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堂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杨永堂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杨永堂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杨永堂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杨永堂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德宏州芒市江东中学杨永堂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明确的界定:“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以此为目标,不断提高、巩固、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要靠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文来逐步提高,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呢?我以自己的一堂语文课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七年级语文以记叙和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主,在写景抒情的作品中,《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春》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学习这篇课文,宜诵读、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优美的作品往往给学生的养分是最充足的,所以借这篇文章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最适宜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听:初步感知文章优美的语言和内容。2.读:进一步理解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3.说:交流分享,品析语言。4.写: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根据这些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来达成呢?听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笔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去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于是我开始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已陆续睁开了眼,但还有几个没睁开眼。在播放朗读的过程中,我看到学生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朗读已停,但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学生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让他们接着酝酿情绪、整理思绪,之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三分钟时间静思)。237班的张云仪说:“我听到了绿的草、五彩的花,还有嗡嗡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在我的身边飞来飞去的,春风轻抚着我,阳光亲吻着我,仿佛来到了仙境。”陈欣琪同学说:“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我,她带着我赏春的美景,听春的声响,闻春的气息。”杨有恩同学说:“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鸟也出巢了,一切都显示出新气象。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听后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于是我总结说:“同学们,美的景色唤醒眼睛,而美的文章能唤醒心灵,同学们都有自己来自心灵的独特感受,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把声音转化为文字甚至画面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声音都能把文章的美、把文章的韵味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趁着内心的这种感受,用自己的声音来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吧。”读的能力:美的文章、美的语言,往往会激起学生想亲近它、走进它的冲动,于是我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他们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在读的同时我指导他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让他们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里,指导他们从美词、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之后我又进行了个人、小组展示,节奏、声调、重读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声音虽然稚嫩,但我真正感受到这样的文章正适宜这些稚嫩的声音!说的能力:读后,我利用课改小组交流的方法,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交流(群学)后让学生踊跃发言,来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开始发言,第二小组的康丽闻同学代表发言:“我认为写春雨那段写得很精彩。你看那细密的雨中,黄晕的光、乡村的小路、石桥、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第三小组的李丽洁同学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绝,简直有一种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钻出来”是怎样的情景,那种情态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时的娇颜,还有那个“钻”字又是何等传神,那种破土而出的挤劲令人肃然起敬呀!”第六组的黄显赞同学说:“我认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写得好。风本来是无味的,但他却写出了味道,风里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纷纷发言,学生对语句的感受很独特,但却没有一位学生从整体入手,于是我问道:“同学们,如果这篇文章将以景物入画,你能够绘出一些什么图画呢?”话音刚落,同学们的抢答声不绝于耳。“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于是我有补充道:“迎春图。”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这样被学生归纳出来了。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文章的结构。经过小组讨论,杨雪婷同学举手说:“盼到绘,再到赞,开头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中间用五幅图画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景物,是绘春,结尾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是赞春!”一席话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就这样,文章结构、主要内容、重点语句,就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完成了、既锻炼了表达,也锻炼了思维。写的能力:《春》这篇课文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把春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于是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下对秋天独特的感受,并提示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学生不时有好词佳句,让人眼前一亮。让学生在课文的听和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文本,在仿写中得到能力和情感上的升华。但这几年,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我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堂课上,我旨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