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共3个单元)_第1页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共3个单元)_第2页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共3个单元)_第3页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共3个单元)_第4页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共3个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 学情分析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二、 教材分析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预计一学期共需30课时。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三、教学目标“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可以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2) 科学探究目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3) 科学态度目标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釆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体会到重复测试在提高证据有效性中的意义。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动物的一生"单元教学日标(1) 科学概念目标像蚕一样,动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不同动物从生到死经历的时间不同,具体过程也不相同。动物有卵生和胎生等不同的繁殖方式。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动物与植物以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适宜的条件。动物可以分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不同的类群,每类动物都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2)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制订研究蚕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能根据观察计划进行长期观察,研究蚕的一生。能运用摄像、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使用观察记录表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能基于证据描述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能利用建模的方法呈现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能抓住主要特征对动物及动物卵进行分类。能根据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对蚕的生长发育的趋势进行预测。能对自己饲养和观察蚕的过程、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3) 科学态度目标对饲养蚕以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客观记录蚕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能坚持不懈对蚕的一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愿意与人分享养蚕经验和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人类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了解人类生活可能对生物环境造成破坏。初步具有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天之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日畧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表面有很多环形山。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2)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观察比较图片的方式获取天体信息,并描述天体的外部特征。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推理、论证实验猜想。能使用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模拟实验结果。能在一天之中坚持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曇。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加工、係选和整理资料。能利用维恩图的方式收集、整理、对比两个天体的信息特征。(3) 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对探索天文保持兴趣。通过模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根据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体会发现规律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善于分工协作,乐于分享自己的收获。能用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亲历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感受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知深度的推动作用。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掌握能对人类生活、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意识到与其他星球相比较,地球是十分特别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四、 教学措施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五、 教学进度2023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进度安排表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备注12.07——2.12开学第一课22.13-2.19运动和位置32.20—2.26各种各样的运动42.27―3.05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53.06——3.12物体在斜面上运动63.13—3.19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73.20—3.2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83.27-4.02我们的过山车、测试过山车94.03—4.09第一单元复习清明节104.10—4.16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14.17—4.23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24.24—4.30蚕长大了135.01—5.07蚕变了新模样劳动节145.08—5.14茧中钻出了蚕蛾155.15—5.21蚕的一生165.22—5.28动物的繁殖175.29—6.04动物的一生186.05—6.11机动196.12——6.18复习206.19—6.25复习216.26—7.02复习227.03—7.09期末测试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教学重难点】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教学准备】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索。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1) 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2) 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1) 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2) 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3) 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4) 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三、 深入研讨,建构认识。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1)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3) 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4) 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描述自己的位置。(1)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位置时我们需要借助什么?(2) 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3) 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四、 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阅读课本P3拓展资料,标注汽车的位置。【教学反思】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日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1、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2、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3、 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4、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教学难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为学生准备: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圆点、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板块一、聚焦[材料准备:物体运动的视频一个]视频导入(1)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2) 学生观看视频交流。二、探索探索1—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让学生试着用手势比划一下上述物体的运用形式。)(3)小结并揭题。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课题)探索2―记录运动的形式(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小圆点5张、记录纸条每组5张、学生活动手册](1) 指导记录。(出示单摆)这个叫摆。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是怎样运动的?有办法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吗?怎么记录呢?老师有一个小窍门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程,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PPT)你们学会了吗?板书:(2) 提出记录任务。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3) 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4) 分类。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三、 研讨一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PPT]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学生分组实验岀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四、 拓展一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学生活动手册]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作业设计】

1.在下图中用箭头和圖点记录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下列物体中和车上雨刮器运动形式相同的是(B.弹簧玩偶C.木陀螺B.弹簧玩偶C.木陀螺【教学反思】宜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目标】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经历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异同点,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准备】各色小球、直线轨道、曲线轨道、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公路枢纽,并提问:公路上汽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有些汽车做直线运动,有些汽车做曲线运动。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学生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板书课题)。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索。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过山车、鸟、桌球、电梯等物体的运动。(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路线。(3) 教师仿照课本P8展开实验,并引导学生归纳物体的运动形式。观察中,围绕课本P8实验展开观察。(1) 先做出假设,画出小球运动路线。(2) 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学生汇报:通过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来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小球的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三、 深入硏讨,建构认识。认识到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小球的运动路线和小球的运动形式有什么关系?学生相互交流,汇报结果。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小球的运动路线能反映出小球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四、 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教师继续出示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教学反思】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能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探讨。会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小组材料: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正方体、六面体、长方体)、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 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出示图片滑滑梯提问:同学们玩过滑滑梯吗?你是怎么玩的?(预设:玩过,从高的地方滑下来)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出示图片),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引出课题过渡:其实,像滑滑梯,山坡这样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斜面。当你坐在斜面上你会滑下来,如果在这个斜面上放一个物体,它会怎么运动呢?(预设:①静止不动②滑下来(滑动)③滚下来(滚动))小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硏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二、 探索,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体、小球、立方体、六棱柱)、活动记录表]搭建一个较低的斜面。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搭斜面?如果我用这本书,你能搭一个斜面吗?今天,我们准备了塑料板和支架,谁愿意来搭搭看?学生上台演示搭建方法探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出示材料:立方体,六棱柱和小球温馨提示:将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反复实验。人人动手,及时记录,轻声交流学生实验,交流汇报提问:你看到物体是怎么运动?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像六面体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滑动;像小球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滚动。(板书)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预设10分钟)出示材料:长方体,十二面体,圆柱体提问:它们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跟你想的一样吗?(预设:逐一说滚动或滑动)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它既能滑动又能滚动?物体的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预设:物体形状、放置方式)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预设:同一个物体,滚动比滑动的速度更快)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立方体、六棱柱、长方体)、活动记录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正方体静止不动,六棱柱滑动,球形滚动,十二面体不动,圆柱形滚动 )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预设:有关系 )四、拓展:斜面变高(预设12分钟)提问:如果将斜面的一端变高,这些物体在斜面上又会怎样运动呢?(预设:变快)操作: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将斜面高度上调,按刚才的实验操作再去观察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提问: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原来静止的物体变成滑动,滚动。2.原来滑动的物体变成滚动。斜面越高、物体运动越快。)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还有很多规律和秘密,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板书设计】4物炸在斜面上运动-灣动区—【作业设计】斜面的特点是()oC.一定是木板搭的C.滚动A.C.一定是木板搭的C.滚动小球在斜面上容易( )。A.静止不动B.滑动斜面一端变高时,物体的运动速度会A.加快【教学反思】A.加快【教学反思】B.减慢C.不变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学会使用秒表。经历合作实验,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运动的快慢是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准备】小球、秒表、小球轨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街道上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能比较出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快慢吗?学生观察课件后作岀汇报。(教师板书课题)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索。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13展开实验,并明晰实验过程。一是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减少实验误差:二是怎样观察实验,获取并处理实验数据。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验二: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作出适当修改补充。要比较不同动物运动快慢少的怎么做?总结:比较相同距离内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际上就是比较小球在这段距离内运动的时间。时间越短,小球运动得越快;时间越长,小球运动得越慢。【教学反思】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 聚焦:揭示课题复习回顾:根据上节课测量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我们有什么发现?岀示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预设: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揭示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二、 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28分钟)探索活动1:出示“一小时内6种交通工具通过的距离”的图表。学生根据图表,将6种交通工具按照快慢排列名次。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6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按照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运动快的方法进行比较。)小结:6种交通工具都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探索活动2:两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沿直线同时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同时停止。保证运动的时间相同。为减少移动距离,采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用软尺分别量出运动的距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小组合作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结果。小结: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探索活动3:(1)出示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的图片。(2)提问: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能比较运动的快慢吗?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1:能;保证两位同学运动的时间都是10秒。预设2:不能;因为时间会不一样。)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位同学相同时间内,沿着软尺直线行走的距离,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冋答怎样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引导学生归纳: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四、拓展(预设5分钟)1.“迫及跑”游戏,说一说听口令,同时起跑和停止,游戏结果会出现几种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比较行走、骑自行车、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哪种方式运动的快,再提升难度,比较蜗牛的爬行的快慢。【板书设计】5.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离长运动快相同时间【作业设计】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运动得快,这是因为跑前面的运动员()<.A.跑的距离短 B.跑的距离长 C.跑的时间短运动相同的时间,运动的距离( ),运动的快;运动的距离(运动的( )。【教学反思】我们的“过山车”【教学目标】能结合生活经历与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过山车的结构原理的了解。经历制作过山车的设计、制作、评价完整实践过程,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经历实践探究,懂得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过山车。体会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实践过程的严谨性。【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经历与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过山车的结构原理的了解。经历制作过山车的设计、制作、评价完整实践过程,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准备】铁架台、轨道、细线、软尺、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教师出示教学课件“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提问学生:你们见过或玩过游乐园里的过山车吗?让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教师提问:要搭建好我们自己的过山车,我们需要怎么做呢?有哪些流程呢?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教师板书课题)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索。开展实践前,明晰设计方案。(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材料和实践过程。(2) 教师明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一是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二是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三是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四是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五是整座“过山车”要稳固。实践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 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发组装材料。(2) 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过山车"设计方案,让每组学生自主选择。(3) 学生小组内合作,根据设计图和材料组装。(4)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组装情况,视情况对各小组适当指导。三、 深入硏讨,评价成果。检验完成的“过山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1) 教师提出问题:各小组都完成了“过山车"组装,在组装前老师曾提出过五点设计要求。同学们,你们的“过山车”能否符合要求呢?(2) 教师指导学生逐条检验各小组的“过山车”是否合格。(3)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过山车"基本都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于发现的不足也能改进。教师指名各小组的学生评价本小组的“过山车”。(1) 教师提岀问题:我们检验了自己的“过山车”,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评价呢?(2) 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汇报。(3) 教师总结:我们在评价“过山车”时,要做到客观公正。根据前面的检验结果与仍可能存在的一些其他不足做出总结,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评价。四、 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课后活动:教师收集并保管好各小组的“过山车”,让学生放学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实践活动。【教学反思】8.测试“过山车”【教学目标】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测试“过山车”,发现影响小球运动速度的原因,并能改进自己的“过山车”。【教学重难点】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教学准备】方位盘、秒表、软尺、细绳、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聚焦问题。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过山车"的完整过程,同学们的“过山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这节课我们还将测试“过山车”。教师下发各小组制作的“过山车”,提问学生:我们的“过山车”做得好不好呢,我们应该怎样测试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小球测试“过山车”,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要描述小球的位置和运动形式,还需要比较不同“过山车”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教师板书课题。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索。描述小球的位置。(1) 教师展示方位盘与软尺,指导学生用方位盘和软尺测量并描述小球的位置。(2) 学生在小组内测量并做好记录。(3) 测量后,汇报交流测量结果。(4)教师总结:描述小球的位置和第一课学习的内容相似。本节课我们需要以小球的起点为中心,再用方位盘确定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这样我们就能用测量的数据描述小球的位置了。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1) 教师指导:现在我们来观察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形式。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小球的运动过程。(2) 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4) 教师总结:我们的“过山车”属于斜面,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为滚动。比较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1) 教师指导:在第5、6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现在我们需要运用前面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2) 学生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3)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指导改进。(4) 学生小组内开展实验,测量数据并汇报结果。(5) 教师汇总各小组结果,引导学生比较小球在各小组“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路线。(1)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路线?(2) 学生根据前面教师的总结,交流后汇报结果。(3)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1)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2) 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结果,交流后汇报结果。(3)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首先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再根据“速度二距离:时间”计算出物体的速度,最后进行比较。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怎样改进“过山车”才能让小球运动得更快?教师课件展示改进示例。【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萬笋叶)、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PPT等。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教学过程】一、 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PPT、蚕宝宝图片]PPT出示蜗牛、鱼的图片,提问:它们从哪里来?PPT出示蚕的图片,提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PPT出示问题:你养过蚕吗?你知道蚕的哪些方面?揭示探究主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贴)二、 探究与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学生活动手册]活动一: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形特征1-提问:你观察过蚕卵吗?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观察的?观察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预设:用眼睛看蚕卵太小,不太看得清)PPT出示放大镜和尺子的图片,提问:如果给你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解决困难吗?你准备用这些工具观察蚕卵的什么特征?(建议学生采用“我能用……观察蚕卵的……”的句式作答)师生交流后,小组观察蚕卵并将蚕卵的特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主要特征:颜色为紫黑色或灰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很小(大小长约1毫米,宽约1毫米,厚度约0.5毫米),用放大镜可观察到蚕卵中心是凹下去的。活动二:为蚕宝宝制作一个“家”PPT出示并提问:蚕卵是怎样变成蚕宝宝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小结: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売而出的过程叫孵化。PPT出示提问:为了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我们应该为它准备些什么,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蚕宝宝健康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1) PPT出示阅读资料(也可以打印出来下发学生直接阅读),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师生交流: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 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还需要食物和安全、卫生的场所。(准备的蚕叶不需要水洗,及时清除蚕沙,发现病蚕或死蚕要及时清理。)(建议;也可以网上百度“怎样饲养蚕宝宝”视频,直接在线播放)活动三:制定蚕的一生观察计划提问:养蚕是一件漫长的事,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制定计划”)思考:(1)观察蚕的一生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2) 你会选择什么工具进行观察?(3) 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记录?出示观察计划表(提前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完善记录表。蚕的一生观察计划饲养时间: 年月一一年月饲养地点:教室食物:桑叶观察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内容: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日期体长(亳米)它的样子(画图记录)生长需要其他发现四、拓展1-PPT出示刚产下的蚕卵图片,提问:今天我们观察的蚕卵和刚产下的蚕卵颜色相同吗?蚕卵还会有什么变化呢?布置作业:养蚕活动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从观察蚕卵开始,并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作业设计】一、选一选蚕的新生命是从(A)开始的。A.蚕卵B.蚕宝宝C.蚕蛾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B)。A.水B,温度C.食物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以下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A)。A.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B.用木棒拨动观察C.直接用手拿着看【教学反思】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目标】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教学重难点】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教学准备】一颗生鸡蛋和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蚕卵、放大镜、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教师导入: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像蚕一样,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教师提问: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索。观察不同动物的卵。(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卵。(2)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卵,现在我们用相似的方法观察其他动物的卵,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动物卵,记录观察结果。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给动物的卵分类。(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动物卵分类(班级记录表)”。(2) 教师提问:你们能确定其他的分类标准,给这些卵分类吗?(3) 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1) 教师展示纵向切升的一颗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2) 教师打开一颗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3) 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岀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内部结构。(4)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卵売上有膜。(指出卵白、卵黄、气室)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5) 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三、 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鸡蛋的气室在小鸡孵化的过程中提供氧气;卵白提供养料和水分:卵黄提供营养:卵壳对卵内的胚胎提供保护作用。卵黄上还有一个小白点,这是胚胎,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四、 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教学反思】蚕长大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会养蚕,能够经历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教师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PPT等。学生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学生活动手册等。学生准备: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组蚕的幼虫的生长变化图片,小组记录]PPT出示各小组蚕的生长变化图、观察日记、记录表等。提问:我们己经饲养了一段时间的蚕,哪个小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小蚕农”的经验?(预设:学生分享交流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表扬观察记录细致的小组或同学)PPT出示几张不同时期的蚕的幼虫的图片。提问: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预设:黑色的,小小的,有很多绒毛像蚂蚁一样。这样的蚕就叫做蚁蚕)提问: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白白的,胖胖的,长长的,有很多脚等,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蚕长大了)揭示课题:蚕长大了二、 探索:蚕的生命活动和结构特征(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四龄蚕、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饶、蚕的活动视频、活动手册]提问:从孵化到现在,你观察到了蚕的哪些活动现象?(预设:一直进食、会排便、爬来爬去、有时会一动不动、会脱皮)(1) PPT出示蚕吃桑叶、排便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蚕主要的食物是桑叶,也可以喂养萬苣叶和专门的饲料;进食后的蚕会有排便的行为)(2) PPT出示正在蜕皮的蚕的图片和眠的图片。(蚕在生长期间,蜕去旧皮长出新皮,叫蜕皮,休眠是蚕要蜕皮的征兆)提问:对于蚕的幼虫,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秘密?(预设:蚕的眼睛在哪里,它的鼻子、嘴巴长在哪儿,尾巴上的刺有什么用,蚕是用什么呼吸的,它是怎么感知周围环境的)(眼睛、嘴巴、刺等归结为身体结构的秘密,呼吸的秘密,运动的秘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小组活动观察蚕:(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展开观察)(1) 观察蚕的身体结构(数一数蚕的身体有几节,每节各有什么特征,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的记录)。(2)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曰器(教师指导在观察蚕的口时可喂食桑叶便于观察)。(3) 将蚕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它的运动方式。(4) 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身体,观察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三、 研讨交流(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蚕的活动图片、教学课件]小组交流汇报各自发现,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蚕的幼虫身体结构是怎样的?(2) 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环境?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小结:(1)蚕的身体分节,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眼和口,胸部有三对胸足,腹部有四对腹足,最后面还有一对尾足,身后有一突起的尾角,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是用来呼吸的。<2)蚕的眼睛长在头部,但视力非常不好。蚕是用口进食的,利用三对胸足协助把持住桑叶进食。(3) 蚕真正的足一一胸足,腹足和尾足并非真正的足,蚕主要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中间身体拱起来,前面身体再向前伸。(4) 用棉签触碰蚕的身体时,蚕会不停扭动。提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些什么?适时小结:为了使蚕健康生长,我们需要给蚕提供干净的环境,新鲜的桑叶,清新的空气。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五龄蚕吐丝的图片、教学课件]播放五龄蚕吐丝的视频。提问:一些蚕身体开始变透明了,而且不再吃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类似这种现象在成蛹之前会出现几次?(预设:蚕要吐丝结茧了,4次等)提问:为了让蚕能更好的吐丝结茧,我们要做哪些准备?PPT出示各式各样的蚕房子图片。小结拓展:我们将继续为蚕的生长发育做好积极准备,并及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像观察蚕这样去观察饲养生活中的其他小动物。【板书设计】3.蚕宝宝长大了【教学反思】4.蚕变了模样【教学目标】知道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知道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教学重难点】知道变成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教学准备】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丝绸制品、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索。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探索过程。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中须考的问题:一是观察蚕在吐丝时有哪些动作;二是比较蚕蛹与蚕茧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吐丝过程的观察。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开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学生汇报:蚕在吐丝时头部会扬起,吐丝过程分为:形成结茧网、上簇、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蛹的观察。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五个问题;(1) 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 你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 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 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 最后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观察蚕茧和蚕丝。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测出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第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拉丝过程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三、 深入硏讨,建构认识。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研讨。研讨过程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开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它可能变成什么样子?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观察教学课件,相互交流观察结果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对画一个蚕蛹图像。四、 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历蛹的阶段?【教学反思】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指导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是。知道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知道蚕是昆虫,昆虫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能够基于观察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愿意釆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敢于表达观察所得,乐于分享观察蚕蛾生命过程的收获。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难点: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蛾破茧羽化视频、PPT等。学生准备:蚕房(内含蚕蛹、蚕蛾)、放大镜、蚕蛹标本、蚕茧标本等。【教学过程】一、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蚕蛾产卵图片]PPT出示谜语,引出探充对象:这节课研究蚕的成虫阶段一一蚕蛾。(板贴)提问:你们在蚕房看到它了吗?它是怎么样的?(学生简单描述)二、 探索:蚕卵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PPT、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蚕房、蛹、蚕蛾等]交流我们的新发现。(1)PPT出示提问: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的蚕房有了怎么样新的变化?(预设:蚕茧破了,里面钻出了蚕蛾)(2) PPT播放“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边看视频边仔细观察茧中钻出的蚕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如:它怎么钻出来的?钻出来以后是怎么样的?)(3) 学生观察活动:蚕房里的蚕蛾在干什么?(重点引导如:它们是否吃东西?它们怎样运动?等等)(4) PPT出示提问: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预设:交配、产卵)(5) 小结: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干燥展开,蚕蛾振动双翅,不吃也不喝……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1) 小组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怎么样?有哪些器官?(也可自制观察活动记录表,建议学生可图文结合)(2) PPT出示图片,全班讨论梳理蚕蛾的外形特征。(补充板书)(3) 小结: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长有三对足、两对翅,翅膀较小,己失去飞翔能力;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胸部两对翅、三对足。(4) PPT播放雌、雄蚕蛾图片(亦可实物展示雌、雄蚕蛾标本),讨论交流:如何区分雌雄蚕蛾?(预设: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飞快。)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1) 提问:茧里钻出来的蛾子是蛹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茧里只有蛹,而我们看到蚕蛾从茧里面爬出来。)(2) 出示蚕蛾的标本和蛹的标本,提问:蚕蛾的身体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来的呢?(3) PPT出示蚕蛹和蚕蛾的图片,将身体相对应部分连线。(4) 小结: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

三、 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PPT图片]PPT出示提问:哪些动物的形态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PPT出示并小结昆虫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长有翅膀和三对足。有些昆虫的翅膀退化。四、 拓展:这些动物是昆虫吗?(预设5分钟)PPT出示图片提问:这些动物是昆虫吗?说说你的理由。阅读科普读本,认识更多的昆虫。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板书设计】茧里钻出了蚕蛾【作业设计】茧里钻出了蚕蛾【作业设计】蚕结了茧,再经过(C四五天蚕结了茧,再经过(C四五天B,一周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C.十多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o每一只蚕蛾都会产卵蚕蛾虽然有翅膀,但不会飞蚕蛾钻出蚕茧后,仍然吃桑叶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的动物是(A)o*r

A.蚂蚁B.蜘蛛4.与雌蚕蛾相比,雄蚕蛾(C)。A.身体稍小,腹部狭长,翅膀振动慢B.身体稍大,A.蚂蚁B.蜘蛛4.与雌蚕蛾相比,雄蚕蛾(C)。A.身体稍小,腹部狭长,翅膀振动慢B.身体稍大,腹部肥大,翅膀振动慢C.身体稍小,腹部狭长,翅膀振动快C.马陆(千足虫)【教学反思】蚕的一生【教学目标】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时间。知道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时间。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岀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小报等。教师演示器材:介绍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我们用了哪些硏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在前面的课时中,我们观察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我们的观察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哪些观察方法呢?你们是怎样记录蚕的变化的?(1)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2) 教师总结:研究蚕我们可以用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方式。蚕的一生经历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过程,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1) 教师根据课本P35与随堂学指名学生将其排序。(2) 学生汇报排序结果。三、 深入研讨,建构认识。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小结:蚕的一生。蚕的一生,主要围绕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这点来进行。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蚕的生命周期。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四、 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教学反思】动物的繁殖【教学目标】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教学准备】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复习回顾:蚕卵、鸡蛋的结构。(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教师: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不同呢?学生根据经验作出汇报。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索。卵生方式与卵生动物。(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鸟类的繁殖活动与各种卵生动物产卵过程。围绕随堂学部分,教师讲解卵生方式,介绍卵生动物。(2) 学生观察记录。(3) 教师根据随堂学部分提问:动物的繁殖活动包含哪些行为?(4) 学生交流后回答。胎生方式与胎生动物。(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各种胎生动物和它们生下小动物的过程。围绕随堂学部分,教师讲解胎生方式,介绍胎生动物。(2) 学生观察记录。教师明确: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3) 教师提问:我们身边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学生交流后回答。三、 深入硏讨,建构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你能举出更多例子吗?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教师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总结: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卵生和胎生。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胎生。四、 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教学反思】动物的一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知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奶汁长大(哺乳)的动物属于哺乳类动物。识别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生长变化及身体特点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类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基于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感受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十分重要。【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难点:基于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科学记录单、班级研究记录表、PPT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 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出示蚕各阶段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预设:卵、蚁蚕、蚕宝宝、蚕蛹、蚕蛾……)岀示蚕的生命历程循环图,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岀示6种动物(鸭子、熊猫、金鱼、猪、鳄鱼、蝴蝶)的图片,提问:其它动物的一生又会经历哪些过程?学生根据图片提示进行描述或者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动物一生的事例。教师适时补充小结,揭示课题:动物的一生。(板书)二、 探索(预设17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活动一:了解鸡的一生PPT出示谜语。(预设:鸡)提问:从谜语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关于鸡生命历程的信息?(预设:鸡是从蛋里孵化而来的;小鸡破壳需要20天左右;鸡身上有骨头、有毛;雏鸡像一个黄色的球等)PPT出示蚕的一生和鸡的一生的图片资料,提问:鸡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预设: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鸡有绒毛、羽毛、翅膀、母鸡下蛋、不经过变态等)PPT出示关于鸟类这一种动物的特征,小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PPT出示图片:“麻雀的一生”和“燕子的一生”,小结:鸟类的生命历程:卵(蛋)一幼年(雏鸟)一成年(成鸟)。5.小结:与昆虫一样,鸟类都经历了出生一生长发育一繁殖一死亡的过程。活动二:了解狗的一生播放视频“狗的一生”,提问:看了视频,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狗的生命历程有哪些特点?(预设:小狗是母狗生出来的;刚生出的小狗闭着眼睛;小狗需要吃妈妈奶汁长大;狗的身上长着毛:狗的活的时间比较长等)小结:像狗那样,胎生、身上有毛、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PPT出示图片(猪、大熊猫、猴子、看、老虎、羊、长颈鹿6种动物母子共生的图片)提问: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又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哺乳类动物岀生后都会经历“幼仔一成年”)小结:与昆虫和鸟类一样,哺乳类动物都经历了出生一生长发育一繁殖一死亡的过程。活动三:了解我们的一生PPT出示全家福图片(也可换成自己班级集体照或同学家庭合照),提问:我们了解了鸡、狗的一生,而我们人也是动物,我们的生命历程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分享交流结果。(预设:人的一生会经历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阶段)提问:在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没有明显的变化?跟前面研究的哪类动物更相似?总结:人生命历程的主要阶段(胎儿一婴儿一幼儿一青少年一成年一老年),同时也经历了出生一生长发育一繁殖一死亡的过程。三、研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科学记录单、班级记录表]研讨一: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出示与动物的一生有关的词汇以及空白韦恩图,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完成对“蚕”与“鸟类”一生的异同点填写。(建议不仅仅局限于虚线框中的词汇,可以让学生自行补充,言之有理即可)PPT出示空白韦恩图,让学生从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不同种类的动物中选择两类再次进行比较交流(建议也可设计成活动记录单让学生填写,但一般口头交流即可)。研讨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提问: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预设:哺乳类动物)提问:人生命历程中的哪些特殊信息可以证明你的观点?(预设:胎生、哺乳等)小结:人是一种(高等)哺乳动物。研讨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动物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又发现了动物的哪些共同特征?PPT出示科学活动手册图片,提问: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对动物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动物、植物是生物,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建筑、汽车、玩具等非生物,生物和非生物又有哪些区别呢?请完成活动手册表格。交流展示活动手册内容,适时补充小结:生物有许多共同之处:生长、繁殖后代、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等。非生物往往不具有这些特征。四、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提问:动物一生随环境变化,它们的身体特征及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你知道哪些关于动物一生中有趣的事情?学生交流。(预设: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蜗牛夏眠等)PPT出示关于动物的科学小报,小结:要积极做一个生活有心人,多学习多观察。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作业设计】以下不属于哺乳类的动物是(B)。A.斑马B.乌龟C.老鼠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请在括号里打V。(V)身高变高了 (V)体形有变化( )手指变多了 (V)手臂变长了)眼睛变小了(V)体重增加了)眼睛变小了(J)力气变大了( )头发变少了【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重难点】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二、 学单导学,自主探究。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③太阳的温度很高。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⑤月球会发“光"。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1) 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1) 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2) 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 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4)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三、 深入硏讨,建构认识。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1) 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1) 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四、 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教师:放学回家后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教学反思】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了解日唇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唇的方法。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大自然的规律,设计计量时间的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关注自然规律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PPT、学生材料一组。小组: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见附件1)、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小组讨论记录单(见附件2)、手电筒、日唇套装(工具箱)等。【课前准备】在第1课下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根据老师下发的微课视频-“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记录方法(见附件)”(可以通过“之江汇APP”课前导学或者班级群等平台发送视频),以4人小组为单位提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要求一天中至少记录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记录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下节科学课带来。建议老师在下课时间对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及时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一、 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观察记录纸].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咱们都带来了吗?(学生齐说:带来了)揭示课题:咱们干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咱们带来的观察记录纸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板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二、 探索: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小组讨论记录单]提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影子的变化)下面请各小组先根据本组记录情况在组内讨论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并把讨论结果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到“小组讨论记录单”上,讨论时间3分钟。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学生依次上台汇报,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如有意见也可以举手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板书:长短、方向。师小结追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都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板书:长一短一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板书:西北一北一东北)。三、 研讨: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手电筒]那么靖大家再思考一下,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汇报预设:上午影子在西北,太阳在东南方;中午影子到了北方,太阳在南方;下午影子到了东北,太阳在西南……)师追问:太阳还有其它变化吗?(学生汇报猜测)师小结追问: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知道太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么办?(学生汇报预设:我们可以再去观察一下小短杆影子不同时太阳的变化……)师引导:但是直接用眼睛观察太阳对眼睛伤害很大也很危险,如果老师提供手电筒(出示手电筒)这个实验材料,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观察?(学生汇报预设: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师引导:是的,这种方法科学课上把它叫作模拟实验,大家注意看:(师拿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的影子观察记录纸,在中心处放上小短杆后,用手电筒在小短杆的东南方照射,直至出现的影子与8:00时记录的影子重合),这时手电筒的位置在哪里?它的位置怎样?(学生汇报预设:在东南方向比较低的位置……)布置模拟实验任务:是的,8:00时手电筒在东南方较低的位置,这说明太阳也是在这个位置。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可以很直观地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其它几个时间太阳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试试看,看谁能把所有影子的太阳位置给模拟出来?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请大家找到每个时间影子的太阳位置后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从上午8:00到下午4:00是怎样变化的?学生模拟实验,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师总结:是的,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一短一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板书:太阳位置变化)。四、拓展:认识日畧[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日唇套装]1.同学们,古代的人类十分聪明,他们早就发现了影子的这种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来计时的工具一一日禅,下面请大家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真正的日唇(课件出示日唇介绍视频和照片)。

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的日唇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唇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汇报预设:图片中的日唇是斜着摆放的,它的唇面是与斜着放的,唇面上面标着十二个时辰……)师小结:是的,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反复验证改进,最终才制成了计时更为准确的日唇。布置任务:(岀示日畧套装)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日唇套装”,请大家在课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说明书组装好日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请教老师,并用它到阳光下试着计时,同时与我们自己记录的简易日辱记录纸(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下节课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请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下课。(建议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组装和使用指导)学生作品样例:【板书设计】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阳位置变化影子变化-阳位置变化方向:西北一北一东北【教学反思】3.影子的秘密【教学目标】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