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中生代地史_第1页
2023年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中生代地史_第2页
2023年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中生代地史_第3页
2023年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中生代地史_第4页
2023年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中生代地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生代地史一、中生代的划分及特性中生代的时限为250—65Ma,延续约185Ma。涉及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叠纪Triassic250-205MaAlberti,1834来自德国中部,三分性明显(斑砂岩-壳灰岩-含煤碎屑夹碳酸盐岩)侏罗纪Jurassic205-135maVonHumboldt,1795来源于JuraMountain(瑞士、法国交境)白垩纪Cretaceous135-65MaOd’Halloy(达罗阿,1822),据岩性命名白垩一名源于西欧,在西欧广泛形成了白垩质沉积物(白色钙质超微颗石藻和浮游有孔虫化石形成的白色质软、极细的碳酸钙沉积),并且在英吉利海峡两岸构成了白色断崖,故而得名中生代的特性生物界: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中生代以裸子植物、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和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菊石类的繁盛为特性白垩纪末出现了地史中最著名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古地理、古构造都有较大的改观。沉积界: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广布,气候温湿,植被茂盛,成为地史上又一重要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古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逐渐萎缩环太平洋火山活动二、中生代生物界(一)陆生植物—演化阶段1.基本特性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在晚二叠世兴起以后,到中生代已占统治地位,真蕨类及少量节蕨类仍继续发展,被子植物出现于早白垩世,不久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晚白垩世的植物群已具有新生代的面貌。T1: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如肋木Pleuromeia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如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2.陆生植物--代表分子及分区北方区:D.-B.植物群(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D-C植物群(Dictyophyllum(网脉蕨)—Clathropteris(格脉蕨)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J1+2:基本上是T3的延续,但是内容有所改变,气候整体趋于干燥J3-K1:界线北移至阴山山脉北方当时处在一种潮湿温带有助于成煤的环境,植物化石组合是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佐证。J1-J2:以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teri(拟刺葵)植物群为代表J3-K1:以Ruffordia(茹伏德蕨)—Onychiopteris(拟金粉蕨)植物群为代表。南方及西北为较干热的气候环境,一般出现红层,植物化石稀少。晚白垩世以被子植物为主,具有新生代的面貌。分布于冈瓦纳大陆温凉气候带的植物群早三叠世古生代孑遗分子舌羊齿和水龙兽共生;中、晚三叠世以出现大量丁菲羊齿(Thinnfeldia)为特色。证明冈瓦纳大陆属温凉气候带。3.被子植物的兴起:早白垩世晚期被子植物已在全球广乏分布,晚白垩世起则占统治地位,可以悬铃木(Platanus,俗称法国梧桐)等为代表。(二)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中生代陆生脊椎动物以爬行动物最为繁盛T1脊椎动物是晚二叠世的延续与发展,其中以爬行类中的为Lystrosaurus(水龙兽)—Cynognathus(犬颌兽)动物群为代表,分布在非洲、亚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是联合大陆的重要证据之一。T2-3恐龙类的大发展和爬行动物返回海洋生活,标志着爬行动物进入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原始的恐龙类Coelophysis(腔骨龙类)T1+2: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中的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K2:出现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恐龙类自三叠纪中、晚期出现后,迅速分布各地,侏罗—白垩纪时成为压倒一切的陆上动物,化石代表: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J青岛龙(Tsintaosaurus)K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K1霸王龙TyranosaurusK2三角龙(Triceratops)K2最晚绝灭海生爬行类—鱼龙沧龙(Mosasaurus)K2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asaurua)T2侏罗纪出现了飞龙类,如我国的准葛尔翼龙(Dsungaripterus)中生代末,恐龙类、鱼龙类、翼龙类所有绝灭.鱼类:中生代的鱼以硬骨鱼类为主,如上侏罗统的狼鳍鱼(Lycoptera)哺乳类晚三叠世出现原始的哺乳类云南下侏罗统发现的卞氏兽(Bienotherium),事实上就是爬行类向哺乳动物过渡的似哺乳类动物。原始哺乳类(古兽类)从侏罗纪中期开始分化,个体大小如鼠或猫,牙齿已分为门齿、犬齿和前后臼齿。鸟类鸟类最早的化石记录是1986年发现于北美得克萨斯州三叠系的原始鸟(Protoavis)。在此之前德国巴伐利亚州上侏罗统(提唐期初)发现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13)但这两类在中生代均不占重要地位。近年在我国辽西北票地区义县组火山岩系近底部沉积夹层中发现的初期鸟类化石孔子鸟(Confuciusornis),虽较始祖鸟更为进步,仍具有前爪、牙齿等原始特性。在该层位中近期又发现更原始的鸟类化石(中华龙鸟),反映辽西地区对于解决脊椎动物如何从陆地飞到天空这个世界瞩目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三)无脊椎动物的发展1.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生代以菊石和双壳类的繁盛为特性,其他尚有六射珊瑚、有孔虫、牙形石、腹足类等。菊石类在中生代分布广,演化快,是海相中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依据。三叠纪以具齿菊石式缝合线的类别为主,如蛇菊石(Ophiceras),齿菊石(Ceratites);侏罗纪是菊石类演化的顶峰,具菊石式缝合线,如香港菊石(Hongkongites)白垩纪出现了一些特化类型,如杆菊石(Baculites)白垩纪末菊石所有绝灭。2.湖生生物组合重要为淡水双壳类、腹足类、鱼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类。中生代以来大陆面积的增广导致湖生淡水动物群的迅速发展,成为陆相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淡水湖生生物组合—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性,是最著名的代表,简称E-E-L动物群。淡水湖生动物组合—T.-P.-N.动物群:早白垩世以类三角蚌(Trigon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ononaia)为代表的生物组合简称为T.—P.—N.动物群。晚白垩世以假嬉蚌(Pseudohyria)为代表。三、中国中生代地史中国中生代古地理发展可明显的划分为两个阶段:三叠纪,特别是早、中三叠世,仍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以秦岭海槽为界所显示的“南海北陆”的特性,受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明显海退侏罗纪、白垩纪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侧古地理特性明显不同。由南北对立转为东西分异。(一)中国三叠纪地史概况中国三叠纪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在空间上的三分性中国三叠纪古地理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以“秦岭—昆仑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十分注目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发展史上有明显两分性华南地区,以印支运动为转折,早、中三叠世以浅海碳酸盐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占优势早、中三叠世气候干旱,晚三叠世气候湿润。1.华南板块及其大陆边沿三叠纪地史特性早中三叠世,华南板块继承二叠纪的海域继续接受海相沉积,分布广;中三叠世晚期的大规模海退,浅海范围退缩到黔桂及龙门山前一隅.晚三叠世则以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或陆相沉积为特性。以川、滇、黔、桂的三叠系发育最全,可以黔西南贞丰剖面为代表。(1)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贞丰剖面地史分析1总厚约5000m2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4拉丁期大海退相应印支运动:拉丁期开始的大海退在华南地区具有普遍性,有着重要的地史意义,代表印支运动初期对稳定陆壳区的影响。(2)横向变化T11:雪峰山以西,受康滇古陆影响,沉积物西粗东细,呈现滨浅海碎屑岩-浅海泥质碳酸盐互层-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受华夏古陆影响,为滨海砂泥质沉积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西部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T3:华南板块与欧亚板块拼合,秦岭海槽消失,导致欧亚大陆扩张,华南地区已不再是统一海盆。本区普遍上升,海水逐渐退出,以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高地形成,把华南提成两个沉积区(3)华南板块大陆边沿三叠纪地史概述A.北缘秦岭-桐柏地区三叠纪初期,秦岭海槽作为古特提斯洋东段的一个小分支由西向东呈楔形延入扬子板块和中国北方古陆之间。中三叠世末,扬子板块与中国北方古陆的碰撞,秦岭-桐柏残余海槽的封闭。这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称为初期印支运动.这次运动不仅显著地扩大了中国古大陆的面积,也导致晚三叠世起北方古陆特有的淡水双壳类动物群入侵华南地区。B.西缘三江地区扬子板块西部自晚二叠世起进一步拉伸张裂,除川中、滇东出现巨厚板内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外,在川西、藏东地区发生金沙江洋盆向西俯冲消减于昌都地块之下以及东侧甘孜-理塘洋盆开裂事件。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初期新生的甘孜-理塘小型洋盆仍然向西俯冲,导致西侧出现义敦火山岛弧带,东侧松潘-阿坝三角形地带则成为十分特殊的扬子板块被动陆缘盆地。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大规模海退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2.中国北方三叠系三叠纪时中国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已连城一片大陆,并和西伯利亚相连,称为劳亚大陆。其上分布着一些彼此隔绝的内陆盆地,重要的有:陕甘宁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的沁水盆地和宁武盆地新疆的准葛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除祁连山和东北的绕力河一带出露的海相三叠系外,所有为陆相沉积,其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发育最佳研究也最早最具体,是我国北方中生代地层标准剖面之一。整体陆相,太行山以西为大中型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太行山以东为剥蚀高地及小型盆地。陕甘宁地区的鄂尔多斯盆地陆相三叠纪发育良好,各门类化石丰富,研究限度较高,可作为中国北方古陆的标准剖面。中国北方三叠系-鄂尔多斯(Ordos)盆地J―――――――――――――T21-T3延长群灰绿色砂、页岩,含煤及油页岩,含D-B植物群,半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T21二马营组紫红色砂、泥质沉积,干旱、河湖碎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T1和尚沟组刘家沟组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屑沉积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纪地史发展阶段呈现明显的二分性,在中国北方古陆有普遍意义延长群顶部与侏罗系之间存在更显著的平行不整合面,显然是印支运动在稳定大陆内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国北方也普遍可见1、剖面总厚度约200m2、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3.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1发生的时间——T,由黄汲清(1945)命名2表现: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板块拼合—印支褶皱带形成:秦岭褶皱带,巴彦喀拉褶皱带,三江褶皱带。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环太平洋开始发育(二)侏罗纪、白垩纪的地史特性地史概况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西部:大型稳定盆地。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海相沉积: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黑龙江东部1.中国东部小型断陷盆地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的沿海地区,发育许多以火山岩沉积为主的小型断陷盆地形成北起黑龙江畔,南抵东南沿海的火山活动带,全长三千多公里,宽300-800km,是中生代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的一部分。本区除黑龙江那丹哈达岭(饶力河)在早—中侏罗世,湘南、粤北的早侏罗世有短期海侵外,一般为火山岩和暗色含煤岩层及红色岩层组成的火山岩—沉积岩组合。可以辽西地区的侏罗—白垩系为代表。A.辽西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剖面冀北辽西剖面地史特性分析1侏罗系由三个火山岩—沉积岩巨型旋回组成,火山岩为火山喷发产物,沉积岩为火山喷发宁静期河湖相沉积;2火山岩岩性由基性演变为中酸性。初期重要由基性岩组成,说明断裂可深达地幔,但分布范围不大。晚期分布广泛;3白垩系重要由砾岩组成,特别是燕山运动Ⅱ之后,反映本区上升、断陷盆地逐渐被粗碎屑填满的过程。反映印支运动后,燕山运动前,东部隆起带内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亡过程(侏罗纪)上述辽西地区侏罗纪三次构造-岩浆活动-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是著名的燕山运动经典命名地区。南岭群和热河群底部的两个不整合面都归属于初期燕山运动(或燕山运动Ⅰ),但以后者最为重要。K1末期孙家湾组与上白垩之间的不整合为中期燕山运动(燕山运动II)B、松辽盆地的白垩纪地层松花江群燕山运动Ⅱ引起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的重要变化,早白垩世晚期起新的大型拗陷盆地转移到北北东向的松辽盆地一带,形成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含油岩系——松花江群。松花江群下伏的早白垩世含煤地层,无论在地层序列,化石组合和磁性地层方面都可与辽西地区对比。松花江群底部不整合面代表燕山运动II,划分了白垩纪初期小型断陷盆地和中晚期松花江群大型坳陷盆地两大盆地演化阶段。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地史分析与中国东部白垩纪古地理1岩性粗—细—粗,反映浅—深—浅的湖泊发展过程,K2末盆地消失2基本上不含火山物质—稳定类型湖泊沉积3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等重要含油盆地4同期(燕山运动以后的K),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线东侧的火山(喷发)活动较晚侏罗世相对减弱,空间分布更向东移(鸡西、黑龙江东部);5燕山运动以后的K,西部川滇盆地、Ordos盆地萎缩,为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发育期,相应的火山活动带东移2.西部地区地史特性本区涉及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以西,除西藏青海南部与云南西部以外的广大地区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类型盆地。区内除塔里木盆地西南边沿有晚白垩世的海相地层外,侏罗—白垩纪全为陆相沉积,不含火山岩。此区除陕甘宁、四川、准噶尔、塔里木四个大型盆地外,尚有一些中小型盆地,如:柴达木、河西走廊等盆地受气候带的影响,古秦岭—古昆仑以北的盆地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下部为深色碎屑岩沉积,普遍具有重要的煤层,中侏罗统上部—上白垩统普遍为杂色、紫红色碎屑岩沉积,常具有盐类夹层,可以陕甘宁盆地为代表。古秦岭—古昆仑以南的川滇盆地,侏罗—白垩系普遍为杂色,紫红色沉积,见有恐龙化石,可以四川盆地的剖面为代表。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白垩纪沉积范围极小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受燕山运动的影响,J纪末—K纪初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又形成了四个大型的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由北向南依次为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地和江汉盆地。这四个盆地中,白垩纪及新生代地层以具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而著称,如大庆油田就位于松辽盆地中。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3.青藏特提斯洋古地理格局青藏南部的珠峰地区和藏北地区(斑公错—宝吉)的侏罗—白垩系为相对稳定类型的浅海碎屑及碳酸盐岩沉积,含菊石及双壳类化石介于上述地区之间的雅江地区侏罗—白垩系岩性比较复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复理石沉积特性。江孜一带以黑色页岩、硅质岩、泥灰岩为主,并有大量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含菊石、有孔虫、放射虫等浮游生物,代表较深水的活动海槽沉积.四、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1、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三叠纪晚期,羌塘微板块拼贴到亚洲板块侏罗纪,冈底斯微板块迅速向北漂移,于侏罗纪末期与羌塘微板块拼合,班公湖-怒江洋消失白垩纪,雅鲁藏布江洋板块向北俯冲于冈底斯微板块下部,形成混杂堆积,但在白垩纪该洋盆一直没有闭合T3Pangea侏罗纪Pangea白垩纪Pangea五、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中生代气候特性及控矿作用三个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半干旱、干旱期→盐类矿床、石油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潮湿期→成煤期早、中三叠世:干燥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