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统编教材必背古诗文-教材外篇目(广东省适用)_第1页
新高考统编教材必背古诗文-教材外篇目(广东省适用)_第2页
新高考统编教材必背古诗文-教材外篇目(广东省适用)_第3页
新高考统编教材必背古诗文-教材外篇目(广东省适用)_第4页
新高考统编教材必背古诗文-教材外篇目(广东省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必背篇目·教材外统编教材高中语文新高考·广东省2023届适用讲师:qyy目

录C

ONTENT01《报任安书》(节选)02《礼运》(节选)03《苏幕遮·燎沉香》04《青玉案·元夕》0507《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06《贺新郎·国脉微如缕》08《朝天子·咏喇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09《山居秋暝》《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报任安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答复,回信(二)第2、3段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一)第1段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三)第4、5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四)第6段再次表达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三)第4段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非常之人才能忍辱负重,完成不朽之作,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三)第5段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仿效古之贤人,受刑而无愠色,完成《史记》,以偿前辱之债《礼运》(节选)《礼记》昔者仲尼与(参加)于蜡宾(蜡:古代国君的年终祭祀。宾:陪祭人,以国中有地位的人充任),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夏商周)之英,丘未之逮(及,赶得上)也,而有志(记载)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VS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呼”“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拟人“呼”更显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呼”和“语”更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感,这闹正突显了静(以动衬静)。燎沈香,消溽暑。(嗅觉)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听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三幅画面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称道:“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试分析“荷之神理”体现在哪里。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

“举”字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久:“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仕途生活的厌倦。遥:“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

《八声甘州》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五月渔郎相忆否?写作手法分析: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诗中老杜,非先生不可。”—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却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富贵人家出游灯火璀璨欢闹场面上阕:极写花灯满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香满路”借代手法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排)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富家女子的观灯情态所寻觅的意中人下阕:万人丛中寻觅意中人。那人是一个孤高脱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丽的女子。她既是作者的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衬托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蒲田一带)人,南宋著名的江湖诗人和辛派词人的重要作家。以荫入仕,淳祐六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任建阳县令时,曾因作《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得罪权贵,废置十年。刘克庄所写诗词多感时事之作,渴望收复中原,振兴国力,反对妥协苟安。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代表作有《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直州》、《沁园春·梦浮若》、《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等。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别调》。小序:“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此时迅速崛起的蒙古族,已经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威胁,数十年间它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接着开始逐步南侵,并最终形成了对南宋王朝大包围的战略态势。“忧边”为全篇行文的中心,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忧虑,想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间的爱国热情。【写作背景】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韩五:韩世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因其排行第五,故称之。人呼为泼韩五。谷城公:据《史记·留侯世家》载,谷城公是授张良以兵书的老人,他对张良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因此后世称之为谷城公或黄石公。骊山母:骊山老母,传说中的仙人。《太平广记·骊山姥》引《集仙传》载李筌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为说《阴符》之义。”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宋末年,韩世忠统帅部队在这一带屡次挫败金兵。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典故思想情感长缨(王终军典)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自信,也慨叹自己不知何时才能一展才干,实现抱负。韩世忠典(典中典:张良典、李筌典)呼吁朝廷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上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棋柝:化用韩愈与李正封联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联句:两人或几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称之为联句。登楼揽镜:上楼照镜。语出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暗指容颜憔悴衰老。冲梯:攻城用的冲车和云梯投鞭:典出《晋书》,苻坚进攻东晋时曾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虚语:不可能实现的话。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此指长江天险。一贤能制难:语出《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安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制难:解除危难。张许:张巡和许远,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投笔:取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题柱: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棋柝联句

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典故登楼揽镜苻坚典张巡、许远典班超投笔相如题柱追忆自己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活,表达对从军报国的渴望。感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怀才不遇的悲愤。警告统治者要重视敌人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1.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2.运用大量典故,比喻,反问修辞手法,自然贴切,蕴意丰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注释】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可怜:可惜。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愁余:使我感到忧愁。鹧鸪(zhè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菩萨蛮辛弃疾〔南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辛弃疾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清江水”---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中原的怀想。“无数山”

——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表现了词人的悲愤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如东流去之江水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挡不住东流,挡不住爱国志士收复失地的决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气氛,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又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①“愁”指词人国破家亡的悲愁,表达词人忧国忧民之情。②“愁”包含了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上片:控诉金兵入侵,表达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切怀念。愁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故园难回的忠愤;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忧国忧民故园难回壮志难酬《长亭送别》王实甫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王实甫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作者简介唐代礼部尚书之子书生张珙父母亡故后,家庭败落,虽有满腹诗书才学,却还没有做官。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于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恰逢乱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莺莺为妻。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嫁,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卦,竟让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二人不甘忍受礼教束缚,在丫鬟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崔夫人不得已同意婚事,但提出张生只有到京城考取状元后,才能完婚。《长亭送别》讲述的就是一家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西厢记》故事梗概【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宫调名,元杂剧的第一支曲子前标示,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曲牌名,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描摹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凄凉景物,烘托了送别的凄冷氛围,营造了凄美意境,表现出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离愁别恨)。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设问、拟人、夸张“染”: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变化,而且联通了景与情,融情于景,使景物融入离愁,表达出离人沉郁忧伤的感情。“醉”:写出经霜的枫叶是被她的眼泪感动而变红,突出了离人伤感凄凉的离愁别绪。艺术特色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