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_第1页
初升高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_第2页
初升高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_第3页
初升高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_第4页
初升高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共享资料共享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第五讲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一)名词用作动词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2.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3.用一个状动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介词“以”“在”的宾语,在这个介宾短语的后面加上一个与原有名词的意义相关的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蹄踢”(二)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似的)”。如: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木格”是名词作状语,译为“用木格”。(3)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上和陆上”。(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如: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②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把……当作奴仆”。(5)表示行为的根据,译为“按……”。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按秦朝的法律”。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到)……”。如: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3.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如:日削月割。(《六国论》)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2)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三)形容词用作动词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2.用一个状动式短语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状语,在它后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远”用作动词,译为“远离”。3.用一个动补式短语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补语,在它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如: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四)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一般可用定名式来对译,原有的动词充当定语,中心词则是与这个动词有关的人或事物。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是动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五)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一般可用定名式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定语,中心词则是与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状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瑜等率轻锐续其后。(《赤壁之战》)“轻锐”用作名词,译为“轻装精锐的部队”。(六)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国”。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促织》)“昂”是使动用法,译为“抬高”。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如: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做主将”。(七)意动用法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宾+为+形”“认为+宾+形”的形式对译。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如: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鄙”(边邑)是意动用法,“鄙远”译为“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①,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②,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逆流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释:①帐:讲坛。②湮:沉落。③颠:疯。④坎:洞。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pǐ倒塌) B.棹数小舟(zhuó划船)C.不亦颠乎(din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逆流上矣。(sù逆水流而上)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①复循西谷,遂至其巅②遂反溯逆流上矣③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④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山门:指寺院的大门)B.顺流下矣(顺流:顺着流水,即河水)C.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物理学)D.是非木柿(木柿:木片)4.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①阅十余岁②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A.①经历了十多年。

②抛入铁耙,找了十多里没发现沉入河中的痕迹。B.①经历了十多年。

②拖着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C.①观察了十多年。

②拖着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D.①观察了十多年。

②抛入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发现石兽的痕迹。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于是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于是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于是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老河兵看问题全面正确,理学家等人看问题较为片面。所以本文告诉我们实践很重要。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樊宏,南阳湖阳人也,世祖(刘秀)之舅。父重,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所无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间。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会汉兵日盛,遂得免脱。更始立,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木。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节选自《后汉书·樊宏列传》)注:①寿张:光武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善农稼,好货殖 货殖:经营农商。B.课役童隶 课役:督促役使。C.诸子从敕 从敕:从命。D.不求苟进 苟进:以不正当手段求进。2.下列句中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的一项是()A.常若公家 B.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C.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 D.毁削草本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指代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其营理产业 指代樊宏。B.各得其宜 指代童隶。C.以田二顷解其忿讼 指代何氏兄弟。D.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 指代樊重。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①世善农稼,好贷殖②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间③遗令焚削文契④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⑤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⑥及病因,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⑦愿还寿张,食小乡亭A.①③⑦B.②⑤⑦C.③④⑥D.④⑤⑥5.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重的巨万家产是自己的善于经营、上下的戮力合作得来的,他聚财而不吝财,乐善而好施,赈赡宗族,解决纠纷,且不计回报。临终时烧了所有的借据。B.樊宏的高尚志行体现在王莽末年,义军纷纷起事时,能善待赤眉军,并能舍弃亲情,留在赤眉军中。C.樊宏深知水满则溢的道理,常以前车之鉴来告诫子弟,要谦恭谨慎,富而不骄,贵而不傲。D.樊宏在重病中还担心子孙会为无功而享受大国的食邑所累,所以请求皇帝收回寿张,更换小乡亭作为子孙的食邑。皇帝终究没有答应。高一语文衔接教育教学案《赤壁赋》【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衔接知识】一、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二、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三、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国”。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促织》)“昂”是使动用法,译为“抬高”。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如: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做主将”。【预习作业】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扣舷()酾酒()横槊()扁舟()匏樽()狼藉()枕藉()嫠妇()愀然()舳舻()蜉蝣()山川相缪()依歌而和之()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举酒属客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山川相缪通词类活用:侣鱼虾而友麋鹿()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乌鹊南飞()顺流而东()【知识梳理】一词多义:(一)属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B.属予作文以记之()C.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D.举匏樽以相属()E.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二)适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F.适大病,不能行()二、文言虚词:于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是饮酒乐甚()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不拘于时()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余将告于莅事者()三、文言句式:1、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凌万顷之茫然()渺渺兮予怀()【语段阅读】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正襟危坐()危楼高百尺()东望武昌()顺流而东()正襟危坐,而问客()而今安在()举匏樽以相属()举世无双()在本段中分别找出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3)宾语前置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C.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课后检测】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高一语文衔接教育教学案《劝学》【学习目标】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学会归纳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能结合文章说明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能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之一。【衔接知识】☆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一)名词用作动词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2.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3.用一个状动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介词“以”“在”的宾语,在这个介宾短语的后面加上一个与原有名词的意义相关的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蹄踢”(二)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似的)”。如: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木格”是名词作状语,译为“用木格”。(3)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上和陆上”。(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如: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②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把……当作奴仆”。(5)表示行为的根据,译为“按……”。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按秦朝的法律”。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到)……”。如: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3.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如:日削月割。(《六国论》)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2)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预习作业】给加点的字注音:木直中绳虽有槁暴日参省乎己须臾之所学跂而望不积跬步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舆马者骐骥一跃六跪二螯解释加点的字:1、劝学()2、学不可以已()3、木直中绳()4、金就砺则利()5、吾尝终日而思矣()6、吾尝跂而望矣7、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9、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三、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知识梳理】一词多义: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佛印绝类弥勒()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6、以为妙绝()

7、独与迈(人名)乘小舟至绝壁下()

二、重要虚词:(一)而1、蟹六跪而二螯()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6、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吾尝终日而思矣()

11、吾尝跂而望矣()

12、登高而招()

13、顺风而呼()

(二)于1、青,取之于蓝()

2、青于蓝()

3、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往往出现甲类词临时作乙类词使用的情况,这叫词类的活用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使用用法等。请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特点。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可以辅以意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语段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指出下列加点的词古今不同的意义。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用心一也古义:;今义:。金石可镂古义:;今义:。2、上文主要论证学习需要,并且要。3、从论证方法上讲,上文主要运用了论证和论证。4、上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5、翻译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课后检测】(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高一语文衔接教育教学案《师说》【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词义和通假字;了解倒装句的一般特点并准确判断;领会本文对比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领会从师而学的作用和意义。【衔接知识】一、宾语前置(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二、意动用法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宾+为+形”“认为+宾+形”的形式对译。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如: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鄙”(边邑)是意动用法,“鄙远”译为“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预习作业】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六艺经传()2、句读()3、无长无少()4、或不焉()5、官盛则近谀()6、苌弘()7、谄媚()8、蟠()9、嗟乎()10、贻()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义和今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今义:。(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5)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三、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世称韩文公,先生。“古文运动”的倡导这之一,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知识梳理】阅读课文,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二、一词多义:(一)师。在古代汉语中,“师”通常作如下解释:学习;以……为师;老师;乐师;军队。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师”的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犹且从师而问焉。()(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何可胜道也哉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三)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三、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孔子师郯子()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而耻学于师()6、小学而大遗()四、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夫战,勇气也()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师不必贤于弟子()6、而耻学于师()7、不拘于时()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五、翻译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段阅读】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惑而不从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吾从而师之。D.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列句中已画出朗诵时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本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和,和加以对比,论证了。【课后检测】(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节选)1.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儒家的学说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D.不耻相师表示动作偏向一方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耻学于师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其皆出于此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C.择师而教之纵一苇之所如D.问之,则曰醉则更相枕以卧(二)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高一语文衔接教育教学案《始得西山宴游记》【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4、归纳重要的文言现象。【衔接知识】一、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二、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4)主语后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为”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3.成分省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省略情况大致有六种:(1)主语省略: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主语承前省略)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主语蒙后省略)③(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主语对话省略)(2)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谓语承前省略)②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谓语蒙后省略)(3)宾语省略: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①已行,非弗思(之)也。(宾语省略)②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介词宾语省略)(4)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有时省略,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兼语省略)(5)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如:①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介词“于”省略)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介词“以”省略)(6)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如:①蟹六(条)跪而二(只)螯。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预习作业】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戮人()施施而行()衽席()岈然()若垤()攒蹙()颢气()引觞()箕踞而遨()解释加点的字。戮人()施施而行()无远不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箕踞而遨()外与天际()【知识梳理】一词多义:极1、所极,梦亦同趣()2、伏尸而哭,极哀()3、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4、是以极视听之娱()异1、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2、何异断斯织乎()3、渔人甚异之()4、曰:“姑俟异日观”云尔()望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达德隆望尊()3、适冬之望日前后()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虚词: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始指异之()不知日之入()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时习之()1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段阅读】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施施而行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C.日与其徒上高山D.游于是乎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是:代词,这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则:连词,就C.日与其徒上高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名词,梦境3、这篇文章取名为“始得西山宴游记”,标题中的“始得”意思是什么?就作者被贬永州看来,用“始得”一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课后检测】(一)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埤堄(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傥,通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柳宗元《小石城山记》)1.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A.箭:小竹子 B.益:特别、格外C.类:分类 D.施设:施放设置2.下列加点文言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良久乃已学不可以已B.环之可上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望甚远幽泉怪石,无远不到D.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3.文末说“是二者,余未信之。”用自己的话说出“是二者”的具体内容。(4分)(二)陶侃惜谷《晋书》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译文: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答:宝应县高一语文教学案答案第三讲【试题答案】一.1.A2.B3.B4.B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译文:国家面临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译文: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译文:即使战胜敌人立下功劳,也不如尊崇大义高尚。二.1.C2.D3.BD4.D5.B6.A7.D第四讲【试题答案】1.B2.A3.D4.B5.C6.D7.C8.C9.A.⑤B.④C.⑥10.D11.C12.得时者昌,失时者亡第五讲【试题答案】一.1.B2.A3.C4.B5.D二.1.A2.B3.A4.B5.B《赤壁赋》参考答案:【知识梳理】属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D.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E.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适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