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中考历史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项训练选择题_第1页
初级中学中考历史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项训练选择题_第2页
初级中学中考历史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项训练选择题_第3页
初级中学中考历史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项训练选择题_第4页
初级中学中考历史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项训练选择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历史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项训练选择题(word版含答案)单选题1.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

推进了农业集体化C.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D.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2.

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材料中的“退却”指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社会主义工业化D.

农业集体化

3.

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实行了()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农业集体化D.

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4.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都是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②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③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④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⑤都巩固了新政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苏联的建立C.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6.

列宁说:“我们在争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在夺权后进行的“实验”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农业集体化

③建立计划经济

④新经济政策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②③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该材料揭示了()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B.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过程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8.

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B.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C.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D.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9.

对如图图片所反映的俄国、前苏联史实进行解读错误的是()A.

图1向西方学习,农奴制进一步强化B.

图2废除农奴制,开启了近代化进程C.

图3亲自领导起义,十月革命胜利D.

图4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弊端日益暴露

10.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推动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它的指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A.

法国巴黎公社B.

俄国二月革命C.

古巴社会主义革命D.

俄国十月革命

11.“阿芙乐尔”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曙光”或“朝霞“,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唤醒人们,送走黑暗,迎来光明。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是()A.

第一国际成立B.

二月革命的胜利C.

巴黎公社革命D.

十月革命胜利

12.

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如表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是()

A.

都通过武装起义取得胜利B.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C.

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D.

都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3.

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B.

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C.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

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4.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

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B.

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D.

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5.

观察如图,下列主题最适合

▲处的是()

A.

凡尔赛体系的出现B.

华盛顿体系的确立C.

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D.

二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6.

在巴黎和会上,为了拉拢日本,英、法、美无视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A.

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B.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

遏制日本独霸中国D.

二战即将爆发

17.

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①论文:《德国为什么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②视频:《联合国的成立》③图片:《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④文件:《九国公约》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18.

下列描述属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共同点的是()A.

都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矛盾B.

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C.

都对美日进行不同程度的制裁D.

都实现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19.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B.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C.

列强会上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D.

《九国公约》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20.

如图一和图二分别宣传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美国实施的经济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A.

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

都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C.

说明了两国的经济环境相同D.

都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21.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

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B.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C.

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D.

一战中,交战国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

22.

下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战争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C.

战争历时四年,以协约国的失败而告终D.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重的灾难2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B.

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C.

参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D.

英德两国的矛盾激化而引发战争24.

战争大约900万人战死(相当于过去1000年同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A.

战争的残酷B.

战争的规模C.

战争的性质D.

战争的经过

25.

某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百万人,故有“绞肉机”“屠场”之称,这场战役发生在()A.

萨拉热窝B.

凡尔登C.

斯大林格勒D.

珍珠港

2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此材料意在说明两次世界大战()A.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B.

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C.

使欧洲失去国际影响力D.

促进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

27.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A.

十分重视农业发展B.

完全放弃工业化道路C.

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D.

延续了余粮收集制

28.

苏俄建立之后,在经济领域依次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

29.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A.

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B.

不结盟运动兴起C.

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D.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30.

某位历史人物认为,1914年时英国人仅以几万名官员和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这是因为各阶层正与英国人合作,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的统治必将崩溃。这位历史人物是()A.

玻利瓦尔B.

章西女王C.

甘地D.

纳赛尔

31.

下列事件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完全无关的一项是()A.

罗斯福新政B.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32.

罗斯福就职演说时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于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的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他完成“这项任务”的措施是()A.

整顿金融体系B.

推行“以工代赈”C.

调整农业政策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迅速推行“新政”。“新政”主要“新”在()A.

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B.

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C.

依靠市场调节经济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能体现这个观点的是()①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③德国纳粹党上台后,疯狂实行扩军备战

④中国改革开放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②④35.

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中写道,1929年10月沃尔特•桑顿站在不久前购买的一辆豪华跑车旁--试图用100美元卖掉它,和许多相对富裕的美国人一样,他要变卖财产以弥补股市崩溃带来的损失,而当时大多数人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变卖。这是由于()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

内燃机广泛应用于交通C.

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D.

罗斯福新政促进了就业36.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下列选项与“Relief(救济)”这一内容相符的是()A.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B.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C.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D.

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的价格37.

示意图能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中“?”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A.

实施五年计划B.

开展工业建设C.

对外侵略扩张D.

推行“以工代赈”

38.

以下是一场知识竞赛中一个竞赛模块的主要内容,该模块的主题是()A.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B.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C.

法西斯国家的对内统治D.

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

39.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下列能反映这一时代特点的事件或现象有()①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②德国:纳粹政权掀起反犹狂潮③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④美国:生产过剩,失业率高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0.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恶毒。”这表明了()A.

二战的罪魁祸首是邪恶的德国法西斯B.

英法的缓靖政策对二战的爆发推波助澜C.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D.

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41.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该事件的国际影响是()A.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B.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C.

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发展D.

军部成为法西斯势力核心

42.“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为了摆脱“萧条、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下列叙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

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B.

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C.

日本军部上台组阁D.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43.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记载: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如飞机14018架,坦克、装甲车22800辆等。这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

三国协约军事集团的建立B.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44.

下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它们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进攻波兰

②诺曼底登陆

③日军偷袭珍珠港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⑤《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④②C.①④⑤②③D.⑤③④①②

45.

唐尼•格拉克斯坦在《二战秘史》结语中写道:“关于反法西斯战争,传统的观点虽然承认官方军队和抵抗运动组织的作用同时存在……但着重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

《凡尔赛和约》B.

《慕尼黑协定》C.

《联合国家宣言》D.

《联合国宪章》46.

如图示意图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①处应是()

B.

斯大林格勒战役C.

诺曼底登陆D.

德国无条件投降A.

莫斯科保卫战47.“日本于1941年袭击了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