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下)第十讲中国古代音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不仅会音乐方面的诸多技艺,如击磬、鼓瑟、弹琴、唱歌、作曲,而且把音乐纳入他的教育体系之中,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段,可见其重视的程度。一、发展概貌我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它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并不断吸收外国民族音乐发展而成。古代文献中对尧舜古乐的记载,说明我国音乐起源甚早。已发掘出土的骨哨、骨笛、陶埙、陶鼓、石磬等乐器(有的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20世纪)更足以表明,虽然制作简单,但我们的祖先已具有乐器制作的能力和初步的音阶、音调概念以及音乐审美意识。如安阳小屯殷墓出土武丁时代的五音孔陶埙,已经在11个音之间构成了半音关系,只差一个音就十二律(八度内相邻两律之间都成“半音”,称为十二律)齐备了。最早的乐器是什么?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公分,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再有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所谓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就制成了。这种骨哨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骨哨是用来诱捕猎物还是用来吹奏乐曲的?这一直是现代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原始人的生产发展情况来看,骨哨可能是兼用的。既用来诱捕猎物,也不妨在闲暇时吹来取乐,当然骨哨的作用还是应该以前者为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还不是最早产生的乐器。从典籍的记载来看,原始社会还有打击乐器,“罄”、“缶”、“鼓”等。据现在的学者考证一般认为打击乐器应当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乐器,可能要早于骨哨等吹奏乐器。原因是:原始的音乐,旋律并不发达,更多的是一种节奏型的,而打击乐器对于表现节奏有着更优越的条件。第二,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打击乐器的制作简单,往往可以就地取材制作,找到一块石头稍稍打磨即可造罄,“缶”也无非是吃饭的碗、盆一类物品。特别是鼓,原始社会的鼓叫做“土鼓”,《世本》记载:“夷作鼓”,《礼记·明堂位》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土鼓可能是由陶土烧制的,上面蒙以动物的皮。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李孝友《〈九夷古事〉校注》也说:“土鼓,古乐器,以瓦为匡两面蒙革可击之鼓”。总之,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乐器,应当是打击乐器鼓、缶、罄等等。而其次出现的则是吹奏乐器骨哨、陶埙。弹奏乐器要再晚一些,而拉弦乐器则更晚了。从原始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发展顶峰的周代,我国音乐的主要形式是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乐舞。且有些乐舞已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据史料记载,孔子在观看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舜时的大型乐舞《韶》之后,不胜欣喜,赞不绝口。这些乐舞被广泛运用于从宫廷直至乡里的各种祭典和礼仪活动中,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优美的歌词都被保存在《诗经》和《楚辞》之中。如楚辞,既是诗作,又是有乐谱的歌曲。其中最为后人推崇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吾生之多艰”表达了屈原对人民大众的关怀和同情。乐器种类也迅速增加,周代开始有了“八音”的分类法,根据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曾侯乙编钟的发现表明:远在2400年前,我国古代音乐理论、创作、演奏和乐器制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秦汉至隋唐时期,主要流行的是世俗性的歌舞音乐。国内外各民族和地区间音乐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汉代鼓吹乐和相和歌、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和隋唐燕乐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汉、魏以及南北朝沿袭并扩大了秦所设管理音乐的机构“乐府”,广泛收集、加工、整理民歌和器乐曲,主要的有相和歌和鼓吹乐。南北朝以后,相和歌是经过整理、加上伴奏的民歌演唱,后成为叙事性的歌舞音乐“相和大歌”。“鼓吹乐”是带有歌词的军乐,以吹管乐器笳、角、排箫、横笛和打击乐器鼓、铙等为主,音乐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北狄乐”。其中因应用场合不同而各有名称,用于军中马上演奏的称“横吹”或“骑吹”,仪仗出行的称“短箫铙歌”,宴乐称“黄门鼓吹”,船上演奏的称“箫鼓”。我国南方的民歌有西曲和吴声,多以丝弦乐器伴奏。南北朝时改“乐府”为“清商署”,继续对相和歌及吴曲、西声进行整理,发展成为“俗乐”,编称“清商乐”或“清乐”。随着丝绸之路开通,西域音乐传入中国,且与南方民歌结合,形成新的“清商乐”。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至南朝齐、梁两代,“清商乐”又与佛教音乐相结合。这一时期,曲项琵琶、竖箜篌、锣、钹等乐器传来中国后,在演奏实践中也得到了改进。到了隋唐时代,由于大批诗人参加歌词的编写,促进了歌曲艺术的繁荣。这时出现了宫廷音乐学校“梨园”和管理音乐的机构“教坊”。教坊的乐工也将诗人们的佳作谱成歌曲传唱。因政治稳定,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教坊按各国传入的音乐分部。如唐贞观时期的“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高丽等十部,总称“燕乐”。唐玄宗时又根据表演技艺的高低和演出形式改建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技高艺精者入坐部伎,在堂上表演,风格闲雅;稍差者入立部伎,在堂下表演,风格粗犷;再次者入雅乐。唐代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曲”和“法曲”。这一时期,乐器已有300余种,包括各民族和外国传入的乐器。如琵琶、筚篥、羯鼓等,其中龟兹传入的琵琶与汉琵琶(阮咸)结合,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重要的民族乐器。还有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拉弦乐器奚琴,经过改进的轧筝,成了我国拉弦乐器之始。在汉代得到发展的琴仍在文人学士中占有重要地位,演奏技术日臻丰富,形成了不同流派。宋元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各种戏曲和说唱音乐迅速发展,衍生出众多的剧种和曲种,为近代音乐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宋代已有人口比较集中的市镇,出现了市民阶层的游艺场所和专业艺人,说唱音乐日益盛行,如著名的《西厢记》等。至明代以后,在民间发展成北方“鼓词”、南方“弹词”两大类,后来衍变成京韵大鼓、梨花大鼓、苏州弹词、单弦、四川清音、渔鼓等各种地方曲艺形式。由于民歌、歌舞、器乐、说唱的结合,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形成。南宋末年,浙江温州一带民间艺人把当地民间音乐和宋代兴起的三五个人又歌又舞且有固定“角色”的“杂剧”结合成为“永嘉戏文”,这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后来,北方也有了民间戏曲。元代的剧作家也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元代戏曲分为南北两大派。南曲音乐以五声(宫、商、角、变征、征、羽和变宫)曲调居多数,昂扬高亢。自明朝初年到清朝中叶的三百多年间,南戏传奇获得迅速发展,广泛流传,促进了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南曲声腔的形成。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以改革后的昆山腔为基础,吸收了其它声腔的音乐,使新生的“昆曲”成为融汇南北曲的影响巨大的声腔剧种。清代中叶以后,昆曲逐渐脱离群众,其主导地位遂被梆子、皮黄两大声腔剧种所取代。乐器到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奚琴改竹片擦弦发声为马尾琴弓,确立了传至现代的“胡琴”的形制。明清以来,各类乐器逐渐定型,其中古琴、琵琶等仍为重要的独奏乐器,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曲目不断涌现。另外,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代神宗皇帝献贡击弦式古钢琴,是欧洲乐器传入中国之始。二、音乐常识五音:又叫五声,即宫、商、角、征、羽,大致相当于简谱的1、2、3、5、6,后来加上变宫、变征为七音:宫、商、角、变征(#4)、征、羽、变宫(7)。《晋书乐志》中记载道:宫为君,宫之为言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焉。商为臣,商之为言强也,谓金性之坚强也。角为民,角之为言触也,谓象诸阳气触物而生也。征为事,征之为言止也,言物盛则止也。羽为物,羽之为言舒也,言阳气将复,万物滋育而舒生也。六律:五音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音高随调子转移。古人以“宫”为音节的起点,“宫立而五音形矣”。“宫”的高低由什么来定呢?——六律。律,为定音的竹管,共十二个标准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它们与西洋音乐中的C、#C、D、bE、E、F、#F、G、bA、A、bB、B是可以一一对应的,是为十二律,其中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六吕。十二律又称十二律吕或律吕。
在《晋书乐志》中,还把十二律与十二辰相配。其对应如下(序次有所调整):正月,寅,太簇;二月,卯,夹钟;三月,辰,姑洗;四月,巳,仲吕;五月,午,蕤宾;六月,未,林钟;七月,申,夷则;八月,酉,南吕;九月,戌,无射;十月,亥,应钟;十一月,子,黄钟;十二月,丑,大吕。干支五行八卦五声十二律四灵四季十二月五方配合图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六乐:亦称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三、民族乐器民族乐器是我国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以品种丰富、独具特色、自成体系而闻名于世。我国的民族乐器大约有百余种,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吹、拉、弹、唱”四类。1、吹管乐器我国吹管乐器大多数属木管性质,具有色彩鲜明、个性突出、声音响亮、善于演奏流畅旋律的特点,常用来独奏,或在合奏中主奏旋律。按不同构造可分为三类:①无簧哨的吹管乐器,如笛、箫等;②带哨的吹管乐器,如管、唢呐等;③簧管乐器,如笙、芦笙等。笛是最常见的吹管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流传面广。早在周代就有一管多孔的“篪”,汉代的横笛又名“横吹”。在我国古代诗人的作品中,不时可寻觅到笛的踪迹。如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杜甫:“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白居易:“江上何人吹夜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等等。笛的音色清脆明亮,有丰富的吹奏技巧,常用于独奏。其高音区高亢明亮的音色常用来演奏悠长宽阔的旋律表现辽阔无际的意境,中音区甜美圆润的音色常用来演奏具有田园风味或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旋律。富于色彩的滑奏、快速的断奏。历音、波音、顿音、垛音等丰富技巧,能演奏快速活泼的旋律,表现热烈欢快之情。2、拉弦乐器我国拉弦乐器是在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类繁多,包括二胡、京胡、板胡等。其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以各种不同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二胡是我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拉弦乐器,又称南胡、嗡子等。它的内弦音色柔和、丰满,外弦音色较明亮、刚健。二胡适宜演奏柔和细致的抒情性旋律,通过一些特殊演奏技巧也能演奏刚健有力或活泼欢快的旋律,还能模拟锣鼓声、马嘶、鸟鸣、马啼声等,是一件表现力极为丰富的独奏乐器。3、弹弦乐器弹弦乐器又称弹拨乐器,包括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和用琴杆击弦发声的弦乐器。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三类:①抱握弹奏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秦琴、三弦等;②平置弹奏类,有古琴、筝等;③打弦乐器,指用琴杆击弦发声的扬琴。“琵琶”二字是我国古代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古作“批把”。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古代凡用此手法抱握弹奏的乐器都称为琵琶,如阮、三弦、秦琴等。宋以后,琵琶成为曲颈、半梨形音箱的弹拨乐器的专称,故又称曲颈琵琶。曲颈琵琶大约于公元四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和我国固有的弹弦乐器“弦鼗”相结合发展而成。隋唐已是常用乐器,经历代改进,不仅用于歌舞、说唱、戏曲的伴奏,也是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琵琶上张四弦,音色清脆柔和,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作过生动描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传统琵琶曲按结构有大曲(大套)和小曲(小套)之分,按内容有文曲、武曲之分。4、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指通过敲击发声的乐器。它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间歌舞、说唱、戏曲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在民间风俗性活动、婚丧喜庆等活动中常用来制造热烈气氛。根据制作材料、乐器形制和音响效果,打击乐器可分为鼓类、锣类、钹类、板类四类。鼓类有大鼓、小鼓、排鼓等,锣类有大锣、小锣、汤锣、十面锣等,钹类有大钹、中钹、小钹、水钗、大小铙等,板类有拍板、竹板、梆子、木鱼等。打击乐器的音量宏大、音色丰富、节奏性强,在烘托情绪、渲染气氛、构成色彩力度和紧张度的对比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作用。四、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我国古代音乐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产生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其精品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而流传至今。1、梅花三弄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唐代尚流传。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2、胡笳十八拍(古琴)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反应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于归汉途中依西北少数民族吹奏乐器胡笳的音乐风格在古琴上谱写而成此曲,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征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另一种是清代谱(1685年),为独奏曲。音乐逐层展示了蔡文姬被虏、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和作者本人思念故土、惜别稚子的痛苦心情。3、汉宫秋月(二胡)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的情绪。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为二胡曲。据载,二胡是刘天华先生所传。《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4、广陵散(古琴)《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原系汉代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一说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器乐曲。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糟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与正史有出入)。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自剥面皮,断其形体”。聂政被枭首示众,他的母亲不顾生死抱尸痛哭,并向世人痛陈聂政杀韩王报父仇的壮举,因悲恸至极,脉绝身死。后人曾为古琴曲《广陵散》加“取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烈妇、扬名”等小标题。《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共四十五段。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四十五段之中,有悲戚怨恨,有激昂愤慨,对比强烈,层次分明,千百年来,一直被公认为伸张正义、反抗压迫、鼓舞斗志的典型琴曲。此曲早已绝响,解放后不少琴家才将它译奏出来。5、高山流水(古筝)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就是说匏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越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伯牙的成就来自其师成连的独特教学方法,他年轻时跟成连学琴三年,技巧已经掌握,就是达不到精妙的地步。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编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当时的说法,只有遇到懂得音乐并理解弹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走出船舱,果然见到有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樵夫,他手里拿着一把斧头,地下放着一捆柴。伯牙就高兴地请他到船舱中听琴,换好琴弦后,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6、十面埋伏(琵琶)《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琵琶曲根据表现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和武曲。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写自然风光和内心感情见长,如《夕阳箫鼓》等。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如《十面埋伏》等。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争战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又名《淮阳平楚》:《十面埋伏》最早的曲谱见清代华秋革1818年编辑的《琵琶谱》,之后在流传中有不同版本。明王宝(1598-1662)《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大致可分三大部分:①战前准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1-5段);②激烈的战斗:[埋伏]、[鸡呜山小战]、[九里山大战](6-8段);③战斗结局:[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9-13段)。乐曲运用琵琶的各种演奏方法和艺术处理,模拟古代战争中军鼓、军号、炮声、马蹄声、呐喊声、嘶杀声、兵器撞击声和“四面楚歌”声,形象生动,气氛强烈。7、平沙落雁(宋琴)明代称《雁落平沙》。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此曲琴谱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8、渔樵问答(琴、箫)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9、夕阳萧鼓(琵琶、箫)《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正如标题一样,它被人们理解为一首着意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最早版本是1842年的“夕阳箫歌”,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称为传统琵琶曲《夕阳箫歌》,1895年被改编为《浔阳琵琶》时已将以来的六段编成十段,各段分别借用唐代乐府题名,一九二五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至1932年改为民乐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来“秋意晚江别”而发展成比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优美。解放后用乐队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籁;“欸乃归舟”;“尾声”。全曲旋律委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参加培训但未学到知识课件
- 化工厂安全培训成效总结
- 化工厂垫片基础知识课件
- 2025短期用工合同协议书
- 大风大雨天气课件
- 2025年的家具定制服务合同范本
- 卷烟分拣车间安全培训课件
- 化工企业安全培训演讲课件
- 2025劳动合同范本(劳动者版)
- 2025【合同范本】租赁合同安全保障协议书示例
- 小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学案例
- 服装零售业概况
- sg1000系列光伏并网箱式逆变器通信协议
- 专升本03297企业文化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
- 第四讲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障课件
- 重庆大学介绍课件
- 学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情况自查表
- 牛津深圳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1 Geniuses Unit1 Wise Man in History话题作文期末复习
- 电能表生产流程
- Scala基础语法课件汇总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课件完整版ppt最新教学教程
- 冀朝铸传:第二章:偶像父亲冀贡泉第二节:鲁迅同室话友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