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三)附答案_第1页
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三)附答案_第2页
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三)附答案_第3页
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三)附答案_第4页
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三)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三)[复制]作文:写在A4纸上,拍照上传问卷星。其他所有题答在相应的位置!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澎湃(pài)

选聘(pìn)

校对(jiào)

潜心贯注(qiǎn)B.卓越(zhuó)

呜咽(yè)

憎恶(zèng)

鞠躬尽瘁(cuì)C.取缔(dì)荒僻(bì)

愧怍(zuò)

妇孺皆知(rú)D.晌午(shǎng)

污秽(huì)

诘问(jié)

酣然入睡(hān)(正确答案)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单选题]*A.署名

草率

斑马线

诲人不倦(正确答案)B.繁锁

祈祷

戈壁滩

慷慨淋漓C.侮辱

契约

摄相机

大庭广众D.屏障

抱歉

大无畏

锋芒必露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单选题]*A.疫情期间,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抗击疫情,呕心沥血。(正确答案)B.班长已经将这件事的重要性说得很清楚了,但他仍旧不以为然,敷衍对待。C.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D.在王老师的细心讲解下,他突然恍然大悟,彻底攻克了这道难题。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A.济南各学校为迎接检查、顺利开学,积极完善和建立疫情防控机制。B.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C.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许多学生都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正确答案)D.网课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自主学习意识。5.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绝,表现了诗人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正确答案)B.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独坐”、“弹琴”、“长啸”便使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C.明月来相照”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D.全诗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6.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正确答案)B.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夜”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C.“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拟人,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7.下列关于《骆驼祥子》的情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刘四爷庆寿那天,虎妞当着众人的面公开了她和祥子的关系,两人婚后住在人和车厂。B.祥子从小在乡间长大,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进城拉车,努力买到了自己的新车。(正确答案)C.虎妞和祥子结婚后,拿钱给祥子买了车,也能和大杂院的邻居和睦相处。D.祥子到夏先生家里拉包月,夏先生是个进步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祥子很好,尊重祥子。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9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单选题]*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B.但当涉猎涉猎:涉及(正确答案)C.见往事耳往事:历史D.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单选题]*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我酌油知之B.结友而别温故而知新(正确答案)C.蒙乃始就学乃悟前狼假寐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但微颔之10.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单选题]*A.本文出自《资治通鉴》,此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B.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C.孙权现身说法,既可以看出他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D.鲁肃对吕蒙的称赞,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正确答案)(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傅永①,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②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③之而不为报。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④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⑤,惟傅修期耳。”(选自《北史·傅永传》)

【注】①傅永:南北朝时武将。②寻:不久。③让:责备。④每:常;经常。⑤露布:公开的文告。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拳勇过人过:经过(正确答案)B.永乃发愤读书乃:于是;就C.涉猎经史涉猎:粗略地阅读D.寻复南奔复:又;再1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单选题]*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B.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正确答案)C.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D.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1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傅永很有气魄和才干,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B.傅永的朋友给他一本书,他竟然不理解,答不出朋友在书中提出的问题(正确答案)C.傅永因缺少学问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了他D.傅永后来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惟傅修期耳。[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1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正确答案)D.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B.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黄旭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答案)C.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D.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17.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4分)[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8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

①长江浩荡,暮霭沉沉。夜色一点一点漫了过来,笼罩在武汉上空。

②月亮仿佛也戴上了口罩,只露出小半张脸,注视着这里的街市。四处霓虹闪烁,却鲜有人语--入夜的武汉,本是一座人声鼎沸、红透天际的不夜城啊。

③郑能量②长得高瘦,戴副眼镜。这个“90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斯文,但也显得老成持重,让人放心。我边采访他,边跟着他做志愿者。

④现在是晚上7点多了,爱心人士赞助的一百五十份盒饭刚刚装上车,郑能量的电话铃声就响起了。“您好!请问是郑大哥吗?”是个怯怯的女孩声音。“是的。我是郑能量,请问您有什么需要?”这是他接电话的标准答复,有求必应,铿锵有力。“听说您那里有饭提供是吧?能否送一点给我?谢谢您!”“没问题,我的手机号就是微信号,你加我微信发送定位,马上给你送过来。”

⑤一口气开到约定地点,见面聊了才知道,打电话的小张是名大学生,放了寒假,告别父母来武汉陪外婆过年。小张告诉我,她外婆平时都是一个人独居,这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正在住院治疗。

⑥“那你就是密切接触者,你的身体怎么样?”我一边从车上给她拿盒饭一边问。“我被隔离观察了十四天,没有症状就回家了,可回到外婆的房子里就犯了难,我在武汉没有熟人,家里吃的都耗尽了,我又不熟悉环境,不敢随便出门。刚刚在网上看到郑能量发布的信息,就马上打电话求助了。”小张很有礼貌,语气也很平静,但我听出了她的无奈。

⑦郑能量说:“一定保护好自己,以后有什么困难就给我打电话,我会帮你想办法的,我电话二十四小时在线。”小张连声道谢,我们看着她单薄的身影消失在楼道的转角。

⑧郑能量的手机还在不断响起。晚上8点多,还有很多人没吃饭,有些是跟郑能量一样的志愿者,一直忙着没空吃饭,有些像小张这样的,家里面没有存粮了。

⑨送完盒饭,又要赶往南京路上的武汉市中心医院,送一批爱心物资。还有下午刚接收的四千箱羊奶,河南商会爱心企业捐助的,近期都要送达各个医院和社区。郑能量要计划一下接下来的物资发放工作。

⑩电话骤然响起,果然有人求助。已经是半夜12点。郑能量发车启动、导航设置一气呵成。雨后的街道格外沉默,冷凄凄,湿漉漉,空荡荡。

⑪求助者说,她九十岁的奶奶低烧,他的父亲叫李在轩,带着奶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等检查完,天已经很晚了,两个老人在医院门口等了很久,始终打不到车回家。

⑫赶到医院,果然见到两位老人。见我们来了,李在轩立即声明,小伙子请放心,我们都没有感染新冠肺炎。“没事的,大爷,我来接你们回家!”郑能量搀扶着老太太上车。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我的内心无法平静,在这个雨夜的武汉,我看见了人类面对病魔的顽强,也感受到驱散寒冷的温暖。李在轩千恩万谢的话语洒满了他回家的路。

⑬“大爷,没事的。”郑能量说得风轻云淡。

⑭平安抵达。李在轩扶着母亲下车,临走时将几百元钱卷成卷,丢在车座椅上。郑能量_______。“小伙子,好人一生平安!”老人频频拱手作揖。或许在他心里,再多感谢的话都显得无力,只能用这种传统的礼仪表达谢意。

⑮郑能量是一位逆行者,他和那几万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白衣战士一样,从外省逆行而来,顶着风和雨,带着光和热。一个人的能量即使再大,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谁说“无衣”,大家“同袍”就能战胜困难。疫情下的武汉人民并不孤单,并不是在单打独斗,有那么多同胞与他们同在,互助互爱,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⑯夜色浓重。深夜两点,在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街头,我与郑能量道别,看着他的车渐行渐远。那尾灯一点一点变得模糊,最终融进整片暖黄的路灯中。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25日,有删改)【助读小贴士】

①岂曰无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