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word版含答案2_第1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word版含答案2_第2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word版含答案2_第3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word版含答案2_第4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word版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111/11/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思考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主要从哪些要素进行说明?答案①地理位置;②自然条件;③社会、经济条件。(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资料收集的方法(1)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2)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资料。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三)活动实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1.收集资料:收集上游贵州省、中游湖北省、下游上海市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2.整理分析: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思考如果你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应对哪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答案(1)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3)国防安全等方面。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学校附近的乡村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到以下资料:“房屋多由红砖砌成,多朝向东南方;村民为增加经济收入,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甘蔗、番薯等农作物,但每年农作物的产量不稳定。”(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家乡在哪里?(2)影响该地区房屋朝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该地区每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该区域环境特征的方法分别是什么?答案(1)珠江三角洲。(2)采光。(3)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台风灾害多。(4)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方法点拨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和方法步骤所用主要方法要求或意义第一步:收集区域的相关资料直接收集法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间接收集法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定性的方法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定量的方法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教材P24图1-4-1“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在长江流域的位置”,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收集资料,并根据教材P25活动1表中的有关数据(2001年),完成下表中的内容。区域要素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人均GDP(元)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①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GDP总量柱状图。②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产业结构饼状图。(3)通过分析和比较,你认为这三个省市分别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资源优势主要问题区域发展阶段答案(1)如下表所示:区域要素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区位条件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部,内陆腹地,交通不便长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水能、煤炭、磷、铝土等资源丰富地处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能、铁矿、铜矿等资源丰富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长江航运和海运便利人均GDP(元)2855.87803.037393.1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321.42068.8(2)①三省市的GDP总量柱状图②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3)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三个省市分别所处的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贵州省湖北省上海省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丰富,煤炭、铝土、磷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水资源丰富,周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粮食、桑蚕等农产品产量大主要问题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城市化水平低,人均收入低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低矿产、能源等资源缺乏区域发展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知识小结一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农民为减少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作物以冬小麦最多,其他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据此回答1~2题。1.该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A.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C.直接收集法、综合的方法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2.该文描述的是哪一个平原的人文景观()A.松辽平原 B.黄淮海平原C.河套平原 D.江汉平原答案1.A2.B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生对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地理事象进行了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应为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第2题,根据种植的农作物可推知描述的农村景观应在华北平原,该地区冬季多吹偏北风,房子呈坐北朝南形式是为了采光、背风;黄淮海平原位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农业生产不稳定,与调查文字描述相符。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3.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①灌溉水源是影响两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③两地流水侵蚀作用都很严重④两地皆全年干旱少雨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4.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①甲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米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答案3.A4.B解析第3题,甲图为新疆的坎儿井景观,乙图为黄土高原的窑洞景观。两区域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多为粉砂性土壤。第4题,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谷子,出现窑洞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5.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三个地带的GDP、人口和人均GDP比重(2004年)。地带GDP(%)人口比重(%)人均GDP(元)东部60.44218216中部26.4359480西部13.2237219材料二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年份东部中部西部198052.331.216.5198552.931.116.0199053.829.816.4199558.327.614.1200058.827.413.8比重增减+6.5-3.8-2.7(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_______(大、小)一些。材料二中说明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________在逐年增加,而________和________则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______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答案(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3)小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解析我国最显着的地带性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速度代表了发展潜力,落后地区只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容易缩小的。单纯用各地带的GDP来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用GDP与人均GDP来比较更符合实际。综合表中指标及其数据不难发现,我国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及GDP的差异上,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则通过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来反映。40分钟课时作业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回答1~3题。1.为对贵州、湖北、上海三省市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②以查阅资料为主③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④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2.三地的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时,可采用的方法有()①定性法②定量法③综合法A.① B.①②C.①③ D.①②③3.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①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②区域经济分析③区域发展阶段评价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答案1.D2.D3.D解析第1题,对贵州、湖北、上海三省市的有关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收集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收集社会经济方面的。第2题,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可采用定性法、定量法以及综合法。第3题,①②③均属于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的内容。下图为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完成4~5题。4.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①减缓城市涝灾②缓解城市缺水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5.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下渗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径流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发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腾答案4.A5.A解析左图表示城市居民利用阳台等收集雨水。右图是一个雨水的渗透设施,其作用是增加雨水向地下的渗透。图1是“我国某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A.土壤 B.地形C.水源 D.热量7.下图中①点表示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A.② B.③C.④ D.⑤答案6.C7.A解析第6题,该区降水较少,虽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热量较充足,但农业缺少灌溉水源。第7题,①点对应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比重分别约为65%、5%、30%,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应适当减小种植业比重,增加畜牧业比重。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回答8~9题。8.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D.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9.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答案8.D9.D解析第8题,从水资源总量就可以推断出,甲代表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比北方大,南方地区降水量大,蒸发量也大;乙代表北方地区,人口总数比南方少,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发达;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耕地比重大。第9题,甲地区(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煤炭、油气资源比南方丰富;南方地区能源供应不足;南水北调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我国一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①包头②太原③西安④成都⑤川西草原⑥攀枝花⑦昆明⑧桂林⑨赣州。读图,完成10~12题。10.考察队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A.①②:草原森林之旅B.②④:南北景观之旅C.④⑤:农牧文化之旅D.⑤⑨:特色地貌之旅11.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A.①⑥ B.①⑧C.②④ D.④⑥12.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写错了一处,这一项是()A.①地—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B.②地—植树种草,打坝淤地C.⑤地—抓好粮食,种(植)养(殖)结合D.⑦地—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答案10.A11.A12.C解析第10题,包头太原这一考察线路,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主要以草原景观为主。第11题,包头和攀枝花都是我国着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第12题,川西草原应该加强湿地和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13.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约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材料二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图。(1)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港口众多,两幅图标有数码的城市中,为东北石油和华北煤炭重要输出港的是________;为东北地区重要综合性内外贸易口岸的是______;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的是______。(填数码)(2)试比较“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在资源、运输、技术、协作、劳动力等工业布局条件(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下列表格。比较方面“长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相同点运输技术协作劳动力不同点矿产资源运输(3)与“长三角”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