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纪录片发展报告_第1页
中国文献纪录片发展报告_第2页
中国文献纪录片发展报告_第3页
中国文献纪录片发展报告_第4页
中国文献纪录片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献纪录片发展报告

在纪录片领域,利用文献资料,包括文件、相片、图片、实物、各种文字记载及以往拍摄的资料影像(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称为文献纪录片,也叫汇编片。“文献性”是文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纪录片“记录”功能的终极解读、诠释也正是“文献”二字。无论对影像的媒介传播,还是对社会历程的演进,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文献纪录片分为人物传记片和历史类文献纪录片两种类型。作为人类“生存之镜”的文献纪录片,必须要关照历史、惠顾现实。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拂去岁月的尘沙,还原历史真实,总结过去,求训致用,以史为鉴;其次是去伪存真,从历史的规律性去认识现实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追寻历史渊源,鉴往知来,抓住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1]。关照历史、惠顾现实,基础是客观真实。而中国文献纪录片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客观真实这一标准总是飘移不定。一影像文献的历史梳理20世纪20年代香港民新影片公司出品的《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标志着中国文献纪录片的诞生[2]。在当时战火纷飞的中国,影像制作权被各军事集团控制,用以宣传自己、打击异己。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公司收归国有,纪录电影由国家计划拍摄。在这一时期,文献纪录片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工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促进作用。60年代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由于胶片、摄影器材价格昂贵,大批影像资料被重新编辑制作成文献纪录片。在那个特殊时代,社会个体价值被弱化,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社会群体心理被无限放大,最终形成思想上的大一统。作为宣传工具,创作纪录片的电影厂和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接受中央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根据政府的宣传政策进行创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纪录片创作、发行畅通无阻,社会全民接受,走入摄影机镜头中的人个个精神饱满、配音气宇轩昂、配乐振奋人心……那些今天看来有些可笑的影像是中国纪录片固有的时代特征,从宣传角度讲,这些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超过了今天任何一部纪录片。就纪录片本体而言,它们展示了中国在非正常状态下民族集体亢奋的真实层面,在官方控制的摄影机里精神饱满、气宇轩昂、振奋人心代表了一切。“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进入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开始独立思考,个体价值再次彰显。这时的纪录片人用影像思考、构建、反思,制作出一批体现创作者个人色彩的电视纪录片。与传统的纪录片不同,这些纪录片已经剥离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实现了影像的个体表达。文献纪录片的状况却没有随着思想解放而改变,其原因是影像文献资料的官方占有。中国的影像资料由影像创作部门保管,1980年以前的中国纪实影像资料主要存放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80年以后的中国纪实影像资料主要存放于中央及地方各级电视台。新影厂现存影片资料共42000本,合7000多小时,历年搜集的各种珍贵历史影像,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孙中山、宋庆龄早期革命活动,有省港大罢工等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资料;最早的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北京和老北京人生活状况的镜头;还有世界各国的纪录影像,反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资料等[3]。可以说新影厂系统保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影像史料,利用这些史料新影厂和其上级单位中央电视台创作了大批关于百年中国历史、文化、战争、人物的文献纪录片。21世纪,面对正在经历转型期的国家,面对行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民族,中国纪录片人自觉地用文献纪录片梳理历史进程,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民族气魄,用影像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肩负时代重任,这一时期涌现出《故宫》、《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敦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献纪录片。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各历史时期的影像资料为依托,创作了大量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国家建设的文献纪录片。反映主旋律的文献纪录片成为2009年纪录片生产、制作的主体,通过文献片的表现形式,国家宣传机器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二2010年中国文献纪录片概述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文献纪录片少了行政干预和全国性的集体动作,有了较为自由的创作空间。文献纪录片栏目化或纪录片栏目中的文献体倾向成为2010年文献纪录片的主要特征。表现最明显的是北京电视台的《档案》,这个2009年创办的演播室栏目在2010年走向成熟。传统文献纪录片习惯通过舒缓的节奏、磁性的男声配音让观众沉浸于过往的影像,感受历史的厚重。《档案》的显性特征是对传统纪录片表现形式的彻底颠覆。近千平方米的演播室、巨大的屏幕、带有神秘色彩的道具、大光比的人物灯光造型、主持人表演似的夸张陈述……一切因素营造出戏剧性的节目效果。这种全新的纪录片形态获得观众、业界的双重认可。重庆卫视的《记忆之红色经典》与中央电视台的《见证·亲历》、《重访》等栏目成为艺术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记忆》是重庆市委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主办的文献纪实栏目,在重庆卫视播出。《红色经典》是《记忆》在2010年制作的一个系列节目,主要播出与中国革命有关的文献纪录片。其片源来自于国内各制作单位,自制节目较少。2010年已播出《传奇女性邓颖超》、《共和国外交风云》、《解放中国》、《我眼中的毛泽东》等多部文献纪录片。《重访》、《见证·亲历》都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在其上级单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人文历史类节目。《重访》利用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影像资源对历史事件、人物重新解读,回到历史现场,采访历史人物,用今天的视角关注历史。节目形态以外拍为主,把历史影像与当下拍摄的影像跨时空对比,主持人在演播室点播、串联,用42分钟构建完整的叙事脉络。《重访》拍摄的节目有:《带血的轨迹》、《红孩子》、《红光往事》、《剿匪湘西》、《开国大案》、《南京1937》、《铁道游击队传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延安丽人》、《1942香港秘密大营救》、《上海沉浮——黑帮》、《上海沉浮——红颜》等。《见证·亲历》是以亲历者讲述为主体的人文历史类节目。题材选择侧重于重大事件,或在社会中形成过一定风潮的事情和某种文化现象,选择事件的前提是仍有可以采访的直接或间接亲历者。《亲历》创作团队同时承担着中央电视台重大历史类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工作,《见证·亲历》制作的节目有:《亲历国宴》、《察卡洛》、《生于六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1949城市的记忆与重生》、《巨变》、《皇粮国税》、《岁月留声——新中国唱片六十年》《讲武风云》、《大国脉》、《拼音的故事》等。《记忆》、《重访》、《见证·亲历》等栏目形态、表现手段各有不同,但其弘扬主旋律的创作初衷和价值内核却是共通的。与内地媒体不同,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冷暖人生》等栏目的文献纪录影像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观察、历史解读的角度。《凤凰大视野》2010年度红尘往事系列节目《共产国际在中国》第一集,利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任领导人陈独秀之间的矛盾、权力利益冲突以及在危急时刻相互帮助,来解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诞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发挥的作用。关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中国官方文献纪录片中很少提及,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其事迹多半源自坊间流传。凤凰卫视的切入角度满足了内地观众的猎奇心理。与传统媒体采用不同的视角,是凤凰卫视获得观众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其自诩独立媒体品格的信心来源。但现代商业媒介属性,使凤凰卫视也不得不屈从于迎合观众的行业规律。《冷暖人生》播出的节目《最后的战犯黄维》,揭示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了吸引观众,影片的结构重点放在了黄维家庭的变故——黄维入狱后妻子从台湾潜回大陆,苦等丈夫27年,黄维出狱一年后,妻子却跳河自杀……戏剧性的情节增强了内容的可看性,但却使整个节目纠结于家庭、情感中,原本厚重的历史题材变得“小气”了。如果说栏目中的文献片起到社会普及的作用,那么在特别节目中,文献纪录片走向了辉煌。2000年后,文献纪录片题材、形式多样化,特别节目中文献纪录片呈现出的民族意识、世界眼光,在社会发展的拐点上,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每一部文献纪录片一推出,都会引起一片哗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创作团队,它们的创作风格甚至团队核心成员的气质左右了最终作品。2010年,这些团队推出了特色鲜明的作品。2010年10月19日,一部名为《外滩佚事》的文献纪录片在全国各地影院上线。在部分影院,《外滩佚事》仅仅放映了一上午,就被欧美大片替换。在之后的几天里,北京、上海仍然有影院在放映《外滩佚事》,并且有下午5点的场次,但其境遇与同期上映的故事片不可同日而语。20世纪末,纪录片曾经在电影院线创造出票房奇迹。1998年最受欢迎的10部影片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较量》、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周恩来外交风云》赫然在列,《周恩来外交风云》全国票房达到了3000多万元,净赚1000多万元。编导傅红星认为已经到了电影纪录片的黄金时代。“在一个世纪之交的时期,对大银幕、原汁原味的纪录片,我是充满信心的。”[4]纪录电影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像傅红星预计的那样乐观。电影院仍然是进口大片和国产故事片的天下,纪录片仍然局限在小众人群。《外滩佚事》的创作团队之前已经拍出过《故宫》、《台北故宫》、《敦煌》等享有国际声誉的电视纪录片。总导演周兵将这部作品投放到电影市场,彻底接受观众的考验。“不管是我的纪录片电影,还是其他导演的纪录片,现在在中国的整个市场上它是很弱势的,所以你不要指望它票房多好,这是一个事实,就是说我们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纪录片导演要完成……说大一点就是一个转折性的任务,再说大一点可能就是有使命感,其实这是个一点也不矫情的事情,因为你的岁数正好活在这么一个转型的时代。”周兵说。与电影版同步制作的5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外滩佚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尽管在电视台也会面临收视率的考验,但不会像电影院线那样毫无余地的残酷。2010年,曾经制作《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的任学安团队,创作了文献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这是一部公司的编年史,从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的脉络。这部纪录片被学者称为学术纪录片。2008年金融海啸的始作俑者就是公司,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在2004年《大国崛起》制作过程中,任学安意识到这个问题,制定了《公司的力量》拍摄计划。“我自始至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任学安并不喜欢自己身上这个标签。“我一直都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他说将他划归为纪录片创作者是对他的一种误读。他自己追求的一直都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梁思成林徽因》是2010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传记片,总导演胡劲草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表达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敬意。影片以质朴、客观的态度讲述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呈现消失已久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与整部纪录片资料翔实、结构紧密相比,关于梁思成对古城北京的保护以及梁思成去世段落显得仓促、简单,这显然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其中透射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长期面对的尴尬境遇。经过2010年的筹备,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国际表达,传统价值”是纪录频道的定位。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纪录片制作、播出平台,纪录频道的收视范围覆盖全球。中国文献纪录片借助这个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三2010年经典文献纪录片分析(一)《国殇》2010年,抗日战争结束65周年,阳光卫视播出了40集文献纪录片《国殇》。这是一部关于1937~1945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采访了800名经历战争的将士,也包括日军官兵,从众多个体真实的回忆中,还原战争本来面目。《国殇》源于台湾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1995年,台湾政要蒋纬国、马树礼与台湾电视行业元老刘保如筹备资金,准备拍摄抗战纪录片。邀请台湾资深电视人陈君天担任制作。陈君天提出一个要求,《一寸河山一寸血》不能有强加的内容,只能按事实说话。蒋纬国欣然同意,“谁做得不好,你都可以批评,包括我家老头子(蒋介石)”[5]。后来蒋纬国在看片时,只是核对了一下素材、资料、时间的准确,并没有给予意识形态的压力。影片完成后,陈君天并没有停止拍摄,他继续《一寸河山一寸血》的采访、制作,一干就是17年,这期间他先后制作了5个版本的纪录片。陈君天说他在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他采访的是抗战期间有一定级别的中国官兵,一定要是亲历者,儿子听老子说的不要,专家也不采访,他认为专家就是多看了几本书,他自己也能看。一定是在战场上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而这些人都已年近古稀,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前期联系妥当,要去拍了家属通知老人已去世,或住进医院。有些家庭不愿让老人折腾直接回绝了。能够采访到的,首先要核实身份,是哪个部队的,番号、上级长官是谁,通过这些信息确定这个人参加了那场战役。接受采访的这些老人,对五六十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我们不怕打仗,就怕天黑听受伤的兄弟们喊‘排长、连长’,我们也没办法救他们,他们躺在阵地中央。”“我们装备太落后,一个连只有3挺机关枪还常卡壳。全凭一股气和鬼子拼。”“我们没有坦克也没有火炮,全凭敢死队把炸药包绑在身上炸鬼子的坦克,一个人的牺牲换他一架(口误)。”[6]蒋纬国回忆蒋介石那时的压力很大,日本军队如此强大,西北是不断壮大的共产党军队,国民党内部军阀不一定能指挥得动,日本与英国协商封锁中国的供给线……在洗澡时,蒋介石经常“哇!哇!”长啸,当时中国的统帅靠这种方式排解压力。陈君天称他的采访如九牛一毛,但如果没有这些抢救式的采访,九牛一毛也没有。1994年开始,陈君天采访的800多名老兵,现在大多已去世。关于抗战史,大陆、台湾有不同版本,日本已篡改了那段历史。陈君天坚持十多年,就是想澄清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死去的了500万同胞,就是化作一堆数字,但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名有姓,有父母妻子儿女,他们和我们血脉相连。”[7]由于缺少后续资金支持,陈君天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商人郭台铭给他200万新台币作为拍片费用。阳光卫视陈平看完陈君天的影片后,决定接手陈君天的工作,完成这部纪录片。经过协商,片名改为《国殇》。负责制作的阳光卫视总编辑陈西林认为,陈君天拍摄的素材技术上有些缺失,但真实性、翔实程度以往的影像无法与之相比。制作40集《国殇》,秉承了阳光卫视的观点,普通人想要接近历史真相,靠的就是权力不屈、资本不媚、贫困不易的精神[8]。(二)《档案》《档案》是一档探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栏目。栏目定位是利用揭秘性的讲述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通过高等级的军事、公安、安全等已解密的档案寻找节目选题,选题本身就会引起观众的关注。对历史影像、录音资料、档案文件、图片、道具等文献材料的整合、解构是节目内容的主要来源。整个节目录制是在一个封闭的演播室。演播室里设有几个固定道具,一个大的电影屏幕,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台胶片放映机,这是一组形式感很强的道具,转动的胶片,放映机中忽明忽暗的光线等几个简单的特写镜头,把观众带入历史时空;一台磁带放音机;一个档案台,铺着深色绒布,台上放置一副白色手套,主持人在解读档案文件时先戴上手套,再拿档案,手套的细节设置使档案文件显得神秘、珍贵;一台胶片留声机,这同样是极具时代感的道具,在节目中,主持人甚至会随着留声机哼唱几句20世纪30~4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