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湖南区域地理课件_第1页
中篇湖南区域地理课件_第2页
中篇湖南区域地理课件_第3页
中篇湖南区域地理课件_第4页
中篇湖南区域地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篇湖南区域地理概况第四章湖南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第四章湖南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第一节湖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一、辽阔的国土空间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二、优越的地理位置省界极端位置,东为桂东县黄连坪,西至新晃侗族自治县韭菜塘,南起江华瑶族自治县姑婆山,北达石门县壶瓶山。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土地总面积211829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1%,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0位。其中,平原277.86万公顷,盆地294.12万公顷,丘陵地326.22万公顷,山地1084.72万公顷,水面135.37万公顷。共有耕地面积378.76万公顷。“三湘四水”是湖南的又一称谓,“三湘”因湘江流经永州时与“潇水”、流经衡阳时与“蒸水”和入洞庭湖时与“沅水”相汇而得名,分别称“潇湘”、“蒸湘”和“沅湘”。四水则指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

湖南省地质构造湖南受到三个地质成矿构造单元的控制:一为八面山褶皱区,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常德地区的西北部,区内地壳运动比较缓和,岩浆活动微弱,沉积作用普遍发育,主要矿产有磷、锰、铁、煤、汞、砷、铅、锌等。二为雪峰山隆起区(即江南地轴的一部分),由湘、桂、黔边境伸向东北经洞庭湖盆地东延出省,区内地层出露单一,主要为一老一新的沉积岩层和变质岩层,岩浆活动较弱,仅在东北端局部地区有较强的岩浆活动。区内主要矿产有磷、岩盐、芒硝、石膏、萤石、金刚石砂矿、钨、锑、金、铅、锌、铜等。三为湘中、湘东南褶皱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沉积发育,岩浆活动极为频繁多次侵入,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复式岩体或同期的多次侵入体,造成了岩浆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和矿化作用的多样性,构成了湘中、湘东南两个大的成矿带,是湖南矿产资源高度富集地区。内生矿产有铅、锌、铜、钨、锡、钼、铋、锑、金及分散元素矿产,外生矿产有煤、铁、石墨、高岭土、石膏、岩盐、芒硝、耐火粘土及工业用的石灰岩。湖南省地质构造湖南受到三个地质成矿构造单元的控制:一为八面山褶皱区,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常德地区的西北部,区内地壳运动比较缓和,岩浆活动微弱,沉积作用普遍发育,主要矿产有磷、锰、铁、煤、汞、砷、铅、锌等。二为雪峰山隆起区(即江南地轴的一部分),由湘、桂、黔边境伸向东北经洞庭湖盆地东延出省,区内地层出露单一,主要为一老一新的沉积岩层和变质岩层,岩浆活动较弱,仅在东北端局部地区有较强的岩浆活动。区内主要矿产有磷、岩盐、芒硝、石膏、萤石、金刚石砂矿、钨、锑、金、铅、锌、铜等。湖南省地质构造三为湘中、湘东南褶皱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沉积发育,岩浆活动极为频繁多次侵入,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复式岩体或同期的多次侵入体,造成了岩浆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和矿化作用的多样性,构成了湘中、湘东南两个大的成矿带,是湖南矿产资源高度富集地区。内生矿产有铅、锌、铜、钨、锡、钼、铋、锑、金及分散元素矿产,外生矿产有煤、铁、石墨、高岭土、石膏、岩盐、芒硝、耐火粘土及工业用的石灰岩。湖南省地势地貌湘中大部分为断续红岩盆地、灰岩盆地及丘陵、阶地,海拔在500米以下。北部是全省地势最低、最平坦的洞庭湖平原,海拔大都在50米以下,临谷花州,海拔仅23米,是省内地面最低点。因此,湖南省的地貌轮廓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开,沃野千里,形成了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地形。湖南省地势地貌全省地貌类型多样,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大体可分为湘东侵蚀构造山丘区,湘南侵蚀溶蚀构造山丘区,湘西侵蚀构造山地,湘西北侵蚀构造山区、湘北冲积平原区及湘中侵蚀剥蚀丘陵区等6个地貌区。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4.9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22%(包括山原面积1.66%);丘陵面积326.27万公顷,占15.40%;岗地面积293.8万公顷,占13.87%;平原面积277.9万公顷,占13.12%;水面135.33万公顷,占6.39%。五、湖南省类型土壤

全省土壤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共有9个土类,24个亚类,111个土屑,418个土种。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红壤、黄壤,大致以武陵源雪峰山东麓一线划界,此线以东红壤为主,以西黄壤为主。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红壤是全省的主要土壤,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3%,一般土层深厚,酸性强,含有机质少,富含铁、铝,养分缺乏,肥力较低。主要分布于武陵雪峰山以东的丘陵山麓及湘、资两水流域,宜于发展油茶、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黄壤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4%,主要分布于雪峰山、南岭山区。土壤呈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红壤高。第二节湖南省的气候湖南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气候条件比较优越。湖南年平均气温16°C-18°C,冬季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变化较为明显。适宜人居和农作物、绿色植物生长。具有大陆性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湖南省属于亚热带,而它和世界上同纬度其它一些亚热带地区的干燥荒漠气候不同,因其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西侧,加之地形特点和离海洋较远,导致湖南气候为具有大陆性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既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特征。湖南气候的季风特征湖南气候的季风特征主要表现在冬夏盛行风向相反,多雨期与夏季风的进退密切相关,雨热基本同季,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大。形成湖南季风气候特征的原因是湖南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而该处濒临太平洋所致。陆地和海洋的物理性质(这里主要指热容量和反照率)差异较大,使得地球表面热力状况不同。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相反,到夏季大陆成为热源,海洋成为冷源。这种海陆冷热源分布随季节反向转换的特征,导致气压场的分布亦随季节变化:冬季在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高气压,温暖的海洋上形成低气压;相反,在夏季温度较高的大陆上形成了低气压,而在凉爽的海洋上形成了高气压。气流不断地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这就导致我国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暖湿的偏南风。这种一年中风向规律性季节交替且温湿性质相反,并能产生明显的降水量年变化的两种主导气流就是季风。湖南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湖南气候的大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大,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多出现在一月而最暖月多出现在七月。形成湖南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地理原因是由于省境距海洋较远,且境内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这种地理特点对湖南季风气候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呈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横亘在湖南和两广的边界上,它的存在对湖南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它使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受阻在湖南上空形成冷空气垫,这对湖南冬季严寒和阴雨日数增加及冰冻频繁发生都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对春秋季节低温阴雨的持续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盛行的偏南风在翻越南岭山脉时产生的焚风效应,对湖南夏季的炎热高温有着加强作用。湖南气候的多样性特征。此外由于湖南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湖南气候的多样性特征。首先,在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背景下,湖南的雨、热等气候要素等值线打破了与纬线平行的一般规律,而是与地形等高线大致平行,少雨中心在衡邵盆地、洞庭湖平原及河谷地区,多雨中心位于雪峰山、幕阜山、九岭山和湘东南山地的迎风面,如安化、平江、浏阳、汝城、桂东等地;高温中心在洞庭湖平原、衡邵盆地与河谷地带,并向东、西、南三面递减。其次,山区立体气候特征非常明显,按不同山系气候要素年平均资料统计,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为0.44~0.58℃,年降水量的垂直递增率为34.0~53.4毫米。全省大多数县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立体气候现象,对于一些地势复杂的区域,这种垂直方向的气候差异相当于水平方向7~10个纬距的气候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全省的气候多样性特征。湖南气候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湖南各县气象站资料统计表明,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6~19℃,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都在4℃以上,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天数平均每年不到10天。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大多在16~19℃之间,秋温略高于春温。夏季平均气温大多在26~29℃之间,衡阳一带可高达30℃左右。2、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湖南热量充足,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600~6800℃;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000~5840℃,可持续238~256天;15℃以上的活动积温为4100~5100℃,可持续180~208天;无霜期253~311天。湖南的热量条件在国内仅次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与江西接近,比其他诸省都好。湖南雨水丰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但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年中降雨量明显地集中于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称为雨季,雨季一般只有3个月,却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50%~60%。各地雨季起止时间不一,湘南为3月下旬(或4月初)至6月底,湘中及洞庭湖区为3月底(或4月上旬)至7月初,湘西为4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湘西北为4月中旬至7月底,这都是由于各地夏季风相继转换的结果。但季风转换时间并不固定,常在年际之间出现异常,导致雨季提早或推迟、延长或缩短,形成洪涝或干旱。3、春温多变,夏秋多旱湖南春季乍寒乍暖,天气变化剧烈,春季气温虽然逐渐回暖,但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仍能经常入侵湖南,使气温卒降,并伴随大风、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冷空气过后,雨过天晴,气温很快回升。一般年份,3~4月每月有3~4次冷空气入侵,日平均气温一般下降10℃以上,有时甚至超过15℃,5月有2~3次冷空气入侵,日平均气温可下降7℃以上。4、严寒期短,暑热期长气候学上常以连续5天(或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0℃作为严寒期的标准。按此标准湖南各地大多数年份没有严寒期,只有少数年份有5~10天严寒期,且多出现在1月中下旬,即“三九”期间。若以候平均气温≤5℃作为冬冷期,则阳明山以南地区(江华、江永、宁远、道县、蓝山等地)基本无冬冷期,永州、郴州一带仅有几天,湘东、湘西南一般10~20天,长沙以北及湘西北地区30~40天。有些年隆冬期间虽有几天或十几天可见冰雪雨凇,但一般年份降雪只有2天左右即会消失。降雪日数湘北一般10天左右,湘南仅5天上下。地表水面发生结冰的日数,湘北有20~25天,其他各地不足20天。因此湖南冬季严寒期很短,但冬季较长,且阴湿多雨,人体感觉难受。湖南不但夏季时间长,暑热时间也长。候平均气温≥28℃的暑热期,大部分地区一般自6月底或7月初开始,至7月底或8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延至9月初,暑热期可达1.5~2个月。湘中的长沙、衡阳一带最热,日平均气温≥30℃的酷热天气,长沙每年平均有28天,衡阳有33天。一次酷热天气持续的时间,一般10天左右,湘中地区可达半个月。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每年衡阳有33天,长沙有26天。三、矿产资源

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41种,其中锑、钨、锰等41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中,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60多种,其中以有色金属矿最多,非金属矿次之。钨、铋、锑、钒、锡、石墨、重晶石等矿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四、动植物资源

湖南位于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种子植物约5000种左右,居全国第七位。其中,木本植物2000多种,野生经济植物1000多种,药用植物800多种。全省有屑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66种,占全国保护珍稀植物种类(254种)的26%。其中,一级保护植物3种,即银杉、水杉、珙桐;二级保护植物23种,有银杏、水松、资源冷杉、伞花木、杜仲等;三级保护植物40种,有穗花杉、舌柱麻、白桂木、华南栲、金钱槭、八角莲等。另有省定保护植物44种。在植物资源中,湖南粮食作物品种繁多,仅稻谷品种就有9000多个,包括水稻与早稻,籼稻与粳稻、糯稻,早熟与中熟、迟熟,高杆与矮杆等多种性状的类型。粮食作物除水稻外,还有玉米、高梁、薯类、豆类(黄豆、黑豆、绿豆、蚕豆、豌豆、豇豆)、麦类(小麦、荞麦、燕麦)等,油类作物有茶子、桐子、油菜籽、芝麻、向日葵、棉籽、蓖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苎麻、黄(红)麻,烤烟等。药用植物主要有黄连、天麻、石榭、厚朴、白术、杜仲、前胡、川芎、尾参、白芍等100多种常用著名中药材。此外,还有水果、蔬菜及各种花卉资源。湖南植物类农副土特产品有8大类88种,中外驰名的大宗产品有柑橘、茶叶、湘白莲、黄花菜、玉兰片、龙牙百合、苡米、辣椒等。全省有木本植物103科478屑2470种。全省森林面积750.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1.4%,高于全国和世界水平。1997年,全省用材林26.25千公顷,经济林12.99千公顷,防护林3.62千公顷,全省活立木蓄积量2.45亿立方米。全省木本植物中,乔木树种近800种,木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约500种,面积蓄积量及可伐量最大的是针叶林,占全省用材林面积的87.6%,占蓄积量的75.3%,其中马尾松所占比重最大。优质用材林树种有杉、松、楠、樟、梓、擦、凋等;经济林有油桐、油茶、乌桕等。全省已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23个,其中位于桑植县境内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20个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之一。该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分布着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多达3000多种,是鹅掌楸、青钱柳、水青树等古老植物的保存中心,特别是以珙桐为主的成片混交林,形成了罕见的稀有植物群落。张家界森林公园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全省有草场资源637.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566.6万公顷,载畜量可达704万黄牛单位。草场植物137科868种,其中可供牲畜采食的775种动物资源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湖南动物种类繁多,分布较广。有野生哺乳动物66种、鸟类500多种、爬行类71种、两栖类40种、昆虫类1000多种、水生动物200多种。全省有华南虎、云豹、金猫、白鹤、白鳍豚等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大鲵、江豚等28种,三级保护动物有白鹭、野鸭、竹鸡等49种。湖南是全国著名的淡水鱼产区,天然鱼类共160多种,以鲤科为主,主要有鲤、青、草、鳙、鲢、鳊、鲫、鲂等,著名的鱼种有中华鲟、白鲟、银鱼、鲥鱼、鳗鲡等。在家畜、家禽中,以宁乡猪、滨湖水牛、湘西黄牛、湘东黑山羊、武冈铜鹅、临武鸭、浏阳三黄鸡等最为著名。第四节湖南省的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的长江中游,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与贵州相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接壤于湖北。全省东西直线距离667公里,南北直线距离774公里,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2%,居各省区幅员序次的第11位。因全省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湖南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全省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年平均气温16-180C,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适于人居和农作物、绿色植物生长。湖南境内水系比较发达,境内有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川5341条,总长9.93万公里。这些大小河川除湘南一部分属珠江水系、湘东一部分属鄱阳湖赣江水系外,其余均由四水注入洞庭湖,于城陵矶汇入长江,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向心状水系。各水系的年径流总量为2085亿m3,其中省内各水系年径流量为1623亿m3,客水455.5亿m3,地下水96.5亿m3。全省天然水资源总量1998.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1565.2亿m3,地下(浅层)水量433亿m3。湖南的植物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区系丰富,地理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种类众多,植物分布广泛,在不同经度、纬度和不同高度,都反映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共计有248科,1245属(土著属119属),5000余种植物,居国内第7位。同时木本植物极为丰富,达2470种,而且在省内分布的43个中国木本特有属中,单科属就有33个,幸存有世界罕见的五大植物“活化石”――银杉、水杉、水松、银杏和珙桐。特别是湘西北以水杉、珙桐、杜仲、伯乐树、金钱槭、香果树等树种为代表的华中植物区是本省植物区系的精华。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植被繁茂,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到目前发现湖南省的脊椎动物有897种,隶属5纲44目146科。其中哺乳动物有9目28科91种,鸟类有19目71科448种,爬行动物3目15科92种,两栖动物2目9科64种,鱼类11目23科20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二级保护动物79种,中国特有物种216种(哺乳动物6种,鸟类9种,爬行动物17种,两栖动物41种,鱼类143种),湖南特有动物16种(爬行动物2种,两栖动物6种,鱼类8种)。湖南野生动物资源中,有一类保护动物白鳍豚、华南虎等,二类保护动物猕猴、短尾猴等,三类保护动物黑熊等。禽鸟种类繁多,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珍禽共22种,占全国鸟类保护数的44%。湖南一类珍禽有白头鹤、白枕鹤、红腹角雉、白鹤、黑鹤、白冠长尾雉、中华秋沙鸭;二类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等。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全世界已发现的160多个矿种中,湖南有141种,其中锑、钨、锰等41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截至2007年底,我省已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6个。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05个,总面积119.66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6%,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6.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环境保护1环保事业湖南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湖南环保事业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56.43%,在中国居领先地位。省会长沙是全国第二个森林城市,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全省14个市(州)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有12个。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顺利推进,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减排目标,化学需氧量的削减任务可于今年全面完成,继洞庭湖污染整治后,启动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正在抓紧进行。积极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创新环境保护管理的机制体制,环境污染责任险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已有112家企业入险。2、节能减排

2009年,全省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7%,“十一五”前四年全省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4.89%,累计完成目标进度的139.56%。“十一五”以来,全省已关停138.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400万吨,关闭淘汰各类小造纸企业762家。2009年环保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加,新增7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万吨/日,新增化学需氧量年削减能力15.69万吨,一年内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超过历史上累计数量的2倍以上。2009年,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完成化学需氧量年度减排目标,削减总量超过“十一五”前三年总和。3、洞庭湖治理

从2006年底起,湖南省开展对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关闭造纸污染企业234家,实现洞庭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洞庭湖10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恢复到地表水三类以上,过去三年湖南省继续加大监管,巩固了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成果。湖南省还积极开展洞庭湖区之外全省造纸污染整治,达不到产能和环保要求的数百家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治。4、湘江治理

2008年6月,湖南组织实施为期三年的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正式启动“千里湘江碧水行动”。目前,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推进。2009年完成省级整治任务140项,流域8市完成市级整治项目366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望纳入国家治理计划,打造“东方莱茵河”的梦想将逐步变为现实。三、2010年1~8月湖南省环境质量状况

1地表水

对全省97个地表水省控断面1~8月的监测数据进行月平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良。97个省控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87个,占89.7%;属于Ⅳ类水质的断面5个,占5.1%;属于Ⅴ类水质的断面各3个,占3.1%;属于劣Ⅴ类水质的断面2个,占2.1%。90个省控断面达到所在功能区标准,功能区达标率92.8%。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良与去年同期相比,2010年1~8月全省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地表水断面所占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分别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