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旅游收入与分配_第1页
试谈旅游收入与分配_第2页
试谈旅游收入与分配_第3页
试谈旅游收入与分配_第4页
试谈旅游收入与分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旅游收入与分配第一节旅游收入分类一、旅游收入的概念(一)“旅游收入”的涵义旅游收入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年、季、月为计算单位)通过向游客销售旅游产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和。也就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设备设施、交通工具、旅游劳务和旅游购物品所换取的全部货币收入。(二)旅游收入的重要地位1、旅游收入体现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参见表8-1)。2、旅游收入反映货币回笼和创汇的状况(参见表8-2)。3、旅游收入反映旅游经济活动的成果8-1和表8-2分别反映了1998年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情况以及我国1985-2004年旅游业总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情况。表8-12003年世界旅游外汇收入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单位:百万美元,不包括机票费)名次国家与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地一年相比(%)1998/1997占世界份额(%)199819901995199819981999111美国7111673000-2.916.2322意大利30427310002.46.9233法国297006.06.8444西班牙2958511.06.7555英国21233209726.04.8666德国15859-3.93.625107中国12600140994.42.9778奥地利115601125941.42.69129加拿大9133102874.22.1151310土耳其83002.61.9651511瑞士82083.91.9212112波兰8000-7.81.88913墨西哥789778504.81.8101714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7109-23.11.611815俄罗斯联邦(前苏联)71073.01.6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1998年世界旅游业发展报告。表8-21985—2004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份旅游业总收入(1)比上年增长率长(%)(2)国内生产总值(3)(1)占(3)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4)(1)占(4)比重(%)1985117——89641.3125564.58198615935.9102021.5629465.40198720931.6119651.7535075.96198827129.5149281.8245106.011989220-18.8169091.3054044.07199027625.5185481.4958144.75199131527.3216181.6272274.86199246733.0266381.791395.1119931134——346343.271132410.011994165545.9467593.541493011.091995209826.8584783.591794711.691996248718.5678853.662042812.171997311225.1747724.162403312.951998343910.5795534.322610413.171999400216.4831904.182703614.802000451012.9894425.052987915.122001499510.897314.85.133315315.072002556611.4105172.35.313607515.4320034882-12.3117390.24.163918812.462004684040.1136875.95.024372115.65注:由于从1993年起开始进行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当年国内旅游收入与上年不可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计算制作。二、旅游收入的分类(一)按旅游收入来源分类1、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是指经营国内旅游业务而取得的本国货币收入。用公式表示为:国内旅游收入=本国居民在国内旅游的消费支出。表8-3显示了2002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基本情况表8-32002年我国国内旅游基本情况总人次数(亿人次)出游率(%)总花费(亿元)人均花费(元)全国合计8.78649.23878.36441.8城镇居民3.85115.32848.09739.7农村居民4.9352.81030.27209.1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年)2、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经营境外游客来本国或本地区旅游业务而取得的外国货币收入,通常称之为旅游外汇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者总支出-国际间交通费-客源国或地区旅游商的利润与佣金收入.表8-4显示了2002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及主要地区分布情况。表8-42002年全国各主要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排序序号12345678910全国地区广东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辽宁山东云南陕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百万美元)509133152275110010509285504724193512038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二)按旅游需求弹性分类基本旅游收入基本旅游收入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游客提供旅游交通、食宿、景点游览等必需的基本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和。它来源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必须支出的费用。可用如下函数关系来表示:R=f(N、S、T)=N×S×T 其中:R表示总的基本旅游收入;N表示游客总人次数;S表示游客人均天基本旅游消费支出;T表示人均停留天数。2、非基本旅游收入非基本旅游收入又称边缘旅游收入,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游客提供的非必需的旅游产品(如医疗保健、邮电通讯、修理、咨询、购物、娱乐等)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应该注意的是,基本旅游收入和非基本旅游收入的划分是相对的。以购物为例,对于一般旅游目的地,其购物收入被视为非基本旅游收入。而对于享有“购物天堂”美誉的香港而言,因其旅游形象独特,因此香港的旅游购物收入应视为一项基本旅游收入。(三)按向旅游者提供的产品形态分类实物性旅游收入实物性旅游收入是指向游客提供实物形式的旅游产品而获得的货币收入,包括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和饮食销售收入。2、劳务性旅游收入劳务性旅游收入是指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服务而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旅行社旅游业务费收入。②住宿费。③交通费。④文化娱乐费。⑤邮电通讯费。⑥其他。指为游客提供上述各项服务以外的基他服务,如医疗、美容、洗染等而得到的收入。应当注意的是,实物性收入与劳务性收入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区分,具有相对性。表8-5反映了此种分类标准下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构成情况。表8-52002年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项目收入总额(亿美元)所占比重(%)总计203.85100.0一、实物性收汇58.7128.81、商品购物销售收汇42.1120.72、饮食销售收汇16.608.1二、劳务性收汇145.1471.21.游览服务收汇14.317.02、提供住宿收汇25.6512.63、长途交通收汇52.6025.84、市内交通收汇8.824.35、文化娱乐服务收汇15.257.56、邮电通讯服务收汇7.203.57、其他服务性收汇21.3110.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三、旅游收入指标体系(一)旅游收入指标的涵义与功能旅游收入指标是用货币单位计算并表示的价值指标,是用来反映和说明旅游经济活动的实质及其水平、规模、速度和比例的。在旅游统计工作中,通常把旅游收入的衡量指标归纳为两大类:旅游收入总量指标和旅游收入水平指标。(二)旅游收入总量指标1、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国内外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含购物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额。这一指标综合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状况和旅游业的总体经营成果。旅游总收入通常用本国货币计量表示,公式如下:RT=R+Pe=(N×P)+Pe其中:RT为一定时期旅游总收入;R为基本旅游收入;N为旅游总人次;P为人均基本旅游消费支出;Pe为非基本旅游收入。2、旅游外汇总收入旅游外汇总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外国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含购物品)而获得的外国货币收入的总额,也是外国游客入境后的全部消费支出总额。其计算公式可套用旅游总收入公式的形式,但其内容有所不同:RT=R+Pe=(N×P)+Pe其中RT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旅游外汇总收入;R为外国游客的基本旅游消费支出;N表示一定时期内接待的外国游客总人次;P为外国游客入境后的人均基本旅游消费支出;Pe为外国游客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该指标一般以美元为计量单位。表8-6反映了我国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总收入情况。表8-61985——2004年中国旅游收入总量情况年份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总收入本币收入(亿人民币)发展指数(以198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外汇收入(亿美元)发展指数(以198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1985117100.0——12.50100.0——1986159135.935.915.31122.522.51987209178.631.618.62149.021.61988271231.629.522.47179.820.71989220188.0-18。818.60148.8-17。21990276235.925.522.18177.419.21991351300.027.328.45227.628.31992467399.233.039.47315.838.719931134969.2——46.83374.618.7199416551414.545.973.23585.8——199520981793.226.887.33698.619.3199624872125.618.5102.00816.016.8199731122659.825.1120.74965.918.4199834392939.310.5126.021008.24.4199940023420.516.4140.991127.911.9200045103854.712.9162.241297.915.1200149954269.210.8177.921423.49.7200255664757.311.4203.851630.814.6200348824172.7-12。3174.061392.5-14。6200468405846.240.1257.392059.147.9注:由于从1993年起开始进行国内旅游抽样调查,从1994年开始根据海外旅游者花费抽样调查结果计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故1993年国内旅游收入与上年不可比,1994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上年不可比。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三)旅游收入水平指标1、人均旅游(外汇)收入人均旅游收入指标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平均每接待一个游客人次所取得的货币收入,也就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平均货币支出额。它反映了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一般以本国货币计量表示。人均旅游收入指标可以用某一时期内旅游总收入与同期接待的旅游总人次之比来计算,其公式如下:RU=RT/N其中,RU为人均旅游收入;RT为旅游总收入;N为旅游总人次。同理,当N为接待的海外游客总人次,RT为旅游外汇总收入时,则RU为人均旅游外汇收入。2、人均天旅游(外汇)收入人均天旅游收入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天从每位游客那里获得的旅游收入。它等于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总收入与游客停留总天数之比,或是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人均旅游收入与人均停留天数之比。其公式如下:Rd=RT/N×Da;或Rd=Ru/Da其中,Rd表示单位时间人均旅游收入;Da为一定时期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平均停留天数;RT、Ru、N的含义同前。3、旅游收汇率旅游收汇率又称旅游外汇净收入率,是指一定时期旅游外汇纯收入与同期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率。它等于一定时期内旅游外汇收入总额与同期旅游外汇支出总额的差除以旅游外汇总收入量。其公式如下:RE=RT-E/RT其中,RE为旅游收汇率;=RT为旅游外汇总收入;E为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外汇支出总额。4、旅游创汇率旅游创外汇率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非基本旅游外汇收入与基本旅游外汇收入之比。其公式如下:C=RO/Ra其中,C为旅游创汇率;RO为非基本旅游外汇收入;Ra为基本旅游外汇收入。这个公式说明,旅游创汇率与非基本旅游外汇收入成正比,与基本旅游外汇收入成反比。5、旅游换汇率旅游换汇率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提供单位本国货币的旅游产品所能换取的外国货币的数量比例。这一指标的数值表明单位本国货币所表示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付出的必要社会劳动量可以从国际旅游者手中换取的外国货币的数量。旅游换汇率通常与该国或地区同期的货币的兑换率一致。在不同时期,外汇比价不同,旅游换汇的数量值也就不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际旅游的换汇成本明显低于对外贸易中物质产品的换汇成本。即以一定数量货币表示的出售给国际游客的旅游产品,要比同量货币表示的出口一般物质产品换取到更多的外汇收入。旅游换汇率指标可以反映旅游外汇收入对一国(地区)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因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此越来越重视。四、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价格旅游价格是影响旅游收入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旅游收入等于单位旅游产品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积。在销售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则旅游产品价格越高,旅游收入越大,反之则旅游产品价格越低,旅游收入越小。这里还必须考虑旅游收入同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问题。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旅游产品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大于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旅游产品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小于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时,由于旅游产品需求量的变化幅度与旅游价格变化幅度相同,因而价格变动对旅游收入影响不大。(二)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游客人次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接待的游客人次是决定其旅游收入高低的基本因素,一般而言,旅游收入与接待的游客人次成正比例关系。(三)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在旅游接待人次一定的前提下,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是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收入增减变化的又一决定因素。游客平均消费水平与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收入也成正比例关系。(四)游客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在游客人次、游客消费水平一定的前提下,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长短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数量具有直接影响。游客停留时间越长,其消费支出就越多,旅游目的地的收入也就越增加。反之则会减少。(五)外汇汇率外汇汇率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有重要影响。由于外汇汇率是各国不同种类货币之间的相互比价,因此,如果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货币币值相对于客源国(地区)货币币值而言上升了,则汇率提高将会抑制旅游客源国的旅游需求,减少目的地国家(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次,进而减少该国(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如果相反,汇率降低,而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旅游价格未相应提高,则会增加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自然也会增加。(六)旅游统计因素旅游收入的统计是十分复杂困难的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旅游统计部门统计出来的旅游收入往往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所取得的旅游收入,统计遗漏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很强,还有可能出现重复统计的现象。(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或紧缩都会直接影响货币购买力。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必然导致游客购买力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该国(地区)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减少或增加;反之,客源国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必然会促使其居民积极出境旅游或减少出境旅游。第二节旅游收入分配一、旅游收入分配的概念(一)“旅游收入分配”概念的涵义旅游收入分配是旅游营业收入在直接经营旅游业务的部门、企业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旅游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国(地区)的政府部门、旅游部门和企业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各自的利益与义务,也反映了旅游部门与其它相关的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交换关系。同时,旅游收入的分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二)旅游收入分配的必然性旅游收入从宏观上看,是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从微观上看,是各个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总和。旅游部门的经济收入必须以各种形式参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过程。旅游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营业收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以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她还必须承担向国家纳税的义务。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目标,一般包括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保持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必须参加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二、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一)“旅游收入初次分配”的涵义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是直接经营旅游产品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将得到的营业收入根椐一定的经济原则在其内部进行的分配。应注意的是,并非企业所获得的营业收入全部参与初次分配,而仅是这些部门和企业获得的旅游净收入参与初次分配。旅游净收入在初次分配后分解为职工工资、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三大部分,这就使得国家、旅游部门和企业、旅游从业人员都得到了各自的初始收入(二)旅游收入初次分配的流向1、旅游部门和企业支付给旅游从业人员工资作为他们提供劳务的报酬,用于满足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旅游部门和企业依法向政府纳税,成为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一部分,由国家统筹安排和使用。旅游企业和部门的纯利润,留归企业自行安排和使用。在我国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中可分为企业公积金和公益金两部分,分别用于企业自身发展和职工福利支出等。旅游收入初次分配流向可见图8-1。旅游营业总收入旅游营业总收入价值补偿旅游净收入设施设备的折旧补偿旅游部门和企业的自留利润公积金公益金房屋等折旧补偿低值易耗品补偿购买原材料的支出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政府税收……其它图8-1旅游营业总收入初次分配图(三)旅行社在旅游收入初次分配中的独特作用旅行社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由于旅行社的特殊职能和地位,使其在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旅行社首先参与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在旅游收入分配中又体现为旅行社营业收入转化为其他旅游部门和企业营业收入的过程。因而,旅行社的经营活动具有旅游收入来源和旅游收入分配的双重职能。包价旅游收入初次分配流程见图8-2。旅游者的包价旅游消费支出目的地组团旅行社的营业收入旅游者的包价旅游消费支出目的地组团旅行社的营业收入国际或地区间交通部门营业收入自身的经营收入接待旅行社的营业收入扣除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质生产资料的价值补偿部分旅游净收入自身的经营收入相关旅游部门和企业的营业收入扣除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质生产资料的价值旅游净收入当地交通部门收入住宿部门收入餐饮部门收入旅游景点收入娱乐部门收入其他部门收入图8-2包价旅游收入初次分配流程图三、旅游收入再分配(一)“旅游收入再分配”的涵义旅游收入再分配是指直接从事旅游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旅游服务部门或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原则将分配到的旅游收入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全社会经济范围内进一步分配的过程。其结果是实现旅游收入的最终用途,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收入的再分配、旅游从业人员收入的再分配和旅游企业收入的再分配。(二)旅游收入再分配的原因1、为了使旅游业能够不断扩大生产,满足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需的物质条件的需要。2、为了满足旅游从业人员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恢复和增强其体力与智力。3、为了满足社会综合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三)旅游收入再分配的流向1、旅游收入中缴纳给政府的各类税金构成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2、旅游收入中付给旅游从业人员个人的报酬部分。3、旅游收入中的企业利润分为公积金和公益金两部分4、旅游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再分配途径旅游收入经过再分配之后,使全社会的各相关部门获得了应有的派生收入,体现了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整体社会经济的促进和带动效应。旅游收入再分配的过程与流向参见图8-3: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收入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收入商业部门的收入与支出旅游净收入的再分配政府的税收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旅游企业、部门的自留利润公积金扩大再生产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部门的收入与支出利息支出保险金租金支出服务部门的收入与支出金融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保险机构的收入与支出经济建设投资国防建设投资公共事业社会福利投资旅游业投资国家储备基金公益金金融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保险机构的收入与支出房地产租赁单位的收入与支出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开拓新市场职工住宅医疗福利职工文教体育培训 图8—3旅游收入再分配的流向

第三节旅游乘数效应一、旅游乘数概念(一)乘数效用的涵义“乘数”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乘数(Multiplier)又可称为倍数,它是指某一经济量与由其引起的其他经济量变化的最终量之间的关系。乘数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某行业的一笔投资或收入不仅能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增加其他部门的收入,最终会带来比投入本身大数倍的收益,从而使国民收入总量成倍地增长,这就是乘数效应。乘数效应不仅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关联为基础,而且与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边际进口倾向紧密相关。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成反比。(二)乘数的公式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如果以△y代表增加的收入量,以△I代表增加的注入量,△S代表增加的储蓄量,△C代表增加的消费量,以K代表乘数,则有:K=。由于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也等于消费加投资,所以收入增加量就等于消费增加量加投资增加量,而投资增加量又等于收入增加量减消费增加量。因此,上式可变为。K=因此,所以,K=在上述式子中,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usume),用字母表示为MPC;为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用字母表示为MPS;而边际进口倾向则为MPM(MarginalPropensitytomaterial)。故乘数计算公式可用下列形式表述:K=或(参见图8—4):图8—4乘数效应示意图单位:万元企业单位投资增量(△I)收入增量(△y)消费增量(△c)储蓄增量(△s)甲企业100100100×100×乙企业100×100×丙企业100×100×[100×]2丁企业合计100300200100上例说明,当边际消费倾向为2/3(边际储蓄倾向为1/3)时,增加100万元的注入量,能够导致300万元的收入增量。此时K=。由此可以得出收入增量总和的代数式为:△y==依据前述情况,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1/2,则收入增量应为:,即增加100万元的投资,可以导致200万元的收入增量,即:。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则收入增量为:×,即增加100万元投资,可以导致500万元的收入增量,即K=。可见,企业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支出越多,国民收入增量就越大。从理论上讲,当边际消费倾向为0时,K=1,收入无增量;当边际储蓄倾向为0时,K=∞,收入增量无穷大。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必须说明,乘数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当投资增加时,它所引起的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所增加投资;当投资减少时,它所引起的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所减少的投资。所以,一些经济学家把乘数称为一把“双刃剑”。(三)旅游乘数概念早期的乘数理论并未包括旅游业的分析。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学者根据旅游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对经济学的乘数理论加以修正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旅游乘数理论。从全面的观点来概括,旅游乘数的完整定义应该作如下表述: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这个定义间接说明了旅游乘数种类的非单一性及各种旅游乘数值之间的差异。二、旅游乘数效应发挥的过程旅游乘数效应发挥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直接效应阶段这是旅游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旅游收入最初注入的一些部门和企业(如旅行社、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及参观游览部门等),都会在旅游收入初次分配中获益。旅游者的原生旅游消费对于经济系统中旅游企业在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称为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二)间接效应阶段这是旅游乘数效应发挥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一阶段中直接受益的各旅游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要向有关部门和企业购进原材料、物料、设备,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缴纳的税金投资于其他企事业、福利事业等,使这些部门在不断的经济运转中获得了效益,即间接地从旅游收入中获利。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消费的间接效应往往超过它的直接效应。(三)诱导效应阶段这是旅游乘数效应发挥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部门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把获得的工资、奖金等用于购置生活消费品或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促进了相关部门和企事业的发展。此外,那些从旅游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运转中受到间接影响的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购置生产资料,又推动了其他相关部门生产的发展。旅游收入通过如此多次的分配和再分配,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了连续性的经济作用。因此,旅游消费的诱导效应可以是非常显著的。(四)旅游乘数值计算的公式一般而言,旅游乘数的大小可以从两个方面估计:一是旅游消费中留在经济系统内继续转手花费的数额;二是旅游者的花费能够在本地区内再花费的次数。如果前者数额大,则乘数值大,反之则乘数值小;如果后者轮转次数越多,乘数越大,次数越少,乘数则越小。由于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旅游消费(即接待国或地区的旅游收入)所带来的全部经济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导效用)大小的系数,因此,旅游乘数数值有两个基本的计算公式:K=…………(1)其中,c为边际消费倾向,m为边际进口倾向;L为旅游进口倾向(即在旅游业经营过程中漏损掉的外汇占旅游外汇收入的比例)。这一公式由伦德伯格于1976年提出。L=(c-m)是旅游乘数正效应(K>1)和负效应(K<1)的临界值函数,其中正效应的首要条件是L<(c-m)。K=…………(2)其中,A表示旅游消费经第一轮漏损后余额部分的比例;B表示当地居民收到的旅游消费支出的比例;C表示当地居民在本地经济系统中的消费倾向。三、旅游乘数类型国内外旅游学者一般认为,旅游乘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旅游收入乘数1、旅游收入乘数的概念旅游收入乘数是指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收入与旅游消费额的比率关系。它又可以分为居民收入乘数和政府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是指旅游消费所带来的单位旅游收入的增加额与由此导致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居民总收入增加额之间的比率关系。政府收入乘数是指旅游消费所带来的单位旅游收入增加额与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政府净收入总额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关系。2、旅游收入乘数的两种表示方法旅游收入乘数可以用“标准乘数”(normalmultiplier)和“比率乘数”(ratiomultiplier)两种方式来表示。标准乘数等于(直接收入十间接收入+诱导收入)/旅游消费总额。比率乘数等于(直接收入+间接收入+诱导收入)/直接收入。比率乘数只能用来描述相关经济部门之间及其同当地消费支出之间的内在关联现象,并不能说明带来单位收入增量所必须“注入”的旅游消费增量。因此,比率乘数并非真正的旅游乘数。表8—7列举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的旅游收入乘数。表8—7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收入乘数国家(地区)收入系数国家(地区)收入乘数加拿大1.7—2.0毛里求斯0.96英国1.7—2.0安提瓜0.88斯里兰卡1.59香港0.87牙买加1.27菲律宾0.82多美尼加1.20巴哈马0.78塞浦路斯1.14斐济0.72百慕大1.09西萨摩亚0.66塞舌尔1.03巴巴多斯0.60马耳他1.00维尔京群岛(英)0.58注:这里仅指国际旅游。时间分布: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资料来源:楚义芳著,《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第214页。(二)旅游销售乘数和旅游产出乘数1、旅游销售乘数是指增加单位旅游消费对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诱导效应所导致的全部有关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关系。它衡量的是每个单位旅游消费额对经济系统的影响。2、旅游产出乘数是指每个单位旅游消费额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的产出水平的增加。产出乘数与销售乘数的不同之处在于,产出乘数除了包含销售乘数引发的销售量变化外还包括存货水平的变化。产出乘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特定地区旅游业的收入对整个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如表8—8所示。

表8—8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出乘数国家或地区产出乘数土耳其2.339—3.198美国威斯康星州DoorCounty2.17美国宾夕法尼亚ClintonCounty1.98美国科罗拉多GrandCounty1.94美国威斯康星州WaiworthCounty1.87美国宾夕法尼亚SullivanCounty1.58爱丁堡(ScotlandUK)1.51巴巴多斯1.41英国威尔士GwyneddCounty1.16资料来源:AdrianBullTheEconomicsofTravelandTourismP.124Longman,1995(2).(三)旅游就业乘数旅游就业乘数是指每单位外源性旅游消费所带来的全部就业人数或者每单位外源性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与继发就业人数之和同直接就业人数之比。由于就业乘数往往要求做出下述与实际生活不完全相符的假设,因而应谨慎对待:(1)不考虑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的应用,即产出水平提高后“资本—劳动力比率”不变;(2)每一生产部门现有劳动力都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其产品需求必须增雇劳动力;(3)劳动力市场永远供大于求。表8—9列举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的旅游就业乘数。表8—9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就业乘数国家或地区就业乘数百慕大3.02牙买加4.61马耳他1.99毛里求斯3.76西萨摩亚1.96所罗门群岛2.58贝劳共和国1.67直布罗陀2.62资料来源:AdrianBullTheEconomicsofTravelandTourismP.126Longman,1995(2)。(四)旅游进口乘数旅游进口乘数表示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旅游收入最终导致目的地总进口额增加的比率关系。它表明一个国家(地区)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旅游企事业以及向旅游企事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向国外(境外)进口物资、设备等数额的增加量与旅游收入增量的关系。四、旅游乘数模型简介为更好地借用乘数理论分析、预测旅游业对接待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影响,使旅游消费的乘数效应最大化,经济学家基于各自的立足点,设计出各种有关旅游乘数分析的经济模型或对经济学中的已有模型加以修正。在这些模型中,以投入-产出模型、经济基础模型和“特定”模型最为常见。(一)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是分析旅游业经济影响最具综合性的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包括旅游部门在内的各个经济部门的投入-产出状况表。投入一产出表表明了经济系统中不同部门的活动是如何关联的以及各个部门同其他所有部门相联系的程度。就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关联的矩阵进行计算,即可获得旅游对于整个经济影响的数值。投入-产出模型是旅游乘数分析中最好的工具,其结论对于决策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而在实践中早已广泛应用,如西班牙、牙买加等国的旅游业都有其国家一级的投入-产出模型。(二)经济基础模型在估算旅游乘数效应大小时,经济基础模型首先将旅游接待国或地区的经济系统划为两大块:为外部市场服务的企业;为本地市场服务的企业。经济基础模型认为,大多数企业同时为本地市场(非基本市场)和外部市场(基本市场)销售产品和服务。如果将这些企业总就业量(产出或营业收入)分成基本市场份额和非基本市场份额,那么总就业量(产出或营业收入总额)同相应的基本市场份额之比即是旅游乘数,并可用之分析旅游业的直接经济影响,其前提是这些企业为本地市场服务是它为外部市场服务的直接结果。(三)“特定”模型阿切尔根据凯恩斯收入乘数理论,提出“特定”模型,着力说明最初旅游消费通过当地居民在本地经济系统内各种消费支出所带来的总收入效应,从而估算出旅游消费的收入乘数:K=1+∑∑Qj·Vji·Yi[1/(1-C·∑XiZiYi)]Jii其中:j表示旅游者类型;I表示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企业类型;Q表示每一类旅游者的消费比例;V表示旅游者在每一类直接为游客服务企业中的消费比例;Y表示每一类直接为游客服务企业单位货币支出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入;C表示当地居民消费倾向;X表示当地居民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消费分配;Z表示当地居民在本地用于消费的收入比例。“特定”模型是所有三个模型中惟一一个专门用来研究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模型,模型构筑比较简单明朗,因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该模型只是单一地分析旅游收入乘数,不考虑或不能用于其他类型旅游乘数的分析。同时,为取得所需资料和数据,往往需要向当地居民、企业和旅游者做大量调查,为此可能必须支出大量的时间和高昂的费用成本。五、旅游乘数理论的局限性乘数理论虽然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旅游业对接待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影响,但同时也存在如下局限性:(一)乘数理论不以分析旅游接待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实力为基础,然而后两者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量值的乘数。(二)乘数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有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和存货可被利用,以保证需求扩张后供给能力相应增长。而实际生活中这一条件并不总是存在,因而乘数理论有时会失效。第四节旅游外汇漏损一、旅游外汇漏损的涵义和形式(一)旅游外汇漏损的涵义旅游外汇漏损是为了启动和维持旅游部门的正常营运而支付的外汇成本或因其他原因造成的旅游外汇实际收入的流失。(二)旅游外汇漏损的主要形式1、直接漏损。这类旅游外汇漏损主要包括:购买旅游开发建设与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各种进口物资的外汇支出。为发展旅游业而向国外筹措的外债和贷款的利息及合资或独资旅游企业中外国投资者所获利润的外流。(3)旅游业雇用外国雇员的薪金和其他外籍人员的劳务费用。(4)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各个旅游团体或旅游企业在国外进行旅游推销宣传所支付的各种费用成本。2、间接漏损。这类旅游外汇漏损主要包括:(1)向旅游业供应各种物资和服务的各有关企业或其他机构为满足旅游业需要而从国外进口各种物品和劳动力所造成的外汇流失。(2)使用进口物资或劳动力程度较高的各种基础设施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引起其消耗加大、进口增多而造成的外汇支出。3、无形漏损旅游接待地为了修复、弥补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由于旅游者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的磨损,或者为了清除游客过多而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有时可能需要从国外进口某些物资或人力资源从而造成的外汇流失。4、黑市漏损如果外国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购买旅游产品(包括服务)时,没有全部用其所携带的外币或用通过合法正式渠道汇兑得到的当地货币来支付,而是用通过当地外汇黑市非法套汇而得到的当地货币来进行部分支付。那么,站在旅游目的地官方角度来看,后面这部分外汇就从本国(地区)正常经济系统中流失了。5、先期漏损先期漏损是指旅游经营商向旅游者销售某一国家的旅游产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中未进入这一旅游目的地国家的那部分收入。6、后续漏损后续漏损是指旅游从业人员个人生活消费中所涉及的外汇外流。亦称诱导性漏损。表8—10、8—11分别反映了国外和我国旅游外汇漏损的一些情况。

表8—101965—1990年部分国家或地区旅游漏损率国家或地区年份旅游收入漏损率(%)毛里求斯196590塞舌尔197360斐济197956库克群岛197950圣卢西亚197844.8阿鲁巴198041.4香港197341牙买加199140美属维尔京群岛197935.9斯里兰卡197926.6安提瓜197825.2塞浦路斯199125肯尼亚196922韩国197819.8新西兰1976/197712南斯拉夫197211菲律宾197810.8注:表中漏损率不包含各国国民出境旅游造成的外汇支出。因表中数字来源不同,相互之间不宜进行严格比较。资料来源:EIU著《旅行分析家》1992年(3)表8—11中国旅游外汇进口漏损与总漏损情况单位:亿美元年份进口漏损总漏损总漏损率(%)19781.183.6971.7519792.028.1476.7019802.7811.3276.9719813.5315.3278.0019823.7915.9177.4219834.2419.0178.6219845.0926.1780.7819858.3839.7990.61198610.2643.5389.61198712.4751.0289.25198815.0558.3988.73198912.4745.0588.01199015.7151.7688.86注:总漏损为进口漏损与黑市漏损之和;总漏损率指总漏损值与名义旅游外汇收入的比率;1989年和1990年进口漏损数取估计值。资料来源:楚义芳著《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第176页。二、旅游外汇漏损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这一类因素的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出和加工能力、制造业产出能力等等。(二)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各种资源的自给能力。衡量这一类因素的主要指标包括本国(地区)的自然资源赋存,人力资源规模、结构及素质,农业产出和加工能力,制造业产出规模、结构及技术水平,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等等。(三)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衡量这一类因素的主要指标包括有关进口物资的规定、涉及外汇收入与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对旅游业给予资助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筑方面的有关规定等等。(四)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人口规模。(五)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六)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对外进行旅游促销所需开展工作量的大小。研究表明:从长期宏观角度观察,旅游漏损有自己的一般变动规律,集中表现在旅游漏损率的变化在曲线图上往往会出现“双峰”图形,并且与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三、减少旅游漏损的对策由于旅游漏损会使旅游外汇收入大量流失,减弱旅游乘数效应,不利于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认真寻找能够减少旅游漏损的有效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不断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改变单纯的“以市场换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老路子。努力培育高质量的自主品牌,尽量使用国产产品、设备和技术。(二)着力开发低漏损旅游产品。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游客主动参与式旅游等等。(三)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外汇管理办法并严格执法,对违法违规经营、恶化市场环境的行为给予及时必要的行政和法律处罚,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四)加强旅游外汇收支的宏观调控,完善税利调节机制,以形成公平竞争环境,避免低税企业削价竞争。(五)积极培养本国(地区)旅游管理人才,认真学习现代管理方法,广泛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强化现代市场经营观念,不断提高企业、政府、行业组织的管理水平,逐步减少国外(境外)引进的管理人员数量。案例分析:1.复习思考题一、重点概念旅游收入。旅游收入分配。乘数效应。旅游乘数。旅游外汇漏损。旅游卫星账户.二、简答题1、何谓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请阐明其过程和流向。2、什么是旅游收入乘数效应?在实际应用中它可以进行哪几方面的分析?3、什么是旅游漏损,如何减少和避免旅游漏损?三、论述题1、如何运用人均旅游收入指标和旅游总收入指标二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关系来分析评价旅游经营效果?2、请结合实际论述旅游乘数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3、运用本章知识,结合其他常识,谈谈你对现阶段我国实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方针的认识。四、计算题1、假设某地区旅游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为20%,边际进口倾向也为20%,其余部分收入均投入到当地经济运行中。试计算:①该地区旅游边际消费倾向是多少?②该地区旅游漏损率为多少?③该地区旅游乘数是多少?案例分析(3个案例)1.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圳华侨城是我国主题公园发展最成功的地区,至今已成功开发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欢乐谷四个大型主题公园,探讨主题公园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对主题公园更全面的认识。一、主题公园的经济特征主题公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小。其固定成本不论主题公园是否开门工营业都是要支付的,例如投资资本的利息,景点的折旧、保养、管理,这些成本是没有弹性的,并且不随游客流量的变化而变化。可变成本也即营业成本,它依提供的服务水平而发生变化,包括能源、员工工资、清洁费用等,这些成本是弹性的,因为它们仅仅是在营运过程中发生,并且可以通过取消服务而避免发生。由于主题公园的投资往往很大,因此其固定成本与可变资本相比要大得多。另外,只要一开门营业,可变资本也相对稳定不会因旅游人数的多少而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主题公园只要一开门营业,其可变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游客量达到门槛游客量以上后,利润便会急骤上升,而达不到门槛游客量,也很难降低可变成本减小亏损。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主题公园往往会面临品牌高与效率下降的矛盾,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只有旅游者到了景区购买门票,主题公园这种产品才能实现。主题公园不像工业产品,品牌越好,市场覆盖率越大,产品附加值越高。主题公园不能因为品牌好而不断提高门票价格,由于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也常常不能因为品牌好而使游客不断增加。锦绣中华是中国品牌最好的主题公园,但在发展的第5年,其游客量开始锐减,旅游收入也随之下降。二、直接影响1、直接收入华侨城主题公署的实践,直接收入相当高,锦绣中华1990—1993年营业收入共达3.93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近1亿元人民币。主题公园的直接收入与其他产业,包括旅游业的其他部门如宾馆酒店、旅行社等相比,具有优越之处。(1)主题公园建成之后提供的服务产品是给游客一种经历和体验,不需要付出很多物质产品,不消耗很多能源,也即可变成本低,游客量超过门槛游客量后,利润率随游客量的上升而大幅度上升。1992年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营业收入2.39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1.39亿元,利润率高达58.2%,居深圳市旅游企业之冠。职工人均利润也高居深圳旅游部门之首。以1990年为例,锦绣中华人均利润高达6.354万元;而国际旅行社人均利润仅为锦绣中华的8.78%,旅游公司6.12%,宾馆酒店5.68%,见表1。表1深圳市旅游部门1990年经营比较旅游部门人均利润/万元人民币与锦绣中华人均利润比较/%锦绣中华6.354100国际旅行社0.5588.78中国旅行社-0.587——旅游公司0.3896.12宾馆酒店0.3615.68度假村-0.223——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2)主题公园的营业收入是现金收入,资金可马上投入周转使用,没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三角债”现象。世界之窗1994年营业收入就高达2亿多元,逢节假日金融部门还要专门开押抄车去世界之窗收钱,戏称世界之窗是个“造币工厂”。2、直接就业主题公园创造的就业量是相当大的,这里只讨论主题公园本身的直接就业。锦绣中华有限公司(包括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1993年共有员工1928人,此外景区内旅游商品店、餐饮店出租承包的就业人员共计500人,也就是说锦绣中华的直接就业量2428人。世界之窗有限公司1994年8月共有员工1657人(北京世界公园1994年有员工465人)。可以认为,主题公园是资本密集性的产业,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每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所需的资本成本是8.65万元(不计地价,1991年价格),世界之窗是30.17万元(不计地价,1994年价格),如果加上土地价格,资本成本更高。同时主题公园的劳动生产率也相当高,锦绣中华有限公司199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达14.30万元人民币/人,世界之窗则更高,1994年6—11月半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达14.58万元人民币/人。从劳动生产率来说,主题公园不是劳动密集性的产业。主题公园主要是一个服务导向性的行业,它所需雇佣的人力大部分不要求有很高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水准。工作所需要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用在职培训的方法获得,只要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一般都能够培训成合格的主题公园人力。因此,主题公园整体上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密集性较低的行业。中国民俗文化村有21个民族24个村寨共有民族员工250人,对8个民族45人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历(包括未毕业者)20人占44.44%,初中学历(包括未毕业者)23人占51.11%,小学学历2人占4.45%。这些民族员工经过短暂培训上岗位后,都有很好完成工作任务。三、间接影响主题公园产生的间接影响有很多方面,在此主要分析对酒店业、交通和房地产业带来的影响。1.酒店业主题公园带来的大量游客,对主题公园所在城市特别是主题公园周围的酒店业产生巨大影响。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所在的城区——华侨城,1991年之前只有深圳湾大酒店,到1994年已发展到4家,如表2所示,客房数由308间增加到637间,增加106.82%,床位数由658张增加到1337张,增加103.19%.表2华侨城酒店宾馆情况名称开业时间星级客房状况床位状况客房数占总数比例/%床位数占比数比列/%深圳湾大酒店1985四星30848.3568549.21海景酒店1994三星17928.1035826.78艺苑宾馆1992无8813.8219214.36新侨宾馆1991无629.731299.56合计63713371991年10月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之前,深圳湾大酒店开房率一直较低,1989年开房率全年平均只有47.48%,1990年10月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后,由于民俗村晚上节目丰富,一部分游客特别是境外游客看完表演后留下过夜,深圳湾大酒店开房显著上升,1991年10月为70.94%,11月为84.03%,12月为88.47%,比1900年同期平均增长15.07%,1992年全年更高达86.58%,1993年有所下降,为69.73%,仍比1991年高出近7个百分点,见表3。表3深圳湾大酒店开房率(%)年份10月11月12月年平均198960.9969.3070.6247.48199065.9065.4062.9362.81199170.9484.0388.47199277.3080.2882.7083.58199369.4655.3863.9569.73资料来源:华侨城指挥部。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主题公园对周围酒店业的影响与主题公园的活动内容密切相关,1989年9月锦绣中华开业至1991年10月中国民俗村开业之间,由于锦绣中华以观光为主,下午:6:30闭园,晚上没有观赏内容,所以在此期间深圳湾大酒店开房率略有上升,但不显著,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后则显著上升。2、交通旅游交通从其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它是指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大、中尺度的空间,跨国、跨省、跨市,外部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交通、铁路交通和公路交通。第二层次是由城市中心到风景区的交通,它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小尺度的空间,其交通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风景区内的交通,风景区内部主要靠步行和特种旅游交通,例如游船、索道、电瓶车、滑杆、马匹等。主题公园的发展对城市和区域交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中心到主题公园之间的交通影响尤大。主题公园大量的游客,极大地影响着城市交通的流向和流量。以锦绣中华为例,其25个座位的中巴车每天每辆车可跑锦绣中华来回火车站5个台班,满载每台车拉200—250人,早上去火车站空车多,下午回来空车多,平均每台车每天双向运载量150人左右,单向则75人。锦绣中华1990年每天平均9115名游客,以中巴车计算,每天需要122台,以火车站为出发点,每天每台4—5个来回,共488—610个来回。主题公园的旅游需求节假日比平日多(中国民俗文化村是1.59倍),春节、“三八”、“五一”和“十一”最高,1995年春节初一到初三,仅世界之窗接待了16万人次,初一至初六,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三大景区共接待游客45.1万人,所以需要的车辆更多。华侨城三大主题公园在同一城区出现,深圳西部蛇口方向的汽车流量大大增加。据调查,每天在深圳火车站一蛇口这条路上营运的中巴车有600辆,其中很大部分是拉到华侨城三大主题公园的游客,加上自带车、出租车,车流量就更大了。3、房地产主题公园创造的良好环境和带来的大量客源促进了房地产的开发和增值。美国华盛顿城市土地研究所的有关研究表明,主题公园可带动地价上涨3—4倍。华侨城主题公园的开发,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城区环境。如今,华侨城的绿化率达46.94%,走在深圳市和全国前列。优美的环境,使华侨城的住宅商品房始终走俏,升值很快。这几年,华侨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各类房屋238幢,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近20万平方米,无论是高层楼字,还是花园别墅,其卖价均比邻近的沙河地区高30%左右。表4是深圳特区1988

—1992年分区多层商品住宅港币综合售价,罗湖是深圳中心商务区(CBD),福田是次中心,南山离中心区最远,华侨城位于福田与南山之间,按地租原理,商品房的价格是罗湖最高,福田次之,南山再次之,华侨城最低。1988—1990年3年的情况符合这个规律,罗湖区售价最高,各年每平方米层住宅售价分别是3063.8港元、3937.9港元和4898港元。福田区基本与罗湖区持平,分别是3078港元、3094港元和4898港元。南山区分为2300港元、2700港元和3100港元,这3年的平均售价只有罗湖区的68%。华侨城最低,分别是2015港元、2495港元和2665港元,3年平均售价只有罗湖区的60%。1991年情况发生了突变,华侨城的售价比1990年上升了131.41%,每平方米升至6167港元,相当于罗湖区的92.32%,远远高出南山区49.95%。到了1992年,华侨城的售价提高到7556港元,相当于罗湖区的98.23%,基本与之持平,并且高出福田区4.49%,高出南山区25.93%。此外,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的发展,无形中对全市的购物、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形象建设、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等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表4深圳特区1988—1992年多层商品住宅综合售价时间罗湖福田南山华侨城售价/港元比上年增长/%售价/港元比上年增长/%售价/港元比上年增长/%售价/港元比上年增长/%19883063.8—3078—2300—2015—19893937.928.65390426.84270017.39249518.861990494825.65489825.46310014.8126656.811991668035.00653933.50413233.296167131.411992769215.15723110.58600045.21755622.52资料来源:华侨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四、结论(1)主题公园的固定成本高,可变资本相对稳定。游客量达到门槛游客量以后,利润率会大幅度上升。(2)成功的主题公园直接收入高,直接就业人员多,并且收入是现金收入,可以马上投入使用。(3)主题公园直接收入高,直接就业人员多,并且收入是现金收入,可以马上投入使用。(4)成功的主题公园对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