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堂讲义_第1页
第19讲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堂讲义_第2页
第19讲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堂讲义_第3页
第19讲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堂讲义_第4页
第19讲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堂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讲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复习目标1.掌握筛选、概括信息的方法。2.学会全面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问题纵览1.对于分散全文的信息筛选整合不全。2.概括能力不强。这是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3.不会全面分析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二轮对策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筛选、概括与分析综合,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基本能力,但目前考生普遍存在基础不稳的状况。对策一掌握科学的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概括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四种。1.抓住关键词句,找准答案起止。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所在。在多数情况下,文中都有一些词句与题目相呼应,这就给我们找准答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分析句子关系,理出答案要点。在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关系进行分析,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3.研读意义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部的意义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整合,不遗漏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4.根据题目要求,精确组织答案。解题时,不但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更要准确领会命题的意图。每一道题目,都有其特定的作答要求,诸如语言、字数、角度、方式等方面。作答前,我们就应该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以免无谓的丢分。另外,要高度重视语言的运用,一般说来,应尽可能地使用原文的语句,摘录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若要用自己的话,也要紧扣原文意思,使用一些有表现力的语句。具体而言,方法有提取法(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组合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自写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典例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习题。心灵的篝火张海迪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55年生于济南,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解析】梳理全文内容,提炼作者对“绝顶”由外而内、由具体到抽象的描述,挖掘其蕴藏的内涵。“绝顶”首先指人类攀登的极限——珠穆朗玛峰。由山的“绝顶”作者联想到自己小说创作的“绝顶”,困难重重、难以抵达。最后“绝顶”延伸到人类精神的巅峰,巅峰无止境,而人类的这种精神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策二掌握科学的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题有两种类型:一是整体分析,即对全部材料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概括;二是局部分析,即对一人一事、一字一物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统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应该明确,阅读现代文,一般应该把握六点。第一,理解语义、筛选信息、综合分析,这是阅读解题时的思路脉络。第二,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第三,要重视重要句子的分析。比如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及抒情散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总结性的语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作者的观点。甚至一些词语的色彩也要关注,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第四,注意体会描写的形象。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第五,注意把握好角度。(1)注意文体角度。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2)注意话题角度。要围绕话题来回答问题。(3)注意命题的角度。命题者的思路是: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⑤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筛选简答。第六,要组织好表达的语言。【典例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习题。双琴祭梁晓声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要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eq\o(○,\s\up1(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eq\o(○,\s\up1(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eq\o(○,\s\up1(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eq\o(○,\s\up1(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eq\o(○,\s\up1(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eq\o(○,\s\up1(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eq\o(○,\s\up1(16))他那一把琴被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eq\o(○,\s\up1(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有删改)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堂练习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草屋的声音赵伟平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徙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掠过。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殖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最后的田野,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淳朴而又憨厚的笑声。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得了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着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⑤草屋留给我记忆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屋东北角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丫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侧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枝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那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最后像神韵一样,雪被脚踩得无声无息了。满世界一屋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很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