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名校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名校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名校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名校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名校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1、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怠慢震撼周而复始海枯石烂B.污蔑家眷戛然而止轻歌慢舞C.扶择绚丽挑拔离间穿流不息D.衰竭怅惘目泫神迷不修边幅2、下列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四位菩萨化身母女,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追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B.《朝花夕拾》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狗·猫·鼠》;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藤野先生》;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五猖会》。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C.保尔在一次激战中头部受重伤。养病期间认识了冬妮娅,后来冬妮娅成了他的妻子。D.虎妞难产时,小福子曾建议祥子去找医生,但因为没钱,所以医生没有来。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偏僻吩咐和言悦色振耳欲聋B.延安检讨历历在目偷偷摸摸C.眼框喧哗漫不经心不知所措D.浮燥橄榄川流不息天衣无缝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B.《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C.《壶口瀑布》作者梁衡,描绘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歌颂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精神。D.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君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5、下面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浮躁阳奉阴违行将就木挑拨离间B.嘹望相辅相成名副其实不修边幅C.缭绕前呼后拥强词夺理瞬息万变D.狡辨漫不经心轻歌慢舞振耳欲聋6、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文中着力渲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是为了表达被贬的抑郁忧伤之情。B.《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等情节,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农家少年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回忆。C.为增强演讲的感染力,演讲者往往会借助一些语言技巧。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对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D.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B.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C.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8、下列关于作品表述有误的两项是()()A.琦君《桂花雨》是一篇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B.《伤仲永》中的仲永,原本是一个极有天赋的神童,但是因自己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喜好卖弄才学,最终泯为众人,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在《北冥有鱼》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所刻画的振翼击水扶摇而上的“鹏”,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D.李清照《无题》中颈联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前句是写相思之苦,后句是写相知之深,“无”“有”相对,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3)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5)青山横北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6)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7)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8)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9)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心系天下苍生的理想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小题。语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时时绽放耀眼的光芒;语文,犹如一片温润的碧玉,常常让人爱不释手。走进语文,就会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会听到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声音,也会听到闻一多痛斥反动派挑拨离间的慷慨激昂;我们会从胡适母亲那里学得代人接物的和气,会从梁启超那里学得对待事业的心无旁鹜;会认识出身名门旺族的托尔斯泰,也会正襟危坐地等待大师的接见;会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月宫仙桂上尽情玩耍,冥思遐想;会和杜小康样感受歇斯底里的暴风雨,当然也会看到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的鸭群;会感受到菲利普夫妇这对灰色小人物生活的拮据,也会体会到豆腐西施杨二嫂生活的辛苦恣睢……语文,我们深爱的语文,是如此丰富,如此美丽,你的深邃我们无法斗量,你的广阔我们无法丈量,爱你之心难以言尽。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璀璨(cuǐ)挑拨离间(jiān)B.深邃(suì)抑扬顿挫(zuò)C.恣睢(zī)慷慨激昂(kǎi)D.拮据(jū)歇斯底里(xiē)2.文中画线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爱不释手代人接物 B.名门旺族正襟危坐C.冥思遐想仓皇逃窜 D.心无旁鹜尽情玩耍二、现代文阅读(25分)11、读下文,完成小题家信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②“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一页页沾满路遥《平凡的世界》式的湿漉气息。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玄深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南杂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予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祖父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写道:“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祖父却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⑥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包装盒纸,香烟品牌是“大前门”。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个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⑧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进。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⑨“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莫如杜牧。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1.文章第①段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第③段加点的藏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第④段结尾说“父亲十分费同和享受这个‘高度’”,这里的高度指什么?4.第⑤段作者读担父的信为什么“正襟危坐”,第⑧段作者读祖母的信为什么“必须哭着读”?请谈谈你的理解。5.文章结尾有“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等句,通过这些内容,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事记忆诺拉·沃恩(美)⑴在中国的传说中,每月都有一种月令花,在新月之后的第五天庆祝。诗人常常在花期到来之日敲开院门,要求进屋吟诵花的诗歌。许多茶铺都有一个讲故事的人来吸引顾客。在花的节日,我常在路过的时候,听到盲眼说书人在给下了工聚过来的人们讲花的寓言。⑵正月的女主人是水仙花,二月是紫罗兰,三月是桃花,而三月是婚礼最多的月份。桃花在中国是婚礼的象征,正如橙花之于美国婚礼一样。在中国古代,人们会在桃花花期的节日中庆祝美好的姻缘。四月用牡丹来命名,但玫瑰才是这个月真正的主人。因为“牡丹是富贵人家的花,象征着财富和权力;而可爱的玫瑰则属于每一个人,她的美丽、优雅在乡野和庙堂面前毫无分别。”⑶温柔的茉莉是五月的女主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的化身,主持六月;有治疗功效的凤仙花,主持七月;娇小却馨香扑鼻的桂花,主持八月;深得文人喜爱的菊花,居于九月;明亮欢快的金盏花,是十月的女主人;十一月的,则是山茶花;冬季开花的梅花,花瓣就像雪花一样,是属于十二月的花。⑷哪种花都不能被忽视,但因为一年不过十二个月,于是在农历二月十二设有花朝节。⑸花朝节的礼仪是走亲访友,互相赠送花的种子。花的生日适宜聚会。甚至不需要花园就可以举办花茶聚会。我认识北平一位体弱多病的中国小姐,既没有财力也没有精力来料理一座花园,但是每年都举办花茶聚会。邻居家有一枝紫藤爬进了她的院墙。每年到了紫藤开花的时候,她就请朋友们来做客。有一年紫藤并没有开花,她仍然兴高采烈地举办了聚会,以纪念往年的花开景象。⑹有能力的富裕人家,往往在聚会时举办盛大的花卉展览。展览通常从清晨开始,日落之后,院子里会点起丝绸做的灯笼,让大家尽情地欣赏花木之美。只要举止得当,逗留时间的长短全凭个人选择。⑺中国人不喜欢插花,因此很少这么做。聚会上展示的花朵,或盆栽,或地栽,都仍在生长。几百年以来的诗词、绘画已经给每一种树木、藤蔓和植物赋予了象征意义,植物的摆放也受此影响。⑻赏花会的目的是观赏鲜花,而玩纸牌或者打麻将则被视为下品。有的时候,会搭起露天戏台,表演那些赏花经典节目。有一回我参加了一个赏花会,那家的小孩穿上了花衣服,跳了一段即兴花舞。赏花会上,往往还会请擅于吟诵的人献上有关花的诗歌。⑼花宴也颇受欢迎。林家在每年果树开花的时节会举办果树节。友人们结伴同游,从各地赶到宁波附近观赏杜鹃花。美丽的荷花在河中的浅湾打开郁金香形状的花骨朵时,很多家庭也会把宴席设在船上。⑽我第一次受邀参加赏花会的时候,干妈告诉我着装的礼仪。“这样的场合每个人都要着盛装出席。”她说,“但是根据古老的礼仪,不宜穿得比花还要艳丽。出席赏花会的打扮应该讲究,干净、素雅、落落大方。奇装异服在花会上是不合时宜的。彬彬有礼的女主人与宾客们都知道,相聚是为了庆祝花开,衣着打扮如若分散了人们对花的注意力,是粗鲁无礼的。”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几百年以来的诗词、绘画给每一种树木、藤蔓等植物赋予了象征意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的化身。B.选文写了各种聚会都在花朝节时举办的情景,如在赏花会中人们观赏鲜花、表演节目、吟诵有关花的诗歌等。C.三月月令花桃花在中国是婚礼的象征,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会在桃花时节的节日中庆祝美好的姻缘。D.选文通过对花事的回忆,展现了中国人对花的喜爱和珍视,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爱美、尚美、敬美的认同。2.简要分析本文用中国的传说来开头的妙处。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⑴聚会上展示的花朵,或盆栽,或地栽,都仍在生长。(划线句子)⑵有一年紫藤并没有开花,她仍然兴高采烈地举办了聚会,以纪念往年的花开景象。(加点词语)4.融情于事,是本文一个写作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如何在叙述“花事”中表达情感。(举一例分析)5.第(3)段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的化身”,请分析莲花的寓意三、文言文阅读(25分)13、(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亭亭净植_________(2)而名之不可_________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香味:莲——_______________;兰——氲氲无所。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的品性。14、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帝大骇,以问准。因请帝幸澶州。曰:“若大驾亲征,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我得胜算矣。”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今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河北罢兵,准之力也。(选自《宋史·寇准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冬/是鱼之乐也B.出奇以挠其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坚守以老其师/其两膝相比者D.乃引去/乃记之而去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今明肃士卒喜悦3.结合选文,谈谈为什么作者认为“河北罢兵”是意准的功劳。四、作文(40分)15、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每个人这一生都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別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请以“告别”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1、A【解析】

B.轻歌慢舞——轻歌曼舞;C.扶择——抉择,穿流不息——川流不息;D.目泫神迷——目眩神迷。故选A。2、C【解析】

C.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改为“养病期间认识了达雅,后来达雅成了他的妻子”。3、B【解析】

A.言——颜,振——震;C.框——眶;D.燥——躁。4、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B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不是贬到湖南。据此,答案为B。5、C【解析】

A.浮躁-浮躁;B.嘹望-瞭望;D.轻歌慢舞-轻歌曼舞。故选C。6、B【解析】

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我”不等于作者。所以选项“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回忆”错。故选B。7、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A宽宏大量:待人宽厚,度量大,能容人。使用正确。B开卷有益: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得益。使用正确。C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使用正确。D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与语境不符。据此,答案为D。8、BD【解析】

B.《伤仲永》中的仲永,并不是因自己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喜好卖弄才学,最终泯为众人,这而是他父亲带他到处炫耀,“不使学”导致的;D.《无题》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故选BD。9、(1)在河之洲(2)白露未晞(3)海内存知己(4)曲径通幽处(5)白水绕东城(6)寂寞沙洲冷(7)一任群芳妒(8)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洲”“晞”“幽”“厦”“俱”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10、1.D2.C【解析】1.A.挑拨离间(jiān)-(

jiàn);B.抑扬顿挫(zuò)-(cuò);C.恣睢(zī)-(zì);D.正确;故选D。2.A.代人接物-待;B.名门旺族-望;D.心无旁鹜-骛。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25分)11、1.内容上交代家书的来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2.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下文作铺垫,正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写信成为两代人之间主要的交流方式。3.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4.祖父与祖母的家书对父亲的关心点不一样。祖父的信:祖父的字,一丝不苟;有教和训,语气严厉;信中有反复告诫。祖母的信:封封都有告诫;字字牵肠挂肚;母子俩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交流。5.家书是纽带,是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家书是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蕴含几代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家书使我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解析】1.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交代家书的来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的作用。2.分析词语的表现力。“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的“藏”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用“深藏”这个词语修饰“村庄”,是在强调地处偏远和交通不便。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的情节内容即写信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做铺垫。3.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如可提取上文的“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等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4.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第⑤段作者读祖父的信“正襟危坐”的原因,可分析整理下文的“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几句。而第8段作者读祖母的信“必须哭着读”的原因可分析整理“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等句,即可得出答案。5.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家书,就是指一个远在相当于现在外地或外国的地方时,家里人相互来往的信。过去,家书是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答此题可分析文末的“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一句,这句话让我们理解到“家书”对我们健康成长的意义。【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12、1.B2.①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于中国花事的回忆以及各种赏花聚会的描绘;②内容上,花事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的传说加深了文化底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1)关联词“或……或……”强调了花卉展览的状态,表现了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崇尚自然,热爱生命。(2)“仍然”是“持续不变”的意思,写出这位北平小姐在花没有开的情况下,聚会的热情不减,表现她对美的喜爱和追求。4.示例:第⑤段叙述北平一位小姐每年都举办花茶聚会的往事,间接抒发了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爱美、尚美、敬美的赞赏。5.莲花象征着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因而莲花是纯洁的化身。【解析】1.B.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原文只是说“花的生日适宜聚会。甚至不需要花园就可以举办花茶聚会”,而没有说“各种聚会都在花朝节时举办”,选项说法绝对。2.题干要求分析本文用中国的传说来开头的妙处。这也是在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对于中国花事的回忆以及各种赏花聚会的描绘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用中国的传说来说明花事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传说的内容,能丰富文章的内容,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3.赏析文句。(1)“或盆栽,或地栽”描绘花卉展览的状态。答此题还要结合上一句“中国人不喜欢插花”,下一句“几百年以来的诗词、绘画已经给每一种树木、藤蔓和植物赋予了象征意义,植物的摆放也受此影响”分析,即可归纳出另一部分答案:表现了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崇尚自然,热爱生命。(2)“仍然兴高采烈地举办了聚会,以纪念往年的花开景象”中“仍然”本义:副词。还是;照样;依旧。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到原来的情状。语境义:写出这位北平小姐在“紫藤并没有开花”的情况下,她的热情不减,聚会的气氛不减。还要答出表现她对美的喜爱和追求这一层含意。4.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融情于事的特点。融情于事法,是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此法要点是将浓郁的感情集于笔端,表面看是冷静的记叙,而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特别要抓住传神的关键细节,重笔渲染,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第5段由写北平一位小姐每年都举办花茶聚会的往事,来抒发作者自己对花的喜爱和对中国人爱美、尚美、敬美的赞赏之情。这就是典型的融情于事的写法。5.题干要求分析莲花的寓意。结合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的化身”一句的分析。作答此题,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莲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本文的“莲”,与《爱莲说》的“莲”有着相同的特质。【点睛】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三、文言文阅读(25分)13、1.立说出2.B3.(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4.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5.洁身自好;高洁(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植”“名”的意思,注意积累。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需要结合该字所在的语句的意思和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兰花的香气,不是接近就可以闻嗅品赏的。所以,此句中“逼”的意思是“接近,迫近”。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而”“染”“濯”“清涟”“妖”的意思。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用选文原句进行回答。如本题从【甲】文中可以找出描写“莲”香味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从【乙】文中可以找出描写兰品位的句子是“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5.试题分析:【甲】文将莲、菊和牡丹进行对比,突出莲的高洁。同时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用莲花的高洁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文王、孔子、屈原”都是品行高洁之人,作者将兰比作这些人,实际上暗示着兰花高洁的品性。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译文:【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乙】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14、1.B2.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3.①请皇帝御驾亲征,鼓舞士气,“若大驾亲征”“我得胜算矣”②军中纪律清明严肃。“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③善于指挥作战“诏士卒迎击”。【解析】选自:《宋史》作者:脱脱、阿鲁图等年代:元参考译文:这年冬天,契丹军队果然大举入侵。告急的文书一夜共五次送达,寇准不拆封,饮酒谈笑自如。皇帝十分惊骇,来问寇准。寇准趁机请求皇帝亲征渡州。他说:“如果陛下御驾亲征,出奇兵扰乱敌人的战略,坚守使敌军疲意,我军就可取胜,”皇帝于是渡过了黄河,来北城门楼上,远近的士兵看见皇帝的伞盖,欢呼雀跃,声音传到几十里外,契丹士兵相互对视感到惊慌,摆不成阵。皇帝把军中事务全部委托给寇准,寇准奉旨独自决策,号令清明严肃,士兵都很高兴。敌人几千骑兵乘胜逼近澧州城下,他命令士兵迎击,斩杀俘获了大半敌兵,敌军于是退去,河北停止战争,是寇准的功劳。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意思不相同的为B项,意思分别是:奇谋/零数、余数。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这。C:表第三人称,他们的。D:离开。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皇帝把军中事务全委托给寇准,寇准奉旨独自决策,号令清明严肃,士兵都很高兴。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