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学生版)_第1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学生版)_第2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学生版)_第3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学生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主干知识】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两汉至宋明的佛教传播(1)过程①两汉之际: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③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儒学兼容佛、道理论,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①积极: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总之,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消极: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明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徐光启与传教士合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2)清初:清廷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人才来华;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3、近代学习西方的探索(1)器物层面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A.创办新式学堂,如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开设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天文算学馆。B.派遣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去欧美学习,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C.翻译西方书籍,如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大量军事、工程方面书籍。(2)制度层面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维新运动展开。②资产阶级革命派: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邹容发表《革命军》、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思想武器。(3)文化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张学习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开始。(4)以俄为师①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出路。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如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制度:朝鲜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越南教育及科举模仿中国。(5)生活:各国律令、历法、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6)影响扩大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③15世纪前期,郑和下西洋壮举,扩大并加深中华文化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1)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经济文化的发展。②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武器发展,加速骑士阶层衰落。③指南针:运用于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④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16-18世纪的“中国热”①思想文化: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②生活文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园林和建筑在欧洲成为时尚。【拓展解难】一、总结:中国文化的三次历史性融合。第一次,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第三次,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二、总结:中国近代核心价值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变化:由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三种价值观共存;由三纲五常逐渐向人权、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博爱等转变。2、原因:=1\*GB3①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和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旧的阶级仍然存在,使中国成为一个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复杂的社会。=2\*GB3②西方价值观的冲击。=3\*GB3③中国有识之士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4\*GB3④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三、理解:中华文化圈。又称东亚文化圈,指受中国儒家文化(如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它中国传统文化对亚洲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产物。四、理解:中学西渐。指中国传统文化向欧洲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过程,如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推动启蒙运动等。五、理解: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包括欧洲和日本)科技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过程。时间代表人物对西学传播作用欧洲传教士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一定程度有利于传播,但实际效能有限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使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西学传播更加广泛,为维新变法奠定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20世纪初孙中山使西学传播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革命利器先进民主主义20世纪初陈独秀、李大钊利用西学传播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路六、概括: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七、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的价值。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2、辐射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选编班级:姓名:1、(2022·陕西联考)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2、(2022·济南期末)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佛教学者便也风云星宿、图道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而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则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这说明()A.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B.佛教思想冲击传统文化C.佛教具有很强的调适性D.文化发展引领时代湖流3、(2022·青岛期末)唐代怀素以“以心传心,直见本心”来书写草书,以“澄明静彻”的心境来诠释书法的本义。影响其书法风格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书法技术进步C.佛教思想传播D.理学思想提出4、(2022·河南联考)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裏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5、(2022·辽宁联考)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A.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D.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为社会重视6、(2016·北京高考)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7、(2022·沧州期末)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8、(2022·怀仁联考)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9、(2022·湖南高考)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10、(2022·海淀期末)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汤若望译《远镜图说》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和机械原理邓玉函、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徵《诸器图说》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11、(2021·浙江高考)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12、(2019·江苏高考)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13、(2019·海南高考)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14、(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15、(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16、(2022·浙江高考)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A.睁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 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17、(2018·全国Ⅲ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