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全国获奖_第1页
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全国获奖_第2页
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全国获奖_第3页
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全国获奖_第4页
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全国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托克托县民族中学语文教师:苗志清《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故乡》是鲁迅小说中的代表作,学习本课,要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知道本文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文中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课文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回故乡所见所思,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与追求。(2)学生感受闰土的悲哀,进而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形象,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

难点:探讨小说的主题,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三)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什么是故乡?故乡是一个人曾经活过的地方,特别是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同学们,当你久离故乡终踏归途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用一个词概括。(学生可能答:激动)教师提问2:有这样一个人,他回故乡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来看这段景物描写。概括他的心情。多媒体显示: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学生答:悲凉)教师提问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我们倾注了多少情感。而文中的“我”,与故乡阔别二十多年,远隔千山万水,如今归来,为什么没有喜悦?没有激动?没有热烈的憧憬和期盼?今天我们师生共同走近鲁迅先生的《故乡》。明确《故乡》的体裁:小说教师提问4: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注意读音,积累字词。多媒体展示:阴晦(huì)

萧索(xiāosuǒ)

愕(è)然

鄙(bǐ)

夷嗤(chī)笑

瑟索(sè

suǒ)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suī)2.思考:《故乡》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先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我”儿时的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三、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闰土形象教师讲述:因为故乡变了所以我感到无比的悲哀。与其说故乡的景变了,不如说故乡的人变了。“爱之深,哀之切”,是谁曾让我欣喜不已、牵肠挂肚?是谁让我现在为他痛苦为他悲哀?是谁曾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又是谁现在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是闰土。现在我们一起走近闰土,来了解他的悲哀。1.作者写闰土着重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二十余年他发生了哪些变化?先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动作手捏钢叉……向猹尽力的只是摇头……默默的吸烟。刺去……灵活矫健 迟钝麻木语态说话脱口而出,说话吞吞吐吐,滔滔不绝。活泼善言 断断续续。苦不堪言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态度恭敬,称“我”为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老爷”。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隔了一层可怕的厚障壁出门……送“我”贝壳鸟毛。建立了淳朴的友情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要香炉和烛台。无忧无虑,快乐纯真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教师讲述:从上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少年闰土已判若两人,从“少年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而这些变化,绝不仅仅是因为无情的岁月。2.课文中何处揭示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回答。教师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就是使闰土陷入悲苦境地的主要原因。3.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教师明确:“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4.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然后交流。教师总结:(1)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2)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3)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四、板书设计故乡(鲁迅)少年:健康、活泼、热情闰土中年:衰老、迟钝、麻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分析杨二嫂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二十年前肖像:年轻美丽,豆腐西施二十年后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二十年前动作:终日坐着二十年后动作:冷笑、怪叫、愤愤的回转身、絮絮的说、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飞也似的跑了二十年前对“我”的态度:无二十年后对“我”的态度:吹捧、嘲讽二十年前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本分生活二十年后对“生活”的态度:搬弄是非明确: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1)说明了她经历了生活的艰辛。(2)说明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的情况下,乡镇小市民也逃脱不了日益贫穷和遭受损害的厄运。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已经表达了自已对当时社会的看法,那么,他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作者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了新生活的愿望。三、简析“我”的形象这个“我”并不是鲁迅自已,虽然有鲁迅先生的某些影子,但他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那么,在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讨论后明确:“我”是一个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中分裂出来的革命知识分子,“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旧社会,“我”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但并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而辗转奔波。故乡及故乡的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四、布置作业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思考其作用。五、板书设计故乡(鲁迅)今:放肆、泼悍、自私对比农民日益贫困杨二嫂昔:安分守己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对比的写法通过让学生回顾上两节课所学内容,明确:对比手法作用是刻画人物,突出主题。二、分析景物描写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明确: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第六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老屋的破落,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第十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故乡的美好景色,烘托了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的形象。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再现了故乡的神异色彩。三、分析文中议论的作用1.分析课文第77~8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让一学生朗读77~88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1)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师生讨论后明确;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2)“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3)“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不矛盾,“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4)三个“辛苦”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三个“辛苦”在“辛苦展转”中的意思为奔波劳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为“辛勤、劳苦,”在“辛苦恣睢”中意为“处心积虑,挖空心思”。(5)“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6)“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学生讨论后明确: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7)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确:“我”对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8)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明确: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含义: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2.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学生讨论后明确: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2)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讨论明确: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总结:1、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写作中,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现主题服务。3、刻画形象,采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主题。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六、布置作业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