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1北京高一(下)期中历史汇编: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1页
2012-2021北京高一(下)期中历史汇编: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2页
2012-2021北京高一(下)期中历史汇编: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3页
2012-2021北京高一(下)期中历史汇编: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4页
2012-2021北京高一(下)期中历史汇编: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2012-2021北京高一(下)期中历史汇编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单选题1.(2021·北京四中高一期中)与19世纪70到90年代相比,20世纪初亚洲觉醒呈现新的时代特点,“新”主要表现在A.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 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D.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2.(2021·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分校高一期中)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建立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它的主要积极影响是A.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一些权利 B.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C.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基本矛盾 D.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3.(2012·北京四中高一期中)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这段话表明斯大林强调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为了A.对抗马歇尔计划B.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C.打破冷战僵局D.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4.(2021·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分校高一期中)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约,重新瓜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叙述的是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③1945年成立联合国

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17·北京四中高一期中)1921年,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开始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6.(2021·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分校高一期中)1933年与1928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4%,德国下降45%,法国下降25%,英国下降20%。而同时期的苏联从1929年的5%迅速跃升为18%。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境内毫无失业现象。导致苏联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促进苏联腾飞B.新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C.反法西斯战争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D.充分发挥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优越性7.(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中)下列经济组织不属于区域集团组织的是A.欧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8.(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B.美元成为世界货币C.彻底消除了国际贸易中的关税战D.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体现9.(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中)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A.企业自主经营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D.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10.(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中)斯大林指出:“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为此,苏联实行的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集体农庄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1.(2017·北京四中高一期中)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多种所有制并存二、材料分析题12.(201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中)“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农业问题,并发现了一些规律。探究一古代中国“僇力(lu齐心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反映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简述实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探究二战后苏俄(联)表1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2)概括表l中数据所反映的变化,依据表2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和积极作用。探究三危机中的美国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3)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探究四8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4)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对苏联的趋势加以解析。(5)综合上述研究,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13.(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中)苏俄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式,苏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形势。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三“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列宁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然性,并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3)依据所学知识,补充下列图表。部门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流通恢复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

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洲的觉醒”中,印度、中国和伊朗等国的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新时代赋予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特征,故D项正确;资产阶级等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作用并不是“新”的主要表现,排除A项;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是“亚洲的觉醒”即民族解放运动表现出的部分而非核心目标,排除B项;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只是当时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具体表现,并非“亚洲的觉醒”中表现出的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据所学可知,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盒弱小民族宰割基础之上而建立的,但其客观上有利于维持了欧洲短暂的和平,D正确;A是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A错误;华盛顿体系建立后,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B错误;巴黎和会由于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矛盾,故C说法错误。3.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的理解。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条件:“外部环境”。联系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二三十年代苏联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优先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政权,故选B。A、C、D三项均出现在二战后初期,与题目时间不符。考点:斯大林体制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斯大林体制,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作用,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搞经济建设,另一个方面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4.A【详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确立的新的国际体系,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联合国的成立时二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建立的机构,A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一战前建立的军事同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为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采取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B正确,A排除;CD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的,排除。故选B。6.A【详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危机打击工业生产急剧下降不同,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1928年以来,计划经济建设促进了苏联的经济腾飞,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终止,B项错误;法西斯国家公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9年9月,C项错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已经结束,D项错误。7.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属于世界性组织。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均属于区域性集团组织,不符合题意,排除。8.C【详解】彻底消除关税战说法过于绝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这也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不符合题意,ABD排除。9.B【详解】斯大林在任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B项。ACD不符合苏联当时的史实,排除。10.C【详解】斯大林执政时期,为了快速增强实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答案为C项。A项此时苏联已经完成了一五计划,排除;B项是为了实现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与苏联国家工业化无关,排除。1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12.(1)政策:重农抑商。背景:生产力水平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富国强兵。(2)变化: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作用: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调整农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缓解经济危机。(4)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分析: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片面发展重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详解】(1)政策:据材料“僇力(lu齐心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背景:结合所学可从生产力水平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富国强兵等方面回答。(2)变化:据表格信息可知,1921年后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措施:据材料“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可知,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结合所学可从调整农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缓解经济危机等角度回答。(4)变化趋势:据图表信息可知,中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而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分析:据所学可从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片面发展重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角度回答。(5)据所学可从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等角度回答。13.(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国内外敌人;通过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2)必然性: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质: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手段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3)粮食税;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详解】(1)依据材料“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来看,是为了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依据材料“而且……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真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