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 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 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 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 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诗歌鉴赏 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备注:语文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及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钱塘观潮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注】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注】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气势惊心动魄。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BC[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项,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施诗尾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答案】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②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注】耿:微明的样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E.“茂林风”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如诗句“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也是“声色兼备”的佳句。AE[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E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所以E项不正确。](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E.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如“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两句,也是以声写声。CE[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E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境界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去逝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思念无尽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答案】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声名不显,心情失落。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CE[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理解错误,“柳士师”指柳下惠,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也指同样被“三黜”过的柳宗元,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名惭”实际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E项,手法分析错误,“反衬”错,此处以哀景衬哀情,应是正衬。]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备注:语文(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先审清题意,根据题干,要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对两首作品的结句进行分析,找出异同。内容上,两首作品抒发的都是离愁别绪,这是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但两者所抒发情感的对象不同,一是对朋友,一是对爱人,这是不同点。手法上,相同之处,两首作品都有虚写,“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桂江东过连山下”都是想象;不同之处,柳词是直接抒情,刘诗是以景结情,属间接抒情。【答案】内容上:情感相同,都是抒写离别之愁绪;对象不同,柳词抒写与爱人离别之愁,刘诗抒写与朋友离别之愁。手法上: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但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一【试题回放】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问题: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衬托这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陈羽的诗歌用恶劣的环境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体现了诗情画意之美。王昌龄的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衬托感情,深沉感人。【比较阅读的常考的题目】1.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例如:[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①。孔林乔木②,吴宫蔓草③,楚庙寒鸦④。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⑤。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注解】张可久,元朝重要的散曲作家。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⑤投老:临老,到老。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能否换成“慕”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题提示:“倦”是厌倦的意思。历代王朝的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诗人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隐居伏根、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而“慕”有羡慕喜爱的意思,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而作者正是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以用“倦”好。总结:一般的提问方式:哪个字用得好?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品味关键字的答题格式:含义+(可能运用的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2.比较诗歌中的感情基调。例如: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问题: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比较感情基调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主要是诗歌中的意象)+抒发(寄寓)什么感情”。3.比较诗歌营造的意境。宿石邑山中韩翃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问题:简要说明两首诗都写了“山中”景色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第一首诗中一二两句借“浮云”、“山霭”等意象,把群山的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石邑山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两句借助于“晓月”、“秋河”“数峰”等意象把石邑山的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示出来,表达了作者羁旅的辛苦和孤独、凄清的人生况味。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幅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喜悦之情。解答意境赏析题格式:可以按照“客观意象+主观感受+传达出的感情”的格式进行比较。当然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多角度的,既可以比较两首诗不同点,也可以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这里我们列举的是常考的几种,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的总结,学会融会贯通。4、手法、技巧比较。【方法】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对比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实战演练】1.结合前面的分析,比较分析下面两首小令。(11分)[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越调]天净沙·秋白朴(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问题:试从作品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比较两首小令的异同。【答案】两首小令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借助几种单独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画面。例如,白朴的《秋》中的孤村、落日、残霞等;马致远的《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等。不同的是:白朴的《秋》中借助这些特殊的意象表达的是作者因秋的萧瑟、凄清而流露出的一种惆怅和朴素迷离的情思,结尾作者又通过鲜明和蜃楼式的景物让自己的这种惆怅得到弥补;马致远的《秋思》用最适合于表现秋思的意象,突出地勾勒出旅途中游子的孤单与寂寥,表现了羁旅悲怀。2.(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秋夜独坐(节选)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答: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高诗写景,表现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还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感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2)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①修辞手法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的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②抒情手法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③表现手法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危机化解,“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现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边塞梅花满关山的景色。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悲凉的思乡之情。(3)比较两首诗的语言。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的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②语言特点:高诗苍凉高壮,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虽有思乡之情,却不低沉哀婉,充满慷慨昂扬的基调。李诗简洁清空,不事雕琢,以神运笔,不落行迹,进入诗中的内容无不是具有塞上特点的事物。4.【成都树德中学,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两题(11分)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1)第二首《台城》中,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2分)(2)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案及评分要点】(1)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且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2)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两首诗的分析共6分:答对艺术手法得2分,分析具体准备得4分。不结合具体讲义顺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2分。)5.【20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宋•王安石宋•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答案及评分要点】(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二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专项强化练习作者:发布时间:2017-04-1409:00:25本文来源于:1.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7分)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系裙腰张先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1)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但所写之荷时间有别,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_____________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___________之荷。(2分)(2)两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5分)答:2.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注]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1)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答:(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