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是250日·度(d·℃),则其在日平均温度26℃条件下完成发育所需要的天数是()。A.20天B.30天C.40天D.50天

2.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

A.伴生种B.优势种C.习生种D.劣生种

3.下列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

A.大豆→菟丝子B.草→兔子→鹰C.牛粪→蚯蚓→鸡D.秸秆→蘑菇→人

4.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A.草原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淡水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5.生物进化的两种动力是()

A.突变和自然选择B.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遗传变异与人工选择D.特变与遗传漂变

6.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繁殖单位是()

A.种类B.个体C.种群D.群落

7.种群的最大出生率是指()。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产生的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B.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C.在一定条件下,种群出生的新个体与死亡个体的比率

D.种群产生的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8.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呈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状,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A.衰退型B.增长型C.稳定型D.混合型

9.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大型消费者的是()

A.真菌B.植物C.肉食动物D.细菌

11.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A.土地退化B.土壤污染C.生态平衡失调D.土地沙化

12.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13.赤道附近的植物群落类型是()

A.针叶林B.阔叶林C.热带雨林D.草原

14.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哪个时期密度增长最快()

A.开始期B.加速期C.转折期D.减速期

15.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

A.固定CO2

B.分解有机物C.利用光能D.合成有机物

16.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7.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18.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A.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减少多种经营

B.保证稳定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

C.保持健康、协调的生态环境,有益于城市人民身体健康

D.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特别是要保证土壤肥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19.反映植物种在群落中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是()。A.盖度B.多度C.频度D.高度

20.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A.内因性演替B.快速演替C.次生演替D.外因性演替

21.板状根现象常见于()。A.北方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热带雨林

22.下列因子中,属于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温度B.降水C.干旱D.植物对光的竞争

23.白桦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的重要因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C.温度过低D.土壤中缺乏白桦生长所需的元素()

24.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A.大型哺乳动物B.小型哺乳动物C.土壤动物D.木本植物

25.自然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是()

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均匀集群型

26.北极狐身体大、而尾、耳、鼻端却小。这是适应于

A.低温B.高温C.每日照D.长日照()

27.从纯生态学角度讲,人类()最为经济。

A.肉食B.素食C.杂食D.以上三种饮食方式差不多

28.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的()。A.有序性B.整体性C.整合性D.稳定性

29.下述作物属于短日照的是()

A.大麦B.水稻C.小麦D.油菜

30.骆驼的血液里含有一种特别的蛋白可以保持血液的水分,这是动物对环境湿度的一种()。

A.体型构造的适应B.行为的适应C.生理的适应D.遗传的适应

31.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细菌和真菌B.所有植物C.所有动物D.落叶和土壤

32.我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最后恢复的群落是()

A.杂草群落B.黄蒿群落C.禾草群落D.贝加尔针茅群落

33.在南美洲的一种没有自卫能力的文鸟,选择最凶狠、最有毒的黄蜂为其邻居,借以保护自己,二者之间属于()。A.原始合作B.互利共生C.偏利共生D.寄生

34.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远高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A.以木本植物为主B.土壤肥沃C.不施农药D.植物群落有分层结构

35.新疆的葡萄、瓜等比较甜,其主要原因是()

A.干旱缺水B.光周期现象C.温周期现象D.化肥用量低

36.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物种是()。A.稀有种B.伴生种C.优势种D.亚优势种

37.植物的自疏现象是种群的一种()。

A.行为调节B.生理调节C.遗传调节D.食物调节

38.生态效应指的是()。

A.在空间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那些最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和空间的种,能较好地生长,并在竞争中取胜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利用效率

C.一种生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D.通过对种群大小施压,影响种群内个体的适应性,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9.由染色体的变化引起生物特征改变的变化是()。

A.DNA突变B.RNA突变C.染色体变异D.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40.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和C分别代表()。

A.发育历期,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C.有效积温,平均温度D.发育历期,生物学零度

4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42.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接近()。

A.A型B.B型C.C型D.混合型

43.矽肺的形成是由于()。

A.线粒体呼吸链破坏B.溶酶体膜破坏C.溶酶体酶缺乏D.过氧化物酶体内氧化酶缺乏E.过氧化物酶体膜破坏

44.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黄瓜C.大D.玉米

45.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当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纳量时,则趋向于()。A.减少;减少B.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D.增加;增加

46.池塘里浮萍在短期内大量增加的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属()。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种群平衡D.季节性消长

47.种群的生态出生率是指()。A.生理出生率B.最大出生率C.实际出生率D.理论出生率

48.下列有关能量金字塔的说法,有误的是()。A.能量金字塔是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B.能量金字塔较直观地表明了营养级之间的依赖关系

C.能量金字塔受个体大小、组成成分和代谢速率的影响

D.能量金字塔可以较准确地说明能量传递的效率和系统的功能特点

49.次级生产力最高的系统是()。

A.森林B.草原C.农田D.海洋

50.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A.光照B.水分C.温度D.氧气

二、填空题(20题)51.通常把影响种群密度的调节作用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

5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改进能源结构和提高_________。

53.相邻不同群落的交界处叫______,也叫生态交错区。

5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______。

55.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______或配置状态。

56.根据人口增长公式,如果B—D是正值,人口数量就会不断______。

57.人类捕杀野生动物如象、犀牛、熊猫,以获得它们的角、牙、皮毛等;工厂排放污物,造成生态平衡失调。这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属于______因素。

58.在生态学研究中,使用最早、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9.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典型的______型循环。

60.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的丰富度和种的______两方面含意。

61.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关系。

6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______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3.生物生长发育的最高温度、最适温度和最低温度称为______温度。

64.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_______这一重要概念。

65.种群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称为______。

66.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6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______能力越强。

68.在dN/dt=rN(k-N/k)中,当N=k时,种群______生长。

69.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且阻止其生长、繁殖和扩散,甚至生存的因子,叫该生物的______。

70.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种内竞争,引起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的变化,这样的种群调节方式为______。

三、判断题(10题)71.pH<7.0的天然降水都称为酸雨。()

72.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季相不分明。()

A.正确B.错误

73.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的内禀增长率低。()

A.正确B.错误

74.狼借助嚎叫声表示它是某块领域的占有者。()

A.正确B.错误

75.冬小麦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76.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可推算出昆虫在一年内可能发生的世代数,从而进行虫害预报。()

77.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生产总称为次级生产。()

A.正确B.错误

78.荞麦、甘薯和烟草属耐碱性作物。[]

A.正确B.错误

79.水生植物的通气组织不发达,叶片角质层厚。()

80.黑龙江省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常年温度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现。()

四、简答题(5题)81.典型旱生群落演替系列分哪几个阶段?

82.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83.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84.简述有关群落演替顶极学说中,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有何异同点。

85.简述判断种群分布型的方法。

五、论述题(2题)86.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87.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六、单选题(0题)8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自生物进入环境的过程()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B

6.C

7.A

8.B

9.A

10.C

11.C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土壤沙化。

12.B

13.C

14.C

15.B

16.C

17.D

18.B

19.C

20.A在裸岩上最先登陆的先锋群落为地衣和苔藓,以后又渐渐长出一年生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内因演替的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首先是它的生境发生改变。

21.D

22.D解析:密度制约因子是种群内部的因素,四项中只有D项符合,故选D。

23.B

24.D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木本植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25.C

26.A

27.B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递减的,越往高级,损失的能量越多,所以人类以初级生产者为食,减少能量流动的环节,也就减少系统能量的损失,故是最经济的,选B。

28.B

29.B

30.C

31.D

32.D

33.C

34.D

35.C

36.C

37.A解析:自疏现象是指植物生长一般会限制在一定密度下,超过此限制就会自动死亡,这是行为调节,故选A。

38.C

39.D

40.D

41.D

42.A

43.B

44.B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苍耳和菌类属于短日照植物,黄瓜属于中间植物。

45.B

46.B

47.C

48.C一般用单位时间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流量或生产力表示的比例关系;由于能量以一个营养级向另一个营养级传递时总是不断减少的,能量金字不仅表示流经每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各生物在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中的实际作用。

49.D解析:次级生产力是指消费者层次上的能量贮存速率,通常指净生产量,海洋中能量流动与贮存多维持在消费者层次中,故其次级生产力最高,选D。

50.C

51.密度制约作用;非密度制约作用

52.能源利用效率

53.群落交错区

54.主导因子

55.比例比例

56.上升

57.人为

58.【正确答案】:

野外调查

59.沉积沉积

60.均匀度

61.种间种间

62.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

63.三基点三基点

64.生态系统

65.种群波动种群波动

66.湿润区

67.自我调节

68.停止停止

69.限制因子限制因子

70.自动调节自动调节

71.N

72.A

73.B

74.A

75.N冬小麦经过一定低温阶段才能开花是春化现象。

76.Y

77.A

78.B

79.N

80.N

81.旱生群落演替系列的顺序发展阶段可简单表示为:地衣植被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旱生群落演替系列的顺序发展阶段可简单表示为:地衣植被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82.(1)环境条件。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3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3)补加能源的作用。(1)环境条件。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3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3)补加能源的作用。

83.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光。海洋浮游植物、根生沉水植物等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太阳的日辐射量水中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含量与光的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密切相关。除光强以外水中营养物质主要是N和P有时还有Fe其多寡是限制浮游植物叶绿素和生物量多少的重要资源。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的强度和草食动物的采食。营养物质中重要的是N、P。有研究数据表明世界湖泊的初生产量与P的浓度关系密切。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光。海洋浮游植物、根生沉水植物等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太阳的日辐射量,水中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含量与光的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密切相关。除光强以外,水中营养物质,主要是N和P,有时还有Fe,其多寡是限制浮游植物叶绿素和生物量多少的重要资源。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的强度和草食动物的采食。营养物质中,重要的是N、P。有研究数据表明,世界湖泊的初生产量与P的浓度关系密切。

84.共同点:(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共同点:(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

85.检验空间分布的方法有分散度法和空间分布指数法。(1)分散度法:假设每个样方中个体平均数为m则可根据分散度S2值判断种群的分布类型若S2=0即绝大多数样方的个体数稳定接近于平均数时种群的分布为均匀分布;若S2=m即每一个体在任何空间的分布概率是相等的其分散度S2等于平均数种群的分布为随机分布;若S2>m即分散度大于平均数种群的分布为集群型分布。(2)空间分布指数:空间分布指数是由方差和均数的关系决定的即:I=V/m式中:I为空间分布指数V方检验空间分布的方法有分散度法和空间分布指数法。(1)分散度法:假设每个样方中个体平均数为m,则可根据分散度S2值判断种群的分布类型若S2=0,即绝大多数样方的个体数稳定接近于平均数时,种群的分布为均匀分布;若S2=m,即每一个体在任何空间的分布概率是相等的,其分散度S2等于平均数,种群的分布为随机分布;若S2>m,即分散度大于平均数,种群的分布为集群型分布。(2)空间分布指数:空间分布指数是由方差和均数的关系决定的,即:I=V/m式中:I为空间分布指数,V方

86.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2)层次性。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