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017版)_第1页
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017版)_第2页
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017版)_第3页
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017版)_第4页
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017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

和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

(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C.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答案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西化或中西合壁是主要特征。B2.右图示人物服饰从左至右前三人依次是

、长袍、

。其反映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变化的怎样特征?中山装西装3.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鸦片战争后,吃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西餐4.右图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

,鸦片战争后,欧式洋房或

的豪宅出现在中国大城市中。答案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5.【史料】(摘自2014年天津高考T13)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6.

后“

”“废止缠足”成为一种趋势;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四合院中西合璧辛亥革命断发易服【思考】史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7.【史料】“革命后,……①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1905年,李书同为母办丧事,概不收受财物,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②鞠躬礼,整个仪式简朴感人。史料中①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的提高,婚姻更加自由;②反映丧葬礼仪由铺张浪费到

。女权简洁节约8.到南京临时政府时才开始允许自由剪发、废止缠足。()✕9.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D答案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思考】中国近现代文明婚礼等习俗风尚的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1.改革开放以后,国人服装颜色从

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方面不仅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启动了“安居工程”;如今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2.右图粮票在改革开放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10.社会风尚打上时代烙印。以下社会风尚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①最可爱的人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③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④阅读苏联小说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B灰蓝菜篮子工程休闲娱乐【思考】结合史料及所学,归纳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

,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救国救民侵华物质②列强

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③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2.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 (

)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上海人的自豪感C.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D.交通运输业发达D1.【史料】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日苏嘉,日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4.

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

地区的沟通。3.近代以来新式交通工具不断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朝廷的大臣们却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竟下令卸下火车头,改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思考】结合图示,上述材料反映近代社会新事物引发的

的激烈交锋其体现的近代交通发展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他特点。答案(1)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影响近代交通发展。西方列强近代化新旧观念(2)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

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

的控制和操纵。辛亥革命西北、西南5.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6.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7.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8.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④成为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D上海轮船招商局冯如19209.“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此竹枝词反映的社会现实是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传播了男女

观念、

科学精神。平等民主10.“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材料反映了(

)①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②交通运输出现近代化商业经营方式③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B11.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台湾上海12.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所赞是什么通讯工具?当时还有什么新式通讯工具?这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答案工具:电话。新式工具:有线电报等。作用: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1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C14.【史料】(摘自2014年天津高考T13)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思考】史料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的?答案①通讯:电话在百姓生活中使用广泛,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②交通:汽车成为代步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③服饰:世界名牌服饰走进寻常百姓家,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15.右图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照片反映出当时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其拍摄时间不会早于20世纪初。()√1.填空①四大媒介分别指的是

、影视、广播、

。②《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

报刊。③1905年,《

》是中国人第一次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④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报刊互联网申报中文定军山歌女红牡丹19582.右图《申报》(1936年)刊登的电影广告看出报纸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作用?答案报纸具有商业功能,同时还可以传播知识,开阔眼界。3.[史料]1912年,孙中山感叹道:“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他认为报纸能够

。制造舆论,推动革命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它与报纸、广播和影视一样,具有

的功能。因为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神奇的第四媒介”。1994传播信息5.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B6.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创办过程?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答案①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自办到中国人自办的过程。②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9.“逆袭、淘宝、吐槽、卖萌……”这些词的出现说明(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B.网络影响社会生活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D.民主思想迅速扩展B8.“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史料反映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能使人们

。【思考】相比传统媒介,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我们该如何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答案神奇之处: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等。影响: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利器,既可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获取更多知识10.影视、互联网等数字信息化迅速发展,报纸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作用。()✕7.每年都有媒体关注的“热词”如“供给侧”“精准扶贫”“反腐倡廉”、“亚投行”、“谣言”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史料一】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晚清上海衙门百姓跪官民国初躬身问候1922年孙中山宋庆龄接见美国记者握手视角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和礼节的变化(1)摒弃等级观念,

意识增强。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

、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表现在

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由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

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平等民主社交礼仪称谓(2)摒弃了的男尊女卑思想,女权意识,

的观念所代替增强。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

;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

观念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

等。解放男女平等家庭伦理简化近现代以来中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拓展提升]角度1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断发易服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2014•浙江文综,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落实体验】2.(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变式训练)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角度2从思想碰撞角度考查新旧观念的冲突1.(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2.(变式训练)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角度3创设新情境,考查近代婚姻习俗变革1.(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2.(变式训练)

《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史料一】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史料二】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视角1近代报刊的作用答案作用: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探究】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材料】“群”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视角2现代媒介的发展就影响答案条件: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人们交往方式的开放与新潮;经济全球化背景。影响:促使人际关系朝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网络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探究】材料中“群聊”时代到来的条件有哪些?你认为“群聊”的交往方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落实体验】1.(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2.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各种新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其中有《晨报》《国民公报》《新生活》《觉悟》《新社会》等,形成报刊业繁荣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A.鸦片战争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愿望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五四时期追求真理和个性解放的潮流D.九一八事变后救亡运动的空前高涨角度2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近代报纸的功能1.(2013•浙江文综,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2.

(2013•江苏单科,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典例】据史料记载,上海市西菜业同业公会于1931年7月成立,首批参加的会员有17户,会址设在公共租界福州路730号。1945年12月,它改名为“上海市西菜咖啡业同业公会”。到1947年,华人会员已有109家,西人会员为72家。下列各项中,对这段史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西餐于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中国B.西餐厅的经营者最初都是外国人C.西餐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D.西餐业在内战期间受到严重影响误区警示避开陷阱错因分析要注意归纳变迁的阶段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加深对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表现及其与政治经济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如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易错点1]不能全面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①它破坏了中国长期以来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迫使中国人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这种变化带来的阵痛;②对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加剧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转型,推动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步伐。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西方文化、习俗的传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同业公会的名称几经变化,会员数目持续增加,据此可得出C项正确。AB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易错点2](判断)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中式服饰。()×[易错点4](判断)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各地区之间是比较均衡的。()剖析: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剖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区域发展不均衡。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易错点3](判断)1910年,清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剖析: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民国政府是强行剪发。[易错点5](判断)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是清政府。()×剖析: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易错点6](判断)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剖析: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课时跟踪训练】——讲评4.(2015•河南洛阳一模)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杜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1.误选选项:2.错选原因:⑴A

(2)D本题易审题不清致误。因“清末”、“衣服炫耀”经验的以为服饰西化误选A项;因材料显示民众攀比,误选D项。3.正解点析:材料中没说服饰一定是西化服饰,A项错误;“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可以看出服饰引领等级观念的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社会风气的败坏,D项错误。【课时跟踪训练】——讲评7.(2016•湖南岳阳模拟)“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1.误选选项:2.错选原因:(1)C本题易仅凭材料表面信息理解致误。仅从人们只能到野史杂说探求真相到改变,易误选C项。3.正解点析:人们用报刊去印证官方记载中不真实不详细的地方,说明报刊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故B项正确;剥去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这种说法夸大了报刊的作用,故C项错误;不能将报刊看成是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故D项错误。【变式训练1】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式训练2】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首选工人老大哥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D.嫁人要嫁万元户【课时跟踪训练】——变式训练【变式训练3】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变式训练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