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关系_第1页
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关系_第2页
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关系_第3页
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关系_第4页
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关系第一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巴甫洛夫(1870-1932)第二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第三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巴甫洛夫实验图示第四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第五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CS

)●把由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nconditionedresponse、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neutralstimulus、NS

)●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原是中性刺激的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onditionedresponse、CR)第六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食物(US)=>唾液分泌(UR)食物(US)+声音(NS)=>唾液分泌(UR)声音(CS)=>唾液分泌(CR)第七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应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非条件反应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第八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

经典性条件学习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第九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一)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获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第十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第十一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二)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他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的泛化。例如:如果实验动物学会了对一个高音分泌唾液的话,那么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条件: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件反应就越强。

第十二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十三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所谓刺激的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例如:在学校里,教师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注意: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第十四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三)恐惧性条件作用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引起个体恐惧的刺激(如电击、高噪音等)作为无条件刺激来建立条件反应,结果发现它们也能控制个体的行为。像这种已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为恐惧性条件作用。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即伴随着恐惧刺激的出现,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作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第十五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与其学生雷纳于1920年最早以人类为被试进行了条件性恐惧的研究。小艾伯特实验:▲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第十六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这个实验让人疑惑的是,小艾伯特似乎推广了他的反应,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泛化)第十七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十八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四)高级条件作用在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出有机体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条件刺激似乎成了一种“替代性”的无条件刺激。

灯光(CS1)+食物(US)唾液分泌反应(CR)

铃声(CS2)+灯光(CS1)反复匹配而无食物(UR)铃声(CS2)唾液分泌(CR)

这种有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第十九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五)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客观环境中的刺激可以分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与此相应存在着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光等。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例如,让人闭上眼睛,在他嘴里放进一只酸梅子时就会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而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说的“望梅止渴”,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第二十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信号是指人类使用的言语、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的信号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例如,当有吃过梅子经验的人,听到“梅子”这个词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种“谈梅生津”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人类不仅能够对具体刺激物,即第一信号做出反应,而且对抽象概括的言语和文字(即第二信号)也能发生反应。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懒羊羊听到:杨梅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3、华生的刺激—反应说约翰·华生(JohnB.Watson)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通过动物行为研究而创立了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心理学是以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外在可观察的行为。华生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性格都是后天习得,他以宣称能将任意一打健全的婴儿用适当的行为技术创造成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人而著称。他还进行了有争议的“小艾伯特实验”。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我承认这超出了事实,但是持相反主张的人已经夸张了数千年。”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华生所谓的行为,指的是有机体所说的或所做的,是能直接观察到的。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所谓刺激,他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所谓反应,他指的是有机体(动物和人)所做的任何动作。华生宣称:“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能纳之于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他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识的中介。他断定:“”能够在有了一定的刺激时,预知出所要发生的反应来;在有了一定的反应时,就能推知出那种引起这个反应的情景或刺激来。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4、刺激—反应说的基本观点(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在华生看来,学习的过程乃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牢固联结的过程。

☆华生把刺激和反应分为无条件的和条件的两类。他认为无条件的反应是非习得的反应;条件反应是学习得来的反应,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作用过程,把非习得的反应组织起来而成的。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联系:都是反射区别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获得时间与生俱来后天习得引发条件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是否需要适当强化否是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在华生看来,不仅动物的学习在于形成习惯,人类的学习也在于形成习惯。他认为,简单的条件反射反应和复杂的习惯反应之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所以习惯的形成也就是条件性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问题。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二)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在学习的规律方面,华生主张频因率和近因率,而不同意桑代克的效果律。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第三十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效果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5、经典性条件作用与学习的关系(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二)学习的实质第一、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第二、学习可以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第三、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三)学习的作用

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1.获取知识2.发展智能3.提高素质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四)学习的分类学习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因而学习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心理学家对学习进行了各种划分。

1.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Bloom)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三大部分,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2.依据学习结果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Gagne)认为学生学习之后要获得五种习得的能力,即五种学习结果,它们是分别是: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3.依据学习方式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usubel)根据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不同对学习进行了分类。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不同,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4.依据学习内容分类在我国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0)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将学习分为四种: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学习、运动和动作技能的学习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五)经典条件作用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