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案_第1页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案_第2页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案_第3页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课程标准: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同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通过即兴表演、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过程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收集整理、选择、甄别资料的方法。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基本掌握这些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认识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体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民族情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典型事例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血染卢沟桥”。教学难点: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学法指导:1.识图法。2.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它创作于什么时期?归纳:这首歌创作于抗日战争那个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聆听革命志士豪迈的誓言:“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板书课题)。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血染卢沟桥1、简介卢沟桥事变前的形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热河省,进而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1937年策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下面我们看一下关于这段历史的见证:卢沟桥(展示卢沟桥图文资料),谁愿意将这段资料读给大家?提问:(1)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难道是因为它建筑精美吗?(2)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有什么重要性?(展示卢沟桥事变前夕北平外围形势图)(1937年7时,北平的东面、北面和西北面已被日军或汉奸军队占领,只有西南面还控制在中国驻军国民党29路军手里。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15公里的平汉铁路上,成为北平通往内地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双方必争的军事要地。)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3、“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死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同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和平的需要,军人的不怕死才是崇高的。否则,军人的不怕死就会造成严重的灾难。)教师小结、过渡:例如,日军推崇的就是所谓“武士道”精神,日本兵打仗很不怕死。但是这种“不怕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带来的却是巨大灾难。卢沟桥事变既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二)、南京大屠杀1、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又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展示图文资料)。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经过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改编共赴抗日战场。继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南京,制造了血腥大屠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南京大屠杀”,边看书,边圈点你获得的信息。3、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我们不否认打仗总要死人的,那是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作战的必然结果。但是日军是在占领南京之后,对那些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警察和无辜平民实行屠杀的,并且违背国际公法进入“安全区”残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它歪曲了历史真相,其目的是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逃避罪责,蒙混视听。)4、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A、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B、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C、我们是头脑清醒的中国学生,我们还要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中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5、根据活动课,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当堂拟出信件内容提纲,计划好准备使用的资料。)三、比较提升事件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沈阳日本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由于国民政府不抵抗,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开始。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宛平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四、巩固小结1、梳理、巩固本课知识要点。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77页“练一练”:应选C(七七事变)。3、练习1.歌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CA.九一八事变B.南京大屠杀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下列哪次事件后?A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南京大屠杀D.七七事变3.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D①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②都是在中共的努力下促成的③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④都有利于当时社会矛盾的解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与进步。……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人民长达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材料二:今天中日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22年双边贸易额由邦交正常化是的11亿美元,增加到2073亿美元,两国友好城市多在233对,人员往来超过480万人次,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以上均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说材料三:2022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标志和标语(见图)。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回答问题:(1)列举日本发动哪些侵华战争酿成“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主要原因。(3)试举一列说明古代中日文化密切交流的史实。(4)结合三则材料,请你以“心的期待,新的未来”为主题,为中日学生友好交流提一个活动建议。答案:(1)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发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2)发展情况:今天中日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或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主要原因: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努力;中日邦交正常华的实现。(3)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文化。(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学习隋唐先进文化,”(4)如:组织团队参观学习互访、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等等。(中日书法交流,摄影大赛、日本插花、茶道、柔道、摔跤表演、学生联谊活动、日本电影周、中日围棋大赛)言之有理即可。5.今天南京市有一座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如果你是该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请你写一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解说词(包括时间、日军的暴行、启示),并对目前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限300字以内;所述事情应符合事实,想象合情合理,观点正确;文字叙述通顺流畅。参考答案:朋友们,欢迎大家进入南京大屠杀历史博物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