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111/11/第2课汉代儒学[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难点1.理解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历史背景。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正确评价董仲舒新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过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其余全部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判断正误(1)儒家借古喻今、批评时政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根本原因。(×)(2)“焚书坑儒”是政治统一在文化上的反映。(√)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3.影响(1)积极方面: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问题思考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评传》思考根据材料,汉代儒学并没有得到唐代韩愈的认同。那么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有何不同之处?提示孔孟儒学强调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深化理解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张评价积极方面消极方面“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的设立(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深化理解太学的兴办,不仅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加强了封建思想专制统治。同时,也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局面,将部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3.特点(1)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2)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5)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辨析比较科举制相对于察举制的优越性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察举制下,一般的平民子弟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埋没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而科举制使出身底层的知识分子得到了入仕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一种社会公正,也使得政府官员的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归纳总结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也为汉代儒学所继承。(3)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的。汉代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西汉前期形势图解读汉朝初年,国势衰落,匈奴占领河套地区,威胁汉朝的统治;同时,汉高祖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大肆分封同姓王,导致出现强势的诸侯国挑战中央的王国问题。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采取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种政治局面要求加强思想文化的统一。针对练西汉时期主父偃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边境少数民族威胁D.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答案B解析根据“今诸侯”可知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相关,再根据“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国坐大问题出现,严重威胁中央集权。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正确。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应用1这段材料印证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也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材料二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应用2这段材料印证了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学教育官方化,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但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汉书·艺文志》)武帝以后,学者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汉志》)……其次,独尊儒术的名下,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摘编自左靖《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的思想变奏》应用根据材料,指出汉代儒术独尊下的学术状况。提示状况: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学之外的学说没有被禁止,仍在传播和运用;儒学融汇法、道、阴阳诸家,发展自身学说。儒学独尊地位取决于时代需要唯物史观认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封建割据问题和边境匈奴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有利于加强皇权,因而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针对练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答案B解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故选B项。1.“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答案C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紧扣“有善质”“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考虑。本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本性是善良的,而在现实中却不善,所以上天设立君主,引导人民从善,强调了君权神授。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答案C解析“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选C项。4.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求,它的基础是“天人感应”,通过强调“人君受命于天”,加强中央集权。5.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者的提倡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落答案A解析汉代儒学进行自我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这些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为统治者所倡导,成为官方学说。注意此题容易错选B。统治者之所以倡导儒家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适应其统治需要。6.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从唐朝进士出身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科举制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也没有排斥贵族子弟,故D项正确。课时训练题组1“焚书坑儒”批判1.教材中引用唐朝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秦始皇把诗书焚烧后,他的帝王事业也就完了,拱卫首都的河山虽然险固,也毫无作用。烧书的火坑还未冷却,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竹帛烟销”指的是“焚书坑儒”;“刘项”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故选C项。题组2罢黜百家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王国问题、匈奴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故选B项。3.《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C.“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约束君主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B项。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天行有常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有过失,天降灾异的思想,故B项正确。5.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选项中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最佳的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道之大原出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地反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答案D解析“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说明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而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专制的体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所以选D项。7.《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答案A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题组3太学的出现与科举制的影响8.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由此可见太学()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是为培养治国理政人才而设,故C项正确。9.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汉代的教育系统可知,中央、地方教育系统完善,官学、私学相得益彰,故A项正确。10.《剑桥中国隋唐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中大部分人……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这一现象反映了()A.唐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C.察举制的影响依然存在D.应试士人熟知儒家经典答案B解析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精英分子”“来自书香门第”,说明科举制吸纳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11.(2018·安徽安庆二模)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A.外儒内法 B.殊途同归C.法古用今 D.大相径庭答案B解析据材料“禁天下之以古非今”和“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说明始皇和汉武的不同,材料“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则说明二者结果一样,故B项正确。1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答案D解析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利用儒学为自己更换太子服务,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13.(2017·山西太原一模)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B项正确。14.汉朝统治者提倡引经决狱,以儒家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司法实施,甚至直接将儒家经义上升为法律。汉代盛行的引经决狱()A.是对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理念的根本否定B.是儒学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基本作用D.有利于发挥以法弘德的社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儒家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司法实施”,可知汉朝统治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教化。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开始确立,B项不正确,排除。15.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宣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他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剧组群众演员合同范本
- 区间合同添加补充协议
- 危化车辆回收合同范本
- 台球俱乐部入股协议书
- 生物科技产业医药市场需求分析
- 企业画册定制合同范本
- 公司购买房屋合同范本
- 农村村牌建设合同范本
- 合同款支付的补充协议
- 农转非签署协议书范本
-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 英语专业导论(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机动车检测站质量手册
- 2023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考研英语练习题100道(附答案解析)
- 02jrc901b电子海图操作jan中文说明书
- 仓库现场标准PPT图文展示区域划线、目视化看板规范
- 动物局部解剖学后肢演示文稿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参考答案
- YY/T 0461-2003麻醉机和呼吸机用呼吸管路
- 制造业信息化课程(课件)
- 地铁机电装修工程指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