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42012-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单选题1.(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根据下表,符合1970-1979年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1949-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分阶段统计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小计1949-1959145130321959-196911411171969-19791222151362A.中国对外关系出现新局面 B.“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正式提出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D.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2019·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对比年份全国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前三项合计私营经济个体经济1952年19.11.50.721.36.971.81956年32.253.47.392.90.17.0据图表信息可知我国A.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3.(2019·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以下论述体现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①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前提③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结束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19·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力C.人民公社体制确立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5.(2019·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某同学为研究建国初期的历史状况,搜集了以下资料,请判断该资料可用于研究哪一历史事件1952—1957年社会总产值的产业部门构成年份社会总产值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195210051%17.6%3.2%28.2%195710040.6%25.3%4.3%29.8%——数据来源: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年版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国民经济恢复6.(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7.(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8.(201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是A.越南 B.朝鲜 C.印度 D.苏联9.(201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A.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B.改北平为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D.全国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制度10.(201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各项对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表述正确的是A.与会代表由选举产生B.其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C.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提出了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1.(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原则中,使得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有了经济政治支持的是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无敌国外交”12.(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下列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中美建交 D.参加万隆会议13.(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变革”主要体现在A.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B.将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C.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D.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二、简答题14.(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回答问题(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样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具体是什么?(2)列举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的成就,分析这些成就出现的主要背景。15.(2012·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回答相关问题。(1)英国和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试比较分析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英国美国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政府首脑首相议会作用(2)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为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我国出现“有史以来前所未有之变局”。“变局”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加以说明。(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主要有哪些成就?(4)将下表补充完整。年代宪法文件性质或影响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进了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三、材料分析题16.(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材料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概况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经济总量(亿元)1952年3.757.891978年76.7323.782017年90628.884670.90(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就“国家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17.(2019·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外交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丧失更多土地,列强可以在中国设厂制造。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巴黎和会拒签。1928年6月“改订新约”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1943年1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1949年9月《共同纲领》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摘编自《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2)根据材料,以“护照变化与”为例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材料三
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3)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18.(2019·北京·101中学高一期末)近代宪法编修的历史折射了民主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现当预备立宪之际,一时未能举宪政之全体而行之,惟有先将宪法规则迅速宣示,使天下咸知法律范围、自由权限,固有万不能稍为侵越者。尝考英、德、日本宪法大恉,首言君权,次言民权……约举大纲,不过百余条。拟请饬下宪政编查馆详细核查,应如何条列宪法规则,迅速请旨宣示,以别权限,而靖人心……宪法未布,民气嚣张,亟须预防,以杜后患——摘编自《呈请宣示宪法规则奏折》(1908年1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1)依据材料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有哪些历史局限?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共同纲领》诞生的历史条件。材料四
宪法起草小组从1954年1月开始工作,到3月形成了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宪法草案初稿,共历时两个多月,相比临时约法起草多了一个多月。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人民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讨论。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人数共有1.5亿多人,在上海,全市627万人口中270万听到了有关宪法草案的报告,156万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6.5万条意见和建议。1954年3月25日起全国政协组织了17个座谈小组进行了讨论,共讨论40多天,参加者500多人,开会260次。宪法学界编写了30多本小册子,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种机构来引导宪法草案的讨论。这为人民更好地认识宪法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人们对最高规范的信心与内在认同,并以此为起点确立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基石。(4)依据材料四,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进步性,在起草过程上有哪些具体体现?19.(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民主与法制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政治目标。材料一
①从1912年2月7日起,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了制定约法的会议。经过两次起草,32天的讨论,于3月8日获得通过。②3月11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用根本法的形式否定了“朕即国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约法还规定“民国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④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史实即历史史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是通过分析史实得出的结论。上述材料标示的序号中,属于史实的是,属于史论的是,属于史识的。材料二
图片说明:抗战时期,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引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材料三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三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龄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后来在选举资格上又增加了“无阶级、职业、不分党派差别”的规定……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票效力相等,各级参议会代表名额的分配是平等的,即以一定的人口比例为基础,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当。——韩大梅《论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制度》材料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意义。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3)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质。20.(201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以下几幅照片记录了我国外交史上的几次大事件,请看图回答问题。请回答:(1)上述六张图片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个时期的外交成就,请判别哪些图片反映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哪些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2)请简要阐述图1所记录大事的外交成就及作用。(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请你谈一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致力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A【详解】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和欧洲、非洲、美洲国家建交数量明显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因此出现了外交新局面,A项正确;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但是1953年以后,中国逐渐突破了意识形态对外交方针的影响,排除C项;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三大改造后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故选D;私有经济占据比重较小,但不是不存在,排除A;三大改造后我国的工业化目标尚未实现,排除B;C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3.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前提,使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结束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国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包含④的BCD。故选A。4.A【详解】1953年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关,故选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排除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都是在1953年以后,排除CD。故选A。5.B【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1952—1957年间,工业产值比重增长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应该与侧重工业建设的一五计划有关,故选B;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题意不符,排除A;大跃进运动在1957年以后,排除C;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之前,排除D。故选B。6.A【详解】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为减弱亚非国家对中国和共产主义领导人的敌对情绪,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A项正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都不是1955年中国在参与万隆会议时提出的方针,BCD三项错误。7.D【详解】1949年春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D项正确;八七会议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A项错误;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都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无关,BC两项错误。8.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3号,中苏正式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9.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故C项正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及将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均出自《共同纲领》,排除AB两项;中共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普遍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10.C【详解】1949年第一届新政协会议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班子并选举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议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故C项正确;与会代表为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并非选举产生,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B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D项。故选C11.A【详解】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保卫新生的政权,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政策促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有了经济政治支持,故A正确;“求同存异”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突破意识形态的外交方针,排除C;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称“无敌国外交”,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A。12.C【详解】中美建交是1979年,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故C项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是1954年;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D选项符合题意;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剥削人民历史的是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土改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一五计划完成,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三者都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4.(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国力与国际地位提升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详解】(1)外交方针: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本原则:依据所学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回答即可。(2)成就:依据所学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回答;背景:依据所学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提升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回答。15.(1)英国美国政治体制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政府首脑总统议会作用是国家的权力中心(立法权)行使立法权(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任意写出三点)(4)年代宪法文件性质或影响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详解】(1)表格填空,依据所学可知美国是共和制政体;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王;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总统;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美国的议会主要负责立法权。(2)变局:依据所学可知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政治意义回答,比如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等。(3)制度:依据新中国初期建立的政治制度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等回答。(4)表格填空,依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是1982年的宪法。16.(1)特点:引入西方的绘图技术,进行认真勘测的基础上绘制,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原因:西学东渐;康乾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版图的开拓(2)背景:西方列强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内涵: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中华民族为一体。(3)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78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通过投资等方式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可知,引入西方的绘图技术,进行认真勘测的基础上绘制,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西方绘图技术传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版图的开拓.(2)背景:根据材料“‘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可知,西方列强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内涵:根据材料“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可知,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可知,中华民族为一体。(3)认识: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少数民族发展概况中经济总量变化可以看出,1978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通过投资等方式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17.(1)变化趋势:近代前期,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不平等条约)。变化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等;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的成立等。(2)示例:主题:护照变化与新中国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主题:护照变化与改革开放从护照的使用范围来看,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从护照的性质来看,由因公护照为主到因私护照为主,尊重公民合法出国自由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加强;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当今世界依然面临各类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等。【详解】(1)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842到1949年间,中国近代外交逐渐由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国家主权和权利到逐渐收回权利,修改不平等条约。原因可结合所学从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近代后期中国人民进行了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变化上进行阐述。(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民的因私护照逐渐增多,护照上的文字由使用中俄文对照到使用中英文对照。可根据护照性质、护照文字的变化、护照的签发数量总结论点,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3)根据“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并结合所学可知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主要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加强、经济全球化发展、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18.(1)立法官员认为宪法的作用是维护君主专制;清政府立宪的目的是安抚人心,巩固统治。(2)主权在民;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受到很大限制。(3)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新政协会议召开,来自各界代表充分参与讨论。(4)讨论时间充分、人民充分参与、修订过程起到了宪法宣传的效果。【详解】(1)由“迅速请旨宣示,以别权限,而靖人心”可知清末预备立宪中,立法官员认为宪法的作用只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立宪的目的只是为了安抚人心,不是为了进行真正的变革,由此体现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局限性。(2)综合材料二内容可从国家主权的归属、中央权力的划分、总统的产生方式和总统的权力等几方面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体现。(3)《共同纲领》诞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新政协会议的召开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4)据“全国人民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讨论……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人数共有1.5亿多人”、“全国政协组织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井下作业工具工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晶体制备工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集输工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新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公共交通设施维护与更新协议
- 家具配件厂报警维护计划管理规章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塑料厂生产过程检验细则
- 餐饮企业员工保密协议模板合集
- 2024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真题带答案分析
- 公路声屏障安装施工合同
- 劳动纪律管理培训
-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课件
- 《绿色制造普及绿色生产课件教程》
- 回转窑工艺培训
- 2023年护理质控工作总结
- 河北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全册
- 汽车使用与维护 课件 项目二 汽车内部标识识别
- 2024-2025部编人教版2二年级上册语文全程测评试卷(全册10套)
- 2024年江苏大学辅导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