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讲_第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讲_第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讲_第3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讲_第4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讲第一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攻击行为通常被分力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如果行为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对方,他的行为就属于敌意性攻击。

通过伤害别人而达到其他目的,则属于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hostileaggression)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伤害他人的一种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aggression)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赢得物品、空间或权力的一种攻击行为。(二)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

总体上,在童年中期,由于个体己学会了用友好的方式解决大多数争端,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总体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这一时期敌意性攻击却有轻微上升的趋势。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已经掌握了角色采择技能,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推断他人的伤害意图,并对他人的伤害行为进行报复。第二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实际上学龄儿童并不愿意谴责这种报复性攻击行为,他们通常将报复看作是对侵犯行为的一种正常的反应。报复性攻击(retaliatoryaggression)由实际或想象的挑衅引起的攻击行为。1.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资料显示,男性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平均水平一般都高于女性。

男孩体内的男性荷尔蒙(睾丸激素)水平更高,这可能是导致攻击行为表现性别差异的原因。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父母与男孩的游戏比与女孩的游戏更粗犷,他们对女孩表现攻击行为的反应比对男孩的反应更消极。家长鼓励男孩玩象征性的暴力玩具,这种以攻击为主题的的演练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攻击行为的发展。第三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尽管生物因素可能会起作用,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儿童在社会学习中所获得的性别图式和性别差异。在哪些方面女孩比男孩更具有攻击性?

男孩和女孩可能都具有很高的敌意攻击性,只是表现攻击的方式不同而已。男孩经常追求竞争性的、工具性的目标,对于那些令他们不愉快或者干扰他们实现目标的人,他们更货币于采用打头、欺负或其他外显的攻击形式做出反应。

女孩更倾向于关注情感目标或关系性目标,即与他人建立亲密和谐的联系而非战胜或控制对方。所以,女孩的攻击行为将会与她们追求的社会目标相一致,主要包括隐秘的关系攻击形式,如拒绝接纳对方、排斥对方或者采取其他可能破坏对方友谊及同伴地位的行为(如散布谣言)。Shaffer,P512第四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2.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的成因

原因之一是父母与男孩的游戏比与女孩的游戏更粗犷,他们对女孩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反应比对男孩的反应更消极。家长通常鼓励男孩玩各种武器及其他象征性的暴力玩具,这种以攻击为主题的演练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攻击行为的发展。

学前阶段,在儿童性别图式中,攻击逐渐成为一种男性特质:到儿童中期,男孩认为攻击行为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实际的利益,而且与女孩相比,他们也较少会因此受到父母和同伴的谴责。Shaffer,P510第五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2.攻击行为与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针对他人的攻击性(predatory)态度——一种长期的冷漠(chronicindifference)与对人及其权利的侵犯。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又称病态人格(psychopathicpersonality)或精神病态、悖德狂(moralinsanity)等,它是一类不顾他人权利和侵犯他人权利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

根据DSM-Ⅳ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在一般人口中,有1%的女性和3.5%的男性在青少年期间受到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影响(Kessler,McGonagle,Zhao,etal.,1994;Robins,Tipp,&Przybeck,1991)。第六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反社会行为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以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愧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为特征。

第二,这种反社会行为模式持续到成年期。

第一,在十五岁之前存在某种行为障碍。旷课、离家出走、经常性撒谎、偷窃、纵火以及有意破坏财产是行为障碍的主要症状。DSMⅣ--TR有关反社会人格的概念包括两个主要成分:见诊断标准(DSM-Ⅳ-TR)DSM-Ⅳ-TR: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DSM),大约列出400余种精神疾病,每一项都描述疾患诊断的标准,及必然出现的主要临床特征。第七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DSM-Ⅳ-TR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自15岁始出现忽视他人权力的广泛行为模式,并且至少符合以下10个特征中的3个特征:1.反复违反法律;2.欺骗、撒谎;3.冲动或不能事先计划行为;4.易激惹并具有攻击性;5.卤莽、不顾自身及他人的安全,6.不能维持持久的工作,不能负担经济,如偿还债务;7.缺乏悔改;8.年龄至少在18岁;9.15岁以前就有品行障碍的证据;10.反社会行为不只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的病程中。第八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0.80.70.60.50.40.30.20.10.0低中高低中高8岁时的攻击性水平三十岁时犯罪的平均数量男女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可以预测成年男性和女性的犯罪行为。Source:Huesmann,Eron,Lefkowitz,&Walder,2006第九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首先,由于许多心理病理行为偏离了社会规范,所以,许多研究者将注意的焦点集中于早期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一般认为家庭的破裂、父母的忽视和打骂、缺乏一般情感上和对躯体健康上的爱护有可能造成反社会人格。①父亲表现有反社会的倾向;②管教明显不一致或根本没有管教;③缺乏父母的爱,经常遭到暴力惩罚;④从小或者是年轻时期进教养院产生社会和心理上的被剥夺和与世隔绝。攻击与反社会人格形成的社会化成因第十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家谱调查教育与职业应激事件婚姻变化社区与学校父母亲病理学无效的父母抚育——尤其是在训练与监管方面的无效儿童反社会行为越轨的同伴早期发作及长期的违法行为反社会生活方式一个家庭背景与反社会行为的联系模式该模式中的每个背景变量都显示出与男孩子中的反社会行为相关联,这种相关又进而与成年期反社会行为相关。在女孩子当中的反社会行为比较少见,而且也不具长期稳定性,欲对其做出预测更为困难(Capaldi&Patterson,2004)。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其次,后天环境的不良因素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外因。有关调查表明,不良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有关调查表明,不良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从儿童中期到青春期,打架和其他外显的、易被发现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持续下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的行为表现有所好转。在青春期女孩的关系攻击更加微妙且更具伤害性。从发展的角度看:关系攻击(relationalaggression):旨在破坏对手的自尊、友谊或社会地位的行为,如责骂、排斥、拒绝或散布谣言等。

男孩开始通过偷窃、逃学、吸毒及性过错等方式间接表达其愤怒和沮丧的情绪。Shaffer,P510第十二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总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个体的攻击和反社会倾向依赖于文化和亚文化对攻击行为的宽容程度。然而,并非所有生活在和平主义社会中的人都是善良、合作和助人的,也非所有在攻击性较强的社会或亚文化中长大的孩子都是具有暴力倾向。那么,为什么在同一个特定的文化和亚文化中攻击行为会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呢?帕特森(GeralPatterson)及其同事对的回答是:高攻击性的儿童通常生活在能够培植敌意和反社会行为的家庭环境中。第十三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二、强制性家庭环境:孕育攻击和不良行为的场所帕特森(GeralPatterson,1992)1.家庭作为一个社会体系

高攻击性的儿童似乎生活在一个反常的家庭环境中,其家庭氛围对攻击性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强制性家庭环境

在这种家庭中,大部分交往围绕着某一家庭成员如何试图制止另一成员对自己的挑衅。帕特森指出,负强化在维持这种强制性交往模式中趁着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家庭成员让另一个成员体验到不愉快时,后者就学会抱怨、喊叫、嘲笑或踢打,这类行为通常会迫使对方住手,而对方的反应对该行为的出现又成为一种强化。强制性家庭环境(coercivehomeenvironment):成员之间经常相互激惹,并且把攻击或其他反社会策略作为应对不良体验方式的家庭环境类型。

Shaffer,P516第十四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1.一个小女孩取笑她的哥哥,对方运用呵斥制止了她的取笑(呵斥受到了负强化)。2.几分钟后,该女孩喊她哥哥的绰号,男孩于是追打妹妹。3.小女孩停止喊她哥哥的名字(这对男孩的踢打是一个负强化)。她哭泣着反击,男孩则进行逃避(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小女孩的反击行为)。男孩一会儿又回来打他妹妹,于是冲突升级。4.这时候母亲开始进行干预。然而,她的两个孩子此时情绪都比较激动,根本无法说清事情的缘由,于是她发现自己只能采用惩罚和强制的策略才能让他们停止打架。5.打架停止了(于是增强了母亲以后使用强制方式的可能性)。然而,不久孩子们开始向母亲呜咽、哭泣、喊叫。如果母亲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妥协了,那么孩子的反控制行为就得到了强化。不幸的是,妥协只是一种暂时的问题解决方式。下次,孩子就会互相敌对并且卷入更让人难以忍受的冲突中,这时母亲则倾向于使用更强制性的方式制止他们.孩子一旦又通过实施其反控制的方式使母亲停止管教,家庭扭转就会变得让每个人都感到更不愉快。一个强制性控制策略的例子专栏第十五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问题儿童的母亲很少把社会赞许作为行为控制的方式,她们往往忽略大量的亲社会行为,而把很多无伤大雅的行为看作反社会行为,而且她们几乎只靠控制策略处理自己认为的不良行为。

那些来自高强制性家庭的儿童最终会变得抵制惩罚。他们已经学会反控制,并通过公开反抗父母和重复受惩罚的行为来实施反控制行为.

那些来自非控制型家庭的儿童会从兄弟姐妹和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积极关注,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必要通过招惹其他家庭成员来获取关注。

由此可见,家庭背景中的影响流程是多向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强制性的交往方式,儿童自己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敌意家庭环境的发展的影响——这些都是孕育攻击行为的真正的土壤。第十六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2.强制性家庭环境成为长期犯罪的影响因素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监督行为失调、敌意归因偏见、缺乏自我约束力受正常同伴的拒绝参与不良的同伴小团体犯罪行为儿童早期儿童中期青春早期学业失败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发展模型(Soruce:Patterso,Debaryshe&Ramsey,2005)帕特森(GeralPatterson,1992)第十七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

如图所示,在儿童早期,强制性的教养方式助长了儿童的敌意归因偏见、挑衅、攻击行为以及自制力的匮乏。到了儿童中期,这些特征会使青少年遭到同伴的拒绝、老师的批评以及学业的失败,进而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监控行为的减少。

帕特森指出,生活在强制性家庭环境中的儿童面临着很多危险因素,这往往是最初导致严重攻击行为的过失行为出现的关键一步。第十八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三、利他行为:亲社会自我的发展利他主义(altruism):通过分享、合作和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表达对他人的无私关注。

(一)利他主义的起源

在儿童接受任何正规的道德或宗教训练之前,他们可能会有类似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婴幼儿能对同样表现出同情心同情行为。

婴幼儿在同情心、同情行为的表现方面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是由气质的不同造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对孩子伤害他人后果的反应。第十九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二)利他主义的发展趋势

从整体上看,婴幼儿自发满足他人利益的自我牺牲行为还是相对较少。一项研究表明,2.5~3.5岁的孩子常常能对自己在假想游戏中表现的友善行为感到满足;4~6岁的孩子则更多地表现出真实的助人行为而很少假扮助人者的角色。

在全世界多种文化中进行的研究发现,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越来越普遍。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女孩比男孩更有亲社会性或者她们更需要通过他人帮助完成任务的观点是一种缺乏事实根据的文化假象。第二十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三)影响利他主义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因素亲社会道德推理(prosocialmoralreasoning):在决定是否要付出一定代价表现帮助、分享或安慰行为的过程中,个体所做的思考和判断。

1.亲社会道德推理

一天,一个叫玛丽的女孩要去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在支朋友家的路上她看到一个女孩摔倒并且磕伤了腿。女孩请求玛丽去一趟她家,让她父母过来带她去医院。但是,如果玛丽这样做,朋友的生日宴会她将迟到,并且错过冰淇淋、蛋糕和很多好看的节目。玛丽应该怎么办呢?

如下表所示,从儿童早期到青少年期,在亲社会两难问题方面,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学前儿童的反应通常是自私的。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水平大致的年龄段简要的描述和典型的反应快乐主义学前、小学低年级只关注自己的需要。是否提供帮助主要根据是否会对自己有利。需要定向小学和少数学前儿童把他人的需要作为提供帮助的合理根据,但很少表现出移情,不能帮助时也不会产生内疚感。模式化的赞许小学和一些中学生关注外界的赞许,对好与坏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思维。移情定向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开始根据移情做出判断,有时候也会根据责任和价值观做出判断。内化的价值观定向少数中学生、小学以上根据内化的价值观、规范、信念和责任判断是否提供帮助;违背这些原则会削弱个体的自尊。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Source:Eisenberg,Lennon,&Roth,1983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2.移情:利他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移情(empathy):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当个体看到他人忍受或享受欢乐时,自己也能体验到不安或愉快的情感。

移情是指一个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移情的唤起最终能够成为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

移情是指一个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移情的唤起最终能够成为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移情体验的产生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①对他人情绪表达的知觉,即能识别他人的各种不同情绪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意义;②对他人所处情境的理解,即能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人情绪表达的真正意义;③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即个体应有类似情境下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例如,受伤时的痛苦,受欺骗后的愤怒等。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3.“感知责任”假说“感知责任”假说(‘

feltresponsibility’hypothesis)是指,由于移情能够使个体反思利他准则,从而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处于悲伤中的他人,所以该理论假说认为移情能够促进利他行为的发展。见下图: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受害者的悲伤移情的悲伤或同情(对于移情和角色采择能力发展良好的个体)没有反应或者自我关注的悲伤或恼火(对于移情能力或角色采择能力差者)忽视或回避受害者;除非受害者提出明确的帮助请求,否则很少会提供帮助反思利他原则帮助他人的责任亲社会行为忽略责任观察者感到内疚产生或或导致导致这意味着导致然后也可能引起移情如何促进利他主义的发展:“感知责任”解释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四、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涵义品德(moraltrait):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首先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道德行为的稳定性。道德行为是判断品德的客观依据。

第二个特征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性。品德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使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机统一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品德是内在的心理倾向,由内而发支配个人的外显行为。外显行为一般是由某种情境(或人或事)引起的。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般都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理成份(见下表)。品德的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解释道德认知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如道德概念与道德行为准则等),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掼变为信念并且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与道德信念紧密联系,而且首先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道德行为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它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三)品德形成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

为了研究儿童对公平概念的理解,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让他们思考一些道德决策故事。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观点考查和分析了儿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认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故事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房间里听到妈妈喊吃饭,于是他走进饭厅。在饭厅门后的椅子上放上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15个杯子,但约翰不知道门后有这些东西。在他进来时,门把托盘碰倒在地,里面的15个杯子全摔碎了。

故事B:有一天,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趁妈妈不在家,想偷偷地从食橱中取一些果子酱吃。于是他爬到椅子上去取。但是果子酱实在太高了,他够不着……在他尽力去够的时候不小心碰翻了一个杯子,杯子掉到地上摔碎了。问题:①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②这两孩子中,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些,为什么?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他律的道德(hetero-nomousmorality):这时儿童把由权威人物制定的规则看做是神圣而不可改变的。

“他律道德”(heteronomy)5~8岁期间,所谓他律是指“在他人的控制之下”,这时儿童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他们开始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他们把这些规则看做神圣不可侵犯的。

他律的儿童也倾向于根据客观结果而非行为意图判断行为的恰当性。

他律的儿童也偏爱赎罪性惩罚,而并不考虑不良行为与惩罚本身的关系。

第三十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自律道德”(heteronomy)自律的道德(autono-mousmorality):儿童逐渐意识到规则只是主观的协议,可以对其质疑,甚至在制订者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修改。

9~11岁,大多数儿童都会达到自律道德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较大的儿童此时开始意识到社会规则是主观的协议,任何规则都会受到质疑甚至在制订者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其进行调整。而且他们也会意识到,有时为满足人类的需要也是可以违背规则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做出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在结果,不考虑动机,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于成人的决定;自律道德己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道不公道等价值标准来判断是非,受儿童自身主观价值支配。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他律和自律阶段的比较

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给予强制的关系,如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基于自主个体间的平等合作与相互认同的关系●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彼此都认可的,是可以协商的,与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根据要禁止或惩罚的事来定义道德错误。●根据违背了合作精神而定义道德错误。●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定错误。●同伴中的侵犯性行为应受到外部权威的惩罚。●同伴的侵犯性行为应受到受害者方报复性行为的惩罚。●儿童应服从权威,因为是那些权威者制定的规则。●儿童应服从规则,因大家都关心其他人的权利。他律与自律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通过让10岁、13岁以及16岁的男孩解决一系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