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4页共54页三年级上册数学小熊购物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小熊购物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一课:小熊购物教学内容:p2--4教学目的: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开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络。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展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4、培养学生书写标准,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具准点:口算题卡、ppt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开火车〕3×5=4×8=7×6=36-17=80-43=9×3=8×5=37-15=8+15=36+7=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6+5-1845-18+20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二、探究新知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假设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老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3、解决问题。〔1〕列算式:3×4+66+3×4〔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组织学生讨论:3×4+66+3×4各表示什么意思。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3×4+66+3×4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解法一:3×4+6解法二:6+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12+6=6+12=18〔元〕=18〔元〕答:该付18元。三、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1、提问: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a.3×4=12〔元〕20-12=8〔元〕答:应找回8元。b.20-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20-12=8〔元〕答:应找回8元。3、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5、小结: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四、稳固练习: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2、试一试第1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3、试一试第2题学生板演并订正。五、拓展练习:1、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考虑的根底上可进展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的情景来表达算式的意义。2、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3、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目意思选择方法进展计算。六、总结强调: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设计: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解法一:3×4+6解法二:6+3×4〔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12+6=6+12=18〔元〕=18〔元〕答:该付18元。【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教案扩展阅读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课时目的:1.学生经历探究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究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观察、比拟、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根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p、比拟、综合和归纳的才能。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培养用数学目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p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才能,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究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周期规律作好准备。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具和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游戏1:拍手游戏××┃×××┃××┃×××┃××┃×××┃××┃×××┃××┃×××┃××┃×××‖师生一起拍手,发现规律。游戏2:手指游戏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根数和吸管根数之间的联络。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1.图中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的排列有什么特点?2.探究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像手指和吸管一样的规律存在呢?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预设:①夹子和手帕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师:反过来?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②小兔和蘑菇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1,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个数少1。师:8只小兔中间有几个蘑菇?9只小兔呢?10只小兔呢?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生:根据规律说就快了。③木桩和篱笆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1。3.猜测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师说明: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课件出示〕追问1:每组中的两端物体一样吗?追问2: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中间物体。三、圈一圈,明确规律1.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我们来圈一圈,看谁说得最清楚。指明:把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组一组地圈一圈,最后多余的是那种物体,该物体的个数就比另一种物体多1。2.答复以下问题:〔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四、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规律。1.假如把口与Ο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口有10个,Ο最少有几个?最多呢?五、总结。师:这节课很快就完毕了,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规律都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p、实验验证过。可以说,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擅长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板书设计:间隔排列〔探究规律〕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展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展简单的换算。2、借助详细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开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老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提醒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4、提醒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考虑、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根底上,重点讨论“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互相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提醒: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考虑:如今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老师准备1分硬币、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老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应。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场画和不从“0”刻度开场画的画法区别。三、理论应用,稳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2、完成“练习五”第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假如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三年级上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p:(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根底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进一步探究“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根底,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第2册角的直观认识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第5册长、正方形的面积认识轴对称图形第6册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平角和周角第7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第9册垂直和平行第8册圆和扇形的认识第11册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开展上的一次飞跃。(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络:“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络。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二、单元目的(一)单元整体目的: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二)课标对此目的的相关阐述及要求: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络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能灵敏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该目的在本年段应到达的目的: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型定位重点课(二)本课分析^p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才能。2.教法表达(1)联络生活,情境导入,在比拟、探究中引出概念。(2)以需求定开展,表达做数学的思想。(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开展空间观念。3.如何表达单元目的通过例题“给大小不同的小区绿地平面图涂色”,比拟“数学书和英语数封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络点。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根底。(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1-1-2学生能理解比拟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米做单位。2、过程与方法:2-1在观察、比拟、理论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2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络。(四)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五)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目的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及目的从生活实际导入,使数学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1-1-2学生能理解比拟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米做单位。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引导学生联络实际,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进一步名片有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李阿姨刚买了一套住房,你们想理解点什么?(学生答复。)情况一:假设学生答复的问题有价值。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情况二:学生答复的问题没有价值。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师:刚刚,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方,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师:再比方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师:同位互相比一下。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如今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场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拟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展比拟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局部,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师:刚刚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外表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吗?生:正方形的面积。二、比拟面积大小,探究面积单位师:刚刚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如今我们就想方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红纸绿纸正方形1212圆形1212长方形1818师:刚刚,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拟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师:那你认为这样适宜吗?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适宜了?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刚刚,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答复。)师: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吗?(师贴1平方厘米)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外表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师:如今我们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如今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生:5个。师:5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几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还有谁想说?是:如今,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师:刚刚,咱们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假如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拟适宜?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分米吗?(假如学生举起1平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外表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学生找。)师: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师:假如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拟适宜呢?生:平方米。师: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师给学生展示1平方米。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吗?(学生交流。)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师演示。)师: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I-teach:1、橡皮擦的外表约是4()A、平方厘米B、平方分米C、平方米2、一张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A、平方厘米B、平方分米C、平方米3、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是4()A、平方厘米B、平方分米C、平方米三、小结,提醒课题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四、稳固练习(一)课本41页1、2.(二)填空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2、钢笔长14()3、倩倩的大拇指的指甲盖大约是1()4、老师的手掌面大约是1()5、池塘的水深2()6、教室的地面是40()(三)判断(i-teach)1.物体外表或围成平面图形的(),叫它的外表积。A多少B长宽C大小下面图形中的两局部面积相等。(1)正确(2)错误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喜欢大屏幕外表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展摆。统一面积单位用尺子去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大人的大拇指的手指甲的外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块是1平方厘米,100块是100平方厘米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①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看看它有多大。再想一想哪些物体外表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②估计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测量一下。黑板太大测量很费事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米)说: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在地面上画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看看它有多大,估计一下能站下几位同学。独立填写独立考虑进展选择(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的简单过程,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大小,并且学会了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的方法。)课件出示情境图,有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历进展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出示学生摆错的方法,说明用两样大小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同样大小的物体得到不同测量结果的事实,引出需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展测量,从而产生了学习面积单位的需要。ipad出示练习题。利用i-teachi出示判断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区分“周长”和“面积”。(六)板书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外表大小——面积平面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七)作业预设课本42页4、5、6.(八)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学情分析^p】《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详细情况,对教材进展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根底而进展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根底,从经历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展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假如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拟完好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展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和推理才能。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进步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才能。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严密联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浸透长度单位来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展测量。【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复〕4.填上适宜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答复〕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展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准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2、深入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渐渐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屡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详细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一只蚂蚁长约3〔〕。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内容见练习纸〕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学生完成p5第1题。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学生完成p5第二题。5.动动手: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四、总结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1cm=10mm12毫米=1厘米2毫米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小数》教学设计三篇篇一小数的初步认识一、复习内容教材p91—p100的学习内容二、复习目的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络。2.会比拟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拟简单的小数比拟问题。3.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纯熟地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三、复习重点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配套资《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名师教学课件五、复习设计〔一〕课前设计复习任务:翻阅教材,回忆梳理同学们,本单元学习完毕了,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回忆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试着整理出来。〔二〕课堂设计1.回忆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进展了梳理,谁来说一说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知识点: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一位小数的大小比拟,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2.分类进展复习,稳固根底知识〔1〕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请学生汇报“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知识的梳理情况,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下面问题,会正确读出小数。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请举例说明。小数怎么读呢?小数的读法:从小数点左边局部读起,左边局部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然后顺次读出小数点右边每一位上的数字,“0”也要读出来。典型题目:读出下面的小数。①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千米,其中正桥长1.16千米。②海豚每小时可游78.5千米。③非洲大甲虫重99.9克。④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运发动,准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8848.13米。⑤我国运发动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赛中,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这个工程的金牌。〔2〕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请学生汇报交流关于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的知识。谁能结合详细情境和几何直观图,说一说小数的含义。老师小结:非常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典型题目:看图填上适宜的分数或小数。〔3〕一位小数的大小比拟谁能说出几个一位小数,并比拟出它们的大小。怎样比拟一位小数的大小?一位小数的大小比拟方法:比拟一位小数的大小,先看小数点的左边局部,左边局部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左边局部一样的,再比拟小数点的右边局部,右边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典型题目:先看图写出小数,再比拟下面各组数的大小。①〔〕元○〔〕元②〔〕元○〔〕元③④〔〕○〔〕〔〕○〔〕【知识点】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大小比拟【答案】略【解析】借助人民币的关系,稳固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利用面积模型为比拟两组小数的大小提供直观支撑,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表象。〔4〕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列竖式计算时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典型题目: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5+3.630.7-1.813.5-12.912+4.75.3+2.710.0-2.6【知识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答案】略【解析】稳固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5〕解决问题典型题目:①在立定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1.6米,小芳的成绩比小明近0.3米。小芳跳了多少米?②一根绳子减去2.5米后,还剩1.7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3.结合梳理过程,完成思维导图我们对本单元知识进展了梳理,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知识图〔出示以下图〕这样的知识图能把我们学过的单一知识点串起来,便于我们发现知识间的联络。4.完成习题,检测复习效果〔1〕填空①一张5元和4张1角的人民币用小数表示是〔〕元。②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二十九点四六年。二十九点四六写作〔〕。③1米4分米写成小数是〔〕米。④5分米=米5角7分=角0.6分米=厘米0.7米=7〔〕⑤在○里填上“>”“<”或“=”。0.8元○1.2元0.2米○0.7米0.6米○6分米4米○0.4分米⑥40比31.2多〔〕,80比〔〕多37.6。〔2〕判断①小数都比0大,比1小。〔〕②3元5角写成小数是3.05元。〔〕③0.04读作零点四。〔〕④3/10和0.3相等。〔〕⑤5厘米>0.7分米〔〕〔3〕选择①以下小数只读一个零的是〔〕。A.0.33B.0.03C.30.3②下面是一张不小心被弄污的百米赛跑成绩单。姓名王军成绩/秒15.616.1王军的成绩比好,比差,王军的成绩可能是〔〕秒。A.16B.17.5C.14.5③下面数中,〔〕在1和2之间。A.2.5B.1.7C.0.6〔4〕3.4元1元0.8元0.5元①价格最低的物品比价格的物品廉价多少钱?②你想买哪两种学惯用品,需要多少钱?③芳芳有5元钱,买了一本故事书后,还能买哪两种学惯用品?〔5〕一共15吨货物。两辆车各运了一次,如今还剩多少吨货物没运走?一次运4.6吨货物一次运5.8吨货物【知识点】利用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答案】15-4.6-5.815-〔4.6+5.8〕=15-10.4=10.4-5.8=4.6(吨〕=4.6(吨〕答:如今还剩多少吨货物没运走。【解析】给学生独立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时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合理性。〔6〕小刚和爸爸定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下表。名称米数姓名上衣裤子爸爸1.91.2小刚1.30.9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知识点】第〔4〕、〔5〕、〔6〕题,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大小比拟,利用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答案】略【解析】第〔4〕、〔5〕、〔6〕题,既稳固了小数的大小比拟,又稳固了运用小数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选择适宜信息解决问题的才能。结合详细情境比拟小数的大小,帮助学生在各种模型支撑下完成对小数认识的内化、应用。第〔6〕题非常开放,提供信息和数据后,由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应用小数计算解决,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p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5.小组互相评价,反思修订错误完成后请小组同学互相修改,对于组内个别问题,在优等生的帮扶下进展订正,对于共性的错误,老师进展集中评讲。6.全课小结、完善思维导图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与缺乏,同时互相评价自己梳理的思维导图,并完善提升。篇二小数大小的比拟一、学习目的〔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3页例2及做一做。在直观理解一位小数含义的根底上,例2通过比拟四名男生跳高成绩的活动,教学一位小数的比拟大小。教材在呈现成绩表后,利用师生对话图,提出“排名次”的要求,引出了比拟的需求,并通过男生和女生的对话,给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二〕核心才能经历独立考虑、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过程,能正确比拟一位小数的大小,体会小数比拟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数学语言表达才能和多角度考虑的意识。〔三〕学习目的1.结合详细情境理解并掌握比拟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比拟两个小数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填数,猜数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抽象概括才能和合作交流意识。〔四〕学习重难点掌握比拟小数大小的方法。〔五〕配套资施行资:《小数的大小比拟》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1〕举例说明整数比拟的方法。〔2〕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中分别表示出0.3和0.6,并比拟它们的大小。〔二〕课堂设计1.复习引入〔1〕比拟每组数的大小,再说一说比拟整数的方法。16○1228○38286○3841029○978〔2〕整数有大小,小数也有大有小,在生活中经常要比拟几个小数的大小。出示课件,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强,跳高场地上剧烈的角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完毕成绩如下:姓名小明小刚小强小林成绩〔米〕0.81.21.10.9〔2〕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设计意图】呈现四位同学跳高的成绩,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一位小数,读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认读小数的复习过程。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先独立考虑,解决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在学生答复时注意搜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拟方法。①小刚第一。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所以1.2米比1.1米高。②在米尺上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120大于110。③验证,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拉住米尺,请全班同学观察,找到1.2米,和1.1米进展比拟。小结: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展解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转化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设计意图]:米尺的设计使比拟既直观可视,又可以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小数的含义。让学生先将这些以米为单位的量化成以分米或厘米为单位的量,并在米尺上找到他们的位置,便于学生直接看出数的顺序,比拟出大小〔5〕还可以怎样比,能快速得出结果呢?先观察整数局部,通过比拟不难发现,1.1和1.2比,1.2大于1.1,再观察0.9和0.8,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比拟出0.9大于0.8,这是四个数的排列顺序:1.2>1.1>0.9>0.8。老师适时板书:0.80.91.11.2这种排列方法有什么特点和好处?〔小数点对齐了,同一数位上的数字比拟时看的更清楚了〕他们的名次应该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姓名小刚小强小林小明成绩1.21.10.90.8总结:比拟时把小数点对齐,先比拟整数,整数局部大的就大,假如整数局部一样,再比拟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这样比拟更简便。[设计意图]:学生借助整数大小的比拟经历,很容易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拟中,在师生对话中掌握比拟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3.稳固练习。〔1〕看图比拟下面各组数的大小〔2〕这三种茶叶,最贵的是〔〕茶,的是〔〕茶。〔3〕在以下图中找到8.5和9.2的位置,并比拟它们大小。〔4〕请把这些小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4.课堂总结一位小数比拟大小,先看整数局部,整数局部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局部一样的时候,再比拟小数点后面的数,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三〕随堂小测1.根据图中的涂色局部写出小数,再比拟大小。答案:>,<解析:[考察目的一]利用面积模型为比拟两组小数的大小提供直观支持,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表象。2.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身高是1.4米、1.7米、0.3米、1.5米。甲比丁高,但又比丙矮,丁比乙矮,甲比乙高。你知道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身高分别是多少米吗?答案:甲1.5,乙1.4,丙1.7,丁0.3.解析:【考察学习目的一二】根据甲比丁高,甲比乙高,但又比丙矮,可以判断出丙是的,其次是甲,再根据丁比乙矮可以知道丁是最低的。3.用数字卡片、、、和小数点卡片可以组成哪些没有重复数字的一位小数〔每张数字卡片都要用到〕?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答案:75.1>71.5>57.1>51.7>17.5>15.7解析:要有顺序地考虑,先确定位上的数7,再确定个位上的数5,然后把1放在小数点后第一位,接着位不变,调换5和1的位置;依次类推。75.171.557.151.717.515.7篇三认识小数一、学习目的〔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情境图和例1、做一做。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并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根底上,本节课学习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教材设计了“量身高”的详细情境,通过“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聚焦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并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根底。〔二〕核心才能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历,在独立解决的根底上,通过交流讨论理解一位小数的详细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才能和迁移才能。〔三〕学习目的1.借助熟悉的商品价格,结合生活实际感知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小数局部是一位的小数。2.通过“米尺”模型,理解0.1米与米之间的关系,知道非常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3.在详细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充分感受“数学来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这一理念。〔四〕学习重点认识详细情境中小数的含义〔五〕学习难点通过“米尺”模型,知道0.1米与1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六〕配套资施行资:《认识小数》名师教学课件、硬币、米尺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认识小数吗?在哪儿可以找到小数,请搜集生活中的小数。〔2〕请读一读这些小数,说一说这些小数表示的详细含义。〔二〕课堂设计1.结合情境,认读小数。〔1〕谈话导入,引出小数。认识数是数学课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入学以来,同学们认识像1、2、4、10、100这样的整数。〔板书:整数。〕还认识了像、、这样的,什么数?你在生活中还常见到哪种数?预设:小数。〔板书:小数。〕你在哪儿见过的小数最多?表示物品价格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小数,你们知道价签上的小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2〕游戏——抓硬币,理解各个数字的意义。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抓出硬币,看谁能用小数表示所抓的钱数。预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女生早恋危害课件
- 2025年蛇年学校散学典礼活动实施方案
- 成本控制与费用报销制度
- 高一物理时间和位移课件
- 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之房产、车辆、家具专项协议
- 房地产租赁权转让及配套设施租赁合同
- 离异家庭子女共同监护抚养执行细则合同
- 《国际贸易进出口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应对》
- 品牌年度推广广告代理补充合同
- 广告投放策略制定代理合同
-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复习课件
- 幼儿园玩具售后服务承诺及保证措施方案
- 2025年江苏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高考真题物理试卷(真题+答案)
- 儿童注意力课件
- 县级工会内控管理制度
- CJ/T 191-2004板式换热机组
- 《智能机电系统设计与开发》课件 第三章-机械系统设计与开发
- 食品卫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 T/CECS 10187-2022无机复合聚苯不燃保温板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同步练习全套(含答案)
- 睾丸常见肿瘤超声诊断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