生疏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成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分开了,跟他交流的时机比拟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时机,而这次难得的时机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繁忙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表达了侠女精神,终于成功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谊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不过我想,无论友谊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开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缺乏带来的为难,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良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1、野外认种时讲解缺乏人手缺乏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缺乏,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假设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缺乏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展培训。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道路。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场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3、对于森林整体构造和生境的关注度缺乏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根本构造,认识局部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拟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化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然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然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关系——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局部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时机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时机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局部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仍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可以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良起到一点帮助。植物学实习报告: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植物学实习报告: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以下内容从原文随机摘录,并转为纯文本,不代表完好内容,仅供参考。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践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屡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如今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如今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拟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____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如今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时机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分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比照拟生疏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成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分开了,跟他交流的时机比拟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时机,而这次难得的时机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繁忙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表达了侠女精神,终于成功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谊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不过我想,无论友谊师生情等等在……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优秀植物学实习报告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优秀植物学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与任务1.1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根本构造,认识局部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1.2通过野外实习稳固理论知识,在理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进步对植物学的兴趣。2、实习步骤与内容2.1黑石顶简介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2.2实习内容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本卷须知作了简要的介绍。7月6日上午在x____师和唐恬老师的带着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着下沿某一进山道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着下沿另一进山道路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展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展认种考试。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3、实习心得与体会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如今,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乖僻,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历教训。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2、理论联络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绘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绘更准确更,最后却发现那些描绘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理论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方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理论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敏有效的方法。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比照,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拟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假设我一开场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4、比拟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拟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拟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颖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拟轻松活泼,学习效率比拟高,个人独立考虑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别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那么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时机,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幽默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践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屡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如今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如今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拟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____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如今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时机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分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比照拟生疏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成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分开了,跟他交流的时机比拟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时机,而这次难得的时机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繁忙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表达了侠女精神,终于成功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谊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不过我想,无论友谊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开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缺乏带来的为难,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良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1、野外认种时讲解缺乏人手缺乏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缺乏,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假设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缺乏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展培训。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道路。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场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3、对于森林整体构造和生境的关注度缺乏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根本构造,认识局部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拟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化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然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然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关系——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局部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时机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时机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局部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仍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可以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良起到一点帮助。2023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20xx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一】1、实习目的与任务1.1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根本构造,认识局部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1.2通过野外实习稳固理论知识,在理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进步对植物学的兴趣。2、实习步骤与内容2.1黑石顶简介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2.2实习内容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本卷须知作了简要的介绍。7月6日上午在x____师和唐恬老师的带着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着下沿某一进山道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着下沿另一进山道路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展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展认种考试。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3、实习心得与体会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如今,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乖僻,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历教训。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2、理论联络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绘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绘更准确更,最后却发现那些描绘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理论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方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理论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敏有效的方法。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比照,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拟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假设我一开场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4、比拟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拟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拟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颖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拟轻松活泼,学习效率比拟高,个人独立考虑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别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那么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时机,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幽默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践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屡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如今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如今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拟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____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如今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时机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分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比照拟生疏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成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分开了,跟他交流的时机比拟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时机,而这次难得的时机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繁忙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表达了侠女精神,终于成功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谊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不过我想,无论友谊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开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缺乏带来的为难,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良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1、野外认种时讲解缺乏人手缺乏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缺乏,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假设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缺乏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展培训。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道路。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场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3、对于森林整体构造和生境的关注度缺乏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根本构造,认识局部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拟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化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然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然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关系——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局部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时机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时机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局部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仍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可以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良起到一点帮助。2023植物学实习报告___年植物学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与任务1.1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根本构造,认识局部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1.2通过野外实习稳固理论知识,在理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进步对植物学的兴趣。2、实习步骤与内容2.1黑石顶简介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2.2实习内容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本卷须知作了简要的介绍。7月6日上午在x____师和唐恬老师的带着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着下沿某一进山道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着下沿另一进山道路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展复习。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展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展认种考试。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3、实习心得与体会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如今,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乖僻,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历教训。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2、理论联络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绘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绘更准确更,最后却发现那些描绘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理论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方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理论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敏有效的方法。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比照,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拟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假设我一开场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4、比拟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拟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拟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颖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拟轻松活泼,学习效率比拟高,个人独立考虑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别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那么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时机,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幽默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践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屡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如今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如今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拟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____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如今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时机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分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比照拟生疏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成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分开了,跟他交流的时机比拟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时机,而这次难得的时机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繁忙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表达了侠女精神,终于成功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谊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不过我想,无论友谊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开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缺乏带来的为难,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良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1、野外认种时讲解缺乏人手缺乏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缺乏,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假设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缺乏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展培训。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道路。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场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3、对于森林整体构造和生境的关注度缺乏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根本构造,认识局部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拟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化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然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然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关系——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局部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时机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时机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局部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仍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可以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良起到一点帮助。植物学实习报告植物学野外实习内容介绍题目青岛海滨的藻类植物实习时间20xx年7月4-14日完成时间2023年7月20日字数关键词藻类植物分类野外实习的意义:1、野外实习可以复习和稳固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2、实习进步动手才能,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才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研究植物的根本特征,系统的归纳概括植物的特征。3、通过野外实习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纪律和团结协作的精神。4、丰富大学生活,扩大知识面,激发对自然奥秘的探究,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1.实习目的和意义2.实习地简介及实习准备工作3.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4、采集、认识到的植物种类简介〔学名、科属分类、形态特征、分布及生境、用处〕5.详述数种相似植物形态特征的比拟6.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收获与体会7.对今后实习工作的建议8、【【【参考文献】:^p】:】:实习评语及成绩:指导老师:20xx年月日本人签名:20xx年07月20日青岛海滨的藻类植物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稳固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2〕通过实习初步掌握生物学的形态鉴定方法,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压制。同时,鉴别各种植物,理解其用处,进步对植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3〕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5〕通过野外实习,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增强我们独立考虑才能好学习的积极性。2、实习地简介及实习准备工作1〕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特点,空气潮湿,温度适中。2〕理解各藻类的分布:褐藻类主要在潮间带中部;红藻类主要在潮间带下部及低潮线附近;上部和潮间带中部有绿藻类的分布。3〕工具的准备:小桶,凿子,锤子,镊子,标本夹3、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①植物体一般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的形态、构造很不一致,大小相差也很悬殊。有些大型藻类在外形上虽然也可以把它分为根、茎和叶三局部,但是体内并没有维管系统,所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茎、叶,因此,藻类的植物体多称为叶状体或原植体。②能进展光能无机营养:一般藻类的细胞内除含有和绿色高等植物一样的光和色素外有些类群还具有特殊的色素而且也多不呈绿色,所以它们的质体特称为色素体或载色体。绝大多数的藻类,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以进展光能营养。③生殖器官多由单细胞构成:藻类中除少数种类以外,大局部的生殖器官由单细胞构成。④合子不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藻类植物的合子在母体内并不发育为胚,而是脱离母体后,才进展细胞分裂,并成长为新个体。假设用动物学的术语来说,藻类那么是卵生。总之,藻类植物没有真正根、茎、叶分化,行光能自养生活,生殖器官有单细胞构成,无胚胎发育。4、采集、认识到的藻类植物简介1〕绿藻门①肠浒苔【拉丁学名】E.intestinalisGrer【科属分类】石莼科浒苔属【形态特征】藻体绿色,管状,膜质,单条或基部少有分枝,常有皱褶或扭曲,上部膨胀或肠形。【分布及生境】青岛、烟台等地有分布【用处】可食用或作饲料和药用②石莼【拉丁学名】U.lactucaL.【科属分类】石莼科石莼属【形态特征】藻体黄绿色,片状膜质,外形近卵圆形,体表无孔,边缘有波状褶皱,固着器盘状【分布及生境】胶东沿海地区有分布【用处】可食用或药用③孔石莼【拉丁学名】U.pertusaKjellm【科属分类】石莼科石莼属【形态特征】藻体外表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分布及生境】胶东沿海地区有分布【用处】可食用或药用④寡枝刚毛藻【拉丁学名】C.oligoclonaKtuz【科属分类】刚毛藻科刚毛藻属【形态特征】藻体漂浮或固着,分枝对生或双叉形,次级分枝互生或单侧生,单细胞小枝棒状或针状【分布及生境】全省广泛那分布,生湖泊、池塘或水体中2〕褐藻门①海带【拉丁学名】L.japonicaAresch【科属分类】海带科海带属【形态特征】藻体褐色,有光泽,长带状,革质,全缘,带片边缘有波皱,柄粗短圆柱形或扁圆形,固着器分枝呈假根状。【分布及生境】原产____,胶东沿海为人工养殖。【用处】供食用、药用和制胶、甘露醇等。②裙带菜【拉丁学名】U.pinnatifidaSur.【科属分类】翅藻科裙带菜属【形态特征】藻体褐色,革质,分为带片、带柄和固着器,带片具中肋,两侧羽状裂,成体柄两侧生有木耳状褶皱的孢子叶,固着器假根状。【分布及生境】胶东沿海常见,生低潮带一下岩石上。【用处】供食用、药用及制胶。③叉开网翼藻【拉丁学名】D.paricataOkam.【科属分类】网地藻科网翼藻属【形态特征】藻体褐色扁平,复叉状分枝,具中肋,主枝下部圆柱形,上部及分枝扁平,固着器盘状,体表生有成束的毛。【分布及生境】全省各沿海有分布,生于低潮线附近岩石上。④海黍子【科属分类】马尾藻科马尾藻属【形态特征】藻体褐色,主干圆柱形,上生几条主枝,分枝互生,叶披针形、叶缘有锯齿,气囊亚球形,固着器盘状。【分布及生境】全省沿海常见,生低潮带岩石上。【用处】可制胶⑤鼠尾藻【拉丁学名】S.thunbergiiO.Kuntze.【科属分类】马尾藻科马尾藻属【形态特征】分枝轮生,叶短丝状,气囊较小,纺锤形,顶尖。【分布及生境】全省沿海常见,生低潮带岩石上。【用处】可制胶⑥瓦氏马尾藻【拉丁学名】S.vachellianumGrev.【科属分类】马尾藻科马尾藻属【形态特征】藻体黄褐色,叶具中肋,叶缘有锋利锯齿,气囊球形,有长柄,固着器圆锥状。【分布及生境】青岛外海有分布,生潮流通畅的大于潮线附近的岩石上。【用处】制胶原料⑦海蒿子【拉丁学名】S.pallidumC.Ag.【科属分类】马尾藻科马尾藻属【形态特征】藻体黄褐色,叶具中肋,固着器圆锥状,侧枝上的叶丝状,幼枝上具短小刺突,气囊球形。【分布及生境】青岛外海有分布,生潮流通畅的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用处】制胶原料3〕红藻门①石花菜【拉丁学名】G.amansiiLamx.【科属分类】石花菜科石花菜属【形态特征】藻体紫色,直立丛生,软骨质,主枝与分枝扁平,分枝对生或互生呈羽状,囊果着生在顶端分枝上。【分布及生境】青岛、烟台有分布。生低潮线附近岩石上。【用处】供食用和制琼胶。②小石花菜【拉丁学名】【科属分类】石花菜科石花菜属【形态特征】藻体暗紫红色,线状,软骨质,矮小密集丛生,匍匐或斜卧,羽状分枝对生或互生,囊果着生在膨胀小羽枝的中部。【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中潮带岩石或贝壳上。【用处】供食用或制胶。③茎刺藻【拉丁学名】C.lkamuraiYamada.【科属分类】球果藻科茎刺藻属【形态特征】藻体紫褐色,矮小丛生,丝状,纵横穿插缠绕呈绒毛状,茎圆柱形,不规那么羽毛状分枝,顶枝尖细呈刺状。【分布及生境】青岛广泛分布,生高、中潮带岩石上。【用处】供食用和制胶④角叉菜【拉丁学名】C.ocellatusHolmes.【科属分类】杉藻科角叉菜属【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顶端常绿色,扁平革质,丛生,数次叉状分枝,整体近似扇形,囊果椭圆,一面突起,另一面凹陷。【分布及生境】青岛、烟台有分布。生中潮带岩石上。【用处】供食用和制胶⑤珊瑚藻【拉丁学名】C.officinalisL.【科属分类】珊瑚藻科珊瑚藻属【形态特征】藻体灰粉红色,石灰质,分节明显,羽状分枝2~3次,对生,下部圆柱形,上部稍扁,生殖窝卵形,生在小羽枝上。【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高、中潮带岩石上。⑥蜈蚣藻【拉丁学名】G.filicinaC.Ag.【科属分类】蜈蚣藻科蜈蚣藻属【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粘滑,丛生,主枝明显,扁平,羽状分枝,囊果球形,突出于体表。【分布及生境】全省沿海有分布,生中潮带岩石上。【用处】供食用和制胶⑦盾果藻【拉丁学名】C.affinisOkam.【科属分类】蜈蚣藻科盾果藻属【形态特征】藻体深紫色,革质,丛生,上部扁平,数回叉状分枝呈扇形。【分布及生境】青岛沿海有分布。生中、低潮带岩石上。⑧海膜【拉丁学名】H.sinensisTseng.EtC.F.Chang.【科属分类】蜈蚣藻科海膜属【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片状膜质,单条或基部1~2次分叉,囊果在外表呈点状突起。【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或贻贝养殖架上。【用处】可食用⑨江蓠【拉丁学名】G.verrucosapapenfuss.【科属分类】江蓠科江蓠属【形态特征】藻体紫绿色,直立丛生,肉质,圆柱形,主干明显,分枝1~2次,互生或偏一侧,囊果球形,突出于体表。【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风浪平静的内湾。【用处】可食用和制胶。⑩海头红【拉丁学名】p.relfairiaeHarv.【科属分类】海头红科海头红属【形态特征】藻体玫瑰红色,扁平丛生,基部有匍匐枝,向上生出扁平直立的羽状分枝,分枝上有齿状小枝,囊果突出于体表。【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上。11叉枝藻【拉丁学名】G.flabelliformisHarv.【科属分类】叉枝藻科叉枝藻属【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软骨质,扁圆丛生,3~4次二叉分枝,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