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313/1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宗法分封制瓦解、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等内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2.运用比较法,分析诸子百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分析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3.运用列表法,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张,理解儒家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2)阶级基础: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3)文化基础:________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含义(1)“百家”:是指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2)“争鸣”:是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________。3.学派和代表人物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________(春秋)庄子(战国)孔子(春秋)孟子、________(战国)墨子(战国)商鞅________(战国)4.影响:逐步形成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儒学创立:孔子(1)思想核心:“________”,即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2)政治主张①统治者要________,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主张“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儒学发展: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孟子实行“仁政”“________,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荀子“________”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________”(2)历史影响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创立: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__”。②政治观: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__________”,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________,不断转化的。(2)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________,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2)影响:把________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发展趋势。【图示巧记】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历史纵横】(教材第4页)本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前繁荣,也对“九流十家”进行了说明,同时指出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深远影响。【图示巧记】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关系【图示巧记】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资料回放】(教材第6页)这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老子思想的精华。【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2)士(3)私人讲学2.(2)吸收、融合3.老子荀子韩非子4.传统文化体系思想解放知识点二1.(1)仁(2)①以德治民②克己复礼(3)有教无类2.(1)民为贵仁义性恶论知识点三1.(1)①道②无为而治③相互依存2.(1)以法治国(2)君主大一统专制国家主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探究]1.背景史料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①。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②,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着。而春秋时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疆拓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上产出好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注:①反映了文化方面的因素。②反映了政治方面的因素。思考依据史料指出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因素。提示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华夏文化在争霸战争中,不断的吸收外族文化。2.争鸣史料注:图片中老子思想“道法自然”、韩非子思想“要在中央”分别体现了二者的各自主张。思考两位思想家在治理国家的主张上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统治者更易于接受哪个主张,理由是什么?提示主张不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接受主张:韩非子的主张;理由: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人们渴望统一,韩非子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意义史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①。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②,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注:①反映了在“学术文化”上的影响。②反映了对后世的影响。思考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史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2)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提供了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而且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和谐”思想,更是为世界人民所景仰和推崇。[拓展延伸]诸子百家思想的价值诸子百家思想虽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光彩: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对待诸子百家思想的正确做法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名家论史]“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它为封建社会奠定了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基础,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宏观调控系统。丰厚的文化积累、良好的文化生态、激烈的社会冲突、独立的智者阶层和天才的出现,是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导读:“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思想黄金时代的到来,其出现是由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的。主题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史料探究]1.孔子史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论语·为政》注:①的意思是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思考史料中,孔子在治国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2.孟子史料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孟子·尽心下》注:①反映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②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思考史料中,孟子在治国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仁政”“民贵君轻”。3.荀子史料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①,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②。——《荀子·大略》注:①意思是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称王,体现了要“以德服人”。②意思是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体现了“恩威并施”的思想。思考相对于孔孟“仁”“仁政”的思想,史料中的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提示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史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生活时代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主要观点“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具有进步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仁政”;省刑罚、薄赋敛“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本善性本善性恶论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拓展延伸]孔子“仁”与孟子“仁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1.(2017·山东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解析“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项。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项。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答案D2.(2016·四川学业水平考试)下图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A.哲学思想 B.民本思想C.教育思想D.经济思想解析题图的内容涉及到了孔子的教育对象和学习态度等问题,属于教育思想。答案C3.(2017·四川学业水平考试)战国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属于()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答案A4.(2017·河北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了荀子()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答案A5.(2017·天津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学派是()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答案D6.(2017·山西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下列思想主张中与众不同的是()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分别是孔子、荀子、孟子的思想主张,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而C项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答案C7.(2017·新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两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指出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2)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简要分析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两则材料可知,它们都是围绕“如何治国”这一主题展开的,但侧重点不同。第二小问实际考查各派别的阶级属性。第(2)问解答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派的主张,看哪一主张更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核心主张:材料一主张无为,材料二主张严刑峻法;原因:各个派别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2)材料二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建立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一、学思之窗(教材P6)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提示三者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未能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二、本课测评(教材P7)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提示(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三、学习延伸(教材P7)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提示(1)前两句是孔子的言论,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孔子来说“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2)是孟子的言论,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3)是荀子的言论,表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大连高二期末)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A.诸侯 B.卿C.士 D.商人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C正确。答案C2.(2017·郑州高二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其都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强调社会现实的变革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关注社会现实是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A、C、D三项各家也都有涉及,但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应排除。答案B3.(2017·聊城高二期末)“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C.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这一关键信息。其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场面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答案C4.(2017·珠海高二期末)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答案C5.(2017·遵义高二期末)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A.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B.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D.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解析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故D项正确。答案D6.(2017·海口高二期末)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解析图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答案B7.(2017·孝感高二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 D.“尚贤”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D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B是老子的思想主张。C虽然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但与人才观无关。答案D8.(2017·广州高二期末)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