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_第1页
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_第2页
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将《红楼梦》列为必读书目。语文学界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的论文也已有多篇。张安群(2018)在指导学生进行《红楼梦》教学中主要总结了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8项内容:三则神话故事、四则现实故事、如实描写真人、宝黛钗爱情纠葛、林黛玉诗词赏读、日常生活细节、小说语言艺术、后四十回的价值。是迄今所见《红楼梦》整本书教学点的一个集中汇总。笔者在指导众多教师进行《红楼梦》整本书教学过程中,发现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红楼梦》阅读兴趣点低,学生大多用影视作品代替阅读。其次,教师在组织《红楼梦》教学时,教学内容易偏离书中主要内容。再次,教师对《红楼梦》的主题认识深度不够,学生容易将此书理解成一本爱情小说。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在充分阅读和理解《红楼梦》后,重新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抓住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艺术价值和主旨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引领学生梳理书中的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的命运,从而达到体会小说主题的目的。一、前五回为纲领,勾连情节内容在具体阅读指导的环节中,很多教师不约而同让学生利用小说回目熟悉书中情节,并安排教学活动。中国古典小说“回目”本身就是章回小说的一大特征,每一章回就是一个可以独立成篇的故事,巧用章回可以起到熟悉小说情节的重要作用。《红楼梦》小说结构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书中的前五回内容总括全书,通常被称为“小红楼”,所以在精读全书的过程中前五回内容应着重分析,并且用以勾连全书的内容。1.巧用回目,读熟情节教师通过学程监控学生的阅读状况时,可以及时地布置章节阅读的作业,主要包括自拟章节标题和缩编故事情节两个任务。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每个章回的主要故事情节,并且自己拟出标题,以起到熟悉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的目的。《红楼梦》全书120回,每个回目概括了本章的2个要点,除第十七、十八回共用一个回目外,等于全书回目119条,所以等于作者自己总结238个小标题。学生在自我总结故事大概和标题的同时,教师采用任务的形式巩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阅读进度,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文本分析概括能力。当然全书有些回目是作者为了保持对仗而书写,不一定都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如果将章回内容打通归纳,不仅可以缩减一些细枝末节的情节内容,缩减全书体量,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凸显主要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同时,这项工作还为以后学生回顾全书内容时,创造阅读材料。教师在利用回目布置阅读任务时要注意缩减省略的原则。第一,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情节需要保留;其次,补充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像人物及故事情节也需保留。教师可借鉴茅盾节本《红楼梦》标目,指导学生将章节的主要故事情节浓缩成现代版的章节标题。此书将120回的故事情节缩减为50章,从“贾府的故事”起,至“宝玉出家”止,删减情节过多,不符合全书阅读的宗旨,教师从中可以借鉴的主要是此书在章节中的概括能力,并用简明扼要的现代汉语自拟出标题。在阅读全书完毕后,学生每人都有一份自己阅读的全书主要故事大纲。学生可以依据手中的目录和故事摘要,非常轻松地进行故事内容的重新排列整合,不仅串联了全书内容,更可以任意组成每个人物的命运小传。以晴雯为例:她是曹雪芹笔下塑造最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其命运在八十回内终结。书中涉及到晴雯的主要章节分别是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52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74回“抄检大观园”、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这些回目结合文本内容就可以简要总结为“晴雯撕扇”“晴雯补裘”“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学生依照手中自我总结的标题和内容就可以轻松编写出晴雯的人生轨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将书中分散在各章节的零散人物故事重新排列整合,结成人物自传,形成自己对《红楼梦》全书情节和人物的深刻印象。2.前五回为轴,串联全书《红楼梦》也有着区别于其他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即网状叙事结构区别于其他古典名著链条叙事结构,为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但是书中的前五回则别出机杼,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全书的引子,既叙述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也预示了故事发展的结局,是教师指导《红楼梦》整本书教学的纲领。很多学生反映书中的前五回似乎和后面内容关系不大,即便跳过,也不影响全书的阅读,这恰好将全书内容和结构的关键部分略过了。学生通读过后,教师可以以前五回为专题,为学生讲解本书的构思和前后内容的关联,加深学生对《红楼梦》整体结构的认识理解。除此之外,书中第五回中的图谶、判词以及红楼十二曲也是勾连书中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前五回的内容指导学生将书中剩余的115回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认识,同时,学生之前所作的章节目录和故事摘要也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首先前五回叙述了三个故事:石头的故事、“木石前盟”的故事、甄士隐的故事。三个貌似毫不关联的故事不仅交代了贯穿《红楼梦》的线索——石头,而且以天命的形式规定了木石前盟的悲剧性结局,更显示出作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和探索。石头的故事以文学母题理论关照则可以追溯到创世神话,书中这颗石头是女娲补天时的遗留。这则神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石头所在之“青埂峰”乃是“情根”之所在,石头凡间历劫,经历众世间幻象,归来后遂有了《石头记》的故事。而转录传抄此故事的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历程,借佛家之顿悟,昭示了本书的故事主线是“情感”。紧接着,书中借一僧一道的对话,牵扯出书中的第二个神话:木石前盟。绛珠仙草发愿以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为引,照应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天命所定的悲剧命运。这个故事在确定本书情感为主题的基础上,赋予了悲剧色彩。这样也就揭示了书中人物命运发展的走向。以这两个故事深入剖析为基础,教师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对前五回写作目的的疑问,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书的旨意和故事发展的脉络。最后甄士隐的故事似乎与全书的关联性更少,除了引出贾雨村和甄英莲外,他的故事游离在《红楼梦》主线之外。实则这则故事由神话叙述回落到了现实世界,通过甄士隐割断物欲情心、勘破红尘、超然出家的故事表现了全书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层次探讨。红学界有些学者研究认为甄士隐的故事其实是《红楼梦》故事的缩影,但是这个论断不能简单灌输给学生。如果说接受这个结论,那么全书后一百多回的文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其实通过甄士隐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甄士隐的人生意义的问题,尤其是结合书中《好了歌》《好了歌注》的讲解,是对《红楼梦》主旨的挖掘和探寻。其次,第五回中判词和红楼十二曲,是对书中人物命运和贾府运势的预兆。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判词配合十二曲辞,勾连书中人物的命运发展。判词和红楼十二曲也是学生通读全书后串联全书内容,撰写人物的命运小传的纲领。仍旧以前举晴雯为例。晴雯作为书中人物判词的首位,具有特殊的指向意义。教师先要讲明晴雯居首的意义,即作者将晴雯的性格命运是作为书中主人公林黛玉的“镜像人物”或者说是“补形人物”来定位的,同时袭人、香菱皆是这个作用。其次,分析判词,勾连情节。书中人物图谶、判词具有明确的人物命运指向意义。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暗示出晴雯的名字,“风流灵巧招人怨”则是指明她的性格特点,同时说明其悲剧命运的成因。单就这一句,就可以用之前人物小传中的“晴雯撕扇”“晴雯补裘”详细分析佐证。“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则是照应了“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的情节。具体的分析内容需要教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指导学生从作者字里行间体会出晴雯风流灵巧的性格特质和招人嫉恨的原因。通过晴雯的例子是想说明,《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都可以通过人物的判词和红楼十二曲与后面的内容相互勾连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又重新梳理了书中的故事情节,同时对人物性格命运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体会。二、总结写作手法,体味精妙构思在经过了文本的精读,人物性格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总结连贯后,学生对《红楼梦》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总结提升课,引导学生总结《红楼梦》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本书人物描写鲜活生动,故事叙述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教师教学到这一环节,需要将书中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的精巧特色抽丝剥茧般讲解给学生,由于学生前期对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的训练,才能在这个阶段对书中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究。首先,书中的人物描写各具特色,尤其是外貌和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人物描写在书中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成为人物描写中的经典范例。如果细看全文,会发现曹雪芹善于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塑造人物,往往惟妙惟肖。除了王熙凤外,从夫人小姐到丫鬟仆役,甚至山野村妇如刘姥姥,无不有自己的性格,这些都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最好范本,这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其次,《红楼梦》情节设置多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方法。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书写过程中,以宏观视野安排人物和故事情节,所以书中故事情节往往前后呼应。书中前回的故事情节中看似无心随意的安排可能是后续故事中的重要连接和关节点。如书中因手帕而起的小红和贾芸姻缘,金麒麟所影射的史湘云和卫若兰的婚姻等。另外,书中的人名、地名、戏名等都采用了谐音的方式,暗含深意。如书中开篇的“甄士隐”实为“真事隐”,“贾雨村言”则是“假语村言”;贾家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非常明确地指出“元迎探惜”四字实是“原应叹息”,暗指她们的命运是让人扼腕叹息的;再如书中第18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都有深意隐于其中。第一出戏:《一捧雪》中的《豪宴》一折,脂砚斋有批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戏是《乞巧》,乃《长生殿》中的一折,脂砚斋批语说这是“伏元妃之死”。第三出戏是《邯郸记》中的《仙缘》,脂砚斋指出这是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戏是《离魂》,乃《牡丹亭》中的一折,脂批写道:“伏黛玉之死”,影射了80回以后的三个关键情节:贾家抄家、元春之死、黛玉之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三、明确悲剧主题,探寻人生意义钱理群在《我们怎样读名著》一文中说:“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即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红楼梦》被公认为一部悲剧性小说,鲁迅先生评说此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红楼梦》作为传世名著,教师指导学生仅了解人物性格命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部书,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曹雪芹着力塑造了正值妙龄的女性群体悲惨命运和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学生读此书的价值在何处?对自我人生的启示又是什么?这是应该引起教师深思并着力解决的问题。首先,悲剧性价值的确认。“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红楼梦》就是把最美的青春生命毁灭给人们看。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欣赏悲剧的价值,并且从中领悟青春年华之美好。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学生探寻生命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恰好对应了《红楼梦》写作主题中间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生命层面,一个是社会性层面。《红楼梦》所展现的清代社会繁华末世中的重重矛盾都蕴含在书中以贾氏家族为首的描写中。书中通过对贾府以及相关家族铺张奢靡的日常生活记录,家族内外利益纠缠,人们勾心斗角的刻画,全景表现出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衰败,奏响了盛世哀音。所以《红楼梦》从面世时起,就被文人赋予预言性质。学生可以从《红楼梦》的故事中,总结出一些社会衰败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使贾府乃至社会走向衰亡,同时也是社会中人悲剧命运的肇始。社会人物的悲剧命运在书中主要被安排到青年的女性身上,不管是低级的丫头仆役,还是高高在上的夫人小姐,都躲不过悲惨的命运结局。从贾府四位小姐名字暗喻“原应叹息”外,宝钗、黛玉以及众多姐妹都有着各自的不幸;丫头中的晴雯、鸳鸯、金钏等也都是悲剧收场。曹雪芹是想通过对女性整体悲剧命运的观照,说明整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希望,失去了青春的活力。一个社会不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亡了。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本书的创作是作者对人生命运探索的尝试。书中的甄士隐和贾宝玉都是以出家为结局,很容易带给学生一种悲观厌世的价值观。殊不知书中原本就借薛宝钗的话对悟道出家有相反的评断:“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出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那一支曲子来,我成了个罪魁了。”曹雪芹是借助宝钗之口对青年人存悟道出世有着批判。《红楼梦》中宝玉虽然最后出家,但我们不能说这是作者的终极的理想,而是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下,曹雪芹在经过各种人生的探索和思考后,不得不做的唯一选择。曹雪芹通过书中塑造的人物和故事尝试探索生命的意义,社会的发展以及出路。但是他的文字所展现的恰好是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人们价值观的扭曲,生命的脆弱和幻灭,在他的文字里,我们随着情节的发展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无助和苦闷。这种对生命存在、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才是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思考并继续探索的。学生通过对《红楼梦》故事情节不断的梳理整合,到最后对本书主题的深入挖掘,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对《红楼梦》的深度的认识。不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