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文科综合-历史_第1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文科综合-历史_第2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文科综合-历史_第3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文科综合-历史_第4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文科综合-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文科综合•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A|老子和孔子对西周礼乐文化的认识,体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子和孔子都强调重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反映出当时他们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当时还没有进入封建社会,因此他们的学说不可能迎合封速贵族政治诉求,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和孔子的礼是主张退回到西周时期的礼乐社会,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老子和孔子提倡的礼并不符合春秋时期统治者争霸的需求,排除D项。].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银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乘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B[由材料可知,辟召制度使中央和地方长官自行任用属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则必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管理,于是要改进当时的监察体系,故选B项;分科考试制度的建立是在隋朝以后,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无法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排除C项;察举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杖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B[由材料“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理学家强调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理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宣扬伦理制度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材料中宋代实行的以财产为基础的婚姻受到士大夫批评,“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体现出理学家对于婚姻的观点,其目的是维护礼教纲常,故选B项;理学家对婚姻论财的批评符合当时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排除C项;材料只是理学家对婚姻论财的批评,并未促成婚姻习俗的变革,排除D项。].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D[材料中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不同的地方官员等级不同,受到的待遇差别明显,体现出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D项正确;材料说明科举功名不同的官员待遇不同,并没有说明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士人的舆论显然不能左右地方政事,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说明的是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并不是出身等级的差别,排除C项。]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据此可知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较杀。材料中“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外国侵略者准备联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此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A项正确;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B项;材料中说明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并不是说明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排除C项;此时清政府仍然没有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排除D项。]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C[材料中蔡和森指出,在工业落后于农业的俄国,已经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中国当时也是工业较为落后的国家,因此说明中国也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发生社会革命,排除A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并不会因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排除B项;材料中显然是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排除D项。]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年份铁砂产量铁砂及生铁输出量钢铁消费量钢铁输入量19311840279831652804000557625193218392127584414040004306551933190346699252169400052567319342135031864107770000617726根据上表可知,当时()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D[表格的时间正是西方国家经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时期,表格显示中国此时铁砂产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铁砂及生铁输出量比较多,钢铁输入量总体保持不变,说明此时中国的铁砂及生铁并没有大量用于国内工业生产,由此可知,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落后,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时期,国民政府正在进行国民经济速设运动,由此说明民族工业此时在国民政府指导下并没有失去发展空间,排除A项;民族企业的萎缩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排除B项;表格中只是对比铁砂及生铁输出和输入量,不能看出国民政府实业政策的效果,排除C项。]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B[材料中义乌某供销社一改过去统购统销的特点,开始注重客户的需求,拓展市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变化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下承包责任制推行的结果,故B项正确;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C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速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C[古代雅典民主运行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直接民主,法庭的决议也是实现直接民主的形式,材料中陪审员的做法显然受到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这说明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司法审判的问题,排除A项;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方式较为原始,并不是趋于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没有涉及公民法对经济纠纷的调节,排除D项。]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C[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材料中“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体现出其政权具有平等性特征,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政权并没有发动农民,因此不是稳固的工农联盟,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巴黎公社废除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巴黎公社是1871年成立的,并没有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C[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前线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禁止自由贸易。材料中部分地区“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这些地区没有认真执行该政策,体现出战时经济措施不适于当地情况,存在弊端,故C项正确;此时的粮食短缺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不允许自由贸易,排除B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排除D项。]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A[由材料时间“1930—1931年”可知,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期间,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大量失业的普通民众对危机的忧虑以及靠政府救济和当商贩讨生活,反映出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持续加深,故选A项;经济大危机期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排除B项;1930—1931年,罗斯福新政还没有实行,排除C项;福利制度的确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D项。]第n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期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材料二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材料三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1950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3519;61957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11.5161.6180.92S1.72109.80108.65104.50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其中:苏联13.<)112.8652.5010.1162.1147.826!).3!)49.079().1668.0281.6057.9177.0051.86亚非及西方国家其中:西方国家27.6014.8712.111.■118.1S15.335.0119.617.4227.059.6927.5011.37——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7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8分)I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1950年12月”“朝鲜战争”可得出朝鲜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第二小问,由材料一“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可得出香港是东亚的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由材料一“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由材料二中国对外贸易基本政策可以得出中国的态度与策略。第⑵问,阅读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从总体上可得出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从横向上可得出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所占比例远高于亚非和西方国家;从纵向上可得出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第(3)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从材料二中中央对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可以得出体现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基本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信息可得出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I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2分)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国禁运损害英国利益;(2分)中国的态度与策略。(2分)(2)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7分)(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都城•省级驻所--政权界IAAA长城一大运河X河流L海岸线图1明万历年间通域示意图(局部)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解析1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上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学生需要在准确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读的基础上,对卫所分布的某个区域有明确认识,并阐明原因。通过题目中对卫所制度的定义,可以提取出“常备军军事组织”“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在图中可以看到明代在北部边境上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女真、秘影对中原地区和首都北京的袭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受到倭寇侵扰,为了抵御倭寇、加强海防,在东部沿海地区也设有大量的卫所,且当时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卫所在此集中设置也有利于保护明代经济稳定发展。I参考示例]示例一标示如下。(2分)®®梆城•咨级驻所--政权界innn长城大运河、河流[海岸线理由:(1)明成祖时北京成为首都,地处北方边陲,卫所集中设置利于保护首都安全。(5分)(2)明代北方长城以北主要有鞋粗和女真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勒粗和女真曾先后多次进攻明代北方地区,卫所的集中设置有利于维护北方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5分)示例二标示如下。(2分)©©都城•行级驻所--政权界innn长城一大运河X河流L海岸线理由:(1)从南宋时起,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经济较为发达,是国家重要的财赋来源。(5分)(2)明朝中后期倭寇骚扰侵犯东部沿海地区,威胁国家的财政安全与地方稳定,卫所的集中设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维护地方稳定。(5分)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剌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I解析]第(1)问,根据“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变为“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概括出改镇、成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根据材料“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概括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根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第⑵问,根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可以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可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I答案](1)改镇、成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2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依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2分)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2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分)(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7分)(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战,和平解决争端。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撤军,并派遣观察团进行监督。1983年5月,联合国派特派团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1984年3月,又派出调查团前往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撤军、交换战俘及和平解决冲突,并决定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40条的规定,即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压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在调停两伊战争中的作用。(6分)I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出现的时间和呼吁停火的次数,可以得出此前多次调节无效;根据材料“8年的两伊战争”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交战双方损失巨大,伤亡惨重;根据材料''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可以得出战争影响到非交战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根据材料“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可以得出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复杂。第⑵问,根据材料“1980年……1984年3月……”等内容,可以得出调停作用有限,然乏足够约束力。从材料整体来看,联合国一直在战争双方中奔走呼吁,两伊战争的参战双方最后都接受了598号决议,可以得出解决两伊争端,积极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答案](1)此前多次调解无效;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战争影响到非交战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每点3分,任答三点得9分)(2)解决两伊争端,积极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3分)调停作用有限,缺乏足够约束力。(3分)(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