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大众传媒文化纲要》课程重点内容及考试试题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传媒文化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大众社会大众/特点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呈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分布。(1)、规模巨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1.形成历史:由传统贵族社会(菁英社会)→现代大众社会2.形成时间:十九世纪后期以降3.大众社会的成立有6个基本条件:1、民生经济的改善2、人口的增加3、都市化4、义务教育的推展5、民主政治的扩充第二节消费主义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大众消费20世纪20年代出现动力--技术革命和三项社会发明/三项社会发明:动力--技术革命和三项社会发明/三项社会发明:一是采用装配线流水作业进行大批量生产,使轿车廉价出售成为町能;二是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鉴别购买集团和刺激消费欲望的科学化手段;三是比上述发明更为有效的,是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最为重要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第三节Globalization动力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本质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表现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第二章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世界三大要素之一.传播学中指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模式(AristotleModel)。传统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ACT特点:直线,孤立。引出了五个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双向循环模式1、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社会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2、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学完善者集大成者M.麦克卢汉1、媒介即讯息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与“冷媒介”所谓的「热媒介」,即是在传播讯息时,会展现响亮、鲜艳、高姿态等特色,直朝我们的感官而来,提供大量的资讯,但想像力却极弱,故人们参与程度很浅。而「冷媒介」,则是有模糊的、轻缓的、低姿态等特色,婉约地让我们沈浸於其中,提供少量的资讯,需由人发挥想像力,因此参与的程度很深。第三章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大众传媒(massmedia)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今天则应加上互联网这个新兴传媒。按照美国学者的标准,一种传媒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20%以上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媒介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之一大众传播时代之二第四章大众传媒的功能与作用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用“新闻”不断向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社会协调: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有效行动文化传承: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代代传赖特的“四功能说”:提供娱乐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948年,《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授予地位社会规范强制负功能的麻醉作用“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控制研究)C-SPAN成立于1979年,创始人:布赖恩·拉姆(BrianP.Lamb)(CableSatellitePublicAffairsNetworks)C-SPAN又称国会台,是一家私营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有线电视网。常规上C-SPAN一台主要报道众议院,二台主要报道参议院,三台主要是一些专题节目,还有一个电台和一个网站性质、特点经营费均来自当地的有线电视公司,收视费“未经过滤过”的新闻,C-SPAN的工作人员从不对摄像机中的场景进行剪辑、评论。C-SPAN把事实和意见分开记录式的电视报纸没有剪片房的网络杰克·尼尔森(JackNelson)评价道,“也许它不是新闻,但它一定是传播,它向我们传达了政府真正在干什么。”国会对C-SPAN的两重态度利用电视塑造自己的政治形象,赢得选民的支持对C-SPAN的报道进行限制(C-SPAN用于报道的摄像机属于国会所有,并由国会议员选派的人员控制)(1)摄像机必须始终对准发言的人或会议的主持者;(2)投票时,摄像机必须对准会议厅的讲坛区,不得拍摄选票统计显示牌,以免显示各个议员的投票详情;(3)不准摇摄,以免拍摄到议员聚焦在墙边或通道上谈笑、吸烟的镜头;(4)在拍摄发言人时,禁止切入非发言人的脸部特写镜头;等国会还对参众两院的报道内容作出了极其严格的限制1997年,当弗雷得汤普森(FredThompson)的政府公共事务委员会在调查民主党的政治献金时,听证会就被禁止直播,从信息角度看,大众传播者的任务包括收集信息、制作讯息、发送讯息三个方面。收集信息应当本着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时效性原则。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总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5、相关性原则。收集信息时,必须围绕目的广收博采,在众多相关信息中比较鉴别,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6、合法性原则。在收集信息时,涉及到公民个人的隐私权是享有尊重并获得保护的。采用秘密方法收集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性采访或暗访方法,秘密方法的最大害处,是降低普通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只是在充分考虑到公平和隐私的情况下,由于信息的公开对社会和公众而言非常重要,而通过其他途径又无法获得时,秘密方法才具有合法性,媒介也才应该使用秘密方法。新闻工作者不应该谎称身份和采访目的去获取信息。隐性采访的职业底线

隐性采访是一项难度很高的采访活动,不易驾驭,不易控制,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组织控制能力。在采访时,有一些不容违反、不能跨过的职业原则、职业底线,概括起来,以下几条是需要引起记者重视的:

(一)隐性采访应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应尽量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内容;

(二)隐性采访的地点应安排在公共场所,一般不得在采访对象的私人居所进行,以免侵犯对方的隐私权;

(三)隐性采访一般应以公共人物为对象,或者以身负公共性职务的人为对象。注意不侵犯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四)隐性采访时切忌人为导演、人为制造事件。坚持让报道的事实自然出现,自然演进。记者参与犯罪、诱惑犯罪,或人为地推动事件的发展更是不能允许的;

(五)隐性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义,正义的事业须采用正义的手段。不能因为目的的正义而不择手段。隐性采访既要坚持目的的正确,也要坚持手段的正确。用“正义的恶去反对非正义的恶”,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六)我国法律明文禁止非公安机关采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因此,在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时一定不能采用间谍器材。这一条一般公民要遵守,新闻记者也要遵守。第二节大众传播者与把关人1950怀特将此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其研究被奉为传播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通过计量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信息是怎样被筛选的。他请中西部一家地方报纸的编辑合作,让他把报纸在一周之内所受到的各大通讯社的电讯搞全部保留下来,这就是输入信息,而选用在报纸上的稿件就相当于把关人把关之后的输出信息。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到达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运行过程中把关活动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要点提示:传播主体的变化,新媒体的物理特性,时效性,操作程序第三节大众传播者的权利大众传播者除了享有国家公民进行信息交流的普遍性权利外,还享有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专业性权利。1.编辑权,是一种大众传播者对信息进行控制(即“把关”)的权利,同时又是一种自控权利。2.知情权,又叫“采访权”、“知察权”。大众传播者的知察权主要是指享有不受阻挠地收集、核对信息,并且安全、有效地加以传送的权利。3.著作权,亦称版权,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还包括传播权:出版权、发行权、放映权、广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等4.秘匿权,又叫“取材秘密权”,或“消息来源保密权”。5.安全保护权:日内瓦公约中关于保护国际武装冲突受害者的附加议定书里规定,应将在冲突地区从事专业任务的新闻人员视为平民予以有条件的保护。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控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分析传播者的控制行为(传者包括:单个的人入记者编辑,还包括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机构),二是传播者的受控情况,三是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总体看来,可以简单区分为外部和内部控制。第一节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类型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体制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规范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规范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六章大传的内容第一节人类传播的信息结构:符号与意义信息从结构上有三要素:作为信息的形式的符号,作为信息内容的意义,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信息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传播性、动态性、依附性二、信息结构的表现形式:符号符号就是人类用以表达和解读意义的信息的形式。符号(SIGN)可以分成两大类,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信号的特点: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与表示的事物一一对应关系。象征符的特点:人工符号;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后天习得;与事物关系随意,不具必然联系。如语言。四、信息结构的本质内容:意义意义(meaning):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及赋予含义并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意义分类:任意性:词汇与它们所代表的客观实体或抽象概念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真正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类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动取向的功能二、传播过程的信息接受如果受传者决定要接受某些讯息,将符码还原成具体的信息内容,重建其意义。这个过程通常称“解码”。解码的过程,首先把握讯息的语法信息,进而理解其语义信息,最后寻绎其语用信息。文本的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学者霍尔(S.Hall)发现受众的解码过程受到了来自文本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preferredreading),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reading),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reading),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易读性(readability)测量:弗雷奇的易读性测量公式1、阅读容易度公式

阅读容易度=206.835-0.846×每100字的音节数-1.015×每句平均字数2、人情味公式人情味分数=3.365×每百字中的人称词数目+0.314×每百句中的人称词数目易读性测量应用的领域:

对新闻等大众传播内容进行测量;

对教科书、宣传小册子进行测量;

对合同书、公文写作进行测量等。易读性测量的缺点:1、较适用于表音文字体系和书面写作,对于更复杂的符号体系难以进行科学测量。2、只能测量文字符号形式的复杂性,无法测量其意义的理解难易程度,也无法测量修辞手法的影响。3、忽略了读者身上发生的复杂的信息处理和认知的过程。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三节受众信息选择与接受研究一、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美国学者克拉帕指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由三个方面组成,即选择性接触(注意)、选择性理解(解释)以及选择性记忆。二、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学者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认识连贯论的解释、实用主义或使用满足论的解释,以及可获得性论的解释。1.认识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根据这种观点,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不一致的内容则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2.实用论的(使用与满足论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根据实用论的(使用满足论的)解释,维护人的心理平衡也是信息的用途之一,追求心理平衡也是受众的一种心理上的需要。虽然实用论的(使用满足论的)解释在传播研究中颇为流行,但人们也指出了它的一些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很难给实用论所说的“需要”下较为确切的操作定义。3.可获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有些传播学者虽然承认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过程,但他们认为,影响受众有选择性的传播行为的,是信息的可获得性。他们指出,受众成员常常选择那些最易获得、最易吸收的传播内容,并且往往由于某些信息易于获得、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拒不接受而记住了这些内容。第四节受众研究的理论综述一、个人差异论:二、社会类型论三、社会关系论: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第八章报纸1、严肃类报纸Quality/tabloid2、大众化报纸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政党报纸时期大众报纸时期1833年,本杰明.戴(BenjaminDay)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太阳报》,这不但是美国第一份大众化报纸,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大众日报,开美国商业小报之先河。“黄色新闻时代”:约瑟夫·普利策威廉·赫斯特1822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王韬《循环日报》报头报头的位置一般在头版的上端,是报纸刊登报名的地方。除报名外,还包括刊号、出版者、出版日期、创刊日期、出版总期数,当天报纸的总版数,有的日报还刊登当天的天气预报等。报眼报眼指的是报名旁边的小块版面,横排报纸的报眼一般在一版的右上角,报眼刊登的主要是较重要的简明新闻或新闻图片、当日内容提要或广告等内容。现在一些报纸的报头部分占据了一版最上端所有的位置,报眼的部分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但还有一些报纸仍然存在报眼。电头电头用于标明电讯稿件的出处、发稿时间和地点,其中记者直接交编辑部的称为“讯”,如很多报道的电头为“本报讯”;通过各种电讯手段的则称为“××社×地×日电”,如“新华社北京3月20日号外是报纸在固定编号制外增发的单张报纸,一般用于抢发突发的重大新闻。号外首次出现在1805年,英国《泰晤士报》通过号外报道奥地利军队向拿破仑投降的消息。我国报纸的第一次号外出现在1883年,当时上海的《字林西报》发行号外报道中法在越南交战的消息。写作消息在结构上多采用“倒金字塔”的形式。《申报》一、对我国报业的影响其一,《申报》的编辑经营方针,锐意革新,创办了许多重大的新闻形式,被载入中国新闻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增刊及白话文报之始从1876年3月30日开始,《申报》增加出版用白话文编写的《民报》两日刊,这是我国报纸有增刊之始,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2、最早的战事通讯员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申报》均派记者赴战地采访,连续发回战况报道。这些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3、最早出版的“号外”中法战争期间,《申报》特派记者从福州发来有关此消息的快电,电文为“驻榕法舰尚无动静”。可是当天的《申报》已出完,为应急,报馆只得于晚7时将这条电文用传单的形式印出,列在报纸的正常编号之外。这是中文报纸最早的“号外”。4、使用电讯传递新闻之始1881年12月24日,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架设完成,次年1月16日,《申报》最早利用这条线路传送谕旨。这是我国报纸用电讯传递国内新闻之始。5、“画报”的出现《申报》还十分重视新闻插图,后来扩展到出版画报。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报馆出版《寰瀛画报》,共五卷,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刊附属于该报的《点石斋画报》(旬刊),是中国最早的石印时事画报。其二、《申报》培养了影响我国近现代报业的一大批优秀人才,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大公报》四不社训1926年9月1日,吴昌硕、胡政之和张季鸾的“新记”《大公报》创刊,张季鸾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本社同仁之志趣》的文章,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张季鸾对“四不方针”的解释是:“曰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曰不卖: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入股投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以金钱所左右。曰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它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曰不盲:夫随声附和,是为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限于盲。”这“四不”社训都是一个负责任的报纸的严格的自律行动,体现的办报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在现在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头,在邵飘萍、林白水惨遭杀害之后不久,有了这样的“四不”承诺,人们才有可能了解“确实的消息”,读到“负责任的评论”,这是不幸之中的一幸,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呈现出的亮色。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公报》才迅速从地方报纸“变成一个全国的舆论机关”(胡适)。在针对军阀政客的笼络和收买时,《大公报》坚持实行“四不”方针,保持经济上和言论上的独立地位。纵观整个新记时期,《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所起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因为它使报纸能够站在比较超脱的立场上为老百姓说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公报》能顶住国民党的压力,及时报道红军的动态,刊登范长江的长篇通讯《中国西北角》,介绍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都是“四不”方针的具体体现。具体到对目前的报纸的影响,不私,是对新闻工作者个人的职业道德一种很高的要求,“不私”的记者自然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自然能拒绝有偿新闻,自然能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客观公正。不卖,则是报社拥有崇高独立报格的一种体现。不因接受商业性质之金钱补助而为其做新闻广告,出卖版面而“以言论作交易”。总之,不论是对哪种金钱的“不卖”,报纸都是为了做到“吾人之言论”“不以金钱所左右”,都是为了保持其富贵不能淫的独立报格,都是为了维护报纸因客观公正而带来的公信力。当然,现在社会上存在太多的利益诱惑,传媒的经济压力也不小,但不管诱惑多大,“不私”“不卖”都是记者和报社应做的分内之事。只有这样,新闻的尊严才能得到尊重,媒介的公信力才不至于消亡。美国报纸的布局四大地区竞争最烈大纽约地区——发行量前10名报纸中占了5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纽约《每日新闻》、长岛《新闻日报》、《纽约邮报》;洛杉矶和旧金山地区——美国排行第四的报纸《洛杉矶时报》及排行第十一的报纸《旧金山纪事报》所在地区,另有发行量20万份以上的报纸若干家;大华盛顿地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发行量第五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及发行量列前30名的《巴尔的摩太阳报》、《费城问讯报》等所在地区;芝加哥和底特律地区——美国发行量第七名的《芝加哥论坛报》、第十四名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及前30名的《底特律自由报》、《底特律新闻》等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是美国报纸最集中的两个州:加州——96份;宾州88份一城一报格局已稳定多年:如今在美国1500多个大小城市中,只有132个城市有两家和两家以上的主流报纸。晚报式微A、城市工厂大量迁移,蓝领工人大量外流,城市晚报渐渐失去读者;B、二流报纸难以吸引广告;C、晚报缺乏特色,看上去与晨报无异,时间却落在后面;D、城市交通拥挤,影响投递效率。美国报纸编辑部管理特点1、崇尚“扁平”管理讲究运作效率总编辑直接管理的部门多,而部门以下尽量不再设机构。2、编辑指挥记者不设中间环节美国的日报严格实行总编辑负责制下的主编(编辑)责任制,编辑部方面一切事务(有的报纸社论另有主编负责),总编辑一人说了算,发行人通常不再过问。就位于采编第一线的各部而言,由主编或编辑决定记者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并对其工作质量和勤勉程度予以评价。3、记者没有定额实行动态管理美国日报一般不给记者制订按月或按周计算的发稿数量定额。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记者干得如何,编辑心里有数,否则编辑就失职,报纸的重点是管编辑。4、专业分工细化要求熟知本行美国报纸编辑部各部门的分工很明确,并要求其带头人熟知相关领域的情况。例如经济部的主编或记者大都有财经方面的教育背景,一位经济部主编如果没有财经方面的学位,在美国同行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记者一旦分工,就不会轻易改变。记者专于一行,既是报纸利益所系,也是记者本钱所在——一个好的专业记者是不愁找不到饭碗的。5、做大星期天刊满足各类需要美国报纸的星期天刊令人羡煞,通常比平日刊页数多两倍以上,广告价格也比平时高三分之一以上。星期天刊稿件以副刊和特稿及分类广告为主。第八章杂志期刊1815年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第一份刊物就此诞生1833年,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创刊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诞生于广州轻涂纸就是轻量涂布纸的简称,也有人称它为低定量涂布纸,其英文名是LWC纸(LightWeightCoatedPaper)是国际通用,在台湾地区称它为画刊纸或轻磅涂布纸。第九章广播1920年,美国西屋公司建立的广播电台在匹兹堡正式播音,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广播电台。广播从2日晚上8点开始,直播哈丁与考克斯德总统竞选,一起持续到午夜大选揭晓。听众为有史以来首次亲历总统竞选欢呼雀跃。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1938年,威尔斯巧妙结合各种特效技巧,制作出广播剧星球大战,逼真地描述了火星人已经登陆地球的场景。人们错把剧作当成新闻报道,从而引起了全国性恐慌,显示出了广播强大的震撼力。发展趋势1、数字化、网络化。2、窄播3、新都市频道第十章电视为什么说数字技术给电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首先,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有可能促使电视与通讯、计算机业务一体化的形成。其次,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可以使电视节目信号质量大大提高。再有,与模拟电视技术相比,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之后,数字电视传输图像所需的传输信道带宽明显地减少。还有,数字技术使电视有可能实现即时、双向、交互式的互动传播。什么是好节目1、高概念(highconcept)2、独特的内容资源3、新颖的节目形态4、指向性的功能定位5、相对明确的目标受众6、强烈的议程设置能力:力度/广度/新颖性/关联性7、良好的投入产出预期美国广播电视网和电视台简介NewsTalkshowSoapOperaSitcom(SituationComedy)ComedyMini-seriesDramaRealityTvMade-for-TvMovie美国电视播出常见名词解释1Season2Episode3Premiere和Finale4Pilot5Rerun电视娱乐节目一、从大众的心理需求出发,符合现代社会的大众口味娱乐节目对大众心理的满足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抚平大众的创伤内核,释放心理压力。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压力可以通过移性的方法在非现实的虚拟空间获得释放,娱乐节目正是满足了大众这种需求。其二,满足大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在一些设置了模拟情节的娱乐节目中,往往需要观众的参与表演,这就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而生存类游戏节目,更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个人成功和自我实现的理念。其三,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娱乐节目通过夸张的或者是游戏的和娱乐的手法展示真实生活,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而这个拓展的空间是开放性的,人们在这里表现出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这个隐秘的世界会把大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调动到极限,在谈话类节目以及一些游戏节目中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二、娱乐节目吸引注意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观众有视觉的狂欢感。整体形式的包装是营造视觉狂欢较为重要的一点。为充分实现这一点,电视娱乐节目在主持人的服装造型、节目现场的场景、道具设计等形象营造,以及前期的情境设计、后期的剪接制作、特技运用、组合拼贴等形式结构上极尽奇思妙想,通过奇异的道具和场景设计以及大胆、开阔的想象组接来营造一种炫人视听的情境。三、电视娱乐节目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脱口秀节目的兴起第一,话题.人们常说谈话节目选题正确就有了一半的成功.话题虽然范围广泛,但都是严肃的,与国家、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而不是无聊的闲言碎语.选题的原则为:重要性、普遍性、热点性(含永恒性),也有人通俗地概括为“群众关心、领导重视、有普遍意义”.第二,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谈话氛围是谈话节目的标志性特色.要让不相识的人们,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地位的受众,乐于在一个特别的时空里互相敞开心扉,开诚布公,说真话,说实话,不仅如此,谈话者投入的热忱甚至忘了是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是要传播出去的谈话.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除了参与者对话题有谈话愿望之外,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有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谈话氛围.第三,所谈论的话题并不强求一个统一的结论,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也有其深层社会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的情感交流空间和时间都越来越少,人们的话语空间被分割的越来越小,这就造成人越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一方面,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公共的话语空间,一个公共论坛,另一方面,电视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可能不去关注人们需要沟通的要求,加之此节目形式制作运营费用低廉而吸金能力强劲,电视谈话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第十一章网络1.信息海量2.多媒体表现3.时效性或者说即时性4.超越时空5.交互性及个性化服务6.信息检索功能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网络媒体中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网络与民主网络成瘾网络与社会交往微博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国内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特性:第一是快速化。传统媒体都有一个新闻周期的问题,而微博几乎不受周期限制,属于即时网络。在信息量、传递速度等方面,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比拟的。第二是碎片化。以前大众媒体传播信息是从中心到边缘,但现在,很多突发事件的现场恰恰可能会有微博的用户,他可以即时传递信息,可能会突然成为信息的中心,产生瞬间最大影响力。第三是直接化。就是没有中介,非常直接。第四人类天生的“传播欲”与web2.0时代到来后科技的完美结合。微博更进一步地实现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两低两高”效应;所谓“两低”,就是低成本、低门槛。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它以电脑为服务器以手机为平台,把每个手机用户用无线的手机连在一起,让每个手机用户不用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所以写作和发布一条微博就像发一条短信那样简便低廉;并且微博的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而且语言的组织编排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所谓“两高”,则包括高效率和高到达率。微博的高到达率,不仅是一种“点对点”的高到达率,还是一种“由点到面”的高到达率。任何一个微博博主的“粉丝”,不仅能读到博主的原创,还能收到与博主有关的所有更新,包括博主对其他微博的评论和其他网友对博主言论的点评。影响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微博的关注友人大多来自事实的生活圈子,用户的一言一行不但起到发泄感情,记录思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维护了人际关系。还是相对于博客来说,用户的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的关注状态,写出来的内容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而微博的关注则更为主动,只要轻点“follow”,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于商业推广、明星效应的传播更有研究价值。第十二章电影好莱坞大制片厂制起始于麦克斯纳特。特点一是垄断性。一方面,本身齐备电影业所需的一切设施,拍片变得更为容易,也能更快地生产电影。两年国外,不断兼并相关电影企业和原先,拥有了从制片到放映的全部系统,保证了在电影市场上的利润。二是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一部影片从编剧开始到拍摄完成,一直到发行放映,每一步都有惊喜的分工,都有专门的部门去完成。三是制片人专权。制片人有权任意改动剧本的情节,决定演员阵容,甚至参加剪辑。导演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是负责把剧本上的文字翻译成画面。四是突出演员的作用,实行明星制度。这种强调专业分工、各司其职的传送带式的制片厂制度,使得电影的拍摄成了一种工业式的生产。这虽然保证了电影的顺利完成,但显然是以牺牲电影的艺术性为代价的。当然,制片人很多都来自社会下层,了解下层社会,懂得观众的口味,拍出来的电影往往具有很好的史乘和效益。优势也会为许多有才华的导演创造条件,使他们拍摄出既有艺术价值,又有票房的佳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制片厂制度式微。“蒙太奇”(Montage)的法文原意为建筑材料的装配,1925年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首先用之于电影理论,从此被广泛使用。它指的是把不同的镜头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方法。蒙太奇被认为是电影所独具的艺术语言,成功的“蒙太奇”运用,会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爱森斯坦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中的许多场面和镜头被看作“蒙太奇”的经典,例如起义军舰炮击敖德萨沙皇驻军司令部一场,将司令部门前的安稳的石狮、战舰大炮的射击、炮弹的爆炸、石狮仰头、石狮挺立以快速的节奏组织起来,产生了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仿佛革命战舰的轰击使得石狮都咆哮起来。剧作家通常在剧本阶段即充分考虑电影镜头的组接效果,借助“蒙太奇”技巧将完整的情节过程剪碎,再重新组合使其精炼化,或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在持续动作中间穿插其他主客观的动作片断,从而充分发挥电影语言的优势,达到自己的美学目的。(二)影像1、景别与构图景别:五种:远景——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全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全景中一般包括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交代,因此对于影片的一个场景来说,一般由全景确立其空间关系和其他影像元素的总体基调。中景——表现成年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中景可以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人物的造型、动作、运动或者一部分场景的设置,从而交代人物之间、人物和场景的关系。近景——表现成年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其面积占画幅一半以上的景别。由于观众和被拍摄人和物的距离感近,容易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所以在情绪的高潮段落,经常用近景来打动观众。特写——表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当被拍摄人或物的局部占据画框内的大部分空间时,该景别被称为“大特写”。(四)镜头的运动与角度镜头的运动:1、推:推镜头是摄影机向被摄体逐渐靠近的拍摄方式,它使得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小。2、拉:拉镜头是指摄影机沿着光轴方向向后移动的拍摄方式,它使得画面逐渐远离被摄体或者从一个对象转向更多的对象。3、摇:摇镜头是指摄影机固定不动,但是其机身进行运动的拍摄方式。摇镜头的运动方向大概有三种:上下、左右、旋转。4、移:移镜头是指摄影机沿着水平面做各方向移动的拍摄方式。按移动方向划分,移镜头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横移、斜移、纵深移。5、跟:跟镜头是指摄影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主体的拍摄方式。跟镜头能够使得处于运动着的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而与被摄主体相关的前后景则发生相应的不断变化。6、升降:升降镜头是指摄影机离开地面,在空间做上下位移的拍摄方式。升降镜头是一种纯主观的视点表达。升体现的是从客观到主观的转移,从纪实到写意的变化过程;而降体现的是从主观到客观的转移,从写意到纪实的变化过程。镜头的角度:1、平视:摄影机大多从人眼的高度摄取对象,与对象处于平等的关系。因此,平视镜头作为一种正常的视角,一般不产生强烈的戏剧化的效果,常用于常规的场景介绍。2、仰视:摄影机低于拍摄对象的视角。这种角度的拍摄能增加对象的高度,加强画面的垂直感,使观众在心理上觉得被拍摄对象高大、威严,有的甚至给人以一种恐怖感。3、俯视:摄影机高于被拍摄对象的拍摄视角。这种视角产生的效果恰好与仰视相反,能产生贬低或漠视对象的效果,或者让人觉得被摄对象处于一种孤立无援、无助无奈的境地的效果。4、鸟瞰:极高的俯视角度也被称作鸟瞰。鸟瞰角度给观众以新奇的感觉,因为观众平时很少从高处或高空俯视世界。鸟瞰镜头很多是通过航拍实现的。从这种角度拍摄能使观众如翱翔于场景之上,也暗示了场景中的芸芸众生的渺小无助。5、倾斜:倾斜是一种非常规的摄影角度,指在摄影时故意不把摄影机放在水平位置上。XX牌咖啡分镜头剧本镜号景别角度摄法内容1.

中景平视静止妻子和丈夫各坐在饭桌的一头,饭桌上杯盘狼藉。丈夫端着碗把碗里剩下的饭全巴拉进嘴里,而后放下碗,心满意足地看着妻子,妻子一手托腮微笑地看着丈夫。2.

近景平视静止妻子朝桌上的碗筷示意了一下,又微笑地看着丈夫。3.

近景平视静止丈夫白了白眼,露出极不情愿的神情。4.

近景平视静止妻子拿起桌上的一把钥匙,意味深长地在丈夫面前晃了晃。5.

近景

平视

静止丈夫无奈地摇了摇头。6.

中景平视静止丈夫无奈的摇着头站起来,用极快的速度收拾起桌上的碗筷。妻子得意地微笑着。7.

中景

平视静止画面前方是丈夫在水池边飞快地洗着碗筷,后方是妻子坐在饭桌边悠闲地晃着腿。镜头先把焦点对准远处的妻子,近处的丈夫虚化,再把焦点调整到丈夫身上,远处的妻子虚化。8.

中景平视静止丈夫把洗干净的碗筷飞快放进碗柜。9.

中景平视静止丈夫飞快地用抹布擦着饭桌。10.

中景平视静止丈夫放好抹布,转过身期待地看着妻子。11.

近景平视静止丈夫期待的神情12.

中景平视静止妻子笑着摇了摇头,然后用脚轻轻拍打了几下地板,晃了晃手中的钥匙。13.

中景俯拍静止丈夫跪在地上飞快地用抹布擦着地板,然后抬起头,向上看。14.

特写仰拍静止妻子手中的钥匙15.

中景俯拍静止丈夫无奈地低下头,继续擦地板。16.

全景平视静止丈夫疲惫的坐下,期待地看着妻子,妻子微笑了一下,走到柜子旁,拿起钥匙,打开了柜锁。17.

特写平视静止柜门打开,里面是一瓶xx牌咖啡,妻子把手伸进柜子,拿起咖啡瓶。18.

中景平视静止妻子拿出了咖啡瓶,然后又取出一个咖啡杯,用勺子舀了几勺咖啡粉放进杯子。妻子端着放了咖啡粉的咖啡杯走到丈夫跟前,把杯子放在丈夫面前的桌上。19.

近景俯拍静止丈夫深深吸了一口咖啡的香气,露出满足的神情,而后又抬起头期待地看着妻子。20.

全景平视静止妻子走到放热水壶的地方,拿起热水壶转过身,停在那里意味深长地看着丈夫,丈夫焦急而纳闷地看着妻子,妻子用头示意了一下厨房的一角。21.

特写俯拍静止厨房的一角放着一盆没洗的脏衣服。22.

特写平视静止丈夫痛苦的表情23.

特写平视静止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背景是虚化的丈夫在远处洗衣服的身影。出字幕:广告词——xx咖啡,如何抵挡你的诱惑?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一、子弹理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皮下注射器理论、传送带理论。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观点流行的原因:媒介发展:科学幻想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宣传和说服的空前利用宣传战的研究:纳粹德国采取垄断传播媒介的办法来为其纳粹宣传服务本能心理学:刺激—反应机制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40年代至60年代)“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等对大选进行的“依里调查”,进而提出的效果有限假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接触传媒之前的政治态度,比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更重要;选择性接触假说:既有倾向影响媒介接触;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假说:所谓舆论领袖(OpinionLeader),又译意见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效果类型: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个人影响》:1955年,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中介因素”(MediatingFactors)概念,认为制约和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包括:1、选择性接触机制—注意、理解和记忆的回避倾向2、媒介本身的特性3、讯息内容4、受众本身的特性《创新与普及》:1962年罗杰斯发表的研究报告,将大众传播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信息流和影响流(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前者是一级的,或者是多级的。《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1960年克拉帕总结了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只是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态度改变产生效果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产生,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霍夫兰的“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实证研究。说服效果的形成条件,包括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条件的制约。三、70年代以来的适度效果理论有限效果论的缺陷:只考察了微观和短期效果,忽略了宏观、长期和潜移默化效果。适度效果论:信息寻求论、议程设置功能,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编码和释码”、第三者效果研究等,突出了传播的综合、长期和宏观的社会效果,强调了传媒的有力影响。第三者效果(thethird—personeffect)是由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的,它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者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第三者效果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与感受有关,假设提出,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是不那么直接的效果。有关电视暴力对人们行为可能带来的效果,一个是关于净化作用假说(catharsishypothesis),它提出,戏剧主人公的侵犯行为替代性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暴力倾向,因而通过观看电视暴力,可以降低采取实际侵犯行为的冲动。也有几个关于刺激暴行的假说预测,看电视3暴力将增加实际的侵犯行为。一个是模仿假说(imitationormodelinghypothesis)。认为人们从电视上学得了侵犯行为,然后再到外面去照样模仿。稍微不同的一个是免除抑制假说(disinhibitionhypothesis),认为电视降低了人们对侵犯他人行为的抑制。如果这个假说正确的话,电视暴力可能教导了一种普遍的规范,即暴力是一种与他人交往时可以被接受的方式。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theory)指出,当某种行为得到奖励而被强化时,学习的过程就发生了。但是,如果这是惟一的学习方法,那么人们就得自己尝试各种各样的行为,并坚持那些得到奖励的行为,而抛弃那些导致惩罚的行为。大众传播的许多效果可以通过社会学习的过程产生。一个例子是人们从观看电影和电视娱乐节目中学习新的侵犯行为的方法。四、强大效果论赋予大众传播媒介更大效果的理论要属诺依曼发展出的沉默的螺旋(spiralofsilence)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高度普及为特点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在这种状况下,过去的“有限效果”理论所强调的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机制实际上已经很难再起作用。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缺陷(一)媒介意见不等于公众意见,即公开发表的意见与公众自己的真正意见可能并不是一回事。(二)少数派意见不会被改变媒介的优势意见实际上只对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大众起作用,而不会使劣势少数派起作用,使他们改变观点。沉默螺旋理论认为沉默就意味着赞同或观点的转变,这是不符合现实的。第十三章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议程设置功能(Agenda-settingfunction):最早提出这一假说的是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他们在研究媒介选举报道对选民影响中总结的。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理论特点:着眼于认知层面的效果,是提示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样想考察的不是短期效果,而是中长期综合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暗示了一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德国女学者诺依曼1974年提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媒介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具有公开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从而带来压力和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压倒性形成。它由三个命题组成: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面对压力的服从。多元无知,即在一个群体中,只要反对意见不以明确、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成员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表现为共鸣效果:多数传媒报道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累积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遍在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培养”理论(CultivationAnalysi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格伯纳主持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培养分析课题。考察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的关系,这些内容的社会影响。研究发现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效果”(Triggereffect),但无整体必然联系,但是,强调了它的内容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从而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性社会影响。该理论强调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该理论的外围研究—文化指标研究(Culturalindexstudies),包括三方面:制度分析:分析大众传播的制度性压力和制约性因素,揭示内容特定性倾向的形成原因;讯息系统分析:符号非随意组合,根据意识形态和观点加工,揭示其整体倾向性;美国的分析。思维模式影响分析:培养分析: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特定倾向造成的社会结果。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阶层分化—“知沟”理论产生背景:教育机会平等和补充教育计划,《芝麻街》电视片“知沟”理论(KnowledgeGap):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提奇诺等人在一系列研究中提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上限效果”假说(ceilingeffect):爱蒂玛和克莱因1977年提出,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后来者不断缩小知识沟的差距。其论据: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第十四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国际传播概论国际传播: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全球传播:在跨国信息交流技术下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媒介手段多样化,国际冲突和摩擦日益加剧的特点。“新世界信息秩序”(NewworldInformationorder)的论争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发表,争论走向激化的时期。美英退出UNESCO到现在,困难时期和关于全球文化冲突的研究的关注。第三节国际传播与信息主权信息主权: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的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第十五章文化/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说就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通文化。大众文化具备以下特征:产品趋同性高,形式大于内容;迎合大众口味;以游戏、娱乐为主;浅显易懂,缺乏深度。是一种“以商品性作为前提、以技术性作为媒介、以娱乐性作为中心的文化类型”。第二节大众文化的学说和研究的角度大众文化,一说massculture,它带有贬义,让我们对大众文化产生一种否定性的判断,即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被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其中渗透着宰制的意识形态,也是政治与商业联手对大众进行欺骗的工具。另一说为popular'culture,在此层面上考虑,大众文化成了一个中性词,即大众文化来自于民间,与民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将popularculture叫做通俗文化,把massculture称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最发达的生产地是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美国把自己的大众文化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这是在残酷的竞争中赢得市场份额的策略和手段,也隐含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逻辑。关于大众文化的四种学说:1、整合说: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基本思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强加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化、与欺骗性为其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要为其主要的基本手段,最终达到的是自上而下整合大众的目的。2、颠覆说:代表人物本雅明,马尔库塞。基本假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不是被文化工业整合的对象,而是需要被大众文化武装起来的革命主体。通过新型的大伙总文化形式(电影、摇滚乐等),通过大众文化所执行的新型功能(心神涣散、语言暴动、身体狂欢与爱欲解放等)对大众革命意识与批判态度的培养,最终可以达到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3、抵抗说:发明者,美国学者菲斯克。观点: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像大众文化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在社会控制之外始终存在着大众文化的某种因素,它避开了或对抗着某种霸权力量。4、斗争场所说:代表人物,英国,霍尔,在他看来,大众文化是争夺权力文化或与权力文化作斗争的场所之一,也是斗争中或赢或输的赌注。它是赞同和抵抗的舞台,在那里或者部分的出现了霸权,或者它被获得。

研究大众文化的三种视角:批判理论的视角批判理论是借用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并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运作、尊重科学的发展但是却与种种科学化的社会研究与哲学方法(尤其是实证主义)划清界限、批判权力统治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批判自身、旨在拯救个体并致力于人类解放的理论。而自由、幸福、理性、幻想、乌托邦、人类解放等等既是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构成了批判理论特殊的叙述方式。正是在批判理论的引领下,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思考、分析、批判。整合说和颠覆说都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遗产,是学派内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左翼激进的一面与右翼保守的一面的对立。2、符号学的视角罗兰巴特,《神话学》提出神话(myth)是大众文化的形式,对摔跤,视频,时装,玩具,摄影等进行了祛魅(disenchantment)。他认为索绪尔的能治愈所指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在大众文化中,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只构成大众文化符号的能指,是第一层级的,有第一层级所象征出来的第二层含义才是大众文化符号的所指。如玫瑰,表达一个完整的生物学上的玫瑰符号,而爱情才是第二层次的所指。批评斯特里娜蒂批评符号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符号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社会关系。如玫瑰还有可能表示玩笑,侮辱或者感谢。3、文化研究的视角霍尔,菲斯克,他们的观念:以平民主义的立场而不是精英主义的姿态对待大众文化;机炮起了大众文化的概念,推翻了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等级秩序;更多地主张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是意指实践(signifyingpractice),并关注文化产品的表征问题;更多地把大众文化看作一个场所,并解读其权力如何运作、斗争如何展开、意义如何生成的过程。

在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中,当大众社会和消费主义成为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时,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已经模糊,所有的文化都成了大众文化,这不但意味着所有人都成了大众文化的享用者,而且也意味着我们已逐渐丧失了厘定、判断大众文化的诸多前提。我们有必要回到西方学者一开始面对大众文化的震惊体验和最初判断中,他们的体验和判断因其存在着更加丰富的维度而显得更加鲜活可靠。伯明翰文化主义范式的特点、局限文化有少数人的精英文化走向了广阔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文化内涵的扩展给大众文化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电视电影报刊体育娱乐都进入了学者研究的视野,纠正了里维斯主义对他们的鄙视和否定。文化走向日常生活,强调了文化经验的重要性,突出了大众文化活生生的特性。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尤其是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大众文化,并强调他们创造自身文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局限主要是霍尔的批评。首先,文化主义过分强调人的能动性而忽视了人的被限定性,带有一种“简单地肯定英雄主义”,忽视了结构主义所强调的“决定性条件”。其次文化主义强调作为整体的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带有“某种复杂的简单性”。实践是多样的,但在文化主义这里都被归结为了经验,消解了各种文化实践之间的区分。三是文化主义过分注重经验,形成了一种“经验的拔高”,赋予经验在文化研究中的权威性地位,将经验本质化。总之,文化主义范式是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结构主义范式代表为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二元对立的结构为最普遍最基本的意义生产过程。表层结构无法反映事物的本质,深层结构无意识地存在于人类的脑海深处,是超越具体时空的普遍的人的心理结构,最终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他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研究最为经典。评价1.能够从纷繁的表层现象看到深层结构,为我们把握大众文化提供了一个视角。2.过分追求深层结构,将导致一种非与净化分析,形成一种不变的,静止的结构,这显然与文化生产的历史发展不一致。3.过分强调文本,忽视受众的积极能动作用,将受众置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分析大众文化。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讨论。由于它关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不平等结构以及由此形成、扩大和加强了的跨国支配,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也常常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对帝国主义的讨论可以追溯至霍布森(J.A.Hobson)和列宁的话,那么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至少应该从葛兰西(AntonioGramsci)和法侬(FrantzFanon)算起。葛兰西的“霸权”(Hegemony)理论和法侬对保守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关系的论述,都是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得以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而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赛义德(EdwardSaid)的《东方主义》(1978)则令人信服地指出,东方主义是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形式,在东方主义话语背后体现出来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一种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霸权关系。而他的《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则将文化和帝国实践直接联系了起来。赛义德明确指出,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实际上也就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个系统阐述“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传播学家赫伯特•席勒(HerbertSchiller)。席勒的全部研究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的民族国家尽管在政治上脱离了西方的殖民统治,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然严重依赖着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文化和传播领域而样,西方几个主要的通讯社掌控了全球信息的流通权和阐释权,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业同样占据了新兴的民族国家的绝大部分市场,新兴的民族国家的文化空间被严重地挤压和左右,国际文化的流通严重失衡。在其著名的《传播与文化支配》(1976)一书中,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1)它是一个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占有而进行的扩张过程;(2)这种扩张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其实现的途径是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全球化销售,其目的或者说后果在于实现全球化的文化支配;(3)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这种文化扩张的过程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以实现。席勒进一步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统治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适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因此,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集中议题就是: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的不平等结构,是如何形成、扩大和加强了一种新形态的跨国支配。显然,在席勒关于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的讨论中,政治经济的分析趋向占据着明显的优先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按照这种理论,大众文化不是一个单项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谈判和斗争的领域,不仅是支配的,而且是对抗的,不仅包括获得霸权的努力,而且包括对各种霸权的抵抗;(2)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及理查德•约翰逊的民族志研究都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编码和解码之间没有给定的一致性,同样的信息可以由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解码;(3)理论范式的改变,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积极观众理论等等,也使华勒斯坦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受到一定冲击。越来越多的理论家认识到,文化支配与一般经济支配并非完全等同,文化抵抗事实上是和文化霸权同步进行的,而且,文化帝国主义不仅仅是大众传播的问题,它是和现代性、民族认同、消费主义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汤林森(J.Tomlinson)出版了《文化帝国主义》(1991)一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全面的论述。

基于对“文化”概念和“帝国主义”概念的复杂性的充分认识,汤林森对学术界相关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命题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根本就就不是一个清晰的命题,因为它没有原初形式可言,与之相关的话语不止一套,操作这些话语的人本身也不具备文化代理人的资质。为此,汤林森将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分为4个层次或是途径来加以解剖和分析,其中,现代性的批判是其关注的焦点。

第一,不平等的信息流,即作为一种媒介帝国主义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不平衡的信息流指的是第一世界流到第三世界的信息,明显超过第三世界流到第一世界的信息。这一论述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媒介工业霸权的角度分析文化帝国主义,揭露媒介帝国主义背后的政治帝国主义和经济帝国主义。根据对受众的经验性研究,汤林森指出,媒介本身是中性的,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它最终能够具有多大的影响力则取决于市场。第二,对民族国家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的威胁,即作为一种民族性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这一论述主要关注西方外来文化对第三世界本土文化的巨大冲击和渗透。汤林森认为,民族国家既不是一个均质性很高的团体,本土文化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体系。所谓的本土文化其实不是“共时性-空间”的历程,而是一种始终伴随着外来文化影响和交流的“时间-历史”下的产物。

第三,消费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即作为一种全球资本主义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这一论述认为,“世界体系”实际上就是全球的资本主义体系,而文化帝国主义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性胜利,文化帝国主义是带来“消费主义”、“同质化”的罪魁祸首。汤林森认为,简单断言资本主义商品和广告“殖民化”了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似乎经不住推敲,不应低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判断力。

第四,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即作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文化帝国主义。这一论述认为,现代性的叙述(如发展、理性、民族国家等)已经变成了支配性的叙述,现代性已经变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构件。在解析对现代性的批判时,汤林森否认现代性的扩散与文化支配之间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因为“所谓现代性,变成了文化变迁乃是一种‘文化宿命’,而其强烈的意思则是这样的过程,在历史上是不可避免的。”汤林森指出,现代性的关键在于,所有的现代社会都按照一个“特定而狭隘的理性观在运作”,而这样的理性观占据了现代社会重要机构的核心。现代性之所以具有宿命性,是因为它沿着自身的逻辑,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向前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汤林森看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由现代性催化的“全球化”时代,旧式的帝国主义体系已经被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所代替,不仅体现在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的出现,还体现在文化体验与思维方式的扩展与重塑。事实上,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已经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汤林森断言,全球化进程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即便是先前帝国主义时代的权势中心国家亦不能幸免,现代文化的全球化是我们的文化宿命。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统治方式,社会统治集团通过精神和道德领导的手段来赢得社会被统治群体的赞同,以此来达到对大众的统治和领导。在赢得统一的过程中,充满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与谈判,甚至是妥协与让步,最终达成一定的折中平衡。采用此理论来理解大众文化,既不想法兰克福学派那样把大众文化看作是自上而下地对大众的欺骗和操控,也不像菲斯克那样过分强调大众对统治者的抵制作用,而是把大众文化理解为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力与统治集团的手边实例之间斗争的场所,是各种文化力量交战的场所。克服了简单化的悲观主义的、乐观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