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工程结构材料研究成果综述,水工材料论文摘要:本文回首了60年来中国水科院在水工构造材料方面获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混凝土筑坝材料、构造模型试验、混凝土断裂力学、水工混凝土耐久性及评估、面板坝接缝止水、堆石坝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构造检测与安全评估和水工新材料等。回首历史,对于凝练创新文化,启迪和鼓励将来发展,是特别有益的。本文关键词语:水工混凝土;构造模型试验;混凝土耐久性;接缝止水;水工沥青;无损检测;聚脲;环氧材料;Abstract:SixtyyearshavepassedsincetheestablishmentofDepartmentofStructuresandMaterals(DSM)ofChinaInstituteof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Research(IWHR).Furthermore,allthema-terialsectionsofDSMhavetransformedintoanenterprisein2002,namedBeijingIWHR-KHLCo.,Ltd,andaneweraofdevelopmentinmarketizationhasstarted.Inthispaper,themainresearchachievementsofthestructuralmaterialssectionsofDSMhavebeenretrospectedandreviewed,includingconcretedammaterials,structuralmodeltest,concretefracturemechanics,durabilityandevaluationofconcrete,jointwaterstopforCFRD,asphaltconcretefacingofreserviors,structuralinspectionandevaluation,newrepair-ingmaterials,etc.,tocelebratethesixtyanniversaryofIWHR,whichisverybenificialtothecondensa-tionofinnovatoryculture,therevelationandstimulationofthefutureresearch.Keyword:hydraulicconcrete;structuralmodeltest;concretefracturemechanics;concretedurability;jointwaterstop;hydraulicasphaltconcrete;nondestructiveinspection;polyurea;epoxy;水工构造材料学科是构造材料研究所的两大学科之一,是我们国家为了适应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于1958年整合设立的。设立之后,围绕着坝工建设的众多迫切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支撑了我们国家坝工建设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后期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开展了大坝混凝土老化病害与耐久性、性态检测与安全评估及修补材料技术的研究。2002年起,所内各材料研究室全部转制为科技企业,成立了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构造材料研究所沿着科研市场化的方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建所60年来水工构造材料学科获得的主要成果分述如下。1、混凝土筑坝材料建所早期,根据刘家峡、三门峡和柘溪等工程建设需要,针对混凝土筑坝材料开展了系统研究,获得的成果主要包括:(1)针对国家困难时期怎样节约水泥问题[1],研究出了包括火山灰、烧黏土、粉煤灰等掺合料的应用技术、塑化剂或塑化剂引气剂联用技术、预埋大骨料和骨料级配优化、大坝合理分区和怎样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等[2,3,4,5]。(2)鉴于国内这时还没有统一的试验方式方法标准,参考国外经历体验,开展了水工混凝土性能测试方式方法研究[6,7],在不同试验方式方法比照试验、新仪器研制和性能验证试验等研究基础上,编写了国内第一部(水工混凝土试验方式方法(1958)〕,并几经完善最终构成了(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该标准影响深远,很多试验方式方法至今仍在使用。(3)针对配合比设计理论和方式方法欠缺问题,开展了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性能试验研究[8,9,10,11,12],包括胶凝材料、骨料和试件尺寸影响、室内和实际混凝土性能类似性等,研究了弹性模量、极限拉伸、徐变、导温系数等温控参数,提出了采用低弹模高极拉、降低热强比等基本选材和设计思路,并提出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管理方式方法,这些成果至今仍在广泛应用。(4)针对水工混凝土抗冻性、耐久性问题,研究了引气剂使用、掺合料抑制骨料碱活性等,提出了不同环境分区混凝土的抗冻设计标号及室内室外抗冻相关性的建议值,提出了不同坝高抗渗等级的设计推荐值,解决了浸透系数试验难题[13,14,15]。这一时期围绕刘家峡大坝建设获得的一系列成果[16,17,18],于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文革前我所相关成果的集大成者,与同期建设的三门峡大坝、丹江口大坝相比,刘家峡大坝地处环境恶劣的西北地区却是耐久性最好的一座大坝,这与当时先进的科研保障、良好的施工质量和严格管理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的外加剂研究成果[19]也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构造材料研究所恢复重建后,进一步获得了一些成果:(1)在原有基础上研发出了DH萘系高效减水剂、松香热聚物引气剂,并在龙羊峡大坝应用;DH萘系缓凝高效减水剂及801引气剂在湖南东江应用,成果[20]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对粉煤灰进行了从颗粒形态、活性机理、物化特性,到粉煤灰混凝土拌和物、力学、热学、耐久等全面系统研究,提出了粗灰利用技术、超量取代法(替代部分砂)优化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回答了设计贫钙问题,论证了粉煤灰混凝土的耐久性,成果[21,22]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所还主编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90、GB/T50146-2020)和(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程〕(DL/T5055-1996)。1979年开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研究,获得的系列创新成果[23,24,25,26,27,28],主要包括:(1)确定了我们国家碾压混凝土坝的基本特点,即筑坝方式方法为通仓、薄层连续浇筑,碾压混凝土拌和物采用高掺粉煤灰和低水泥用量,成果获1986年水电部三等奖,并用于岩滩等工程。(2)研究了人工砂中石粉利用方式方法,突破了当时施工规范中石粉含量不得大于12%的限制,解决了石粉占用农田问题,可改善和易性与可碾性,并促成对施工规范的修改。(3)研究提出了层面允许间隔时间和提高层间结合强度的技术措施,研制了允许间隔时间检测仪器。(4)研究了粉煤灰质量和掺量对碾压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新拌碾压混凝土含气量与硬化碾压混凝土含气量之间的关系、碾压混凝土抗冻性与气泡特性的关系,以及碾压混凝土的碳化等问题。通过实践,可拌制出抗冻等级F400的碾压混凝土,为严寒地区施工提供了根据,解决了碾压混凝土的抗冻性问题。该成果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针对早期碾压混凝土拱坝一次封拱灌浆后管路被堵死、无法二次灌浆的问题,研发出了接缝重复灌浆技术,并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成果获2004年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6)试验确定了变态混凝土的加浆率和加浆方式方法,研究阐述了碾压混凝土的变态经过和机理,构成了变态混凝土试验方式方法,成果被纳入(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433-2018)。(7)研究提出以复合石灰石粉作为掺合料的方式方法,解决了缺乏粉煤灰资源地区修建碾压混凝土坝的问题。部分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成果获得1995年度水利部二等奖。1995年5月至2007年4月,我所全程介入了长江三峡混凝土质量管理工作[29],并承当了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该试验是当时国内相关试验中内容最多、历时最长的项目,成果[30,31]后来被多个工程引用。通过降低水胶比、加大粉煤灰掺量的技术道路,采用Ⅰ级粉煤灰、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复掺等技术措施,使四级配混凝土用水量从115kg/m3降至85kg/m3左右,这是提高三峡工程混凝土质量的关键,也使大体积水工混凝土向高性能混凝土迈进了一步。项目成果获2004年度湖北省特等奖。八五期间,结合二滩工程进行了高强度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特性研究,提出了拌制高强、低弹和中热混凝土以提高大坝混凝土的抗裂性,优化后的混凝土强度热强比由1.26℃/kg下降到0.70℃/kg,干缩应力由4.7MPa下降到3.0MPa,弹强比由850降至540,抗裂系数提高了82.7%。成果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对小湾、溪洛渡等都有指导意义。针对三峡大坝混凝土和小浪底泄洪排沙洞抗冲磨混凝土,研究中发现了混凝土中多元胶凝粉体的严密堆积和复合胶凝效应,凝练出了配制低热抗裂大坝混凝土新方式方法,解决了传统方式方法高强度与高抗裂难以兼顾的难题,可降低用水量25kg/m3左右、降低水泥用量40~50kg/m3,混凝土抗裂系数提升13.1%~50.0%。2000年以后小湾、拉西瓦、锦屏I级、大岗山、溪洛渡等高拱坝均采用了这种技术道路,解决了C50以上抗冲耐磨混凝土普遍易裂易损的难题[32,33,34]。成果获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七五开场,我所相继承当了西北口、万安溪、天生桥、十三陵和水布垭等面板堆石坝的面板防裂耐久性研究,获得的成果[35,36]包括:(1)在万安溪坝中,采用超掺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和细砂,以减少水泥用量,改善粗砂级配;采用三复合外加剂;克制了当地原材料缺陷。(2)采用混凝土孔构造理论研究了混凝土性能改善机理,采用优质掺合料、加强密实剂、合成纤维或钢纤维等进行混凝土改性试验研究,找到了获得高强、低弹、低收缩特性混凝土的途径,并提出了系统的技术措施。(3)研究建立了各种影响因素与面板长度之间开裂与否的相关关系,为面板抗裂计算和采取相应防裂措施提供了根据。(4)深切进入分析了混凝土溶蚀机理,建立了估算混凝土面板耐久年限的计算方式方法,提出了改善或提高面板混凝土抗溶蚀耐久性的措施。该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构造模型试验早期由于构造计算技术和理论水平较低,不能知足水工构造设计的需要(尤其是大孔口构造、拱坝等比拟复杂的构造),构造模型试验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上犹江是我们国家第一座坝内式厂房水电站,1955年开工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光弹试验方式方法成为了主要构造分析方式方法用于指导大坝设计。当时的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承当了这一试验项目,并在清华大学专家指导下,历经一年完成了该试验,为工程提供了可靠的应力分析资料和设计建议[37]。除此之外,我所还采用胶体模型网格形变试验方式方法,进行了柘溪大头坝[38]和桓仁重力撑墙坝[39]的应力分析。湖南东江双曲拱坝在技术设计阶段,采用了构造计算和构造模型试验穿插进行的方式,我所作为主要单位承当了这一工作,华而不实构造模型试验采用了类似性更好的脆性材料轻石浆进行,成果为拱坝应力分析和构造调整提供了根据。轻石浆是一种轻质混凝土,由浮石骨料、水泥胶结料和其它掺合料组成,其弹性模量较低,为1~3GPa,在工作应力范围内应力-应变呈直线关系,各向均质,且具有足够的强度,是较好的模型材料。限于当时此类试验刚刚起步,东江模型试验只考虑了静水压力作用,尚未考虑自重、温度变化、施工应力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上游面应变量测精度、切向位移量测、内部应气力测、轻石浆材料性能控制等方面也需改良[40,41]。温度应力试验由于温度的作用,比静应力试验要困难一些,包括模拟原型温度场、在温变条件下量测模型应变等。为此,我所采用的办法是:通过计算得到数学上的特解,把温度问题转化为边界力问题,再用常温模型求出给定边界力下的通解,用与计算特解叠加的方式方法得到温度应力。利用这一原理,进行了三峡坝内厂房式重力坝型在温度场下的应力模型试验。温度场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用电拟试验确定,根据求出的温度和温度梯度计算特解应力。然后用胶体模型网格形变试验方式方法,在边界上施加边界力以确定通解应力[42,43]。1960年代以后,我所采用脆性材料模型试验,先后研究了拱上拱构造(猫跳河)、减少坝踵压力措施(枫树坝)、深层抗滑稳定及处理措施(桓仁和安康)、拱坝体型优化(东风和小湾)、升船机构造(岩滩)等,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还用该模型试验研究了预应力构造,研发的新型预应力闸墩传力梁构造形式[44]在五强溪、漫弯、蒲石河和天生桥一级大坝中得到应用。坝基对坝体应力的影响、岩体稳定和安全问题一直是构造计算中不断研究改良的课题[45]。1970年代后期,我所开展了地质力学模型(也称复合构造模型)试验研究,考虑基础不连续软弱构造面对构造应力应变、承载力的决定性影响,把关注点放在对不连续构造面的模拟上,要求模型与原型的抗剪刚度、抗压刚度、强度参数(C、?值)知足类似关系,并研究出了模拟不同强度参数(C、?值)的模型材料制作方式方法,为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奠定了基础[46,47]。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已成为研究复杂岩基上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拱坝坝肩的稳定性、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提出构造稳定处理措施的有效手段,我所在龙羊峡、安康和二滩等混凝土坝设计中进行了相关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获得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成果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混凝土断裂力学从大量调查得知,混凝土坝的主要病害有裂缝、渗漏、冻融毁坏、冲刷、磨损和空蚀,以及环境水侵蚀等,华而不实最主要的病害是裂缝。对混凝土坝裂缝危害性的评估和加固措施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课题,十分当出现重大裂缝时,需要深切进入进行分析研究。1970年代以来,计算机与有限单元法的应用促进了断裂力学的发展,并被引入混凝土构造断裂力学分析。我所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始于1974年[48],是国内最早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的机构,原因是讨论用线弹性断裂力学研究密云水库溢洪道闸墩裂缝的可能性[49,50]。1977年以后,通过柘溪大头坝劈头裂缝的研究[51],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如今:(1)进行了大量混凝土断裂韧度KIC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52,53],以说明缝端微裂缝区、亚临界扩展长度、混凝土抗拉强度、骨料粒径及试件尺寸等因素对KIC的影响,提出了确定KIC的公式和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应用条件。(2)进行了混凝土复合型裂缝的断裂准则理论和试验研究[54],提出了包括准则和裂缝转角的工程断裂判据,华而不实一些判据已用于混凝土坝裂缝稳定分析。(3)进行了大量混凝土断裂能GF的试验研究[55,56],主要采用三点弯曲梁和紧凑拉伸试件,研究了GF与抗拉强度的关系,以及骨料粒径与试件尺寸对GF的影响,并开展了非线性断裂力学研究。对于混凝土坝的严重裂缝,首先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其次应研究其如今及发展后对混凝土坝的危害性,最终的目的是决定能否要加固及加固的原则。对裂缝危害性评估包括下面4项内容:(1)裂缝成因分析,视坝体为连续介质,并常采用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方式方法进行。(2)采用断裂力学方式方法分析裂缝的稳定性,求出在不利荷载组合下裂缝的发展经过、裂缝的形状及长度。(3)采用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方式方法分析在各种可能缝长下坝体的应力和稳定性,判定裂缝对坝体构造安全度的影响,给出现有的安全度。(4)根据现场观测裂缝,分析裂缝对大坝运行与大坝耐久性的影响,提出能否要加固及加固原则的建议。在上述内容中,确定各种荷载下裂缝的长度是关键,对此断裂力学是比拟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前述针对密云溢洪道闸墩裂缝、柘溪大头坝上游面裂缝工作的基础上,我所还进行了湖南镇梯形坝坝踵裂缝、峡山水库溢洪道闸墩裂缝、侵窝水库混凝土溢流坝闸墩裂缝以及陈村重力拱坝105m高程裂缝影响与稳定性等问题的研究[57,58],出版了专着[59],混凝土断裂力学在柘溪大头坝裂缝研究和加固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了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我们国家公布了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60],相关研究也已获得了长足进步[61,62],而我所的前述工作对我们国家混凝土断裂力学的早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4、水工混凝土耐久性及评估1980年代,我所成立了水工混凝土耐久性专题组[63],完成了全国水工混凝土建筑物耐久性和老化病害处理调查报告[64]。此后近30年间获得的成果[65,66,67,68]主要有:(1)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压汞仪等微观分析手段定性研究了混凝土在冻融经过中的微构造变化,得出了混凝土冻融毁坏机理,即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毁坏经过是一个物理变化为主的经过,也是一个微裂纹不断萌生和扩展的经过。(2)研究了硬化混凝土气泡性质(平均直径、比外表积、气泡间距系数)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得出抗冻混凝土的气泡间距系数一般不宜超过400研发出了高抗冻(F300)粉煤灰混凝土与超抗冻(F600)混凝土。(3)提出了合适于我们国家国情、以混凝土构造安全使用寿命为目的的混凝土抗冻性定量化设计方式方法及相关技术条件。(4)揭示了混凝土在压力水作用下的渗漏溶蚀机理,即混凝土中水化产物Ca(OH)2随渗漏而不断流失,引起其他水化产物不断分解,并逐步失去胶凝性。在压力水作用下,混凝土中Ca(OH)2的溶蚀速度初期逐步增大、中期基本稳定、而后期又逐步下降。当Ca(OH)2溶出(以CaO计)达25%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36%左右、抗拉强度下降66%左右[69]。上述成果出版了专着[70],并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以来,科海利公司进一步研制了扫描范围国内外最大的全自动全景荧光显微成像系统(扫描范围达20cm20cm,分辨率2m),并开发了混凝土全景微裂纹量化分析软件,构成了混凝土全景微裂纹量化分析技术,解决了传统混凝土微观分析手段存在的大观察范围与高分辨率不能兼顾的难题。基于该技术揭示了混凝土在典型劣化作用下的损伤毁坏机理,主要成果有:(1)定量揭示了混凝土在冻融经过中微裂纹构造的演化规律:随着冻融损伤程度的增大,无论引气混凝土还是非引气混凝土,其内部微裂纹的长度密度、面积密度和最大裂纹宽度等均在逐步增大;冻融循环经过引起的微裂纹以过渡区微裂纹为主;砂浆微裂纹和过渡区微裂纹的宽度并无明显差异;在同样的冻融损伤度下,引气混凝土基体微裂纹的密度低于非引气混凝土[71,72]。(2)定量揭示了碱骨料反响(AAR)经过中混凝土内部微裂纹构造的演化规律:AAR劣化混凝土试件内部微裂纹的长度密度、面积密度、裂纹最大宽度和平均宽度等均随AAR损伤程度和膨胀率的增加而增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AAR损伤度和膨胀率与微裂纹密度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73]。(3)建立了基于全景微构造的混凝土健康状态诊断方式方法和标准。通过对现场芯样的全景微构造进行定量分析,可获得微裂纹的构造形态、密度和气泡含量、气泡间距系数等,这样能够对混凝土的老化损伤程度、能否是抗冻混凝土进行诊断和评估。该方式方法已经在漫湾大坝和饱满老坝的老化状态定量评估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业主评价混凝土坝的安全提供了科学根据。以上成果提升了我公司混凝土损伤毁坏机理研究的水平,2020年混凝土全景微裂纹定量分析技术被水利部国科司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被列为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混凝土坝构造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中的创新成果之一。5、面板坝接缝止水早在1960年代,我所就研发出了聚氯乙烯止水带,并在水利工程上应用[74]。六五期间,参照国外经历体验,研发了非硫化丁基橡胶嵌缝止水材料[75],并在亭下水库等工程中应用。七五期间,为知足国内刚刚起步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建设需求,将上述嵌缝止水材料和改性沥青填料应用于西北口面板坝,以代替国外常用的IGAS嵌缝填料,获得了满意的应用效果[76]。八五期间,针对嵌缝止水材料在十三陵上池混凝土面板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出了GB复合止水板,以代替表层嵌缝材料上的普通盖板[77]。同时,结合天生桥一级面板坝工程,试验论证了GB复合铜止水、GB复合止水带的抗绕渗能力,初步提出了嵌缝填料的流动止水概念[78]。此前,国外学者针对IGAS嵌缝填料曾进行了止水模型试验,发现IGAS在水压力下出现孔洞或开裂漏水,且当水从孔洞或裂口流过时IGAS没有任何自愈能力,表示清楚以IGAS塑性填料构成的表层止水不能发挥预期的止水作用[79]。据此,国外学者基于无黏性填料的自愈原理,提出了以粉煤灰构建表层止水,并在185m高的墨西哥Aguamilpa面板坝应用。随后,我们国家的天生桥一级面板坝也采用了这一表层止水型式[80]。然而,尽管以无黏性填料淤填接缝可靠性较好,但效果也并不很理想,只是当时没有可靠止水方式方法时降低接缝渗漏的无奈选择,Aguamilpa坝的初期渗漏量达260L/s,天生桥一级坝为150L/s。能否能够寻求更好的止水方式方法,成为当时高面板坝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九五期间,在233m高的水布垭面板坝论证研究中,我所研发出了优于国外IGAS的GB塑性嵌缝填料,该塑性填料能够在高水压下流入并封闭张开的接缝发挥止水作用,同时提出了GB新型止水构造,研究出了构造设计方式方法和施工工艺,并在包括我们国家水布垭坝、马来西亚巴贡坝在内的数座200m级高面板坝中应用,解决了高面板坝接缝止水的关键技术难题,华而不实GB系列止水材料及铜止水构造分析成果被鉴定为到达国际领先水平[81]。十五期间,经进一步完善的该系列成果被纳入了行业规范[82,83]。同时,针对施工中塑性填料人工嵌填质量低下的问题,我公司研发了专用挤出机,能够实现接缝填料的现场一次挤出嵌填,挤出的填料外形美观,内部密实,且经挤出升温后,能够更好与混凝土基面粘接。该技术当前已在国内大型面板坝工程中推广[84]。十一五期间,针对接缝止水表层盖板与混凝土面板连接质量不易保证,且盖板接头不可靠的问题,我公司又研发出了面板接缝涂覆型柔性盖板止水,用涂刷在塑性填料上的SK单组分聚脲板替代原来的装配式橡胶盖板,聚脲固化后可与塑性填料、混凝土面板粘接成一体,显着提高了表层接缝止水的可靠性。2020年155m高的梨园面板坝初次全面采用了这一涂覆型柔性盖板止水技术,渗漏量小于30L/s[85]。GB系列止水材料技术当前已在国内外很多面板坝中获得应用,华而不实百米以上高面板坝已超过40座,GB止水材料的品牌效应已经显现,相关业务强有力支撑了公司的业务发展,相关成果已获得了包括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6、堆石坝沥青混凝土防渗面板1950年代末我所就开展了沥青混凝土防渗土石坝试验研究[86,87,88],但由于当时国产沥青品质差,施工工艺落后,建成的沥青混凝土面板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导致此类工程建设在1980年代后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90年代,我所电科公司协助德国Strabag公司建设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上库沥青混凝土面板工程[89],并承当了电力重点项目碾压式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90],介入了(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362-2006)的编制,提升了本身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我们国家尚处于学习把握国外先进施工技术阶段。2004年,河南南谷洞沥青面板坝进行其史上第4次修补加固,我公司中标。该坝在1960年建成时为黏土斜墙堆石坝,19771981年第二次加固中增设了沥青混凝土防渗面板,但流淌严重,并于1987年进行了第三次修补加固。本次修补加固施工是以往科研施工经历体验的深化实践,我公司获得了沥青混合料拌合系统改造、新型沥青面板岸边接头、白色冷施工封闭层技术等创新成果,并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91],也为此后以我们国家自有技术开展相关工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凭借南谷洞工程项目的实践经历体验,20062007年我公司中标承建了河南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上库沥青混凝土面板衬砌工程,而国内同期建设的张河湾、西龙池工程均由日本大成公司中标施工,宝泉就成为国内第一个由国内企业施工的大型沥青防渗面板工程。在吸收以往工作经历体验基础上,我公司在工程施行中完成了德国摊铺机斜坡改造,开发出了牵引设备和喂料车、冷缝处理设备、矿料破碎加工系统,获得了抗斜坡流淌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式方法、沥青面板与库底廊道和黏土铺盖接头连接形式、圆弧段变幅宽摊铺施工方式方法等技术成果。宝泉工程的成功建设,提升了国内自有技术水平[92]。以这些工程经历体验为基础,出版了(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专着[93],主编了(水工沥青混凝土施工规范〕(SL514-2020)[94]。针对沥青混凝土面板的低温开裂问题,20182020年,我公司介入了呼和浩特上库沥青混凝土面板工程的技术论证试验和现场施工。该工程极端最低气温低至-41.8℃,为世界同类工程中气温最低的工程,其关键是能否开发出设计冻断温度为-45℃的改性沥青。对此,我公司采用母体法及时开发出了平均冻断温度为-45.7℃的SK-2改性沥青和-47.5℃的5#改性沥青,有力支撑了沥青面板方案。尽管业主出于成本考虑,降低了设计冻断温度要求,最终采用了平均冻断温度-45.4℃的水工5#改性沥青,然而在改性沥青研发中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国家将来严寒地区沥青混凝土面板工程建设,提供了难得珍贵经历体验[95,96]。前述技术成果也获得了包括2021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特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7、构造检测与安全评估1980年代,我所就开场关注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老化病害问题,并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工混凝土建筑物老化病害的防治及评估研究[97]。1998年后开展了水工混凝土检测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98],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构成了基于冲击弹性波的构造无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敲击振源的冲击弹性波CT技术、大坝CT(混凝土坝内部缺陷诊断系统)、基于冲击弹性波卓越波长的瞬态外表波技术、稳态和变幅稳态外表波技术、冲击回波检测内部缺陷技术、冲击弹性波测试混凝土试件弹性波波速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利用冲击弹性波测试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检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的方式方法等[99,100,101],成果获得2021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2)大坝渗漏检测技术的研发,采用瞬变电磁法、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等方式方法实现了对土石坝渗漏的检测,在腊姑河面板堆石坝工程渗漏检测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02]。(3)研发水工混凝土构造老化病害状况的检测技术,采用回弹、超声回弹法,结合钻孔取芯法,实现对混凝土强度的检测;采用超声波、稳态外表波等方式方法实现了对混凝土裂缝深度的检测;采用钢筋锈蚀仪、混凝土碳化及氯离子含量等检测可直接或间接评估钢筋锈蚀的概率;通过冲击弹性波检测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可评估混凝土耐久性劣化的程度。(4)研发探地雷达的检测技术,通过对探地雷达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功能拓展,实现了隧洞混凝土衬砌、闸底板等构造的厚度、配筋情况及衬砌(底板)与围岩(基础)接触状态的检测,为隧洞和水闸等工程施工质量评价和隧洞安全的评估提供根据[103]。当前水工混凝土构造安全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在役混凝土工程[104]和存在质量缺陷或某些条件与设计状况不一致时的新建工程[105]。将缺陷检测结果纳入构造安全评估分析是当下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8、水工新材料8.1、聚脲材料双组分喷涂聚脲具有较高的抗冲耐磨性、良好的防渗效果和优异的力学性能,且喷涂后固化快,可在立面、曲面上喷涂几十毫米厚不流挂。自1990年代开场在国防、工民建及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应用[106,107]。2002年,科海利公司初次将其引入水利水电工程领域,针对工程特点,进行了防渗、抗冲磨和耐久性等一系列试验及施工工艺研究,并在尼尔基水电站蜗壳[108]、小湾水电站上游面[109]、景洪水电站厂房顶和雪卡水电站泄洪洞等工程中应用。但是,双组分喷涂聚脲需采用专门的喷涂设备,施工中常见双组分混合不均匀、成型涂层与基础混凝土粘接强度低等问题,且只能用于迎水面防渗和流速小于5m/s的混凝土过水面[110]。为了弥补双组分喷涂聚脲的上述缺陷,2006年我公司开发了SK单组分聚脲,通过大量试验,完成了其分子设计与配方设计,对物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进行了系统试验。工程应用实践表示清楚,SK单组分聚脲不需要现场混合,涂层均匀,与基础混凝土粘接强度高,耐久性更好,且开盖既可直接使用,施工简单、方便,可用于40m/s左右高流速混凝土过流面的保卫[111]。同时,根据应用条件,还将该产品细化成防渗和抗冲磨两种类型,知足了水位变化区、高速水流区以及严寒等恶劣环境下的工程要求。我公司还研制了适用于钢板、橡胶板、混凝土等不同基材的配套界面剂,保证了SK单组分聚脲涂层与基面的可靠粘结,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施工工艺和质控方式方法。2020年还以SK单组分聚脲为基材,开发了SK高弹性抗冲磨砂浆,并将其应用于柳洪水电站泄水建筑物混凝土面的推移质冲磨毁坏修复[112],获得了良好效果。当前,SK单组分聚脲已成功应用于混凝土外表防渗、抗冻融及耐久性防护、伸缩缝外表防渗、输水管道承插接口外表防渗、外表抗冲磨防护、混凝土裂缝处理、外表减糙处理等不同类型的上百座水电工程[112,113,114,115],SK单组分聚脲已入选水利部(2021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由我公司主编的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已经施行[116]。8.2、环氧材料环氧树脂材料在1950年代工业化生产后应用范围迅速扩大,1960年代我所在国内最早开展了环氧材料在水利工程修补防护中的应用研究,并于1964年在新安江水电站厂房顶溢流面(3860m2)进行了环氧抗冲磨防护[117,118]。除此之外,在青铜峡电站坝面不平整及进水口门槽等处缺陷处理、新丰江电站厂房屋顶混凝土预制板接缝渗漏缺陷处理、柘溪大坝溢流面反弧段冲蚀缺陷处理等工程也试验采用了环氧砂浆修补[119]。针对环氧砂浆的脆性及在新安江应用中出现的开裂、脱空、脱落问题[120],我所进一步进行了环氧増韧改性研究,先后开发了弹性环氧砂浆及高韧性环氧砂浆系列材料,并在水利工程修补防护中得到应用[121]。基于这些科研和工程实践,主编了相关技术标准[122]。近十年来,我公司在以往工作经历体验基础上,开展了环氧修补材料开裂毁坏机理的系统性应用基础研究[123,124],开发了用于混凝土衬砌防护的YEC环氧防护涂层材料[125],并成功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引大济潢工程、厄瓜多尔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云南松江河口电站等多项引水隧洞工程,在抗裂性和耐久性方面表现优异。除此之外,我公司开发的水下粘接剂、环氧灌浆材料及环氧界面剂等产品也已得到广泛应用。当前,我公司正在开展适用于防贝、降糙,以及冷却塔及烟囱防腐等苛刻条件下的涂料研发。9、将来研究方向将来我公司将继续对水工材料下面几个方向进行深化科学研究:(1)针对极端环境下混凝土抗裂、耐久性需求,继续研发具有低热高抗裂的新型胶凝材料,开发具有多功能的改性掺和料与新型复合外加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研究复杂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的劣化机理和耐久性提升技术。(2)在构造安全评估中,注重对老化缺陷水工构造真实性态的模拟,继承和发展原有技术成就,使构造模型试验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3)研发扫描范围更大(40cm40cm)的全景荧光显微成像系统,以使微构造量化分析技术直接应用于大坝混凝土,同时将开发反映材料真实老化性态的混凝土坝安全评估方式方法。(4)对极端条件下接缝止水的毁坏应对技术继续攻关,如面板坝水下接缝止水失效、高面板坝面板挤压毁坏造成的表层接缝止水失效等,为面板坝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5)研发酸性骨料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以及沥青面板老化病害机理及修补加固技术。(6)聚焦在水工建筑物的防护和缺陷修补上,研发适应极端环境下(如严寒、强紫外线、推移质冲蚀、水下等)的防护修补材料。以下为参考文献:[1]吴中伟.在水工混凝土中节约水泥的意义和方式方法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新技术会议上的发言稿[J].水力发电,1957(4):3-10;1957(6):7-14.[2]张述严.掺用凝灰岩水泥性能研究[C]//1949-1959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成果内容摘要选编.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3]高念祖.塑化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C]//1949-1959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成果内容摘要选编.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4]关英俊,蔡正咏,甄永严.粉煤灰混合材的质量改善及其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的研究[J].水利学报,1965(6):26-34.[5]关英俊,蔡正咏,甄永严.提高大坝混凝土质量、合理降低水泥用量的途径[C]//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5集)(构造、材料).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6]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混凝土试验方式方法[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8.[7]金学龙.大坝混凝土受压徐变试验研究[C]//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5集)(构造、材料).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8]吕宏基.关于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极限拉伸变形的研究[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4.[9]蔡正咏.关于大坝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选择及其控制指标的初步讨论[J].水利水电技术,1964(2):21-27.[10]金学龙.混凝土蠕变试验设备及其变形量测仪器[J].水利学报,1966(1):59-65.[11]惠荣炎,黄国兴,易若冰.混凝土的徐变[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12]吕宏基,蔡正咏,杨德福.关于混凝土质量标准中的几个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1964(8):24-30.[13]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恒山水库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14]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柘林水电站混凝土碱类骨料反响试验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0.[15]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不同尺寸混凝土冻融时间的测定及其抗冻性的试验[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4.[16]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刘家峡砂石试验初步总结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7.[17]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选择的小结[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6.[18]姜福田.刘家峡水电站工程混凝土质量的检测与控制[J].水力发电,1980(5):7-13,23.[19]关英俊,李金玉.几种行之有效的混凝土新型外加剂[J].水利水电技术,1978(2):2-8.[20]李金玉.中国的水电行业及混凝土外加剂市场发展的新机遇[J].混凝土,2001(11):15-17.[21]甄永严.粉煤灰在水工混凝土中的应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22]甄永严.关于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的几个问题[J].水力发电,1985(3):23-26,49.[23]姜福田.碾压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24]纪国晋,姜福田,姜荣梅.提高碾压混凝土含气量的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2004(A02):94-98.[25]陈改新,孔祥芝.石灰石粉一种新的碾压混凝土掺和料[J].中国水利,2007(21):16-18.[26]陈改新,黄国兴,纪国晋.碾压混凝土拱坝的接缝重复灌浆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0(2):76-80.[27]纪国晋,陈改新,姜福田.变态混凝土浆液的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6):31-33.[28]纪国晋,孔祥芝,陈改新.细度和养护温度对双掺料活性的影响[J].水力发电,2008(4):37-41.[29]黄国兴.对水工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的评价[J].水力发电,2006(1):39-41,83.[30]甄永严,刘文彦,周孝正,等.三峡工程二期混凝土原材料的优选[J].中国三峡建设,1997(8):19-21,45.[31]甄永严,王秀军.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研究[J].水力发电,2004(A02):1-9.[32]陈改新,纪国晋,雷爱中,等.多元胶凝粉体复合效应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4(3):351-357.[33]陈改新,纪国晋.用多元胶凝粉体配制高强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05(A2):77-81.[34]陈改新.高速水流下新型高抗冲耐磨材料的新进展[J].水力发电,2006(3):56-59,75.[35]杨德福,马锋玲,贾树云,等.200m级面板堆石坝面板材料改性研究[J].水利学报,2000(8):51-54.[36]杨德福,马锋玲.面板混凝土抗裂及耐久性研究[J].水力发电,2001(8):42-43.[37]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501-1工程坝体应力试验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7.[38]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柘溪工程胶体模型试验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8.[39]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桓仁工程重力撑墙坝技术设计胶体模型试验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40]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东江双曲拱坝构造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41]胡积龄,王宝珍,居襄.拱坝的构造模型试验研究[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42]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温度应力的弹性模型试验[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43]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温度应力的实验分析[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0.[44]刘致彬,孙志恒,孙金刚.岩锚新的锚固方式及锚固体系的研究[J].水力发电,1997(3):59-63.[45]陈兴华.脆性材料构造模型试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46]刘致彬.关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的若干问题[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5.[47]刘致彬.确定坝体承载能力的试验方式方法[J].水利学报,1984(2):65-70.[48]于骁中,张武功.混凝土断裂特性研究及应用[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8.[49]于骁中,居襄.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研究[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75.[50]于骁中,丁宝瑛,居襄,等.岩基上混凝土闸墩裂缝的成因和稳定性的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1981(6):11-20.[51]于骁中,居襄,曹建国.单支墩大头坝劈头裂缝稳定性分析[J].水利学报,1981(4):30-37.[52]于骁中,居襄.混凝土断裂韧性的研究[J].力学与实践,1980,2(4):69-71.[53]于骁中,居襄,曹建国,等.试件厚度对砂浆、混凝土断裂韧度KIC的影响和缝端微裂缝区的形状及大小[J].水利学报,1983(9):20-28.[54]于骁中,张彦秋,曹建国,等.混凝土复合型(Ⅰ、Ⅱ型)裂纹断裂准则的计算和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82(6):27-37.[55]于骁中,张玉美,郭桂兰,等.混凝土断裂能GF[J].水利学报,1987(7):30-37.[56]周家聪,于骁中.混凝土断裂能[J].力学与实践,1992,14(5):47-51.[57]周家聪,于骁中.混凝土梯形坝坝踵断裂研究[J].水利学报,1989(3):59-65.[58]张武功,于骁中,周家聪,等.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断裂力学研究[J].大坝与安全,1994,30(4):33-38.[59]于骁中.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992.[60]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DL/T5332-2005[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61]徐世烺.混凝土断裂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2]徐世烺,董丽欣,王冰伟,等.我们国家混凝土断裂力学发展三十年[J].水利学报,2020,45(S1):1-9.[63]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关于水工混凝土抗冻性问题[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2.[64]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混凝土建筑物耐久性及病害处理调查总结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7.[65]李金玉,曹建国,徐文雨,等.混凝土冻融毁坏机理的研究[J].水利学报,1999(1):42-50.[66]李金玉,彭小平,邓正刚,等.混凝土抗冻性的定量化设计[J].混凝土,2000(12):61-65.[67]李金玉.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C]//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沟通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3.[68]李金玉.冻融环境下混凝土构造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C]//混凝土构造耐久性设计与施工土建构造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1.[69]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压力水下混凝土渗漏溶蚀的试验研究[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0.[70]李金玉,曹建国.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71]李曙光,陈改新,鲁一晖.引气和非引气混凝土冻融损伤微裂纹扩展规律研究[J].水利学报,2020,44(S1):80-86.[72]LIShuguang,CHENGaixin,JIGuojin,etal.Quantitativedamageevaluationofconcretesufferedfreezing-thawingbyDIPtechnique[J].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2020,69:177-185.[73]LIShuguang,CHENGaixin,LUYihui.Quantitativeevaluationofdamageextentindamconcretebymicrostructuralanalysis[J].MagazineofConcreteResearch,2020,65(5):332-342.[74]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塑料止水带试验及施工[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6.[75]王荣芬,付元茂.非硫化丁基橡胶止水材料的研究与应用[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6.[76]王荣芬,付元茂.西北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嵌缝材料的试验研究[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8.[77]贾金生,于骁中,甄永严,等.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上池防渗面板接缝表层止水方案与试验[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5.[78]付元茂,张雅媛,王荣芬.三维大变形的面板接缝止水型式及其填充材料[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5.[79]PINTONLS,MORIRT.ANewConceptofaPerimetericJointforConcreteFaceRockfillDams[C]//ProceedingsoftheSixteenthCongressonLargeDams.SanFrancisco,USA,1988.[80]曹克明,汪易森,徐建军,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81]贾金生,郝巨涛,吕小彬,等.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周边缝新型止水[J].水利学报,2001(2):35-38.[82]水工建筑物止水带技术规范:DL/T5215-2005[S].北京: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83]水工建筑物塑性嵌缝密封材料技术标准:DL/T949-2005[S].北京: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84]HAOJT,LUYH,ZHANGFC,etal.EetrudingTechnologyofPlasticFilleronSlabJointofCFRD[C]//Seco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RockfillDams.RiodeJaneiro,2018.[85]SUNZH,XUY,XIONGHH.DevelopmentofanewflexiblewaterstopstructureforCFRDjoints[J].HydropowerDams,2021,23(2):90-93.[86]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本溪山威子水库堆石坝上游面沥青混凝土斜墙试验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87]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操作方式方法[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59.[88]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庙岭水库沥青过水土坝研究总结报告[R].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1.[89]杜振坤,贾金生,郝巨涛,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上库沥青混凝土防渗护面施工[J].水力发电,2000(12):25-27.[90]郝巨涛,孙志恒,岳跃真,等.碾压式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91]岳跃真,张继昌,郝巨涛,等.南谷洞水库大坝沥青混凝土防渗斜墙修补加固[J].水利水电技术,2006,37(1):79-84.[92]岳跃真,郝巨涛.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面板沥青混凝土施工[J].中国水利,2018(6):68.[93]岳跃真,郝巨涛,孙志恒,等.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4]水工沥青混凝土施工规范:SL514-2020[S].北京:中国水利部,2020.[95]HAOJutao,CAOPengyun,LIUZenghong,etal.DevelopingofaSBSpolymermodifiedbitumentoavoidlowtemperatu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消防技术标准规范)消防安全检测报告保密试题
- 基础采购合同模板
- 消费电子行业2025年市场趋势与消费者需求研究报告
- 3D打印产业资本运作策略创新分析2025年可行性报告
- 2025年水泥行业水泥资源供应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社区文化活动效果评估模型构建2025年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人工智能领域2025年市场竞争态势演变可行性研究报告
- 签署协议书酒店
- 起的留学协议书
- 万豪协议书价算房晚
- 桩基冲击钻机施工方案
- 2025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个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 基金考试题库大全及答案
- 航海船舶运输管理总结
- 202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实务《其他安全》试题+答案
- 安徽省六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小学语文作业管理有效措施
- 2025年时事政治试题库及答案(共550题)
- 汽车玻璃升降器培训资料
- 中医肠道健康课件
- 行前说明会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