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_第1页
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_第2页
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_第3页
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_第4页
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玉米收获的特点

年种植面积约0.24亿hm2;

我国三大玉米产区:北方产区(辽、吉、黑、冀等省),播种面积占40%;黄淮海平原产区,包括鲁、豫、苏等省,播种面积占25%;西南丘陵玉米区,包括云、黔等省,播种面积占15%。由于其种植范围很广,各地作物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以及农艺作业方法的差异,收获时的玉米茎秆和籽粒水分差别较大。气候干燥地区,玉米茎秆和籽粒含水量较小,果穗上的苞叶干软、膨松,果穗易于摘落和剥皮,一般可将果穗直接脱粒。但在低温多雨地区,茎秆和籽粒含水量较大(30%以上),果穗上的苞叶青湿,一般要求先摘掉果穗并剥皮晾晒,直到水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方可脱粒。在脱粒时如水分过大,将造成籽粒大量破碎,难以保管,如不能及时烘干,会霉烂变质。第1页/共36页第一页,共37页。二、玉米收获技术模式(一)分段收获法1.玉米割晒+人工摘穗+秸秆机械还田模式2.人工果穗收获+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模式(二)联合收获法1.机械摘穗+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收获模式2.穗茎兼收模式3.玉米青贮收获模式第2页/共36页第二页,共37页。1.玉米割晒+人工摘穗+秸秆处理模式

其工艺流程为:玉米带穗机械切割——人工摘穗——机械或人工剥皮——秸秆处理四个环节分段进行。这种模式属于分段收获。分段收获法第3页/共36页第三页,共37页。2.人工果穗收获+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模式

其工艺流程为:人工摘穗——秸秆机械还田处理两个环节分段进行。这种模式属于分段收获。机械秸秆还田模式第4页/共36页第四页,共37页。这种模式是果穗收获与秸秆粉碎还田联合作业,一次完成摘穗,果穗升运、集箱、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工序。目前重点推广这种模式。

其工艺流程为:机械摘穗——输送集箱——秸秆还田等三个连续的环节。1.机械摘穗+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收获模式联合收获法第5页/共36页第五页,共37页。这种模式是在玉米果穗收获(包括摘穗、升运、集箱)的同时,将秸秆粉碎集箱回收,用作青贮饲料。该模式适用于牛羊养殖区。

其工艺流程为:机械摘穗——输送集箱——秸秆收集等三个连续的环节。2.穗茎兼收模式第6页/共36页第六页,共37页。3.玉米青贮模式

这种模式是利用玉米青贮收获机,将玉米果穗与秸秆同时收获,直接粉碎用于青贮饲料。

其工艺流程为:机械收获穗茎——输送集箱等两个连续的环节。第7页/共36页第七页,共37页。秸秆还田机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铡切式秸秆还田机录像第8页/共36页第八页,共37页。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玉米自动上料剥皮机、脱粒机第9页/共36页第九页,共37页。悬挂式玉米收获机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2012年舞阳县玉米机收实拍录像第10页/共36页第十页,共37页。悬挂式玉米收获机主要结构

第11页/共36页第十一页,共37页。玉米茎穗兼收机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第12页/共36页第十二页,共37页。玉米茎穗兼收机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第13页/共36页第十三页,共37页。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第14页/共36页第十四页,共37页。3行自走式玉米穗茎兼收机

组合立辊式摘穗收获机第15页/共36页第十五页,共37页。互换割台型玉米收获机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玉米割台第16页/共36页第十六页,共37页。割晒机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第17页/共36页第十七页,共37页。青贮机三、常见玉米收获机型特点与选择第18页/共36页第十八页,共37页。国内其他一些厂家的收获机北京金乐河北农哈哈山东大丰山东巨明山东玉丰山东向农山东福田山东国丰第19页/共36页第十九页,共37页。玉米联合收获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第20页/共36页第二十页,共37页。玉米收获机械

第21页/共36页第二十一页,共37页。第22页/共36页第二十二页,共37页。第23页/共36页第二十三页,共37页。第四节玉米摘穗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现有机器上所用的摘穗器皆为辊式。分为纵卧式摘辊、组合立式摘辊、横卧式摘辊和纵向摘穗板四种。第24页/共36页第二十四页,共37页。四、玉米摘穗机构与作业原理纵卧式摘穗辊原理:摘穗时,前段引导→中段摘穗→后段拉出秸秆末梢。这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摘穗方式。特点:茎秆压缩程度小,功率耗用小,对不同茎秆适应性强,工作较靠。但摘落的果穗带有苞叶较多。第25页/共36页第二十五页,共37页。四、玉米摘穗机构与作业原理组合立式摘棍1.前摘辊2.挡禾板3.后拉茎辊组合立式摘穗辊原理:切割→根部喂入→下段抓取拉引→茎秆后移→摘穗辊摘穗→掉落在辊的前方。自走式收获机应用较多。特点:籽粒损伤小,苞叶剥去多,工作性能较好。但当茎秆粗大、茎秆直径大小不一致,含水量较多时,易被拉断,形成滞流而造成堵塞。第26页/共36页第二十六页,共37页。四、玉米摘穗机构与作业原理横卧式摘穗辊摘穗作业时,拨禾→切割→输送→喂入→摘穗→果穗掉落。特点:结构简单,功耗较小,抓取能力强。果穗籽粒咬伤较高,摘辊易堵。多株重叠喂入时,果穗易被茎秆带向摘辊间隙,造成破碎和丢失损失。横卧式摘穗棍1.拨禾轮2.喂入棍3.摘穗棍4.喂入轮5.输送器第27页/共36页第二十七页,共37页。四、玉米摘穗机构与作业原理纵向板式摘穗器原理:拉茎辊前段→引导和辅助喂入→后段拉茎→摘穗板摘穗。主要用于玉米割台。特点:工作可靠,果穗咬伤率小,籽粒破碎率低。但果穗上苞叶较多,短茎秆多。

板式摘穗装置剖面示意图第28页/共36页第二十八页,共37页。五、科学收获、推广玉米晚收技术

通过大量数据监测,农业专家得出了玉米在完熟期时收获产量最高的结论。玉米在完熟期收获比目前的时期收获大约增产10%左右。因此,应大力提倡玉米完熟期收获。

“玉米应根据播期早晚合理确定收获期”。“适时晚收是秋作物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摘自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450行动计划”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意见》第29页/共36页第二十九页,共37页。(一)、玉米适当晚收的好处

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是小麦、玉米种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小麦、玉米单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玉米晚收是不需要增加任何成本的增产措施,简单易行,因此,农业专家建议要推广夏玉米晚收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气候的变化,传统的耕、种、收作业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小麦、玉米全年产量的提高。我县夏玉米一般在9月中旬开始收获,从播种到收获,玉米籽粒灌浆时间不足45天,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玉米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玉米产量的增加。小麦10月1号播种比10月5号以后种植的,病虫害明显偏重。

五、科学收获、推广玉米晚收技术第30页/共36页第三十页,共37页。

玉米适当晚收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晚收可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玉米产量。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才会使粒重最大,产量最高。如果晚收10天,亩增产10%以上,增收百元左右;二是晚收不仅能增加籽粒中淀粉产量,还可以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提高玉米的品质;三是适期晚收的玉米籽粒饱满充实、均匀,小粒、秕粒明显减少,籽粒含水量比较低,便于脱粒和储放。

收获偏早,成熟度差,粒重低,产量下降。有些地方有早收的习惯,常在果穗苞叶刚变白时收获,此时千粒重仅为完熟期的90%左右,一般减产10%左右。五、科学收获、推广玉米晚收技术第31页/共36页第三十一页,共37页。(二)、玉米完熟判断标准:

一是玉米苞叶变白,苞叶上口松散;

二是通过乳线消失判断成熟,把玉米果穗剥开,从中间掰断,可以看到籽粒中间有一条黄白色的交界线,这就是乳线,如果能够看到乳线,表明玉米正处在蜡熟期,待看不到这条乳线后,玉米完全成熟;五、科学收获、推广玉米晚收技术玉米乳线第32页/共36页第三十二页,共37页。黑色层三是通过籽粒黑色层出现判断成熟,把玉米籽粒脱下后,再将籽粒底部的花梗去掉,如果可以看到一层黑色,则表明玉米已经成熟。完熟期收获比目前的时期收获增产10%左右。五、科学收获、推广玉米晚收技术第33页/共36页第三十三页,共37页。当前生产上应用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多有“假熟”现象,即玉米苞叶提早变白而子粒尚未停止灌浆。这些品种往往被提前收获。一般在授粉后40~45天,即乳线下移到1/2至3/4时已经收获,比完全生理成熟要早8~10天,一般减产8%左右,中晚熟品种的减产幅度则达到10%以上。玉米晚收必须以延长活秆绿叶时间为前提,青枝绿叶活棵成熟才能实现玉米高产。玉米生长中后期要加强肥水管理,延长叶片的光合时间,防止早衰。同时要坚决杜绝成熟前削尖、打叶现象。五、科学收获、推广玉米晚收技术第34页/共36页第三十四页,共37页。六、影响作业效率的因素分析

(怎样多干活?)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适宜当地作业的成熟机具制定适宜的作业计划,标注关键段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倒伏、平整)按照机器操作规范操作,稳中求快注意安全:机械和人身第35页/共36页第三十五页,共3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6页/共36页第三十六页,共37页。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