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大全_第1页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大全_第2页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大全_第3页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大全_第4页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

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

《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

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

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

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

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

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

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

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

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

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

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

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

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

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

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

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

时期谋臣策士纵横裨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

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

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

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

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

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

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

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

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

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

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

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

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

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

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

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o《史记》记载了从

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

《史记》,对后世影响巨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

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

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

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

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

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o《报任

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

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

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

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

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一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

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

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

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

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

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记事上起

轩率袁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

帝太初年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

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

为史学"双璧"。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厌〃通"魇",满足

4、阙秦以利晋"阙"同"缺",损害

5、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6、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太子"说"通"悦",高兴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欺侮

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恐惧

10、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堂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1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1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14、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1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使……进入

1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

1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鲫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特意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作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君王为人不忍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末语气

词,常用在疑问句中

4、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回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5、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5、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7、意

然不自意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心意、意图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9、举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10、胜

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夜缱而出夜:在晚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

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函封之函:用盒子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在早上、在晚上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头发上指上:向上

持剑盾步走步:靠脚步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的翅膀一样

(2)名词动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军:驻

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穿白衣,戴白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

宫朝服:穿朝服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变厚,变薄

刑人如恐不胜胜:用尽酷刑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2)形容词名用

越国以鄙远远:远方的国家

供其乏困乏困:缺乏的东西

其人居远未来远:远方、远处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时刻

3、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延续

(2)动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驰:骑马

4、数词动用

且贰于楚也贰:两属

5、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阙秦以利晋阙:使……受损失;利:使……获利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命,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阻止;内:

使……进入

6、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以……为鄙,把……当作边邑

既东封郑封:以……边界

太子迟之迟:以……迟

群臣怪之怪:以……怪

古今异义词

1、且贰于楚也

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

3、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5、今老矣,无能为也

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省

7、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

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意外变故今义:十分,极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身上的肉

10、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结果

11、而听细说

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1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

的——方

16、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击今义:垂手拿着

1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与"古人"相对,现

在人

19、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偏义复词

出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重点虚词

1、之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3、夫

夫晋,何厌之有(fu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

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u代词,那)

4、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5、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6、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

表修饰)

重点语句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4、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8、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

何"

1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12、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

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

和秦利害关系不大一一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一一郑有机会单

独与秦接触)。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交代人事关系。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缱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

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

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

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

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荆轲刺秦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

准备;

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

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

廷行刺。

第三部分又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自"既至秦"至"见燕使者咸阳宫”)计见

秦王

第二层("荆轲奉樊於期头函"段)顾笑武阳

第三层(自"轲既取图奉之"至"被八创")秦廷搏

第四层(倒数第二段)倚柱笑骂

第五层(最后一段)遇难去世

《鸿门宴》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

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

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

增愤骂诛杀无伤

把握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

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

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一一善于利用矛盾,

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

《荆轲刺秦王》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

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

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

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

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

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

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

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

“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

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

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

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

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鸿门宴》

本文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

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

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

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

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

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

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在矛盾中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

技巧,品味精炼生动,绘声绘色的语言。同时结合相

关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

价。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学习文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三

位作者的文思、文采。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王羲之

(303—361或321-379年),字逸少,会稽山阴

人(今浙江绍兴),卒于会稽金庭。父王旷,历官淮

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

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

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目性格耿直,享有美誉。

晋太尉都鉴选中他为女婿,"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

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看重王

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

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

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

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

适而终。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

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

《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

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

序》为历代书法大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

书"。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又字和仲,又称大苏,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

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

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黄州,到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赴汝州,在黄州

谪居了四年零四个月,共创作诗词文赋札740篇,其

中《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赋

一词,成为千古绝唱。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

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

乡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

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

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

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

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

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

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多是书、表、记、

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

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

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好折而不味

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

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

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激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

《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

自然。

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

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

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

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

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

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

"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

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

"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

"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

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

《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

赋》等。

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

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

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4、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5、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

人饮酒

6、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

一词多义

1、修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2、-

若合一契一起

其致一也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3、东

顺流而东名词动用,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远看

5、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动用,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6、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7、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8、歌

歌窈窕之章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

9、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向西,向东

有泉侧出侧:从旁边

(2)名词动用

一觞一咏觞:喝酒

映带左右带:环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

下江陵下:攻占

顺流而东东:向东进军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

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命名,称呼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

说明白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穷尽,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2)形容词名用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长者、年长的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

远:险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

地方

3、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而其见愈奇见: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流

传的文字

4、数词动用

且贰于楚也贰:背叛

5、使动用法

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所以游目骋怀游,骋:使……放纵,使……放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足以极视听之娱/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使……

极,尽情享受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

泣孤舟之整妇泣:使……哭泣

正襟危坐正:使......端正,整理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使……错,弄错

6、意动用法

齐彭殛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侣,以……为友

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其次古义:它的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

2、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3、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4、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

种竞技方式

5、白露横江

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6、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7、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

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8、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

分,很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

有专门学问的人

11、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

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左右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

概数等

1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

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重点虚词

1、而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

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

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音节助词向之所欣扣舷而歌之

代词,代"歌"倚歌而和之

动词,去,往及其所之既倦纵一苇之所如

3、以

介词,在、从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连词,表并列,并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因果,因此,与"故”组成固定结构以

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连词,表原因,与"所〃组成固定结构,……的原因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其

代词,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的始舍于其址其文漫灭然视其左

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那距其院东五里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代词,那些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第一人称,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

可译作"难道......吗”其孰能讥之乎

重点语句

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省略句

(众人)列坐(于)其次

(众人)弓I(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状语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游于赤壁之下

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蟠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有穴窈然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兰亭集序》

以平易隽永的文笔,描绘了兰亭四周目触之处的自然

景色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盛况,并从普

通的游宴活动谈到生死观,驳斥了“一死生"、"齐

彭残”的谬说,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

想倾向,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盛年不常而年华易逝的感

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爰之情。

《赤壁赋》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

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

引出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对生

的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

时反映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

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

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游褒禅山记》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

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

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

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把握重点

《兰亭集序》

全文五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

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

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

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

兴;下文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

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

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

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

"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

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

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

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

"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

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

"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

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

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

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

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

"一死生"、"齐彭殛”的老庄学说为“虚诞"、

"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

第三部分(第四段)点名作序的目的。

这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

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

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赤壁赋》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

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揭示。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

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

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

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

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

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

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

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

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

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

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

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

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

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

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

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

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

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

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

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

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游褒禅山记》

全文五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全段以山名起

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也为后文

的议论伏笔。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

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

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对所见景象,简括地记下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

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

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

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

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

"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

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

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

的重点。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

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

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

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

"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

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

"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志""物""力"三者,首先要有"志",其次要

有"力",再次要有"物"。三者缺一不可,而

"志"又是最根本的。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

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

"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

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

取"。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

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

游记常用的格式。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学习文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三

位作者的文思、文采。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王羲之

(303—361或321-379年),字逸少,会稽山阴

人(今浙江绍兴),卒于会稽金庭。父王旷,历官淮

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

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

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

晋太尉都鉴选中他为女婿,"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

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看重王

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

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

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

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

适而终。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

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

《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

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

序》为历代书法大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

书"。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又字和仲,又称大苏,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

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

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黄州,到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赴汝州,在黄州

谪居了四年零四个月,共创作诗词文赋札740篇,其

中《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赋

一词,成为千古绝唱。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

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

乡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

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

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

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

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

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

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多是书、表、记、

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

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

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好折而不味

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

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

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獭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

《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

自然。

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

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

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

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

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

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

"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

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

"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

"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

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

《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

赋》等。

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

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

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4、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5、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

人饮酒

6、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

一词多义

1、修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2、-

若合一契一起

其致一也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3、东

顺流而东名词动用,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远看

5、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动用,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6、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7、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8、歌

歌窈窕之章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

9、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向西,向东

有泉侧出侧:从旁边

(2)名词动用

一觞一咏觞:喝酒

映带左右带:环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

下江陵下:攻占

顺流而东东:向东进军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

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命名,称呼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

说明白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穷尽,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2)形容词名用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长者、年长的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

远:险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

地方

3、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而其见愈奇见: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流

传的文字

4、数词动用

且贰于楚也贰:背叛

5、使动用法

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所以游目骋怀游,骋:使……放纵,使……放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足以极视听之娱/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使……

极,尽情享受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

泣孤舟之整妇泣:使……哭泣

正襟危坐正:使……端正,整理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使……错,弄错

6、意动用法

齐彭殛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侣,以……为友

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其次古义:它的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

2、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