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历史新版_第1页
华电历史新版_第2页
华电历史新版_第3页
华电历史新版_第4页
华电历史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电历史_文档视界基本历史:

1)诞生篇

众所周知,华北电力大学前身北京电力学院诞生于1958年,是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音乐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体育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同期建立的,这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

1952年,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部进行全国的院系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主要是从综合性大学分出若干系科,组建行业性大学,以适应新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仿照的是苏式办学。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在北京西直门成立了北京电力学校。1958年9月22日,水利电力部下文指示:“以北京电力学校为基础,办一所高等学校,定名为北京电力学院,在水利电力部统一领导下,由技术改进局直接领导”。1958年10月4日,北京电力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当时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大学本科、中专和大学预科。北京电力学校改为学院“中专部”,并于1959年3月明确中专部属北京电业管理局领导,委托北京电力学院代管。

由于原北京电力学校西直门校址周围的条件限制了北京电力学院的发展,1958年11月10日,学院提出在北京北郊清河建设学院的方案并呈报水电部,该方案于同年12月21日获批复。1960年6月22日,水电部下达了《关于北京电力学院的高等和中专分开办理》的通知,决定学院于当年暑假搬往清河新校址,中专部仍留在原校址并恢复北京电力学校的名称。1960年11月2日,北京电力学院和北京电力学校开始分别办公。

1961年,根据高等教育部通知,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六系电机系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三个专业整体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哈工大当年没有搬迁电机与电器。其他相关的电力专业被一锅端到了北京电力学院,连人(研究生)带书带设备,用解放牌大卡车运到北京电力学院运了好一个多星期才运完。没有搬迁电机与电器留在了哈工大,现在为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为军用电器,该学科有工程院院士2人,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哈工大的电力学科实力现在也很强劲。

后来,因为电厂化学实验被怀疑污染了清河的水质,高压实验被怀疑影响了北京的无线电信号,这两个专业又被搬迁到武汉水利学院,有了这两个涉电专业,武汉水利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又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高压的谢广润从北京电力学院去了武汉水利学院,但和杨以涵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杨以涵在哈工大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发电专业,后来因为“六四”没有评上院士,他也是现在华北电力大学资格很老的教授,和杨奇逊院士并称华电的“二杨”。杨奇逊院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是中国微机继保的创始人,南瑞集团沈国荣院士(华北电力学院毕业)是他的学生。

接着说与哈工大有关系的专业动力经济,该学科1954年创建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1年迁入北京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前身),1983年合并成立了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恢复了动经专业,1993年组建了北京动力经济学院,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管理学科之一。1977

年挂靠电力系统自动化硕士点招收动力经济专业研究生。学科建立之初就面向电力经济,主要研究电力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与电力规划等。1987年获硕士授权,1998年获博士授权,2001年获准建立项目博士后工作站。该专业的李正、盛绪美等教授是电力行业技术经济领域中公认的权威专家,他们主持制定的电力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条例、电力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电力弹性系数及电力规划的有关规程等,被我国电力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由来,该学校原来也是由华北电力学院人组建的,1983年8月13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在水利电力部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10月18日,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正式宣布成立。该院是在水利电力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水电部电科院动能经济研究所,并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人员合并组建。建院初期,筹建处设在西单文华胡同21号,教学和学生住所暂借北京电力建设公司(原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校舍)部分房舍使用。1985年8月搬迁到东郊定福庄新校舍办学,其实这里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华北电力学院的部分教师很想从保定回搬北京,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果,于是水电部决定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师资组建了这个学校。

1989年12月20日根据能源部《关于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和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实施一体化方案的批复》的指示精神,于1990年9月正式试行经管学院与北京研究生部、管理干部学院“一体化办学”,初步形成“两院联合办学”的北京校区格局。1992年10月22日,在北京德胜门外朱辛庄新校区举行了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和朱辛庄校区第一期工程竣工典礼。经管学院搬出定福庄后,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动能经济研究所三个组成单位分别脱离学院的体系。当时为什么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一是因为动力经济是一个学科名词,与华北电力学院有很深的渊源,二是因为参考了莫斯科动力经济学院的名称叫法,于是就叫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其实往根子追,还是哈工大,但无论怎么说,人是华电的人,专业也都是华电的专业。当时保定的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看起来是两个学校,其实都是华电。

2)战备搬迁篇

上文说道,1958年,北京电力学院成立,可是北京电力学院在北京的好景并不长。记得当年北京电力学院成立时,中苏为蜜月期,莫斯科动力经济学院的部分苏联专家也有功劳。可惜中苏关系到了1969年,风云突变。苏联在蒙古国和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当时,苏军驻远东和外蒙古(蒙古国)的摩步师的战术作训大纲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以北京为突袭目标,要求摩步师每日前进50-70公里,苏军对我国北部地区压力极大,声称一天一夜用装甲部队把北京推平,并准备使用核武器攻击中国,消灭中国的核力量,准备用原子弹将北京从地球上抹去。所以,当时的党中央非常紧张,几乎用了很短的时间,在北京动员了很多力量,挖了很多地下防空洞。”到处张挂毛主席的几道重要指示:“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把毛主席指示落到实处的重大举动之一,是挖防空洞。特别是林彪一号令发布和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发生后,北京便掀起了全民上阵,大挖特挖防空洞的热潮,举目便是工地。

胡同大院小院,工厂机关学校,都不例外。挥镐抡锹、脱坯烧窑的场面比比都是,较之今天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基建规模要热闹得多。开始是挖防空壕,不封顶,各单位三天两头演练紧急集合时,往里面钻。有的单位还发给白布单,演习苏修一旦使用核武器时往脑袋上蒙,

据说能有效抵御核辐射。包括孩子在内的一般市民也有一种战争在即的紧张感。后来防空壕升级为防空洞,再后来又升级为连为一体的人防工程,而战争的氛围则看减。毛泽东说过,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北京孩子则可以说,利用防空洞玩,是我们的一大发明。所谓“利用”,也是多方面的。以上这些描述,就是为了和苏联打核战做准备。同时,高等教育部根据林彪下达到全军的一号令:“....部队一级战备,所有人员取消休假,准备打仗。其他高等院校等战略部门,做好准备迁出北京....”

北京电力学院,也在战备搬迁的高等院校名单中。被列入名单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是准备迁到河南安阳,可是河南不接收,后来就搬迁到安徽合肥,把原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腾出来,收留了这个中科院的公子,安徽师范没校园了,就迁到安徽芜湖市),北京轻工业学院(搬迁到陕西咸阳,现为陕西科技大学),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搬迁到河南,现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方交通大学(搬迁到河北石家庄,3年后又回迁到北京),北京林业大学(搬迁到四川,后来又要求回迁回北京)。。。等等。有些大学搬迁出北京,后来又搬迁回来了,比如北方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可有些大学,就搬迁不回来了,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电力学院等。

接上文,1969年10月,北京电力学院根据一号令精神,决定战略搬迁,迁出北京市。但当时学院留领导考虑到以后再回搬北京的可能性,于是决定在原地址(清河),设立了“北京电力学院留守处”。

10月底,学校搬迁到河北邯郸,部分师生分散在邯郸岳城水库基地和峰峰,马头,邯郸三个电厂。搬迁,严重削弱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生产设备损失惨重几乎1/3。大量的图书散失,老师流散,设备损坏,北京电力学院受到重创。当然,其他大学也一样,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搬迁到合肥后,老师没了一半,设备是七零八落,不过还好,至少北京电力学院和中国科大还保留了自己的名字和资产,最遗憾的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惨遭枝解,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北京电力学院是幸运的。邯郸岳城水库基地和峰峰,马头,邯郸三个电厂,地处邯郸市偏远地带,条件相当恶劣,荒郊夜外,更主要的是连校舍都没有,都是帐篷窝棚。当时,学校领导考虑再三,确定以后还有可能再搬迁回北京,于是就决定找一个离北京近的城市,为搬迁回北京做打算,于是就看中了河北省保定市。1970年10月,经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文革期间省政府全撤消,改名为革命委员会--无法无天无政府组织)批准,学院决定搬迁到河北保定市,11月,学院又面临着第二次搬迁,从邯郸搬迁到保定。同时,根据高等教育部精神,搬迁出北京的院校,都归属搬迁地的教育部部门领导,学院由北京电力学院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

可以说,可以这样说,1969年北京电力学院的搬迁,给学校造成重大灾难,同时也造成几代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保定和北京的问题,现在这个争论也没有完全停息,所以说,若没有文革,就没有学校的搬迁,没有林彪,也没有搬迁,我们北京电力学院会在北京呆的好好的,若一直在北京,发展到现在,她的名字应该叫北京电力大学,而不会叫华北电力大学,也不会简称“华电”,而应是“北电”,我们做为和北航一个时期的院校,学校发展也不一定比他差劲。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3)96年与武水211工程争夺内幕

武水电力和华电电力都师出同门:哈工大.高电压和电厂化学后来从北京电力学院(华北电

力大学前身)去了去了武水.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继保,动力留在华电.感谢哈工大,高电压成了武水电力的王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保成了华电电力的王牌,并在各自领域里独领风骚.谢广润和杨以涵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两校电力是同门兄弟,是又竞争又合作.武水强的是水利(原名叫武汉水利学院,侧重点在水利而非电力。),当年17所院校水利系合并而成.但是在电力系统,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保,动力远比高电压重要的多.所以在系统里,华电也远比武水重要的多.电力部也一直把华电当成王牌,而不是武水.只不过,水,电长期一家(水电部),武水因为专业众多,排在华电之前,但电力系统的人,尤其是部里电力口的人,一直认为武水是水利的.武水也很瞧不上其水利的背景,不过是利用其提升学校的名次.武水千方百计蹭在电力口,包括后来也发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准备有朝一日把华电拉下马.这个战略很有效.只不过武水电力比华电电力差距较大,不是几年能改变的.更何况华电电力发展的也很好.其实,武水电力还真不如东电电力,只不过其高考取分较高.假以时日,没准武水还真能搬倒华电电力的老大地位.211工程,电力部是想让华电首选.可华电专业太少,教育部只认专业多寡.所以武水得以入选211.但武水这一得却埋下了其日后灭亡的种子.电力部对武水实际上是友情供养,水利部太穷,一个河海大学已经免为其难.武水也以电力院校自居,并对电力部曲意奉营.但这211却使电力部大为不满.水利有两个211,电力一个都没有.难道电力不比水利重要吗?!电力部自始至终把武水看成水利院校,也就是说,至少在电力部眼里,武水电力和华电电力实在是没法比.电力部要出钱供养一个别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虽然电力优异,给电力部作出了无人能比的巨大成就,却无缘211,这是让电力部眼里冒火的事情.电力部一面严责华电尽快扩大专业,另一面在拨款上比照211,教育部给武水拨多钱,我们电力部就给华电拨多少钱。后来,华电的内耗就让电力部心里冒火了.(北京和保定不合,保定的怕北京优良的地理位置而被边缘化,因此拒绝和北京合并,后来电力部心里冒火就3年没给华电拨款。)但就是这样,电力部对武水和华电的期望是不一样的.再后来,教育部规定一部只能留一所学校.我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教育部真够损的.武水死定了.一点悬念都没有.即使武水是211.武水最终明白了电力部的态度,马上回过头去找水利部,但河海已把坑站好了.水利部也不满武水几十年来嫌贫爱富,最后武水被合并灭失。2005年,华电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12所大学被教育部正式列入211工程,实际上是教育部在弥补1996年错误。

基本现状:

是中央直管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全国仅72所.

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2005年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12所高校一起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是全国第一个设董事会的公办重点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的董事会是中国两大电网公司与五大发电集团,其中国家电网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公司,全世界第40大公司。

华北电力大学的校友在中国电力行业最多,在电力行业成功的最多,为中国电力系统培养了近10万名学士,硕士和博士.

电力行业科研成果最多,学术成果最多。

电力行业就业分配最好的学校。

电力行业的黄埔军校。

学校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58年创建于北京,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管理系以及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若干专业组建的,大学总部在北京,并设保定校区.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拥有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同时拥有mba授予权和工程硕士授予权,有正副教授663人,学校有正教授和博导自评权,拥有工程院全职院士3人.华北电力大学火电,水电,核电齐全,新中国第一个发电专业,第一个微机继电保护专业,第一个核电专业,第一个风电专业,都发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是学习电力专业进入电力行业的理想学府.

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第十次学位点增设,华电的博士点由7个增至14个,硕士点由29个增至46个,增幅分别达到了100%和58.6%,在纵向方面华电学科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跨越式发展。但是通过横向方面的比较,华电目前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尤其是博士点数量与其他教育部直属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次博士点增长的绝对数也少于郑州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学校。目前全校博导共64名,在北京市高校及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的排名均较落后。华电的学科建设,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文主要在对博士点及博导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浅论华电学科如何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一、博士点和博导数量在全国重点高校的地位

(一)绝对数量比较

华电目前拥有14个博士点,64位博导,在教育部直属大学中的排名较低,在北京市范围内的重点大学排名也较低,在“211工程”院校、全国部委直属重点大学及部分省属重点大学的排名中依旧较低。由此看来,华电的博士点数量和博导数量偏少,尚未达到重点大学平均水平,在全国重点高校的地位较低。

(二)相对数量比较

华电平均每个博士点拥有4.57名博导。采用相同指标体系,北航为8.86,西北工业大学为5.7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5.70,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为6.88。与知名工科重点高校相比,华电的相对指标排名也较低。(数据来源于各学校网站)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华电博士点和博导绝对数量尚未成大规模,相对数量低于许多重点工科大学,在全国重点高校中的地位较低。

二、博士点及博导数量及分布情况

(一)博士点数量及分布情况

第十次学位点增设后,目前华电拥有3个一级博士学科,14个二级博士点。14个二级博士点其中有12分布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力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另外两个二级博士点分别是技术经济管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从华电博士点的分布可以看出,华电的优势学科依然集中在电力、动力(自动化是从动力中分出来的,以前是一个系)和管理这三个建校学科上。(关于此部分历史,可参考蒙古人所著的《华电风雨50年》),其余如机械、环境等老牌学科及信息、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均无博士点。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华电的优势学科教集中,电力行业特色鲜明,但整体发展明显不平衡,强弱明显。

(二)博导数量及分布情况

目前华电共拥有64名博士生导师,其中电力系20人,动力系17人,工商管理学院5人,自动化3人,其余分布在环境工程等院系。(补充各院系博导及所属学科名单)电力系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20名博导研究方向均在该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下;动力系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但王丽萍、刘登瀛、纪昌明、陆道刚四位博导的研究方向不属于此学科的二级学科,暂时无博士点;工商管理学院5名博导研究方向均在技术经济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上;环境工程学院等其他院系拥有博导但无博士点。

由华电博导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华电目前的64位博导中,有23位博导从事的研究方向无博士点,只能挂靠在其他方向招收博士生或者招收硕士生,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将这23位博导剥离出去,不纳入博导整体分析。华电“有效”博导数量为41。(数据来自于华电官方网站http://./doc/69608cde3186bceb19e8bba8.html)(此部分数据有待最终确定)

(三)核心学科博士点及博导分布情况

华电的电力和动力为其核心专业,电力系和动力系共拥有“有效”博士生导师33人,占全校“有效”博导总数的56.9%。与电力系和动力系拥有博士点数量在全校博士点数量的占比78.6%相比较,博导比例偏低。平均每个博士点拥有3.00名博导,其中,电力系为4.00,动力系为2.17,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此外,优势学科也存在着博导数量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例如电力系博导大多集中在电力系统自动化、高压、电工理论三个方向,电机、电力电子博导数目很少。可以看出,作为核心学科,电力系和动力系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博导数量相对不足,未能全部发挥其全部“核心”作用。

(三)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前面部分的分析指出,78.6%博士点分布在电力和动力,但电力动力的博导数量才占56.9%。这两个指标说明:还有一部分的博导(如计算机系、学位点增列前的自动化系)是形同虚设的,因为没有博士点,博导只能当硕导用或者挂靠在其他专业下照收博士生。,这些博导资源在相当一段时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以工商管理学院为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熊老师和余老师在整个北京市的人力资源界都相当有影响力,此外还有乌云娜、曾鸣、乞建勋等管

理学科的专家,但华电建校48年至今仅有一个技术经济管理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是05年增为博士点的),这些事实暴露出华电学科建设一方面人才储备不足,一方面人才利用不足的弊病。

四、发展规划

(一)外引进,内培育,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继续加大引进博士生导师的力度,依靠自身造血的同时,要避免近亲繁殖。不仅要在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