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单选题1.元朝之前的王朝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而元朝时“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还在吐蕃进行了清查户口、设置驿传等工作。这说明元朝(

)A.财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C.确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 D.实现了行省制度的一体化2.图1、图2分别是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标表。国际联盟以五角星代表大洲,并将“国联”的文书写于图案上方联合国的标志中间是世界地图,由象征和平的模核将其围绕。由此可知,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图1国际联盟图2联合国A.遵循“全体一致”的原则 B.缺乏制裁侵略的行动能力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强化了对国际安全的重视3.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A.注重思想文化影响B.以利抚远为特征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D.局限于周边国家4.“尽管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君主们利用宗教问题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他们自己的权力,新教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教会,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圣经》纷纷被翻译成新教传播地区的当地文字。”据此判断,欧洲宗教改革()①加强了罗马教会的权威②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③否定欧洲封建等级制度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外交坚持的原则是A.和平共处 B.改革开放 C.独立自主 D.睦邻友好6.中美地缘对抗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衰退,但系统性的对抗反而在加剧,直到1969年中期,中美领导人同时做出打破两国关系僵局的决定,这才使中美和解在那个历史时期成为可能。这一时期,中美走向和解主要是基于A.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两国国家安全战略C.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D.冷战格局濒临瓦解7.如图中的漫画是戴维洛创作的《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伦敦《标准晚报》1938年),它讽刺的是A.自由主义 B.贸易保护主义 C.绥靖政策 D.美苏"冷战"8.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当时,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波斯湾。这说明当时A.唐朝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B.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C.中原与各民族间的经济往来密切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极为深远9.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会议是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大经合组织会议10.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什么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A.苏联雅尔塔 B.美国旧金山 C.美国洛杉矶 D.美国华盛顿11.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强调:“我们主张,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 B.确立于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C.在国际社会中已被所有国家全部接受 D.标志着西方对华遏制与孤立政策的失败12.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重要原因是A.实施“一边倒”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不结盟运动发展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13.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中美关系始走向正常化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14.1955年4月,中国先后同埃及、叙利亚签订贸易与支付协定;1956年6月,中国又同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家签订经济援助协定。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需要C.万隆会议的召开 D.“一边倒”方针的贯彻15.1953年11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称:“有可能由共产党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而由国民党中国参加安全理事会。”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美国A.意识到新中国的强大 B.意欲改善同新中国的关系C.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D.开始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16.下列关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说法有误的是(

)A.该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B.该体系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C.该体系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D.体系是在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之间战争结束后建立的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国朝(指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乾隆初年,洋行有二十家……至(乾隆)二十五年,洋商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梁廷枏(nan)《粤海关志》卷25《行商》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18.唐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内地先进的技术传到了西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巩固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经略西域的特点。并对唐朝经略西域做出合理解释。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11页参考答案:1.B2.D3.A4.D5.C6.B7.C8.A9.A10.B11.A12.B13.B14.C15.C16.B17.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指鸦片战争前官府特别许可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最多时达26家,少时4家,但习称“十三行”)来垄断对外贸易。18.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