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不求甚解_第1页
【教学设计2】不求甚解_第2页
【教学设计2】不求甚解_第3页
【教学设计2】不求甚解_第4页
【教学设计2】不求甚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针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掌握作者论证的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反驳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2.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释题导入式。老师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确: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贬义)师:本文的标题是“不求甚解”,可见作者提倡不求甚解。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进入课文。二、检查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爱国斗争。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马南邨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2篇专稿。文章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它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2.题解。“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分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3.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三、授课内容(一)快速阅读,观其大略。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3)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2.学生小组讨论,明确:(1)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原意:“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课件展示: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必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正反对比论证论点。(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书要反复读。3.总结本文结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如下所示:(1)树立靶子,摆出错误的看法。(2)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引出正确的观点。(3)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强调书必须反复读。(二)仔细阅读,逐层分析。1.请根据以上论证思路,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2.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全面解释“不求甚解”,运用举例、作对比、引用等论证反复证明所述观点,强调书必须反复读。(三)关于读书的方法。1.名人的读书观。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鲁迅的“随便翻翻”。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本课中陶渊明与诸葛亮的读书法。(插入有关图片)2.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1)品读法。(2)摘读法。(3)圈点法。(4)析读法。(5)寻读法。(6)助读法。四、迁移拓展1.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2.具体举例。(1)“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