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44页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被称为华夏认同。华夏认同形成于()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 D.西汉巩固大一统局面以后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首、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传统美德 B.核心思想 C.人文精神 D.教育理念3.依据考古发现来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有许多地方,遍布中华大地。其核心地区是()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4.2017年,陕西渭南市刘家洼村发现春秋时期芮国都城遗址,发掘出一座城址和200余座墓葬,有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等。随葬品中有蟠螭纹装饰的金头权杖,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纹饰,权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据此可以推断春秋时期()A.芮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B.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交流与互动

C.芮国地区私营手工业的技艺水平提高 D.芮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5.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6.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A.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 B.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 D.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7.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规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是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理学世界观的实质是()A.将传统儒学发展成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弘扬现实关怀的新儒学

B.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D.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和经世致用的思想理念8.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见()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C.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 D.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9.从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美国孔子学院数量目前已增加到六十多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表明A.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B.中国的和平堀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 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④为中国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1.费孝通先生指出“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在这里,费孝通先生强调()A.儒家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 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的多元并存 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12.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这说明A.中国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B.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C.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 D.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13.20世纪70年代初期,汤因比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对话时就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在此强调了中华文化的()A.起源的本土性 B.很强的包容性 C.持久的连续性 D.强大的凝聚性14.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15.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16.史料记载战国就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17.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18.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

①本土性

②包容性

③多样性

④凝聚性

⑤连续性

⑥变通性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19.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20.下图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与某电商平台独家联合打造的首款官方周边衍生品“团圆春碗”,寓意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A.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成为春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第II卷(非选择题)二、问答题21.关于“牛”的象征意义,你知道多少?22.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自诞生起,在挑战与应对中不断发展,最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儒家思想最初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士阶层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根据已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儒家道家法家倾向入世出世①______政治理想恢复周礼小国寡民富国强兵道德追求②______归真废私立公治世方案克己复礼③______④______对民众的态度⑤______自然的一部分刑罚加以控刷(2)儒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境,请简述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

秦:______

汉初:______

魏晋南北朝至初唐:______(3)面对挑战,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应对主张。战国时期,思想上呈现出______”的现象,孟子提出统治者要施行______,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被统治者采纳,最终形成了“______”的局面。隋唐时期面对冲击,众多而家学者提出复兴儒学,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按顺序补充适当内容)三、材料解析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总结隋亡的教训中,李世民和魏征悟出一个真理:“国以民为本”。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因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魏征奏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基于以上认识,他们确定了以“存百姓”为宗旨,以“简静”为特征,以“营衣食”为主题的治国方略。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者巡视各地,考察官吏,劝课农桑。为了不误农时,唐太宗还在法律中规定,“诸非法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

——摘编自白寿弊总主编《中国通史》、陈增辉《儒家民本思想源流》材料二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明确指出“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三民主义“便是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对其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他弘扬传统重民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扬它与近代民本、民主一致的成分,从而使近代民本思想、民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让更多的人接受,变为现实。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已然证明,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彰显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为民情怀。

——摘编自潘丹尼、王淑辉《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的发展与创新》(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治国理政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效果。(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太宗和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异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主要意义。24.中医和中医药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近现代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道士葛洪留下了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西晋之前,中国没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教育一般是通过师徒家传或私塾学习,个别授受。这个时期的古代名医,大多跟随老师个人学习。晋代开始有正式的医学教育。隋代正式设立了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后代改名为太医局、太医院)。1.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当时西方科学和医药学。

2.十九世纪初期,随着牛痘接种的方法和西医外科对眼科治疗技术传入中国,西医在中国部分地区影响开始扩大。

3.鸦片战争后,部分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私人诊所。19世纪晚期,在香港出现西医学院。

4.清末新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意义的医学院。其中主要是中医学和中医药教育。

5.民国初年出现西医取代中医的倾向。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6.民国时期,一些大学开办医学院,但是,其中几乎没有中医内容。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医教育又回到私人师徒教授的状态。

7.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8.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9.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0.许多植物、动物中都含有胰岛素,但是含量和浓度不高,难以用于临床治疗。1922年,西医开始从猪、牛胰脏中提取动物胰岛素,用于临床治疗。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主导下,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为大规模生产胰岛素相关药物奠定基础。

11.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2.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3.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通过分离纯化工艺提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4.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上表为中医、中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信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还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的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中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26.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四、开放性试题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时期饮食文化特色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元明清时期忽必烈力主的“涮羊内”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B;2、C;3、C;4、B;5、C;6、B;7、B;8、D;9、C;10、D;11、C;12、B;13、D;14、D;15、A;16、D;17、A;18、A;19、B;20、C2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作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因此说法多样,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如:祥瑞象征,由于牛很容易和力量联系在一起,也有许多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比赛用它作为自己的队名、对标或是吉祥物。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其它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也可。

故答案为:

示例:祥瑞象征,由于牛很容易和力量联系在一起,也有许多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比赛用它作为自己的队名、对标或是吉祥物。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等等。22、【小题1】入世,德治,无为而治,以法治国,以民为本【小题2】焚书坑儒,奉行黄老之学,佛道冲击【小题3】百家争鸣,仁政,独尊儒术,封建纲常23、【小题1】主要特点:以民为本;戒奢从简;澄清吏治,依法治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积极效果: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有效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小题2】相同点:都认为人民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提倡执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不同点:渊源不同:唐太宗民本思想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还借鉴欧美经验。目的不同:唐太宗希望通过“保民”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孙中山希望通过赋予民众一定的政治权利,来实现“保民”的目的。“主权人”身份的不同:唐太宗的民本是“君”为“民”做主,“主权在君”;孙中山的民本则是“民”为自己做主,“主权在民”。【小题3】主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保证了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正确领导;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4、材料反映了从先秦至现在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从其过程来看,中医药学为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所创新,而且受到了日本、苏联等国的学习、借鉴,为世界的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从上述观点中任选一个,然后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例如:论题: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所创新。论证: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比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合力。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此后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结论:综上,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发展——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

论证:(1)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合力。

(2)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此后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

(3)中国古人早就懂得将含有胰岛素的动植物用于养生、用青蒿治疗疟疾,建国后,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个角度正确阐释)

结论: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发展—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二:

论题:早期的中医药学受农业时代的限制经验性较强,现代中医药学更加强调临床经验与科学的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