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语言特点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语言特点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语言特点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语言特点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语言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语言特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抬头见喜老舍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地就睡了。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注],那就快睡去了。(有删节)[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1.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味神王东梅俺姥说,俺爹身上有味神,俺爹做啥都好吃。俺爹炖鱼炖肉,俺姥说好吃。俺爹熬萝卜煮白菜,俺姥也说好吃。俺爹就高兴了。俺爹高兴了就只会咧着大嘴傻乎乎地笑,俺爹说,只要您老爱吃,俺就天天给您做。俺姥说,你做,俺帮你。说着俺姥就踮着小脚刷锅洗碗。俺爹看俺姥的小脚耍杂技似的走东走西,赶紧把她推到炕上,说不用您老帮忙,您坐在炕上等现成的就行。俺姥说,干坐着吃现成的,不成老废物了。说着抓过炕边俺妈纳了一半的鞋底,可是毕竟是人老体衰了,扎得动锥子,却勒不紧麻绳了。俺姥叹口气,又拿起俺掉了扣子的小褂。只是一对老花眼咋也找不着扣在哪。俺姥就生自己的气,从炕上哧溜下来,搬把板凳坐到大门口。俺姥说,俺坐这儿看大门,也算俺没闲着。俺爹就又咧着嘴笑,说,好。俺爹看见高门楼上打下一缕暖阳,正落在俺姥怀里。俺姥坐在暖阳里探着脖子往街口望,直望到暖阳从怀里跳到肩上,才等来一位老哥。俺姥赶紧抻着脖子叫:老哥,是去街里赶集不?人家说,是啊。俺姥就和人家搭话:赶集累了,就去街东头的大柳树下歇歇。大柳树下就是俺家,喝水也成。人家就谢她o俺姥说,不谢。烦老哥喝完水给俺儿子带个话,就说俺想家了。俺儿叫大坏。人家说记下了。可是,直等到下个集日了,大坏舅也没有来。俺姥就还坐在门口望,竟然把上次的老哥又望来了。俺姥问,话带到没?人家说,话带到了。你儿说忙着浇地,过几天再来接您。俺姥就哦着,谢了人家。又过了好几个集日,大坏舅还没有来。俺姥就又托人带话,说想家想得紧了,这回大坏舅带回话说,还是忙,在剐草。俺爹又在灶上炖鱼,一条大鲤鱼。俺姥说,放了醋,酸溜溜的真好闻。俺爹说,也香呢。俺姥说,指定香。许是大门口坐着,吸了凉气。也许是台阶上石头太阴,屁股底下着凉了。刚睡醒晌觉,俺姥就闹起了肚子,刚吃下去的大鲤鱼一会就没了影儿,俺姥直叨叨可惜了。第一回第二回还行,拉到第三回,腿软得就说啥也站不起来了。俺爹背起俺姥就往屋里跑。俺姥就在俺爹背上嚷嚷:可丢死人了,可丢死人了,这事儿咋能让姑爷干呢。俺爹就问,姑爷不是半个儿?刚到炕上,一个没收住,俺姥就拉了一裤子。俺姥觉着后脊梁沟都开始冒酸气了,人软得像面条,俺姥说:快去喊大坏来,让他接俺回家。俺可不能死在你这屋里呀!"俺爹也是看着俺姥脸色不对,怕有个啥万一,赶紧烦人去叫大坏舅。人去了大半天才回来,说大坏舅在拐香油,腾不出空。还没说让人再去叫,俺姥就又拉了。俺姥打上吊瓶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第二次去叫大坏舅的人回来了,身后跟着大坏舅。大坏舅拐香油时穿的大围裙还挂在脖子上。趴在炕边叫了一声娘,俺姥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俺姥说,大坏呀,你娘要死了。死不了,死不了。大坏舅说着,一双手在大围裙上蹭来蹭去。天黑透的时候大坏舅回去了,俺姥还躺在俺家炕上。大坏舅说,明天把香油卖了,给俺姥看病。俺爹说,不用,俺有钱。"大坏舅摇着手,出了俺家的高门楼。后半夜,俺爹趴在俺姥枕头边问,娘啊,想吃点啥?俺姥的眼泪就一双一对的打在枕头上,俺姥说,儿啊,你是姑爷,俺可不忍心这样拖累你呀。俺爹听了,就像小孩儿一样,趴在俺姥枕头边,细声细语地说,俺从小没有娘,俺把您只当亲娘孝顺哩。后来俺妈说,俺姥病好以后,就只吃俺爹做的饭。俺姥说,俺爹身上有味神,做啥都好吃。(有删节)2.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请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雾杜官恩

宋红莲秋生的老爹,文化不高,却挺喜欢改成语改唐诗。他把“看准火侯”改成“看清雾头”,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改成“好雾知时节,当秋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秋生笑老爹,“你这改得好,改出了新境界。有风哪里来的雾呢?”老爹说:“管他的呢,只要有雾就行,只要我高兴就行。”雾在老爹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宝物般的存在。每年秋天,棉花炸桃吐蕊,满田白花花的。比银子还白,比云朵还白,谁人看了都会掩藏不住笑容。看到喜人的棉花,不等于就能有喜人的收获。每一朵棉花下面,都有豁开嘴跟着大家一起乐的桃荚。但桃荚枯萎之后,就变成桃刺。即便是戴着手套采摘,也会刺得人“手破血流”。桃刺下的护叶,完成使命,却没能完美落入泥土。稍微一碰,就会碎成渣渣,沾上棉花絮口。障目碍眼不说,还影响棉花出售等级。一个等级差几毛钱,数量一多,豁口就大了。一物降一物,这个时候就要等雾来了,就诞生了所谓的“看雾头”。能“看清雾头”,便成了农民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本领。大雾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可以浸透桃荚和护叶,软化尖刺,使护叶变得十分柔软,失去它们的“狰狞性”。接下来的大太阳,会迅速将棉花晒干,棉花的颜色会比上过漂白粉还白。这是让棉花“完成美丽转身”的重要步骤,可遇不可求。秋生的老爹会看雾头,他会观察地上的蚂蚁,池塘里的鱼,还有水牛的躁动性。秋生又笑老爹,“不相信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却相信这些土方法。”老爹说:“六月下雨隔牛背,天气预报只能管大地方。它能把隔牛背的雨说出来,我就佩服它。”秋生被老爹噎得有话说不出。关键时期到了,老爹“预报”出明天早晨会起大雾。一雾三日晴,采摘棉花的好机会到了。老爹请了十几个采花工,又跟秋生打电话。“秋生,我们明天开始摘棉花了。你跟李厂长请三天假,从城里带三天的菜回来。”秋生年年都会被老爹喊回来。当年,老爹和李厂长同为机械厂的下岗工人,关系不错。老爹一拍屁股回到农村,种起田来,没有受到影响;而李厂长失业就是真正失业,家里的日子过得艰难困苦。是老爹隔三差五进一趟城,支援钱物,帮助李厂长渡过了几年难关。李厂长知恩图报,后来办起企业,就要秋生的老爹回城帮他,老爹没有答应,老爹说“我已经老了,干不动了,只会成为你的累赘。”李厂长说:“那就把你的儿子交给我,我来培养他。”站在一旁的秋生,满怀希望地看着老爹。谁知老爹一口回绝。“他年纪还轻,我怕他跟外面的人相处不来。”秋生急得直跺脚。李厂长一走,他就跟老爹吵架。“现在什么年代了,思想还那么老旧。一天到黑到田里盘,能盘几个钱?”老爹说:“不是盘几个钱的问题。是你小子什么品性,你老爹我清楚得很。连田里的活路都耍心眼逃避不干的人,到李厂长那儿能干好吗?什么时候没有怨言了,什么时候能看清雾头了,能踏踏实实干活了就让你去。”就这样一磨几年,老爹把秋生进城当工人的念头给磨没了,老老实实地在家种田种棉花。李厂长来他们家喝酒吃饭,看着秋生越来越沉稳,特别喜欢,开口跟老爹要了几次,老爹才答应。老爹说:“交给你,你就要负责任。到时候你若把他赶回来的话,我会找上门的呢。”李厂长哈哈大笑,“放心,有我吃的,就有他喝的。除非再出现当年集体下岗的事情。”老爹说:“现在不是当年,大批下岗的情况不会有了。”秋生进厂,没有当工人,直接进了采购科,负责后勤采购。今年,秋生为厂里采购一批工作服。供货商与秋生签订合同时,试探性地问秋生,“需要加两个点做回扣吗?”秋生愣住了,不知如何回话,跑回来问老爹。老爹说:“看来你还是没有看清雾头,还得在家里多摘几年棉花。”就这样,每年摘棉花,老爹都会喊秋生回去。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习惯。秋生明白老爹的意思,跟人办事,和钱打交道,来不得半点马虎。李厂长看着秋生成长,高兴万分,拍着秋生老爹的肩头。“你这功夫确实了得!感谢你又帮了我培养了一名好接班人。你说,我要怎样才能算感谢你?”老爹说:“你一定要感谢我的话,我可真提要求了?"李厂长说:“你尽管说。”老爹说:“每年摘棉花的时候,你痛痛快快给秋生批三天假。”“就这?”“就这。”李厂长爽快答应,“可以。”秋生接到老爹的电话之后,马上跟李厂长请了假,直奔菜市场。三天后,秋生回厂。一副脸庞,大雾浸,太阳晒,黑得像酱瓜皮。厂里的青年男女笑他像“黑脸包公”,笑了好几天。3.请赏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语言特点。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王全汪曾祺王全,又叫偢六。这地方管缺个心眼叫“偢”,读作“俏”。王全行六,据说有点缺个心眼,故名“偢六”。他是个老光棍,已经四十六岁了,有许多地方还跟个孩子似的。也许因为如此,大家说他偢。他常到业余剧团看戏,——在农闲排戏的时候。有时也帮忙抬桌子、挂幕布,有时会发些议论,最常用的是:“看看!”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他不当饲养员了。他跑到生产队去,说:“哎!我不喂牲口了,给我个单套车,我赶车呀!”马号的组长跟他说,没用;生产队长跟他说,也没用。于是就如他所愿,让他去赶车,把原来在大田劳动的王升调进马号喂马。我参加劳动,有时去跟车,常常跟他的车。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车,敛土,装粪,他老是回过头来眯着眼睛看我。有时索性就停下他的铁锹,拄着,把下巴搁在锹把上,歪着头,看。而且还非常气愤,却又压抑着只从胸膛里发出声音“嗯!”,忽然又变得非常温和起来,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敛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胳膝,胳膝往里一顶,借着这个劲,左手胳膊就起来了。嗳!嗳!对了!这样多省劲!是省劲不是?像你那么似的,架空着,单凭胳膊那点劲,我问你:你有多少劲?一天下来,不把你累乏了?”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不赖!不赖!像不像,三分样!你能服苦,能咬牙。你是个好样儿的!毛主席的办法就是高,——叫你们下来锻炼!”他的车来了,老远就听见!不是听见车,是听见他嚷。他不大使唤鞭子,除非上到高坡顶上,他的青马实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马的。有一回,从积肥坑里往上拉绿肥,马怎么也拉不上去。他拼命地嚷:“喔喝!喔喝!咦喔喝!”他生气了,拿起鞭子。可忽然又跳在一边,非常有趣地端详起他那匹马来,说:“笑了!噫!笑了!笑啥来?”这可叫我忍不住扑哧笑了。马哪里是笑哩!这是叫嚼子拽的在那里咧嘴哩:这么着“笑”了三次,到了也没上得去。最后只得把装到车上去的绿肥,又挖出一小半来,他在前头领着,我在后面扛着,才算上来了。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他说马号组的组长不好。什么事都是个人逞能,不靠大伙。旗杆再高,还得有两块石头夹着;一个人再能,当不了四堵墙。可是另一时候,我又听他说过组长很好,使牲口是数得着的,又会修车,又说他很辛苦,晚上还老加班……他说,喂牲口是件操心事情。要熬眼。马无夜草不肥,要把草把料——勤倒勤添,一把草一把料地喂。牲口嘛!跟孩子似的,一黑夜你就老得守着侍候它,甭打算睡一点觉。他说得最激动的是关于黑豆。他觉得牲口吃了黑豆好。“每年我都说,俺们种些黑豆,种些黑豆。——不顶!”我说:“你提意见嘛!”“提意见?哪里我没有提过意见?——不顶!马号的组长!生产队!大田组!都提了,——不顶!提意见?提意见还不是个白!”“你是怎么提意见的?一定是也不管时候,也不管地方,提的也不像是个意见。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开会,在算账,在商量别的事,只要你猛然想起来了,推门就进去:‘哎!俺们种点黑豆啊!’没头没脑,说这么一句,抹头就走!”“咦!咋的?你看见啦?”“我没看见,可想得出来。”他笑了。这是春天的事。冬天里,发生了这么一场事,他把王升打了。王升负责喂马后,慢慢地,车倌就有了意见,因为牲口都瘦了。他们发现他白天搞吃的,夜里老睡觉。喂牲口根本谈不上把草把料,大碗儿端!不仅如此,王全还发现,王升偷马料!王全找到王升,大拳头没头没脑地砸下来,打得王升孩子似的哭,爹呀妈的乱叫,一直到别人闻声赶来,剪住王全的两手,才算住。王全又去喂马了!王全喂了牲口,生产队就热闹了。三天两头就见他进去:“人家孩子回来,也不吃,也不喝,就是卧着,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们,不能这样!”“人家孩子快下了,别叫它驾辕了!”“人家孩子”怎样怎样了......我在这个地方待了一些时候了,知道这是这一带的口头语,管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甚至是小板凳,都叫作“孩子”。但是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爱称。尤其是王全说起来,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么高大粗壮的汉子,说起牲口来,却是那么温柔。我离开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好几个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马。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正在喂着马。夜已经很深了,这会,全所的灯都一定已经陆续关去,马圈的灯还亮着。灯光照见槽头一个一个马的脑袋。它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时不时地,喷一个响鼻,摇摇耳朵,顿一顿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夹着料笸箩,弯着腰,无声地忙碌着,或者停下来,用满怀慈爱的、喜悦的眼色,看看这些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