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现代中外科技文化
【专题概述】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诞生不仅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革命性变革,也标志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理论的突破带动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技术和教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弹一星”和“神舟”系列飞船是其集中体现。中国教育事业所经历的曲折和发展,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双百”方针的实施曾使文艺、科研欣欣向荣,但也历经曲折,是改革开放带来了文艺科研的春天。一、现代科技革命1.相对论(1)提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
》提出了
相对论。(2)内容①提出相对性原理和
不变原理。②指出时间、空间运动和
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3)意义:是
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
思维,为人类提供了辩证地看待问题的途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光速质量物理学绝对化2.量子论(1)创立:1900年,
提出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
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建立起来。(2)内容: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
来实现的。(3)意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使人类对微观粒子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3.现代信息技术(1)计算机出现: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电子计算机,把人类社会引入“
”。普朗克玻尔量子信息时代
(2)互联网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网络技术把独立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
的产生。(3)信息技术的作用①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改变了人们
、
的方式。③突破了
限制,世界变得越来越小。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
2.6亿。……高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科学发展也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请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你对互联网作用的认识。互联网生活交往地域
答案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1)积极影响:①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②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③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④思
维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2)消极影响: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②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领域,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③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往往使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易于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二、新中国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国际竞争和
现代化的需要。(2)成果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试爆成功。②1966年,我国
试验成功。③1970年,“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杂交水稻(1)人物:
。国防原子弹导弹核武器东方红—1号袁隆平
(2)成就: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新品种“
”。(3)意义: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危机,被称为“第二次
”。3.“神舟”飞船(1)成就:2003年,“神舟”
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将
顺利送上太空。(2)意义:中国是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带动
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4.信息技术(1)1983年:“银河—Ⅰ”巨型计算机诞生。南优2号绿色革命五杨利伟三高新技术
(2)1995年中国接入
,此后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迅速进入
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尤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试讨论建国以来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答案(1)积极因素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科技的发展。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因特网互联网
(2)消极因素①“左”倾错误的长期干扰和破坏。②党在知识分子政策上的失误。③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存在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⑤相当长的时间内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三、新中国教育发展1.扫盲教育(1)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
”为宗旨。(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2.义务教育(1)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2)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
”的战略。(3)2001年1月1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文盲义务教育科教兴国3.高等教育的发展(1)建国初,参照
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校进行改造、调整。(2)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严重破坏。(3)
年恢复了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苏联197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是:(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
和科研的繁荣发展。2.提出: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实施(1)1956~1957年:引起强烈反响,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1957~1978年:受“左”倾错误影响。1957
年
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文革”期间,文艺界只有八个“样板戏”,学术界以
为纲。文艺1956反右派阶级斗争
(3)1979年以后:恢复“双百”方针,科学文化事业重新迸发出蓬勃生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请问:这一方针在执行过程有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从不同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得出结论:(1)教训:放弃或破坏“双百”方针,科技文化就会受挫、凋零;而且给广大的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身心也带来极大打击。
(2)经验: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双百方针,正确处理好科技、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就会出现科技文化繁荣景象。因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文化政策,才能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3)实践证明,“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基本方针。考向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经典物理学难以解释一系列新的发现。爱因斯坦等人勇敢冲破经典物理学思想体系的樊篱,毅然提出相对论、量子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示例1】20世纪初,物理学本身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电的发明和利用
B.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C.经典力学的发展
D.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应用
解析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落实,题干中变化的时间为20世纪初,而A项是在19世纪末,C项是在18
世纪后半期,D项是在1945年,只有B项与题干时间相符。B考向二科教兴国,民族荣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提高要靠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示例2】“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A.钱学森B.李四光
C.杨利伟D.袁隆平
解析
从材料中“田畴”、“农夫”、“远离饥饿”、“稻菽”可知此人是农业科学家,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要求。D主题:关注与主干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方法指导】从近两年高考可以看出高考命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既关注对年度间的社会热点、周年热点的考查,也关注对长效热点的考查。这既体现了史学的史鉴功能,也展现了时代特色。【典例】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
2008年发射的“神舟七号”,宇航员第一次进行出舱活动,包括太空行走。关于我国航天事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60年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在西昌发射成功
B.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解析
航天事业为中华民族实现神游太空“飞天梦”,为推进科技发展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成为举国上下乃至全世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必将成为高考的热门话题。
答案
A一、选择题1.在世界高新科技和新中国科技成就两课中均有“神舟”五号的表述,这说明()
A.在航天技术方面,中国的航天技术特殊,与世界无法对照而单列
B.中国在20世纪世界舞台上已成为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C.中国的新技术总量远远超过欧洲和日本
D.在航天技术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佼佼者,载人航天成就居第三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阐释和认识能力。在世界当代高科技领域有一系列国际标准,是可以操作对比的;高科技分类很多,除国防、航天以外,大量高新技术运用于生产领域,它与经济实力对应,20世纪的中国经济实力尚无法与别国比肩。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2.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表明()①任何科学成就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现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③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世界近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综合认识。①②④从科学发展的继承性、特点等角度作了正确阐释。③较易误选,主要是学生对相对论涉及的研究领域认识模糊。相对论着重研究宏观世界高速运动的物体。B3.原子的量子理论的提出者是()A.玻尔B.普朗克C.爱因斯坦D.牛顿A4.(2009·湛江调研)图中的“第二次现代化”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的最恰当解释是()A.由于第三产业的出现
B.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
C.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利用
解析
抓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影响最大这一关键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5.(2009·济南模拟)“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在世界领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联系
60年代的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实际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B6.(2009·青岛模拟)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提取关键信息:“原子弹、氢弹”、“卫星”、“重要影响的大国”。由材料中关于“原子弹、氢弹”、“卫星”与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的关系可判断①②③正确。④与中国现代的史实相符。
答案
A7.(2009·荣成质检)下图人物是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度的获得者,人们形容他“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A.农业B.工业C.航天D.信息
解析
本题考查基本知识点的再认能力。由图片和材料中评析,得出此人为袁隆平,贡献在水稻研究。选A。A8.(2007·济宁二模)观察图片,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D.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解析
图一是天文观测工具,故错误;图二错,我国利用核能建立核电站才是和平利用核能源的表现;图三错在“文化大革命”促进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的说法上,故只有D项正确。
答案
D9.“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是()
A.“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B.“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
C.“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被顺利送入太空轨道
D.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成功发射B10.(2009·茂名一模)在贯彻“双百”(“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方针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不包括()
A.社会主义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C.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D.“双百”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政策的理解能力,重点落在对“双百”方针的理解上。选项D表述错误,“百花齐放”适用于文艺领域,“百家争鸣”适用于科学领域,故选D。D11.(2009·泰安模拟)“文革”期间,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
B.传统戏剧失去了观众群
C.“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
D.戏剧艺术得到了空前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选项A是“左”倾错误的结果,只是“左”倾错误的一个方面,不正确。选项B的观点是错误的,传统戏剧的观众群很大,该选项的认识不正确。选项D
对当时现实的认识不正确,可排除。样板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结果。故选C。C12.(2009·汕头二模)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巧》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反映了()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观众对“百花奖”的选票的热情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的迫切需求。选项A、B、D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地反映题意的要求,故可排除。选项C正确。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弘扬科技创新精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是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观察下列三组图片回答问题。
组图一
组图二
组图三
请回答:(1)组图一反映哪些领域的科技成果?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2)组图二中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有何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3)组图三中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解析
本题是图片型的材料分析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图片。第(1)问注意题目的问题是科技领域,结合时代背景做答,第(2)问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可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做答,第(3)问问的是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可从政策、经济实力、人才等方面回答。
答案(1)原子能技术和航天技术。既是美苏争霸在科技领域里的反映,又反映人类对宇宙太空探索的成功。(2)历史作用:①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在国内外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③“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
批科学骨干,为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册教案全册
- 重庆考级速写8级课件
- 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临床防治与护理规范指南
- 新解读《GB-T 18867-2014电子工业用气体 六氟化硫》
- 建筑施工-安全培训课件-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解读与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必背知识考点提纲填空练习版(含答案)
- 热点作家:陈忠实(原卷版)-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作品
- 数据分析-列联表与独立性检验专练-全国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提高版)
- 老年人保养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阅读理解专练(含答案)
- GJB135B-2021合成航空发动机润滑油规范
- 2025年医疗质量管理质控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深圳2025年重大项目计划申报
- 【轻质减负】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情境化教学课件
- 学生不住校申请书
- 2025年边境巡逻机群无人机协同战术应用
- 老年病科试题及答案
- 中药饮片养护技术
- 八上必背文言文解析(全册)
-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Q1起重机指挥模拟考试题及答案2025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造房子教案(共6课)(2025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