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伴奏乐器唢呐_第1页
曲剧伴奏乐器唢呐_第2页
曲剧伴奏乐器唢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曲剧伴奏乐器唢呐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英文名称sou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消失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光明,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响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开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消失,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那么用木。〞“当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自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唢呐,也称“得梨〞。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适于表现热闹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掌握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伤的心情。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那么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听了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根底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日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