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9篇教学内容分析篇一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绽开想像的翅膀,领会大自然,感受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地。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表达了他的艺术共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颜色”(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颜色”(个人心情)自然完善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单元的其次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行无视,因此,连续重视指导学生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索。
课时篇二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共性鲜亮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毕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白描写地点,“秋”点明白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月遥远之感,也有思念家乡思念家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芜落寞的心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4、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文,找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风光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风光。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全都。)
5、集中观赏
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留意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表达出这些特点呢?
明确:1)冷暖色调的推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舒适静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鲜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喧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2)声音的表达。(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依旧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安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芜之感,这种落寞和荒芜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稀稀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喜爱的却是稀稀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落,野草枯黄,生命马上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尝这种悲凉的气氛。
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
6、总结: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我们可以发觉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心迹,没有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到达了“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
7、作业:
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下去相互争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表达北国之秋的特点的。
五、细节分析篇三
课文的主体局部已经学习完了,盼望大家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有更深的理解。最终,由大家来问问题。
预设问题1、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比照,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慢”“润”“淡”。
预设问题2、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究竟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则可。
《故都的秋》教案篇四
导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品尝文本精巧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培育朗读感悟、品尝揣摩语言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力量
导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巧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量
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尝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眼中,“悲凉”是美妙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妙的,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熟悉,因此在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的高雅的人生境地。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动身,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索,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力量。
一、导入新课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高兴,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那么,在闻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尝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晰学习散文的思路
三、整体感知
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终一段师生共读。这是依据文章气概的大小设计的。师范读时要留意第四段,语速肯定要慢,要读出精巧细腻的美,还要留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肯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留意思索以下问题:你认为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朗读品尝、鉴赏评价
1、生:味找出原句划出。这秋味有详细指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生找出:清、静、悲凉。
2、思索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让学生概括)
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板书在树叶上)
3、小组争论:师:你们小组认为哪个秋景写得最有味、最美?为什么?(争论15分钟)
第一小组:我们认为第三段最能表达秋清、静、悲凉的味。依据是:原文“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给人清朗的感觉;听鸽声,这是以动衬静,还有静对着喇叭花,这都突出静;悲凉表达在破屋、破壁腰、破败。喜爱牵牛花还是蓝色的,花底下还长着几根稀稀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也突出了悲凉。
师进一步启发: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直面生命的衰败,他哀痛吗?
生:悲凉但不哀痛,原文有证据:“泡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坐,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我们能够想象到观赏并沉醉在这悲凉的美中。这是一种人生享受。这是的高雅的人生境地。我们都很憧憬这种境地。
师:一组同学感受得很深刻,郁达夫遇到你这样的知音,真是他的福气。(学生笑)
4、第三组同学不服气,直接站起来驳斥第一组:
我们组认为第三段远远不如第四段好。我们先给大家读一遍,让你们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魅力。(生读得特别缓慢,布满深情。全班鼓掌)。“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朵,他偏偏喜爱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假如不认真看是看不到铺得满地的落蕊,无可奈何花落去,悲凉味出来了。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松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假如不是感觉极其精巧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这样精巧的句子呢?
这样的句子感受细腻,语言精致,所以我们认为这段比上一段更能表达郁达夫的秋味---清、静、悲凉。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段最能表现秋天那种落寞的美。(生热闹鼓掌)
师:郁达夫又多了几位知音,你们能从抓景物特征入手,品尝本文精巧细腻的语言美,审美情趣颇高。不过,第四段还有一个精巧细腻的景,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扫帚留下来的一条条的丝纹,观看相当得细腻。
师启发:扫地有声音吗,为什么还要说静?你能想象那种情景吗?
生:以动衬静。我们想像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悠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稍微的声音,这是在早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师:这位同学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这么美的文章全让他吃透了,第四段的确太美了,好,五分钟背下。
生背诵。
5、齐读610段,体会第八九段“了”、“啊”的读法,腔调肯定拖长,要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闲适味。
6、师:艺术的美,很大程度在于精巧的美。这篇文章通过精巧细腻的语言,将秋味渲染得淋漓尽致。思索:这秋味是哪里的?故都(过渡到13段南国的秋)
师启发:那么南国的秋有何特点?
生:慢、润、淡、多雨少风。
师:最终再次提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起何作用?(争论)
生:比方、比照。作用:照应前文;比方新奇稳妥
师明确:从饮食文化入手,用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北国秋像老白干味烈,南国米酒酿造黄酒味润,馍馍比稀饭味深,大螃蟹比鲈鱼味浓,骆驼比黄犬味长,这种比方真是让我们垂涎三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师:如此美味的秋,对此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生:颂秋,一曲悲凉的颂秋,虽然本文基调是悲伤的、悲凉的,但这才是心中最美的秋味,悲凉就是秋的正味,生气勃勃是美,悲凉也是美,观赏秋的衰败,并不悲苦,反而是人生一大享受,
资料共享平台
7、小结:今日,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香,清爽宜人,回味无穷;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韵味十足;还仿佛看到香山的红叶,缓缓得向我们飘来。就让我们捡起它作为岁月宝贵的书签,永留记忆深处。(边小结边板书,翻开多媒体,一片飘的树叶)
板书设计:一片香山树叶,叶中心是味悲凉味,叶角上依次为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
五、实践创新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依据课文秋景内容写一首《天净沙-秋思》,抓住景物的特征。
例文: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
衰草、蓝朵、残垣,槐蕊满地,故都人在独叹。
六、教后反思
这篇美文之所以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精巧细腻的悲凉美,而在郁达夫的眼中悲凉的美才是秋天的正味,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美,成了本课重点鉴赏的内容。观赏生命的欣欣向荣是美,观赏生命的衰败、悲凉也是一种美。让学生明白郁达夫的悲凉并不是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积极享受,可以喝茶观赏来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这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为降低难度,我设计几个问题,从“味”入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他们去感受这种精巧细腻的悲凉美,由稀稀落落的枯草到落蕊,由破屋到破墙。这种衰败,正是郁达夫的审美趣味。学生可能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感受一点点就是胜利。学生的审美情感就开拓了,无形中提高了审美力量。鉴赏这样的美文假如匆忙而过,分分层次,未免太惋惜了,枉费一篇美文,也枉费了编者连续选入教材作为经典篇目的一片苦心。
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篇五
1、观赏第一幅画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学生沟通后屏幕例如: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间或消失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表达“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教师小结: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心境是悠闲淡泊的,的审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过对本段的赏析,我们也明确了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绽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尝故都的秋。
(1)小组争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沟通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
例如: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安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悠闲;
(3)教师小结:
在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对具有深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喜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借此流露出的真实肤浅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舒适、闲适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流露出的肤浅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
作业布置篇六
1、将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拟阅读。
2、搜集整理关于秋的名句及古今诗文,并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秋的感悟。
3、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的情感。
教学反思与评价:
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公平的学习气氛。
3、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
4、作业设计比拟合理,有针对性。
5、缺乏之处:时间安排太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索,一些问题只能点到为止。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尝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留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拟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介绍及写作背景:
1、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斗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肯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心情。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美丽,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投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与左翼文艺活动进展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惧的威逼等缘由,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很多时间处处游山玩水,在肯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孤独。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很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美丽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地。题目明确而又肤浅。
四、课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一样: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
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留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明确:第一段:秋味。(投影)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文章一开篇,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围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尝这个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知识检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皮肤病学科临床表现鉴定竞赛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传染科肠道传染病病原检出技术选择与应用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家庭医学家庭医生服务技能评测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整体医学中医药与西医结合病例评估测试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教育课件
- 2025年齿科口腔种植术后护理知识温习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要素解析
- 2025年消化内科患者的腹泻护理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眼科学科视网膜剥离手术技能检测答案及解析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耳尖放血课件完整版
- 手术病人病情观察能力培养业务学习专家讲座
- GB/T 14715-2017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通用规范
- 起重设备安装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教研组、备课组新学期教研组长会议课件讲义
- 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课件
- JB∕T 5245.4-2017 台式钻床 第4部分:技术条件
- 鞘膜积液的护理查房
- 《水工监测工》习题集最新测试题含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